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5
熊十力一、体用不二熊十力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
体者,具云本体。
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
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
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
就是说,现象就是本体现起的作用,不可以把两者(体与用)割裂开来,“不可妄计体用为二”。
也就是说不可以于用之外去寻找本体,本体不是超脱于用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变动不居的现象便无本体,生生不已的本体全体呈现为变动不居的功用,故称体用不二。
但是,熊十力说,许多哲学家往往误认为本体是脱超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的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
佛家在体用问题上,就是持相互割裂的观点,是“求体费用”其体也只能是个“死体”。
熊十力的本体虽然是绝对、超时空、无限、大全,但它不是像临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一样,也不是像西方哲学家所认为的“立于现象的背后,而为现象的根源”的那种终极实体,而是一种体与用的统一的终极实体。
对于体用关系,熊十力用许多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如“即用即体”、“即用显体”、“全体成用,全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可分而不可分”等等。
我们把体用不二的思想稍加概括,大致上可以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体用之间、形上形下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的。
“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
”第二,本体不是万有的始因,不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背后的作为宇宙创造者和主宰者的终极实体,它不在功用之外,而是“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为了使他的体用不二思想变得更为浅易明白,他反复举大海水与众沤的比喻。
他说:“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
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张君劢(1886-1962)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新亚洲主义者、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全国政协前主席。
他是与梁启超、鲁迅、朱光潜、孙中山等共同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部分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哲学思想家”和“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家”。
张君劢的哲学思想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建立在思想家伦理学、先验新儒家思想、实验心理学、生态科学等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他坚持以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研究技术作为基础,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构建“现代哲学思想”。
一、张君劢的经验主义思想张君劢的思想源自经验主义思想。
他认为,“所有认识均出于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唯一真理,而经验来自客观现实,客观又以自然界为核心。
因此,经验主义的基础是它建立在自然观点的根本。
张君劢提出“实证主义”,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而发现,只有实践可以验证真理的存在,而无实践就无法证明真理的存在。
二、张君劢的伦理学思想张君劢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他认为,真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这意味着社会与人文是基础,推动理性思维,优越于自然界。
张君劢强调人文主义,他把伦理学当作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根基,将伦理思想实践于实践中,构建一种“”理论。
他强调以和而不以强求取,以温和为主导,以慈悲心态迎接困境,唤起人们的人性同情心,建立“天人合一”的社会行为准则,反对强暴、仇恨、残害他人,同时建立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自然状态。
三、张君劢的新儒家思想张君劢将新儒家思想发展到现代,把先秦儒家伦理学经典与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保持革新和融合。
其核心思想是以无政府状态管理社会,以道德和良心准则管治人类行为。
张君劢强调“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他倡导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和情感,而不是强制性管控,他用“道德规范”取代“刑罚”,运用“自觉性”和“责任感”取代“纪律”,用“理性、熟练、简明、有序”来概括“文明”,以外在法律制度作为管理基础,以儒家“仁慈”理论作为动力。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关键词:进化论思想;传播原因;儒家思想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短短三十年里,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一种普世性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许多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观察世界、变革现实的思想武器,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妙药良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理论本身,那么就要了解其来龙去脉,19世纪末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适时地来到中国。
“我们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
”[1]进化论之神奇魔力来自何方,它又是怎么样传播以至于风行中国的呢?一、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进化论适应了国人急于摆脱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同时,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
并且中国的学者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2],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杨惠敏认为中国近代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既直接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成分。
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发展史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却丰满变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和超越,以此令人知之甚少。
《中国哲学简史》的诞生正是这种深奥而又古老的传统思想史的缩影。
《中国哲学简史》由历史学家唐景培先生撰写,囊括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历史概要,它对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和阐释,让读者几乎可以一举掌握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大体框架和形成过程,让每个有相关兴趣及应用的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前世今生。
《中国哲学简史》从先秦的“黄帝、尧、舜”之前的先秦思想开始,其中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家的重要著作,简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历史进程,如荀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哲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全面介绍了宋明理学、元明理学以及近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概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有着它丰富而有深度的概要,介绍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历史概况,有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价值、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概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特别是介绍了宋明理学、元明理学以及近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概要,使得读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而且它详细的分析,深入的介绍,从史实出发,使得本书成为了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参考范例。
