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十年成就
- 格式:docx
- 大小:14.55 KB
- 文档页数:2
新我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新我国成立以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努力与成果。
一、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
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例如国家重点保护区的设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进展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恢复了大量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我国开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得到了有效统一,取得了显著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我国智慧和我国方案。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进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全面、深刻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示范作用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为我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力量,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实现美丽我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结语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裙众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取得的成就,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世界。
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政治方面,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领导,推行全国人民普选制度等,确保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新中国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经济的自给自足到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转变。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00多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0多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还取得了巨大的脱贫成就,将近8亿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
在科技方面,新中国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建立了自己的航天体系,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拥有独立发射能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文化方面,新中国保护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中国的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友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除了以上方面的成就,新中国还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中国的教育体系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环境保护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了环保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从落后到逐步赶超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1950年代:重工业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工业建设的起步时期,主要依靠苏联的援助。
在这个阶段,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重工业化计划,发展了一批重化工基地,如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等。
1952年,首个五年计划实施,其中工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33%上升到1957年的57.9%。
1960年代:初步实现工业自主化1960年代是我国工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开始实现工业自主化。
在国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苏联和其他国家引进技术资料,自行开发和设计。
1964年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工业化发展速度更快。
钢铁、石油、化肥、煤炭、机械、电子等重点工业实现了初步发展。
1970年代:继续扩大工业规模1970年代,我国继续扩大工业规模,实现了“大跃进”式的工业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加强了技术自主创新和工业化道路的研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开始迈入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市场资源,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标志性目标”,即到世纪之交实现40%-45%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工业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扩大。
1990年代:高技术的重大突破1990年代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199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自主研制的卫星,1997年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年,中国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并于2003年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此外,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0年代:工业化向服务业转型200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向服务业转型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及历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富强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深远,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成就,同时也对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被列强欺凌和国民党反动派所统治的黑暗岁月。
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期以来,长期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苦难,而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49年,中国走过了三十七年的抗战、解放战争,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侵华日军的联合绞杀,实现了新中国的历史性飞跃。
二、经过与意义新中国成立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取得的,它的成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社会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深远:它彻底摧毁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为中国人民打开了发展进步的广阔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巩固和安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制定宪法和法律,确立国家的机构和组织。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典礼上的演说中,庄重宣誓:“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劳动人民的政治力量的基础上,逐步地完成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工作。
”这就启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三、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解放标志了一场真正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目标,同时,中国社会的思想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尽管初期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失误,但是新中国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努力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坚定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四项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四项成就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四项重要成就,分别是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事实力的提升。
一、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起步较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1949年时只有67.9亿元,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99.09万亿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被誉为“经济奇迹”。
二、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也有大幅提升。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来源国。
同时,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科技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一个飞速提升的过程。
例如,在空间技术领域,我国已经独立完成了多颗卫星的发射,并拥有了一支强大的航空宇宙科研团队。
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四、军事实力提升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多年的军事建设和现代化装备的引进,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明显提升,成为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军事大国之一。
例如,在装备方面,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多款国产主战坦克,而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也已经开始进行海外巡航等。
综合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事实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国家已经是全球的重要地位国家之一,拥有了非常完备的综合国力,我们完全相信,未来的中国,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早两天就有小伙伴问我:老师你不整理建国后取得的科技成就吗?答曰:一定会整理!整理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真的挺感动。
我们国家短短几十年能够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真的不容易。
值得我们去了解!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不止这些,选择的依据有三点,第一是初高中历史书中介绍过的,二是各种行测考试考过的,三是对于我国、对于世界有开创意义。
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我是按照时间整理的,虽然时间我没有加粗,也不需要死记,但是大致的脉络还是要知道,行测比较喜欢考时间排序。
一、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
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二、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三、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
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四、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
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五、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
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六、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七、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19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工业开始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在这个时期,我国建成了蓝色公社、大庆油田等标志性工程。
1970年代-198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工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淘汰低效、质量差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政府逐渐减少干预,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实行“市场导向”。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业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特别是工业化进一步加速。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发展。
其中工业化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我国在1995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1998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
而工业化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经历了一些挑战。
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市场步伐的加速,我国逐渐适应并克服了这些挑战,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建国周年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在每年的建国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庆祝着自己的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和自豪的时刻,为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所铸就的辉煌成就,展现出一个坚定富有活力的国家形象。
一、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从农村到城市,从小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是中国人民辉煌成就的有力证明。
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人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毕业。
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表现在教育普及和质量的提高上。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取得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三、科技创新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科研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人民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减贫攻坚中国人民对于减贫工作一直持续投入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中国人民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数亿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五、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国家内部带来福祉,也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民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减贫成就,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结语建国周年是中国人民对自己辉煌成就的庆祝和总结。
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科技创新、减贫攻坚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都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地位、意义领域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技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20世纪90年代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①标志着......典范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弹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我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1964年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空间技术1960年我国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奔向太空,迈出第一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成为进入航天时代至2001年成功研制12种不同型号系列火箭,发射70多颗国内外卫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1973年杂交水稻“南优2号”;研制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研究在改良品种、治疗重大疾病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计算机技术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此后越来越多高性能计算机出现,技术已居世界先列合作探究1:新中国建立后,科技领域面临怎样的现实,在党的领导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规划科技发展远景,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合作探究2: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党和政府先后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哪些战略决策?结果如何?(1)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回顾建国周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建国的序幕。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更揭开了中国人民大踏步奔向现代化的新篇章。
回顾建国周年伟大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政治建设成果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两次革命,包括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政府开始积极进行政治建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让农民从此真正拥有了土地和尊严。
其次,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国家工业,使中国逐渐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此外,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领导措施,将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到各个方面,确保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发展壮大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从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首先,中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封闭和落后到对外开放和先进的转型。
其次,以重点发展经济为导向,中国加大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进步成就建国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首先,在农业领域,中国研发了许多种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领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自主研发了许多重要航天器,并成功实施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
中国的信息技术也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例如高速移动通信技术5G的商用化。
此外,中国高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四、文化繁荣发展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文化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中国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文化自信,也为世界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描述。
一、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农村集体化,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农民的生产力大发展,农村的粮食产量和农产品总产值大幅度增加,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城市方面,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实施有计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
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中国的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基本建成,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科技和教育成就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
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
例如中国成功研发了核武器、卫星技术和高铁技术等。
在教育方面,中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普及教育。
中国的识字率显著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的大学数量不断增加,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人才。
三、社会改革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为人民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中国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了平分土地或按劳分配土地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推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加强了农业、工业、科研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协作。
新中国还成功进行了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建立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的医疗水平,延长了人民的寿命。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婚姻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制度等,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建国十年成就
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在朝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958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大庆油田建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
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
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
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
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
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