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节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声(节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音乐之声》节选部分。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友谊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音乐之声》节选部分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角色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音乐术语的理解。
2. 课文情节的深入分析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乐之声》节选部分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音乐之声》主题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音乐之声》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音乐之声》节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专业音乐术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角色形象的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情节,理解家庭亲情、友谊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
教学重难点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赏析剧本的画面美。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请安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们就去文中认识一位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通过文章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该片生动的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堂实录一、展示交流1.积累字词峥嵘..(lián)(yī)..(zhēng)(ròng)山麓.(lù)远眺.(tiào)涟漪遐.思(xiá)窥.视(kuī)鳞次栉.比(zhì)2.掌握词语含义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额站立。
群峰环抱:山峦环绕,溪水围抱。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固执己见: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的行礼。
3.影视剧本概念:影视剧本是可供导演作为拍摄蓝图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与小说哦、诗歌、散文和戏剧(舞台本)等并列的重要文学体裁。
特征:形象性、运动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1)形象性:在影视剧本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说明性,陈述性的文字,无论是对剧情的交待,还是对人物的心理介绍,都应形象化。
(2)运动性:所有视觉造型,均应保持在动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停止。
(3)综合性: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张力,即有机融入综合性表现手段,以营构充满艺术魅力的戏剧内蕴。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声(节选)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音乐之声》的背景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音乐之声》的阅读和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音乐元素和艺术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音乐之声》的作者和背景。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音乐元素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和声。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3 艺术表达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如绘画、雕塑和舞蹈。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创意。
第三章:主题讨论3.1 爱情与亲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爱情和亲情主题。
讨论爱情和亲情在故事中的表现和影响。
3.2 自由与束缚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自由和束缚主题。
讨论自由和束缚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3.3 个人与社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个人与社会主题。
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音乐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达。
4.2 艺术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或舞蹈。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并进行表演。
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音乐厅或美术馆。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音乐和艺术的世界,培养兴趣爱好。
5.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作文。
要求学生继续欣赏和分析音乐和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描述与叙述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叙述手法。
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学习欣赏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评论电影。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音乐,但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有限。
授课时数: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
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
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
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一定有更多新颖别致充满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孩子是与诗最接近的人。
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声(节选)》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之声(节选)》所展现的音乐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他们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美和力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5分钟)①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与诗歌的情境。
②简要介绍《音乐之声(节选)》的作者和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呈现诗歌(10分钟)①让学生阅读《音乐之声(节选)》诗歌,初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
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和表达技巧,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深入分析(20分钟)①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技巧。
②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③教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概括与拓展(15分钟)①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②教师进一步拓展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作业布置与课堂练习(5分钟)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如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②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简要的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2.通过多媒体资源(如PPT、音乐素材等)的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教师讲解与示范,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主要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音乐之声(节选)》;(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音乐之声(节选)》;(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音乐之声(节选)》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作业的完成。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音乐之声(节选)》,巩固生字词;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3. 写一篇关于课文《音乐之声(节选)》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准确性;2. 学生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4.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之声(节选)》;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 课文朗读音频;4. 投影仪和投影幕;5. 教学卡片或黑板。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音乐之声教师寄语知识目标:掌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 1. 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2. 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点 .教课感情目标:指引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遇到尊贵情操的陶目标冶,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对全部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踊跃乐观态度和对美好将来的神往与追求 .教课推断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领会课文是如何要点运用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课推断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觉课文的画面感以及此中人物唱词难点所表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找出诱惑之处).填空:1. 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2.请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涟漪()雄伟峥()嵘()鳞次栉()比伫()立顶礼mó()拜通xiāo()达旦二. 新课导学 .㈠学习研究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领会影视剧本的特点.2.学生朗文,感知文意.㈡合作研究(教合教材置梯度)1.文中的修女用什么来比?你的比合适?什么?你也着用一两个比去形容一下 .2.文中的景描述有什么作用呢?假如电影中的故事生在一片阴冷的愁云惨之中,你怎么?3.假如要你用一个来概括的精神,它会是什么?三. 延伸拓展 .文是怎将正面描述和面烘托相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四. 提高 .㈠本小 .《音之声》是影史上一部典的音故事片,一我会合欣了其画面美 . 形象美,音美 . 眼前似仿佛是茨堡那壮田美的景色 . 活快的身影,耳仿佛来快的歌唱,那美人的旋律从内心流,获得了至美的享受 . 我地道一声:感,感勒曼 .㈡知拓展 .1《音之声》曾得五奥斯卡,一度靡美国,你人喜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2 修遭院院把比作“皎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的比合适 ?什么 ?你也着用一两个比去形容一下.㈣当堂(量: 5-10 分分:分)文思虑以下 :1.“阿格塔:‘ 利很招人喜,就是有候⋯⋯有点怪 . ’” 合本段内的内容一,利“怪”在哪里?2.概括谈谈,在大家眼里,玛利亚是一个如何的人?3.从众修女的谈论中,可以看出她们以为玛利亚能否合适做修女,为何?4.从描述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述?这样写有如何的表达效果?㈤. 课后作业你四周有像玛丽亚这类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述这个人.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6 课《音乐之声》教课设计内容预览:16音乐之声 (节选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跪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认识《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掌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觉其形象美。
2.联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育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指引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遇到崇高情操的陶冶,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对全部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踊跃乐观态度和对美好将来的神往与追求。
教课要点、难点1.推测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领会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推测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觉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表现的音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日我们一同赏识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资料助读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电影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同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同样遇到时间的限制 (摄制达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一样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众多,重视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停的银幕画面,重视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全部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极少以表达人的“画外音”(或字幕 ) 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构造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怀的程序,有节奏地、符合逻辑地连接成整体。
实质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依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本文。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节选)教
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
其剧情梗概是:
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
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
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
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玛丽亚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二、检查预习: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zhēng róng)鳞次栉比( zhì)涟漪(lían yī)
伫立(zhù)顶礼膜拜(mó)弥撒(mí sa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
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1、本文的内容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
第二个场景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2、文章第一个场景写景有什么特点,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写景是非常有层次性的,由远及近,逐渐推进,把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很好的表现出来。
景物的描写,映衬了主人公的心情。
3、由文章的第一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玛丽亚具有怎样的性
格?
——玛丽亚情感丰富,心灵美好,天性自由活泼,对音乐有非常强烈的热爱和天赋。
4、在第二个场景中,众修女评论了自己对于玛丽亚的看法,玛丽亚在她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修女的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玛丽亚自由的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
她们对于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5、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是侧面描写。
6、修道院院长为什么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
——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
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7、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环境描写:"巍巍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高高的山颠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映衬的主人公的心情。
8、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
《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
影片中的音乐和歌曲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并参与了剧情的发展。
如在活泼欢快的“哆、睐、咪”歌声中,音乐与画面铺陈了玛丽亚与孩子们感情上的水乳交融,上校独唱的“野菊花”,对上校与玛丽亚关系的改变也起着铺垫的作用。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