从思想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构建出一种“伦理、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哲学思路,将“价值、情感、学术、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哲学简史》精辟的梳理,使人们不仅能够深入到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从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国文化史。
本书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历史,也将影响世界其它国家的哲学思想,更是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价值及其庞大的内涵。
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罗近溪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独到,被誉为“中国的康德”。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学术环境的限制,罗近溪及其思想长期被忽视和遗忘。
在如今国内哲学界对近现代哲学思想的重新探究与评估的大背景下,重视和研究罗近溪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弘扬优秀思想文化,丰富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中国当代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主要内容罗近溪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系统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形而上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本研究拟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罗近溪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影响罗近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本研究将追溯罗近溪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究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罗近溪思想的来源和特征。
2.罗近溪形而上学思想的哲学思考罗近溪提出了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静止的或者孤立的存在,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关联的状态中。
本研究将深入分析罗近溪的形而上学思想,关注其哲学思考的内涵和发展。
3.罗近溪逻辑学思想的哲学思考罗近溪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即兴式理论”的概念,并在逻辑学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将对罗近溪逻辑学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思想体系的内涵和构建。
4.罗近溪伦理学思想的哲学思考罗近溪提出了“人我合一”的伦理理论,并在伦理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研究将从罗近溪的伦理理论出发,解读其所倡导的“人我合一”、自由和平等的伦理观。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搜集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对罗近溪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论文结构包括: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问题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罗近溪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影响本章主要介绍罗近溪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究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影响。
第三章:罗近溪形而上学思想的哲学思考本章主要介绍罗近溪的形而上学思想,包括其本体观和世界观等方面。
《中国现代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实践和实际效果,认为真理和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和经验。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等。
2.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哲学思想,主张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人的本质是理性、道德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蒙田、蒙田等。
3.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主张科学和实证知识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强调观察、实验和经验事实。
代表人物有孔德、穆勒等。
4. 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现象的直观和经验,主张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5. 解释学:解释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关注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主张通过理解和解释达到对文本、艺术作品和历史事件的把握。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伽达默尔等。
二、填空题(5题)1. 《中国现代哲学史》的作者是______。
2. 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3. 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4. 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5. 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5题)1.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A. 黑格尔B. 詹姆斯C. 亚里士多德D. 康德2.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A. 实用主义B. 实证主义C. 现象学D. 古典主义3. 中国现代哲学的起点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4.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A. 萨特B. 海德格尔C. 狄尔泰D. 罗素5.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A. 哲学史B. 逻辑学C. 宗教学D. 生物学四、多项选择题(5题)1. 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______。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被历代人所推崇,它的哲学内涵和现代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哲学内涵1. 仁爱与道德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仁爱”和“道德”。
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表现出人类对于道德和人性的关注。
其次,关注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通过道德教育,每个人可以了解道德规则,明白良心和责任,以感性理解道德法则,然后通过行为表现出它们,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
2. 教育和认知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
与此同时,他们还讲究“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和思想发现真理。
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知识,同时也应该寻求知识背后的真理。
3. 社会与个人儒家思想非常看重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社会做贡献。
对个人而言,儒家思想推崇谦虚、诚恳、正直、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关注人类道德和信仰。
1. 价值观在当前环境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实际上广泛适用。
以道德为导向,寻求真理和哲学原则,深入研究人类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教育这些品质来完善个人形象,真正地还原道德的本质。
2. 对于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结合了人类和个人社交的影响,涵盖了社会关系的整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倡君主专制和礼仪之邦,有利于维护和平、团结和公正。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繁荣,而不只是过渡和速度。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主张正义、和谐和权责平衡的社会价值观。
3. 受青年的欢迎儒家思想在中国青年中受到了广泛的亲近。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兴起的一场思想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思想启蒙运动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思想内涵包括了现代文明、人权、民主、科学、民族意识和国家主权等多种方面。
