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 格式:rtf
- 大小:542.77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人口结构研究报告2020年4月1.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未来 10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绝对数量继续下降;2011年以来我国l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与占比逐年递减,总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
即使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将15~64 岁作为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也达到了峰值,2013 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逐年递减。
根据联合国2019 年人口展望中对中国人口增长和结构做出的预测,未来 10 年中国劳动人口年龄占比(15-59 岁)将从 64.5%降至 59.4%,2050 年后预计将稳定在 50%左右;从绝对人口数量来看,未来 10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 9.32 亿减少至8.70 亿,未来将持续减少。
未来10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2.4%上升至16.9%,预计2060 年后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稳定在 30%左右,15 岁以下少儿人口占比将从 17.6%降至 15.8%,即使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也难以明显扭转总和生育率向下的趋势。
劳动力内部结构趋向老化;具体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我们将劳动年龄人口分为 15-24 岁,25-49 岁,49 至59 岁三组,即青中老年三个阶段,较为明显的是25-49 岁中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及绝对数量将在未来10 年甚至 50 年内一直呈下降趋势,老年劳动人口占比呈现波动趋势,绝对数量在未来 10 年则逐年下降,而一般我们认为中年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更高。
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80%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是现实的劳动力。
考虑到残疾等非自立人口、在校生等,劳动年龄人口与现实生活中劳动力数量存在差别。
不过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总体的比重是稳定的;因此我们简单以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替代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来展开分析,即假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稳定。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低将削弱经济增长动力。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与特征作者:陈习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8期摘要:为了了解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特征,收集、整理云南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图表法、比较法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果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经济,逐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6;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8-0041-04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全省为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平均海拔在2 000米左右。
目前辖16个州(市),其中8个民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共有县级行政单位129个,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 597万人,位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3[1]。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云南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针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老龄化特征提出对策,以促进云南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资料与方法(一)资料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资料来源于张善余(2013)[2]。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相关数据来源于《云南人口普查报告书》(1982年7月1日)[3]、《云南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4]、《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5]、《云南省统计年鉴(2011)》[6]《云南省统计年鉴(2013)》[7]《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综合汇总分册(2002)[8]》,以及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2)[9]。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影响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4亿,比上次普查时增加了5.38%,增速较上次普查下降了0.57个百分点。
尽管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年龄构成中国的年龄构成呈现老龄化趋势。
2019年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568亿,占人口总数的18.1%;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793亿,占人口总数的68.6%;0至14岁的未成年人口数量为2.039亿,占人口总数的14.3%。
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未成年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这种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生活福利等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企业和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照顾和保障。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未成年人口数量的下降,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投入。
三、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也是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数据显示,全国男性人口为7.364亿,女性人口为7.047亿,男女性别比例为104.5:100。
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多出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性别比例呈现逐渐平衡的趋势,这得益于“两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未来,性别比例的均衡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四、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人口数量变化来看,随着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一个新的转型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
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
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
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年轻型社会;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与40%之间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成年型社会。
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要高于30岁,老少比也大于30%,此时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高于7%。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老龄化不仅会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还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我国老龄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折线图来了解其变化趋势。
从1982年到2019年的37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3,182万人增加到了2.5亿人左右,年均增加率约为5.8%。
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随之逐渐提高,从1982年的4.9%逐步上升到了2019年的12.6%。
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老龄人口的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老龄化的程度也在加剧。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待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重。
其中,人口老龄化率最高的四个省份是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老龄化率在19%以上,而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的老龄化率则不足10%。
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和区位因素会影响老龄化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对时间序列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理论推理和分析的方法。
对于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通过ARIMA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可对时间序列的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
通过构建合适的ARIMA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和速度。
综上所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了解我国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口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趋势,这些趋势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新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深入、系统的思考。
我们将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包括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出生率的下降等。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庞大的人口流动群体。
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特征。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
这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三大特征趋势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以及人口素质和教育的提升。
这些趋势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显著特征。
这种趋势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9%,且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继续上升。
这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龄化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就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
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主要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有: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系数,老化指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
老年人口系数是志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人口人口是否老化以及老年化程度;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是指0~14岁的儿童少年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老化指数是志某一时点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数和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例;年龄中位数也称中位年龄,指的是全体人口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人口分成两个相等的部门的那个年龄值。
