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挨拶_看日本社会
- 格式:pdf
- 大小:758.47 KB
- 文档页数:1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摘要:这是一本讲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文章化最著名的代表作。
“菊”是日本的皇室家徽,“刀”则是象征着武家文化,这本书被命名成“菊与刀”,也象征了日本人性格的矛盾和两面性的日文章化。
这本书会给你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善恶美丑共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尽管有些日本学者并不同意其中的观点,但1951年此书就已经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重印四十余次。
我们对于日本的了解以及对日本的态度,首先需要对其民族性格与文化模有着深入的研究,《菊与刀》在提供参考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关键词:“菊”;“刀”等级制度下的日本人二战时期,许多的国家为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通过借用社会学学者从事“一个国家民族性”的研究。
当二战即将接近尾声,日德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对战后日德的政策进行制定。
时令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日本天皇究竟会不会投降?如果日本不投降,盟军要直接用武力攻占日本本土,如果日本承认战败而投降,那么,可不可以通过对待德国的政策去对待日本?为了相关细节的制定,国民政府通过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来提出意见,其中也有这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他也正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她的最终结果也决定了今后两个国家的未来。
最终本尼迪克特用完美的答卷解决了问题。
日本最终会选择投降,且必须用日本天皇和政府去改变日本人民。
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对日本民族所作的分析,不能说最完善,但以最新的方法来探索-一个民族心灵的本质,有寻常的《日本论》类的书所不及之处。
据“译序”言,本尼迪克特在从事人类学研究之前,主修英国文学,并曾发表诗作。
故此书虽为一“科学”论著,但充满了文学的气息,但是书名《菊与刀》,便令人感受到饱含诗的象征,使我们在阅读本书之前,便充满一种审美的心情,来欣赏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个东方国家的描绘。
(1)与我们东方民族不同的是,日本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白意识;他们会把自己的细节记录下来,令人咂舌的坦白程度。
·290·Business!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特征刘晓忱作者简介:刘晓忱(1991-),女,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摘要:《菊与刀》是从日本民族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并且对于战后的日本如何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其中《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通过各个层面上分析了日本人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状态,本文主要对经典著作《菊与刀》进行阐述后并分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性格引言可以说《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经典著作,并且该著作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对日本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正是运用这两种事物来反映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也就是“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因此《菊与刀》正是我们了解日本大和民族性格文化的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日本处于人类社会记忆的角落。
日本所有的岛屿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通常都是被人类社会忘记的国家。
在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开启封建时代的时候,日本依旧是新石器时期,是社会文明进程较为缓慢的国家,以龟速发展并向前进化。
一些学者将围绕西亚这一核心位置形成的区域看做是文明的交叉口,将日本所有的岛屿看作是文明的漩涡。
日本文明自伊始就没有主动的激情与目的,好像一直在静静的观望,期待其他的文明将其挖掘与激发,表现出较为被迫和平静的态势。
这一较为平静的新石器文化指的是日本社会存在的绳文文化,弥生时代,日本文化自行发展的过程由于外在文明的摄入出现中断。
日本自身存在的原生文明,因为新型外在文明的出现被掩盖,没有了自行进步的资质与激情,逐渐的积聚与凝缩,成为了日本文明的中心力量。
二、日本人性格特征分析通过对《菊与刀》的分析可以看出,情义可以很好的解释日本民众的平常活动,整个生命的运作过程中,日本民众一直都在践行着情义二字。
从谚语看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作者:汤红霞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49期【摘要】本文主要着眼于其中关于女性的谚语。
观察这些谚语,不难看出日本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上诸多对女性的看法和评价。
【关键词】谚语男尊女卑女性地位1、引语语言的民族性是各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该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融后的产物,谚语这一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员更是吸收民族生活的营养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自然被染上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日语谚语也不例外地受到日本民族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等的直接影响,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日语中的谚语更是丰富多彩,涉及到了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悪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輩子),悪事千里を走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雨降って地固まる(不打不成交),案ずるより生むがやすし(车到山前必有路),子を持って知る親心(养子方知父母恩),先んずれば人を制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捨てる神あれば拾う神あり(天无绝人之路),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触らぬ神に崇りな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
