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83.00 KB
- 文档页数:18
工程结构试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工程结构试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试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工程结构试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熟悉常见工程结构试验的方法和步骤;3.了解工程结构试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工程结构试验设备;5.能够独立完成常见工程结构试验的操作;6.能够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工程结构试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安全、质量和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程结构试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常见工程结构试验的方法和步骤;3.工程结构试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4.工程结构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工程结构试验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工程结构试验概述1.1 工程结构试验的概念和作用1.2 工程结构试验的分类和特点1.3 工程结构试验方法的选择第二章:工程结构试验设备及操作2.1 常用工程结构试验设备及功能2.2 工程结构试验设备的选用原则2.3 工程结构试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第三章:工程结构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1 试验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3.2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3.3 试验结果的判断与评价第四章:工程结构试验案例分析4.1 案例一:桥梁荷载试验4.2 案例二:高层建筑结构试验4.3 案例三:隧道工程试验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程结构试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试验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结构试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工程结构试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常见建筑和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认识,了解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简单结构图纸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工程知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要求分析: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重点讲解稳定性、强度、刚度的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梁、板、柱、框架等常见结构的设计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实例3.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讲解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4. 结构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运用CAD软件绘制结构图纸,进行结构分析与计算。
教材章节:第六章 结构设计实践5.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结构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中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
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解决方案引言工程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
工程结构课程内容涉及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分析和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是土木工程师必备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对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的解决方案进行论述,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结构受力分析、变形和破坏机理等基本原理,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类工程结构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与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案例和建模实验,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结构力学基础知识:受力分析、弹性理论、材料力学等基础知识。
2. 结构分析方法:刚度法、位移法、能量法等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3. 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设计原理及相关规范要求。
4. 结构动力学:结构振动、地震反应分析等动力学知识。
5. 结构施工与检测:结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结构检测技术。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讲授、示范、讨论等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力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2. 实验教学:设置结构实验课程,组织学生进行模型测试、数据分析等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术。