人口可以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不同类型的年龄结构,必然会影响到未来人口的再生产。
因为年轻型人口的未来育龄人群规模大,出生率高,死忙率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必然也比较快;相反,老年型人口的未来育龄人群规模小,出生率相对要低一些,死忙率相对高一些,人口增长速度必然较小,甚至会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状况。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可以用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出来,则有三种与年龄结构相对应的基本的人口金字塔形,①增长性人口金字塔。
由于出生率高,年轻人口的比重大,其塔形下宽上尖。
②静止人口金字塔。
由于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门才有比较急剧的收缩,因而塔形较直。
③缩减型人口金字塔。
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
人口金字塔图反映了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
根据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我国2005年人口金字塔,可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几个特征。
(1)55岁以上各年龄组分布均匀,基本上反映了解放前人口低增长的状况。
中国人口结构发展分析报告2021年7月老龄化与少子化是中国经济发展躲不开的两个话题。
“二胎”全面放开的剧本还历历在目,“三孩”时代的大幕就已经拉开,站在台上我们既看到少数派的跃跃欲试,也看到群演广泛的彷徨与疑惑。
对于“三孩”放开效果如何,我们认为核心是后续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在上一篇人口报告中(《人口“危机”迫在眉睫?政策须调整——经济中长期问题系列之一(20210226)》),我们讨论了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本篇报告我们将从中国人口大背景,到不婚不育背后的成因探索,再到未来人口问题背后的喜与忧,全方位解读中国的“三孩”时代。
1. “三孩”放开的人口大背景1.1. 中国人口问题本质是年龄结构问题和生育问题国君宏观团队在2018年的报告《人口“通缩”时代正在拉开大序幕(20181226)》中已经开始强调人口通缩大势已成。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口质量的工程师红利将不断释放,但中国人口问题依然有两个维度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存量人口的年龄结构恶化,另一方面是增量的新生儿数量不足,即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冲击。
年龄结构方面,总人口抚养比面临快速上升,老人抚养比会迅速赶超少儿抚养比,中年人的压力将逐渐从养“小”过渡到养“老”。
根据2019年抽查数据,中国待退休人口数量众多,年龄位于45~59岁的人口占比高达24%,而0~14岁的青少年占比仅为16.8%,这种人口结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进一步恶化。
当前中国的总人口抚养比还在41.5%左右这样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是未来将持续上升,并在2032年左右突破50%,正式走出人口红利期。
其中少年抚养比将缓慢下滑,而老年抚养比将呈现快速上升的走势,并在2025年左右超越少年抚养比,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
图1:中国各年龄段分性别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图2:总人口抚养比预计将在2032年左右超过50%,正式走出人口红利期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市场研究部生育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出生人口1200 万,创1963 年以来新低,1.3的总和生育率创实施全面二孩以来新低,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韩国。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2.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年龄2.性别3.人种4.民族5.宗教6.教育程度7.职业8.收入9.家庭人数人口结构介绍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又称人口构成。
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
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
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简介人口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指一定时刻、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占该地区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
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指标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
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的百分比。
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
②少儿系数。
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③老少比。
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
④抚养比。
又称负担系数。
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
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构成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
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例人口年龄结构如,中国1982年7月1日零时,以5岁为一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
严格意义的人口年龄结构仅指各年龄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数),即上表中的第2列。
但有时除用各年龄组人口的相对比重表示外,还把各年龄组人口的人数(绝对数)同时排列出来,一并表示,如上表第1列。
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用1岁、5岁、10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来分组,其中1岁年龄组距是最基本的,其他年龄组距均可在此基础上人口年龄结构组合而成。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到家庭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还对国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1. 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出逐渐加剧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年人口增长率高于总人口增长率。
由于生育率低,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导致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3. 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生育率降低: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逐渐降低,使得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2)医疗条件改善: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明显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增加。
(3)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作机会增多,城市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1. 数据选取为了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需要选取一定的数据。
一般可以选择一段时间内的老年人口比例数据,比如2000年至2020年的数据。
2. 时间序列图表将选取的老年人口比例数据绘制成时间序列图表,直观展示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
通过观察时间序列图表,可以大致了解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情况。
3. 趋势分析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对趋势进行分析,如通过趋势线的拟合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老年人口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 周期性分析除了趋势分析,还可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周期性进行分析,了解老龄化现象的周期性特征,比如可能存在的季节性因素或经济周期因素。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常住人口流动数据作为反映人口流动趋势和特点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人口流动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地区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便于比较分析。
三、人口流动现状分析1. 人口流动规模(1)总体规模:近年来,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数逐年增加。
(2)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以及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2. 人口流动类型(1)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投资等为目的。
(2)迁出人口:主要流向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就业等为目的。
3. 人口流动特征(1)性别比例: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迁出人口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
(2)年龄结构: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出人口以中老年为主。
(3)学历水平:迁入人口学历水平普遍低于迁出人口。
四、人口流动趋势分析1. 城乡人口流动趋势(1)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人口流动将更加均衡。
2. 区域人口流动趋势(1)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2)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加: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将逐渐增加。
3. 行业人口流动趋势(1)第三产业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中国⼈⼝年龄结构分析商务统计(论⽂)学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师:中国⼈⼝年龄结构分析摘要:⼈⼝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龄化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各⽅⾯影响⽇渐明显。
因此,本⽂运⽤统计⽅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年龄结构的变动,进⾏了⽐较全⾯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并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年龄结构;⽼龄化;⼈⼝普查;⼈⼝红利⼀、引⾔社会是由“⼈”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来进⾏,这个“⼈”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业”,或“不同层次”的⼈群所组成,显然,这些不同⼈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是各不相同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年龄结构数据的特殊意义与作⽤,年龄结构数据质量不仅成为研究⼈⼝状态、⼈⼝过程的必要条件,⽽且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在这⾥想对⼈⼝年龄结构这个问题进⾏⼀些相关分析。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之猛烈程度是古今中外从没有过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特定条件所造成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现象,近⼆⼗年来已影响了我国社会⽣活,⼜将严重影响整个下世纪中国社会⽣活的⽅⽅⾯⾯,然⽽,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很少结合我国所特有的独特⼈⼝年龄结构变化来进⾏研究。
⾃建国以来进⾏的六次⼈⼝普查,提供了我国⼈⼝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我们分析未来⼈⼝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对中国⼈⼝年龄结构在今后⼏⼗年的变化给出预测,并就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影视作粗略分析,希望这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指⼀定时点、⼀定地区各年龄组⼈⼝在全体⼈⼝中的⽐重。
⼜称为⼈⼝年龄构成。
通常⽤百分⽐来表⽰。
例如,中国1982年7⽉1⽇零时,以5岁为⼀组统计⼈⼝年龄结构(表1)。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 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 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将成为中国21世纪发展的瓶颈”等观点和判断在各种老龄研究文献中俯首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