本文从和女性有关的谚语入手,试着通过分析这些谚语,来了解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意识,以及随着时代变迁的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
2、日本社会的男尊女卑意识男尊女卑的意识最早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
”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日本的女性禁忌来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作者:刘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摘要】日本的女性禁忌来源于日本传统的“女性不洁”观。
在二战之前的日本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女性禁忌现象。
然而二战之后解禁现象不断出现。
其背景在于战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大大提高,经济、政治、法律地位的提高。
【关键词】女性禁忌;社会地位;变迁狭义的日本女性禁忌就是指不允许女性进入诸如神社、寺院、祭祀场所以及不允许女性参加男性为主体的修行活动和参拜活动。
而且还可以分为生理期短期禁忌和不允许女性进入某些场合的永久性禁忌。
广义的女性禁忌还可以指女性用语、社会生活中的禁忌现象。
日本的女性禁忌来源于“女性不洁观”。
9世纪后半期的日本社会随着律令家长制的发展,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此外,随着律令制的发展人口开始变得集中,社会治安混乱,加之瘟疫、灾害的频频发生,人们将引起疫病灾害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污秽”。
而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期,所以神道教中首先形成了“女性不洁”观,女性开始被远离于注重清洁的神社活动。
本论文将以二战为划分线,分别探讨日本女性禁忌风俗的表现,并且分析其变化原因。
一、二战前日本女性禁忌表现女性禁忌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语言的使用。
例如在平安时代,日本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斋宫忌词”。
“斋宫忌词”是当时在伊势神宫专职从事神事的妇女们创造的词语。
如把佛称为“中子”、把经书称为“染纸”、把僧侣称为“发长”。
创造这些词是因为她们认为直接说出神圣事物的名称会玷污神佛,因此“斋宫忌词”可以说是由于禁忌而产生的委婉语,即“忌讳语”。
时至室町时代,日本女性又创造出一种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叫做“女房词”。
“女房词”是在宫廷中服务的女性不愿意直截了当地说出与食物有关的或带不愉快感、不清洁感的食物名称而采用的隐晦说法。
如“青物”(蔬菜)、“夜の物”(睡衣)、“しゃもじ”(勺子)。
这些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开始对女性提出了约束性要求所至,对此后的日本语言也有深远影响。
日本各地的「挨拶」用语
杜维新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日交流日益频繁,来自日本各地的人士也随之增加.日语同世界各语种一样,有许多方言,同样一句话,各地的说法并不一定相同.例如:「ありません」(没有)这句话,也有的地方则说「あらへん」或「あらしまへん」.
【总页数】1页(P32)
【作者】杜维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中冠婚葬祭の挨拶の言葉の違いについて [J], 陈大伟
2.论日语中"挨拶言葉"的文化特征 [J], 魏玉娟
3.浅析日本人的商务交际特点——以商务日语中的"挨拶言葉"为中心 [J], 缪里英;王海航
4.从"挨拶"看日本社会 [J], 刘红艳
5.ご挨拶健康五行宮建立と21世紀の人類と健康フォ一ラム——2010長春の開催を祝福します [J], 茅原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沐浴风俗解析日本的社会变迁作者:张铮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8期摘要: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体现。
文化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教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体育文化等等不同的文化体系构成。
对于日本这一国家,其自身的文化也是保罗万象,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
本文主要沐浴风俗解析日本的社会变迁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沐浴风俗;日本的社会变迁;分析文化是国家的发展根本。
良好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可以极大的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容分割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该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本国之间的良好文化体系的形成,增加本国的国民素质,来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日本作为一个文化发展的大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其中沐浴文化就是如本特色文化的主要体现。
一、日本沐浴文化背影和发展开端沐浴二字单从普遍的角度上来看,是进行身体的清洗活动。
然而,对于日本来说,沐浴是日本的主要民族文化构成,代表着日本的本土风情,对于日本的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对于日本的沐浴文化的来源,主要追溯于古代的狩猎期间,百姓在小河旁或者海边进行身体的清洗,在不断的进行清洗活动中,日本的先人观察到,一些禽类和动物也会来和河边进行清洗,其中还有部分的受伤禽类会将自身受伤的部位放在小河进行清洗,进而日本的先人观测到,运来河水的清洗可以对伤口,具有清洁和保护的作用[1]。