3. 案例教学:引入工程实例,分析与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1. 成绩评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考核,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 质量评价:结合学生实验报告、项目设计报告、开展小组讨论和口头答辩等形式,评价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采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范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结构元件,并解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分析简单结构问题,计算出结构的受力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材料设计并构建小型结构模型,展示对结构原理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能够掌握测量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有效沟通,解决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对工程学和结构设计产生兴趣,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志向。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技术工作的尊重,理解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结合物理、数学和工程技术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动手实践,因此课程设计需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对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教师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包括结构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介绍梁、柱、板等常见结构元件,及其在承受不同类型力时的响应。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3.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讲解结构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计算分析、施工图绘制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型结构模型,分析实际工程案例。
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课程设计一、引言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建筑物年久失修、地震等自然力量的影响、设计误差等原因,建筑物的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导致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工程结构鉴定和加固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通过设计实例的方式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工程结构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工程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过程;3.学习并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物结构的鉴定和加固方法;4.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1. 工程结构鉴定1.1 工程结构鉴定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的鉴定是指对受损的建筑物或构件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结构安全性,为针对性的加固措施提供依据。
1.2 工程结构鉴定的方法工程结构鉴定的主要方法包括构件强度试验、现场测量和结构分析方法等。
2. 工程结构加固2.1 工程结构加固的基本概念工程结构加固是指在原有结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受力性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一系列措施。
2.2 工程结构加固的设计过程工程结构加固的设计过程包括:鉴定分析、确定方案、施工加固、验收和总结等环节。
2.3 工程结构加固的方法工程结构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增加结构强度、改善结构的受力状况、增加型材数量等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物结构的判定和加固方法。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阶段一:工程结构鉴定的原理和方法;2.阶段二:工程结构加固的概念和设计;3.阶段三:课程结束实例分析和总结。
其中,第一、二阶段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模拟,第三阶段为结合实际工程设计进行的案例分析研讨及总结。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分为两个方面:理论和实际操作。
理论成绩由课堂考试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课堂考试所占比例为7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
实践成绩主要以课程设计成果为主要考评依据,由辅导老师及专业评委评分,并进行讲评,最终得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
目录1.设计任务 (2)1.1设计题目 (2)1.2设计资料 (2)2.设计内容 (3)2.1计算内容 (3)2.2图纸内容 (3)3.梁板截面尺寸设计 (3)3.1楼盖平面尺寸及活荷载的确定 (3)3.2设计所用资料 (3)3.3楼面梁格布置和构件截面尺寸 (3)4.板的设计 (4)5.次梁的设计 (6)6.主梁的设计 (9)7.高厚比验算 (15)7.1纵墙高厚比验算 (15)7.2横墙高厚比验算 (15)8.墙柱承载力验算 (16)8.1横墙承载力验算 (16)8.2纵墙承载力验算 (18)9.小结 (20)参考文献 (21)1.1 设计题目某三层内框架结构轻工仓库,墙厚240mm,400×400mm混凝土柱。
房屋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该工程位于6度区,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整浇楼盖(单向板肋梁楼盖),其标准层平面尺寸如下:图1 标准层平面尺寸图1.2 设计资料(1)板底做15mm厚石灰砂浆粉刷,板面为20mm厚水泥砂浆楼面。
(2)柱网尺寸为:L1×L2=7500×6900;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8.0kN/m2(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梁内受力主筋采用HRB335钢,其余均采用HPB300钢。
钢筋混凝土:25kN/m3水泥砂浆:20kN/m3石灰砂浆:17kN/m3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G=1.2活荷载分项系数:γQ=1.3(4)该厂房无特殊要求,楼梯位于楼盖外部的相邻部分。
2.1 计算内容(1)墙柱(不包含内框架柱)承载力计算、墙柱(不包含内框架柱)高后比验算。
(2)混凝土楼面板(梁)设计:包括板的设计、混凝土墙度设计、板厚、板面标高、内力计算等。
可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板的内力。
计算板的正截面内力。
(3)次梁设计(按塑性理论)(4)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5)格式及内容要求:计算正确,书写工整,字体端正,简图及表格应按先后顺序统一编号。
2.2图纸内容(1)楼盖结构平面图,板的配筋图。
