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族医药政策
- 格式:docx
- 大小:20.22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行业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国家在2023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推动中药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以下是2023年中药行业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1.加大中药研发投入力度。
国家将加大对中药研发的投入,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中药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
优化中药研发环境,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中药研发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推动中药研发领域取得新突破。
2.促进中药品种创新和传承发展。
国家将加强对中药良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中药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加快培育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种。
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技术的研发,促进中药品种创新和传承发展,提高中药品种的质量和疗效水平。
3.优化中药产业政策环境。
国家将持续优化中药产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中药行业准入标准,简化相关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中药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完善中药行业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对中药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保障中药质量和安全。
4.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
国家将加大对中药国际化进程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中药国际市场。
支持中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地位。
5.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将加大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鼓励中医药专业人才参与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工作,推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以上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力促进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中药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希望中药行业各相关单位和企业积极把握机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药行业实现更大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国家医药事业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我国中药行业迎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支持政策,这无疑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7国家最新中医药政策正式实施国家不断推出中医新政策,望中医崛起。
有关中医药的新政策有哪些知道关注的地方。
中医药法的政策出台后,将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国家最新中医药政策,希望你们喜欢! 2017医药的新政策发布1月24日,网上药店审批全面放开,医药电商春天真的来了!1月21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取消39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中,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B证、C证的审批竟然被取消了,这可是在2017年春节前夕意外的收获。
消息传出后,连日来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朋友圈被这则新闻持续刷屏,欢呼声音最响的群体是医药电商从业者,普遍认为政策在关照医药电商的商业模式,审批改备案,简政放权,利好零售连锁企业。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冷静态度,认为这次只是国家简政放权大政策下的一个体现,在相应的配套细则出台之前,不值得过分乐观。
1月25日,药品领域全链条重大改革政策即将发布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介绍《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医药局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并回答相关提问。
据介绍,《若干意见》指出,在生产环节关键是提高药品质量疗效。
一是严格药品上市审评审批,优化审评审批程序,推进信息公开。
二是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给予政策支持。
三是有序推进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鼓励新药研发。
四是加强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加大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落后企业退出。
六是健全短缺药品、低价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保障药品有效供应。
《若干意见》要求,在流通环节重点整顿流通秩序,改革完善流通体制。
一是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药品流通网络。
二是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推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少数民族文化卫生【发文字号】国办发[1984]102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日期】1984.11.23【实施日期】1984.11.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84]102号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广泛团结和依靠民族医药人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继续、发掘、整理和提高民族医药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民族医药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为我国的四化建社服务。
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医药学。
历史上,民族医学曾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过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民族医药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一九五一年国家颁发了《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提出了团结与提高民族医的方针,各民族地区先后建立了一些民族医药机构。
但在十年动乱时期,民族医药学被视为"封建迷信",不少民族医药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一些民族医药书籍被付之一炬,使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国现有各级民族医药医疗、教学、研究机构一百一十多个,民族医药专业人员三千七百多人。
生物医药国家政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之一。
为了规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
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医药国家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集中于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步,生物医药科技研发。
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
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大力支持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以提
高我国生命科学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医药市场准入。
政府要求所有生产和销售药物的企业必
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必要的执照。
同时,对医药行业中的
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保障了消费者
的权益。
第三步,药品研发申报。
为了加强药品研发过程中的管理,政府
设立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药物的临床试验申报、批准
和监管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药物研发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也保障了临
床试验环节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步,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生物医药
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加快研究成果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建立信
息共享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药物的打击等,以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生物医药国家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健
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
要持续加大投入、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加强与国际同行
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以实现中国梦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国家有关农村中医药服务的政策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
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应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
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2.《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强调要把中医药的预防和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方面,鼓励将中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强调公立中医院要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偿和补助机制等。
3.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
4.通过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5.规范中医药相关制度《中药饮片管理制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等。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对开展中医服务的要求1,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慢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古今偏方,验方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的防御。
3.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近十年民间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作者:王丽颖陈仁波赵学尧王燕平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1年第06期【摘要】近十年来,中医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源头活水,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检索近十年来民间中医药相关的网站、公开数据库等信息,分析民间中医药的政策、机构以及科研情况,探索民间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冀望民间中医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增强民众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医药;现状分析;建议【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2-0123-04Abstract:In the past decad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nd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websites and open databases related to 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st decade had been searc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licies,institu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al suggestions of 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proposed. The article is hoped that 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tter played the rol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nhancing public health.Keywords:Fol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Suggestion民間医药是民间医药工作者在数千年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
学习民族医药政策与民族药产业发展之心得萧成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8500) 关键词: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R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6)增刊—0018—01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真做好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工作,大力促进其发展”。
“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同等的待遇”。