这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以下就来具体探讨一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的背景思想启蒙运动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形成的。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和知识,但同时也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因此,这场运动的背景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比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辛亥革命、中华民族自强运动等,这些大事件都是推动思想启蒙运动的初始条件。
同时,西方现代文明的引进也成为了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思想启蒙运动的意义思想启蒙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同时也在于对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和重构。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爱国主义被深深地激发,同时中国民族觉醒也得到了好的开端。
运动的倡导者们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观点。
其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就是倡导科学和民主。
其思想内涵也包括了尊重人权、建立法治社会、倡导普及教育等多重方面。
因此,思想启蒙运动的意义十分重大。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为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扬弃和重建提供了一条道路。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迎来了伟大的新时代,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思想启蒙运动中,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思想贡献和政治理念都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了新的阶段。
其中,代表人物包括了诸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1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3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7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10 黑格尔之后的整个黑格尔学派分裂出来两大思想派别的不同致思方向,这就是所谓“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的对立,前者不久就被当时的哲学思潮抛到后面去了,而后者则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青年黑格尔派是从黑格尔学派中分裂出来的一个激进的哲学派别,其成份和倾向性都很复杂,这派人中包括大卫•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施蒂纳、卢格等人,早年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恩格斯也都曾属于这一派。
这派哲学本身也分裂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大卫•施特劳斯为代表,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大加发挥,认为这是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派以布鲁诺•鲍威尔和埃德加•鲍威尔兄弟为代表,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即“自我意识”概念大做文章。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大卫•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最著名的著作是《耶稣传》(1835—1836)。
在这本书中,他借用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历程、宗教是以表象方式表现绝对精神的观点。
施特劳斯通过用历史的眼光对福音书中耶稣事迹的详细研究指出,所有那些违背人们日常经验和科学规律的奇迹及启示都是不存在的,是实体性的精神使当时的人们(包括福音书的编纂者)不自觉地创造出来并获得大众的信仰的,因而从表层事实上根本无法为其自圆其说,只有通过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现代中西哲学的异同中国哲学是历史悠久的哲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尤其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不少启示。
现代中西哲学则是以日益发展的科技、社会和文化为基础,具有更为现实和实践性的特征。
本文将重点分析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现代中西哲学的异同。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形而上学和伦理道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仁爱之道”,强调人际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五项基本德行,希望通过人伦之道实现社会和谐。
这与现代中西哲学的思想方向不同,现代哲学更注重实证性和实用性,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个人主义,而中国哲学则强调道德和社会责任。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派别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设想了一个纯粹自由自在的状态,这在现代中西哲学中也有相似的体现。
比如西方哲学家专注于探讨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重视个人自由和追求的思想并不是很突出,有时甚至被儒家思想所否定。
在现代中西哲学中,存在一些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例如西方哲学中的康德、海德格尔、马克思等,中方中学有李约瑟、王夫之、范文澜等等。
他们的思想多以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为主导。
而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这些学派的思想远没有那么明显。
古代中国哲学更侧重于道德伦理,技巧卓越、逻辑完备的思想家少,以论述为主。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现代中西哲学的异同,还表现在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
在古代中国哲学研究中,以《易经》、《道德经》、《论语》等古籍为基础,其研究方法多借助文献分析和注释,强调思想的演变和渊源。
而现代中西哲学的研究更注重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更多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工具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现代中西哲学的异同在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形而上学和伦理道德,重视人伦道德和社会责任;现代中西哲学注重实证性和实用性,强调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等。
梁启超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梁启超(1873-1929)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他生于晚清,逝世于民国时期。
他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思想发展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从保守到进步,再到激进的演变过程。
在其早期,他信奉儒家传统,主张“知行合一”、“君子好学以贯其志”,并且对于中国文化本身充满了自信和信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启超与其他西化派思想家接触颇频,开始发生思想变化。
他开始支持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明,提倡西式民主和自由主义,观点上逐渐趋向自由激进,追求中国的近代化。
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晚清时期外力侵略、内忧外患,使得人口频繁流离失所,并且面对权贵的压迫、剥削与弊病,社会问题深重。
同时,智慧人对中国文化的内部危机和独裁腐败的政治实现,有了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中国发展和改变的必要性。
梁启超也因此逐渐转变立场,并坦言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有勇气接受新思潮并且把新的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培养自己和社会的现代化。
二、梁启超的思想内容1. 学术哲学梁启超主张儒家与西方哲学相结合,相信维持中国文化核心的同时,吸收西方知识来发展学术思想,特别是对于范畴的品质和定义的研究。
他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而是关注思想的本身,品质和本体性的形式化。
由此也形成了“大一统”理论和“独立自主”理论,这种立场上的不拘泥于传统与尊重西方对于中国提出的批评,也成为了梁启超终身学术贡献的重要方面。
2. 政治理论梁启超反对传统封建的专制与腐朽的制度,主张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
他在社会兴衰变迁中,在思想变革中推崇“民主主义”、“共和主义”的理念,创立了许多新思想。
他认为,对于政治伦理的分析、官位权力的基础、议员与选民的制度、派别对立的效力,都应被在中国推广。
他提出的“共和君主”论获得了不少支持者,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