工程结构分析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结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工程结构分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工程结构分析方法,对实际工程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结构分析计算;•具备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对工程结构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工程结构分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4.工程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5.工程结构分析的计算机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工程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程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工程结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二章: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章:工程结构分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本内容;•工程结构分析在法律法规和标准下的要求。
第四章:工程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五章:工程结构分析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在工程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常用工程结构分析计算机软件介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结构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分析的实验方法和技能;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框架计算简图及梁柱线刚度1.确定框架计算简图(KJ-2)框架的计算单元如图1所示,取②轴上的一榀框架计算。
家丁框架柱嵌固于基础顶面,框架梁与柱刚接。
由于各层柱的截面尺寸不变,故梁跨等于柱截面形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底层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至二层楼面,基顶标高根据地质条件、室内外高差,定位-1.10m,二层楼面标高为4.20m,故底层柱高为5.30m,。
其余各层柱高从楼面算至上一层楼面(即层高),均为4.20m。
由此可绘出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2.框架梁柱的线刚度计算对于中框架梁去I=2I0左边跨梁:i左边梁=EI/l=2.8×107KN/m2×2×1/12×0.3m×(0.6m)3/6.3m=4.80×104KN·m中跨梁:i中跨梁=EI/l=2.8×107KN/m2×2×1/12×0.3m×(0.6m)3/6m=5.04×104KN·m有变跨梁:i右边梁=EI/l=2.8×107KN/m2×2×1/12×0.3m×(0.6m)3/2.7m=1.12×105KN·m左底层柱(A~C轴):i左底柱=EI/l=2.8×107KN/m2×1/12××(0.6m)4/5.3m=5.69×104KN·m右底层柱(D轴):i右底柱=EI/l=2.8×107KN/m2×1/12××(0.4m)4/5.3m=1.12×104KN·m左其余各层柱(A~C轴):i左余柱=EI/l=2.8×107KN/m2×1/12××(0.6m)4/4.2m=7.19×104KN·m右其余各层柱(D轴):i右余柱=EI/l=2.8×107KN/m2×1/12××(0.4m)4/4.2m=1.4×104KN·m令i=1.0,则其余各杆件的相对线刚度为:左余柱i’左边梁=4.76×104KN·m/7.19×104KN·m=0.66i’中跨梁=5.04×104KN·m/7.19×104KN·m=0.70i’右边梁=1.12×105KN·m/7.19×104KN·m=1.56i’左底柱=5.69×104KN·m/7.19×104KN·m=0.79i’右底柱=1.12×104KN·m/7.19×104KN·m=0.16i’右余柱=1.40×104KN·m/7.19×104KN·m=0.19框架梁柱的相对线刚度如图3所示,作为计算各节点杆端弯矩分配系数的依据。
学号: 0120706240209工程结构课程设计题目郧县张治中中学第一教学楼姓名: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工程管理班级: 0702指导教师:2010年 1月17日目录1.设计资料 (3)1.1设计题目 (3)1.2气象资料 (3)1.3原始地质资料 (3)1.4其他资料 (3)2.结构设计方案 (3)2.1基础埋深 (4)2.2楼盖及屋盖的选择 (4)2.3墙体截面尺寸及材料选择 (4)2.4静力计算方案 (4)3.高厚比验算 (4)3.1外纵墙高厚比验算 (5)3.2内纵墙高厚比验算 (5)3.3横强高厚比验算 (5)4.荷载统计 (6)4.1恒载 (6)4.2活载 (7)5.板的设计 (7)5.1板的内力计算 (8)5.2配筋计算 (9)6.梁的设计 (10)6.1板的内力计算 (10)6.2配筋计算 (11)7.墙体承载力验算 (11)7.1横墙承载力验算 (12)7.2纵墙承载力验算 (13)8. 构造柱、圈梁和过梁 (15)8.1构造柱的设置 (15)8.2圈梁的设置 (15)8.3过梁 (16)参考文献: (16)结论: (17)1.设计任务1.1设计题目:郧县张治中中学第一教学楼建筑物平面尺寸不超过 B×L =17m×27m ;层高均为3.3m,本教学楼须含门卫室、大厅、男女厕所、楼梯、教师办公室、若干大教室(两个班80~100人)和小教室(1个班40~50人)等。
1.2 原始设计资料,工程地质资料1) 由勘测报告提供地质资料:结构所在地地面下0.70m~0.35m 为耕植土.地面以下1.80m 左右即为中密粗砂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 k =300kN /m ;历年最高水位为-2.60m 左右。
2) 地震烈度:该工程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抗震设防。
3) 风荷载标准值W0K(及雪荷载标准值)等荷载查荷载规范。
4)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1.3 气象资料(1)郧县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东部与江汉平原相连,是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除少数高山地区外,冬冷夏热,秋温高于春温,冬干夏湿,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十分明显。
北部山脉的天然屏障作用,导致全市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由于全市地形复杂多样,不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也导致气象灾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局地性和突发性。
如干旱、洪涝频繁;暴雨、大风、冰雹、大雾、沙尘暴等对飞行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冬春夏时有发生。
(2)最高气温均在30℃以上,11-次年2月份在20℃以上。
宜昌市城区年极端最低气温为-9.8℃,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5-9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在10℃以上,11-3月份在0℃以下,-10℃以上,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全年的降水日数中,以小雨的天气日数为主,约占总降水日数的75%左右,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降水日数逐步减少。