“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定来发展民族医药,例如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政府投入等”。
在分析民族药发展现状时,诸国本会长列举了一组数据,即:到2002年12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专家评审将435个民族药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其中包括藏药106种、傣药35种、蒙药50种、苗药154种、维药9种、彝药81种,至此,民族药的国家标准共922个。
其中藏成药306种、蒙成药193种、维成药96种、傣成药35种、苗成药154种、彝成药81种,以上民族药成药共865种,另加蒙药材57种。
从全国民族医药政策的落实和民族药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发展民族医药的方针和政策,当前,民族医药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以上诸国本会长公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专家评审达国家标准的民族药就有922个,通过批量生产、销售、广泛用于防病治病,民族药为人类服务的理想成为现实。
然而,笔者在从事民族医药研究数十年来,所接触到的侗族医药、土家族医药、瑶族医药,虽然在当地为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成绩卓著,功不可没,在农村新型合作医药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可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处偏僻、经济落后,靠当地财政根本无法实施民族医药产业化建设。
首先,民族医药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和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是中国的人文标签,是我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
其次,它涉及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我们尊重少数民族就是要尊重它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加以研究整理、继承发扬。
从功能层面讲,民族医药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很多西医没有普及或者比较偏远的地区,民族医药发挥着救死扶伤、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作用。
鉴于民族医药的草根性质,大力地普及它对于解决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医疗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开发民族医药资源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的,民族药的开发已经成为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较快,随着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一批颇具规模的民族医药代表企业发展壮大,民族医药企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截至2009年底,已有藏、蒙、维、傣、壮、朝、苗、瑶、回、彝、土家、布依、侗、哈萨克、羌共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全国共有民族药医院191所,床位8694张,另外民族地区的综合医院大多建有民族医药科室。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结合对藏药、维药和蒙药等各民族药的系统整理,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促进民族药产业的发展。
民族医药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提高我国医药生产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民族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七章。
首先详细介绍了民族药的界定、主要种类介绍及民族药产业发展环境,接着分析了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概况,并对民族药细分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民族药知识产权保护做了阐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国家药物政策简介一、 概述国家药物政策(National Drug Policy,NDP;National Medicine Policy,NMP)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1975年第28次国际卫生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由一国政府构建、解决医药产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总体政策框架,用以指导各国的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健康发展。
1988年,WHO 组织各国专家制定了《国家药物政策指南》(Guidelines for National Drug Policies ,1988 ) ,在指南中阐述了国家药物政策组成的基本框架。
1995年WHO 对其进行修订,出版了第2版,但更名为《如何制定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How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nationaldrug policy ),国内于2007年11月出版了中文译本。
在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1年就大众用药的可得性及药品的使用合理性,如何制定和完善药物政策进行了研讨。
2004年,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国家药物政策研讨会”。
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具体要求,卫生部就此提出了制定“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设想,药物政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家药物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WHO 是联合国对国际卫生事务和公共卫生进行指导和协调管理的一个专门机构。
WHO宪章的职能之一是在人类卫生方面提供客观和可信的信息的建议,在全世界通过帮助、促进以及保护健康和预防、控制疾病,以有助于达到该组织的根本目标—— 人人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卫生保健。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在医药领域内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许多难题,如药物生产研发盲目无序、药品供销失衡、药品使用不合理、药品流通不畅、药品虚高定价、假药劣药充斥市场、部分民众无法获得基本医药保障等,困扰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2.22•【文号】国发〔2016〕15号•【施行日期】2016.02.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2月22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
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2月22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
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
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民族医药作为中国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其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加强对民族医药的宣传和普及,是我们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举措之一。
民族医药源于中国古代智慧,它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中草药的应用研究中,很多药物已经证明具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我们可以向更多的人传递中医药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医药的优势。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展览等形式,让人们亲身感受民族医药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关注度。
其次,鼓励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致力于创新民族医药领域,也是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对民族医药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临床实验、药理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等工作,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验证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同时,也可以通过研究对传统经典医书进行解读和总结,找到其中的经验和规律,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鼓励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在民族医药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开展创新性研究,将会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加强民族医药教育也是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族医药的传承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传授。
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中草药学、中医诊断学等,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中医药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对民族医药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因此,加强民族医药教育,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将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中医药政策法规一、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政策。
这一政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1954年卫生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发动新医学习研究,发掘祖国医学的宝藏,抽调若干有研究能力的新医人员学习研究发掘祖国医学的精华,以丰富新医学,并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二、坚持中西医并重政策。
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
中西医并重的实质是要求正确处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关系。
三、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
2003年《中医药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频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这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
四、中医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198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医和西医结合工作的报告》中指出“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并为其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的卫生事业,必须同经济建设相协调,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要得到发展,必须在整个卫生事业中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
五、中医药战略重点发展政策。
1991年《卫生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设想》,提出加强农村卫生,加强预防保健,加强中医药三个战略重点。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发展卫生事业要从国情出六、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
关于中西医结合政策,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已涉及,1956年毛泽东主席:“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指示,是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早期体现。
200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
知》指出:“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
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
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
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
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
事业发展。”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
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指出,
“加大民族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工程。加强民族医
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推动民族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民
族医药人才。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
方针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注重农村和民族医药事业。此次报告
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
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并加强健
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
展的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整体部署,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委的大力
支持下,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
作:
一、加强项目扶持,民族医药服务条件得到改善
二、加强医院管理,民族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三、加强人才培养,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得到提升
四、加强科学研究,民族医药继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六、依托行业组织,促进民族医药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