此时沐浴开始在日本的传统人们生活中开始萌芽进而在后续的房屋构建活动中,日本的祖先把房屋构建在河边,渐渐的河边的房屋建筑越来越密集,进而原始的部落产生。
随着部落的逐渐建立,人们利用河水进行清洗的过程也更为频繁和普遍。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日后的日本沐浴文化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开端[2]。
二、沐浴文化的发展和过度时期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行为的日渐完善。
作者: 刘德有[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日本人;顾客;才力;回答;乙力;合主;日文;意思;劳合;听者;茶店
摘要:日本人喜欢“挨拶”。
彼此见面时总要“挨拶”,即要寒暄一番。
委托别人办一件事,或蒙受照顾,领了他人之情,或自己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等,要“挨拶”。
晋升或调动工作,或办喜事,要向有关人“挨拶”。
到国外常驻或出差,临行前或回来后,也要向有关人“挨拶”。
举办宴会酒会或开别的什么会,也要来一番讲话,即“挨拶”。
总之,日常生活中总也离不开“挨拶”。
根据词典,“挨拶”有如下的解释:①问候,致意,。
从传统婚礼看日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婚礼礼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但其中的传统因素仍得以传承和延续。
即使在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对待婚姻也极为讲究和谨慎,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婚礼礼俗,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举办传统婚礼。
本文拟通过日本传统婚礼来分析日本民族的色彩倾向、婚嫁观念及宗教信仰,以增进对日本社会民俗的了解。
日本人认为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所以对于结婚问题极为慎重。
在日本,婚礼大多是与宗教仪式相结合的,如果按照日本的传统,年轻人从见面认识、缔结婚约到婚宴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如不遵循,往往会受到批评、议论。
所以准备结婚的日本年轻人,特别是女性,一般都会在婚前去学习班学习有关婚礼和婚后的必要知识。
日本传统婚礼的仪式和礼俗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延续,是因为它贯穿着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婚嫁观念、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研究日本传统婚礼的仪式和礼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心理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传统婚礼看色彩倾向火。
另一套未婚少女穿的深色和服,这是新娘最后一次穿这种式样的和服,作为她纯真少女时代的结束。
新郎应穿黑色丝绸和服,和服下穿斑纹折裙,手持白色折扇,脚穿白色便鞋。
宾客都要穿黑色的衣服,男士则要穿黑西装配白领带,女士则绝对不能穿白服,以免抢去新娘的风采。
可见,日本传统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黑色白色交互营造了肃穆神圣的氛围。
这与我国传统婚礼中代表喜庆的红色基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反映了中日民族不同的色彩倾向和审美意识。
首先,日本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代表“纯洁”、“善良”和“清廉”,并没有汉语中诸如“没有效果”、“没有学问”之类的负面意思,在日语中还用“白魔法”来表示善意的魔法。
其次,在日本,黑色虽然也有很多负面意思,代表死亡、灾祸、恐怖等,但由于不会被其他颜色所沾染,而被视为中立色的代表,因此,日本体育界裁判员及法官都身着黑色衣服。
这样看来,白色、黑色成为日本传统婚礼的主要色彩也就可以理解了。
2007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7第27卷第二期 总第46期
241
从“挨拶”看日本社会
刘红艳
(宿迁学院五系日语办公室 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日本人喜欢“挨拶”。
“挨拶”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挨
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它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不同而不同。
日语“挨拶言葉”首先有内外之分,其次有人际关系的上下之分,此外与“内外”、“上下”关系交织在一起使用的“挨拶言葉”,还有利益的有无和亲疏之分。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挨拶言葉”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关键词]挨拶;社会生活;语言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Reading Japanese society from the aspect of greetings Abstract: Japanese people like “greetings”, because it is the “lucrative” of the social life. “greetings” is the universal conduct of all human societies, but it is concrete contents and manners, language habits and social physcology of differ peoples. “greetings” in Japanese language, firstly, is classified into “inner” and “outer” groups according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all th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Furthermore, all these intertwined “greetings” also discriminate among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interest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imacy. So, we may learn that “greetings” in Japanese language reveals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nd social relation at all levels.