全年平均暴雨日数3天左右,主要分布在4-10月,集中出现在6-8月。
11月到次年3月,没有暴雨出现。
4-5月、9-10月出现暴雨的频率明显低于6-8月。
(4)全年主导风向:宜昌市城区全年以静风和东南风出现频率最高。
静风频率为28%,东南风为13%。
1.4其他资料风荷载、雪荷载标准值查结构荷载规范,地面粗糙度B;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2.0kN/m2,准永久值系数、组合值系数、频遇系数查结构荷载规范。
采用现浇楼盖和屋盖,上人屋面。
楼面做法采用现浇楼盖和屋盖,上人屋面。
20mm 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 厚石灰砂浆粉刷。
亦可采用其它做法。
砌体材料采用MU20 砖、M10 混合砂浆砌筑(±0.000 以下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2.结构设计方案本设计方案为四层砌体结构方案,荷载较小。
墙体、基础等采用砌体结构,楼盖和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1)基础埋深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结构所在地下0.7-0.45m 为耕植土,地面以下 1.20m 左右为中密粗砂层,考虑到结构的荷载以及之后的计算取-1.20m 为基础底部标高较为合理。
取承载力特征值 f ak =300kN / m2。
(2)楼盖及屋盖的选择屋盖和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这些都有利于结构整体性的保证。
楼梯、卫生间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
(3)墙体截面尺寸及材料选择墙体承重方案是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承重墙体截面尺寸当采用普通烧结砖时,不应小于240mm,故所有墙体均取 240mm,并采用MU20 砖,M10混合砂浆砌筑(经计算后再视需要是否调整)。
(4 )静力计算方案根据房屋现浇楼面和屋面的方案以及设计的最大横墙间距来确定。
初步确定为刚性方案其最大间距S=7.2m,楼盖类型为一类,其房屋静力计算方案为刚性方案(S<32m)。
刚性方案房屋的横墙尚应满足如下要求:① .横墙中开有洞口时,洞口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横墙截面积的50%② .横墙厚度不小于 180mm③. 横墙长度 17m 不小于横墙度的1/2 (横墙总高度为3.3×4=13.2m)。
3. 高厚比验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墙体进行验算。
3.1外纵墙底层墙高 H=3.0m。
该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为刚性方案,S=6.6m>2H=2× 3.0=6.0m查表 5-4 得,H 0 =1.0H=3.0m二层墙高 H=3.0m该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为刚性方案,S=6.6m>2H=2×3.0=6.0查表得,H 0 =1.0H=3.03.2内纵墙3.3横墙高厚比验算=1.0H=3.0m选①轴墙体,2H<S=7.2m 故H4. 荷载统计4.1 恒载4.1.1 板表 4-1 板恒载计算表(kN/m 2)4.12 梁5 板的设计5.1 板的内力计算 单向板:=⨯210118Mpl =⨯'21011M pl l 01 为短跨方向的计算长度双向板(弹性方法计算):l 0 = l n ,M =表中系数m ?pl 2 l 01 为短跨方向的计算长度 跨中弯矩计算系数考虑混凝土泊松比ν=0.2,=+112vmm vm =+221vmm vm跨中弯矩荷载取值:g+q/2( 四边固定)+ q/2( 四边简支)支座弯矩荷载取值:g+q( 四边固定),h 01 = h -20 h 02 = h -30说明:为了求连续板跨中最大正弯矩,均布活荷载应为棋盘式布置,对这种荷 载分布的内力,可看成是满布荷载g+q/2 及间隔布置±q/2 两种情况之和。
满布荷载 可以看做固支(边支座约束或单区格板的约束按照实际情况考虑),间隔布置±q/2 可以看做是四边简支。
基本原理可参见混凝土楼盖设计部分。
弯矩设计值折减情况:(1)中间跨和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截面减少20%;(2)边跨跨中截面和楼板边缘起第二支座截面,l b /l 0 <1.5 减少20%,1.5≤l b /l 0 ≤2.0 减少 10%,l b 、l 0 分别为垂直和沿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 (3)角区格不折减。
板配筋计算210s c M f bh αα= 1ξ=10c s yf bh A f αξ= 0s A bh ρ=HPB23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0.2%和 (45ft/fy)(C30:0.31%;)的较大值。
表5-1 双向板的配筋计算表表5-2单向板的配筋计算表6. 梁的设计6.1 内力计算梁的受力为:(1) 梁的自重(2) 板传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218M gl =⨯ 12Q gl =⨯1.2 1.2 1.4)g g g q B =⨯+⨯+⨯梁板板( 其中:l 为梁的跨度;B 为板的传荷宽度。
表 6-1 梁的内力计算表6.2 配筋计算6.2.1 纵筋的计算方法(1)截面选取原则:梁上预制板跨中正弯矩的计算采用矩形截面;梁上现浇板 跨中正弯矩的计算采用 T 形截面;。
(2)T 形截面受弯构件翼缘计算宽度'f b 的确定查规范,其属于肋形梁,且满足'0/0.1f h h >,因此,取'f b =1/3l 0 =7200/3=2400(3)第一、第二类 T 形截面的判别方法:()'''100.5c f f f f b h h h M α-≥则为第一类T 型截面()'''100.5c f f f f b h h h M α-<则为第二类T 型截面屋面梁 ()'''100.5c f f f f b h h h α-= 14.3×2400×120×(465-0.5×120)=1667.95KN ·m>218.89 KN ·m楼面梁()'''100.5c f f f f b h h h α-=14.3×2400×100(465-0.5×100)=1424.28 KN ·m>79.17 KN ·m 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第一类 T 形截面的计算采用矩形计算方法,但 b b f(4)纵筋计算公式:210s c M f bh αα=1ξ=10c s y f bh A f αξ= 0s A bh ρ=其中:ho=h-35(一排);h-60(二排)。
表 6-2 梁的纵筋配筋计算表6.2.2 箍筋的计算方法混凝土自身能承受的剪力:0.7f t bh o ;需箍筋承受的剪力:V CS =V-0.7f t bh o ,V 为梁截面的剪力设计值;V<0.7f t bh o 时按构造配筋。
需配箍筋:0.71.25sv c yv A V f bh s f h -=配筋率需满足:0.24sv t sv yvA fbs f ρ=> 配筋计算的剪力应考虑支座边缘处的剪力。
考虑到其影响较小,此处不考虑。
梁的箍筋配筋计算表7. 墙柱设计1~4 层拟采用同样的厚度,同样的强度等级的砖和砂浆,故只需对底层墙体进 行计算。
由于该墙体外墙满足如下要求:洞口水平截面积不超过全截面积的 2/3; 层高未超过 4.5m(基本风压值 0.35kN/m 2<0.4 kN/m 2);总高度未超过相应限值 28m (房 屋总高 12.4m ,从室外地面-0.45m 算至檐口);屋面自重不小于 0.8 kN/m 2,故在静 力计算时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7.1 承重横墙8.1.1 内力计算①轴/F,G 轴线间,取单位长度 b=1m,墙厚 h=0.24m,采用 MU20 烧结普通砖,M10 混合砂浆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