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此间的1985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新加坡经济曾一度萎缩了1.6%,但平均增长率仍高达6.8%,技术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此间,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新加坡已经完全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行列。新加坡已经具备整体商务开发能力,即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到国际销售一条龙作业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90年代先后拨款60亿新元,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电子业已发展为本地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据新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资,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还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鉴于新加坡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号召商家到海外发展,寻找扩大商业空间。

此间,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GDP的份额由1986年的20%上升到

26%;高科技产品出口1998年达到620亿新元。

四、知识密集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纽约纳斯达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动报价股市场开始运作。为寻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并投下巨资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