Key words: greetings; social life; language habi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ocial relations
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挨拶”。
彼此见面时都要寒暄几句,也就是要做一番“挨拶”。
托人办一件事情,或承蒙别人的照顾,要“挨拶”;到国外长驻或出差,临行前或回来后,也要到有关人那里去“挨拶”一下。
举办宴会,酒会或开别的什么会,总要来一番讲话,即“挨拶”。
日本人讲礼貌,懂礼节。
“挨拶”就是一种表现。
1.“挨拶”的含义
同日语中其它词汇一样,“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据日语辞典解释为:人们在见面或分别时互致的动作或语言;在集会、仪式上进行的讲话;按社会习惯所做的通知、答礼等。
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和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礼仪性行为之一”。
由此可见,“挨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方式,以语言行为为主,其中也包括某些动作。
所谓动作,即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接吻等。
“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它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为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挨拶”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2.“挨拶”的不同表现
“挨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它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不同而不同。
比如说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
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
另外,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互不相同。
例如,在旧中国,见面常说“幸会,幸会”、“久违、久违”,现在常说“你好”。
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也经常会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
诸如此类,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3.“挨拶言葉”的特点
“挨拶言葉”的特点之一是定型化,即在同一种情况下均有相对固定的“挨拶言葉”。
如在开始吃饭时要说“いただきます”,吃完饭放下筷子时要说“ご馳走様でした”,无论何人何地均用这类“挨拶言葉”。
“挨拶言葉”的另一特点是因对象不同而存在多种说法,以早上见面时为例,因对象不同就可以说“おはよう”、“お元気ですか”、“いかがですか”、“どちらへ”、“どうも”等等。
这些不同的说法,在同一种情况下起同一种作用。
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令人难于选择该用哪一个更合适些。
4.“挨拶言葉”的社会性特征
4.1“内”与“外”。
日语“挨拶言葉”首先有内外之分,即对
内对外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日本社会,所谓“内”,狭义上指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广义上包括自己工作的公司、参加的组织、学习的学校及班级等的成员。
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属于同一家族、同一社会群体的人为“内”,反之为“外”。
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内外有别,反映到语言中,就出现了“挨拶言葉”的内外之分。
如若对同一群体,又朝夕相见的人使用对外的“挨拶言葉”打招呼,定要引起对方的不解,因为它意味着群体的脱离,变成了他人关系。
反之,如若对群体外的人使用对内的“挨拶言葉”则会使人觉得你是在别有用心地造作,自然也不会产生好感。
例如日语中最为常见的“おはよう”(早安)、“こんにちは”(午安)、“こんばんは”(晚安),最后两个即午安和晚安只能对“外”使用。
对“内”需要采用其他方式,如“ただいま”(我回来了)、“どちらへ”(到哪里去)、“きょうは寒いね”(今天好冷啊)等这些说法表示相互或共同关心的事情。
以共同关心的事情为话题进行“挨拶”,可以加强群体意识和连带感。
同样,作为同一群体的成员来说,分别亦是一件令人眷恋的事,“さようなら”(再见)没有形象色彩,所以日本人对“内”不喜欢使用它,有时常用“ではまた”或“行ってきます”等表达,给人以再相见的形象感受。
因此,如果妻子在出门时对丈夫说“さようなら”,便意味着夫妻的离异,妻子离去将不再回来了。
4.2“上”与“下”。
日语“挨拶言葉”还有人际关系的上下之分,即对上和对下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所谓上下,包括年龄的长幼,地位的优劣,职务的高低等多种因素,这来自于日本社会长期形成的等级观念。
例如对对方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表示感谢的“挨拶言葉”,有两种同义的说法,即“ご苦労さま”和“お疲れさま”。
二者都是辛苦了的意思,但是对年龄,地位和职务等优于自己的人,只能说“お疲れさま”,或者换一个角度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
“さようなら”亦如此,对“上”使用很不礼貌,需说“失礼します”(告辞了)。
“挨拶言葉”的上下之分与日语的敬语一样,都来自于日本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二者密切相关。
敬语意识的存在,使日语“挨拶言葉”更加复杂多样化,致使其大多都存在着敬体、简体两种形式。
例如“おはよう”和“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ありがとう”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行ってきます”和“行ってまいります”等。
后者为敬语形式,对“上”对“外”使用。
如此因人的年龄、地位、职务不同而有区别的“挨拶言葉”,在现在社会的其他语言中是很少见的。
4.3利益和亲疏。
与“内外”、“上下”关系交织在一起使用的“挨拶言葉”,还有利益的有无和亲疏之分。
一般来说,利益的有无和亲疏关系,表现在“内外”关系上时,对于己无利者,或亲者使用对“内”的表达方式;对于己有利者,或关系较远者使用对“上”的表达方式。
但这仅仅是一般规律,人们的社会关系常常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语言表达发生变化。
例如商店的售货员和顾客之间,从“内外”来说,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理应相敬如宾,但顾客通常不对店员使用对“外”的说法。
这是因为,顾客的光顾给商店带来利益,故顾客不必使用客气的说法对待售货员。
再如,一个部长和职员之间是“上下”关系,在工作交往中职员绝对要使用对“上”的说法“挨拶”,可是下班后在饭店酒馆吃饭喝酒时,彼此之间却可以完全以平等的方式交谈。
不同的“挨拶言葉”可以使人际关系密切,亦可以使人际关系疏远,这一切都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了解这一点或把握不好,便会事与愿违。
结束语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挨拶言葉”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越密切,“挨拶”越简单,越随和化,反之越复杂,庄重。
而人们在一些大型活动上进行的“挨拶”,选择得体而有感染力的措辞很重要。
人们重视的不是内容,而是“挨拶”的说法和使用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甲斐睦朗.日本语学[A].东京,1941.
[2]日本语教育学会.日本语教育事典[A].大阪,大修馆书店,1983. [3]刘德有.现代日语趣谈[A].北京,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刘红艳,女,宿迁学院助教,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