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中文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课程编号15102308《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学生学完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后,进一步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课程。
本课程将通过讲课、练习使学生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从事通信、信息或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建立基本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型。
2、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两个主要工具: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与数字滤波器,为后续数字技术方面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学生应具有初步的算法分析和运用MA TLAB编程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同时又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讲练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重点难点辅以板书。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综合评定的方法。
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吴镇扬编,《数字信号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1、姚天任,江太辉编,《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程佩青著,《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3、丁玉美,高西全编著,《数字信号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胡广书编,《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Alan V. Oppenheim, Ronald W. Schafer,《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Prentice-Hall Inc, 1975.八、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九、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数字信号处理,与传统的模拟技术相比存在哪些特点。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编码:学分:2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项目总数0 个;其中:必修(0 )个,选修(0 )个开课单位:08商学院适用专业:金融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是主要面向金融学专业等本科而开设的一门经济学类选修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财政学科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引向深化,另一方面对财政业务进行理论性分析。
主要任务是力图把财政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以现代财政的经济分析方法为“经”,以中国的财政制度背景和实际运行为“纬”,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入手,全面阐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我国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
通过对公共财政收支理论、税收理论、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学习,全面增强学生的财政学素养,并提高其对公共经济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处理能力,以满足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课程培养目标1.立德树人课程运用唯物辩证法和比较研究法,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反映我国财政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
以课程体系逻辑为主线,把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讲透彻,让学生具有理解理论建立的背景和适应的条件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视角、多层次去观察思考,形成自己的财政价值判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辨析财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角度、东西方的比较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结构,对财政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一、教学的性质汉语课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课程。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教学原则、规律和特点有不同于母语教学的特殊性;作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课程之一,它又是整个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环,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
二、教学的对象汉语课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民族的、正在用本民族语学习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汉语课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要求达到的标准也不相同。
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高中毕业时达到“民汉兼通”,即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般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写的能力,使他们能较自由地用汉语交流信息。
同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和语言学习习惯。
四、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汉语课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由于各地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入学前汉语的能力不同,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
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如下:小学阶段A、基本要求小学毕业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初等一级标准。
具体要求为:话题内容: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有限的学习活动和简单的社会交际。
语言范围: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级汉字800个;复用式掌握甲级词1000个,领会式掌握乙级词300个;甲级语法129项、点。
语言能力:具有初步的读、听、说、写能力。
(1)阅读能力能够认读和理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介绍个人、家庭情况)、简单的社会交际(如问候、感谢)和有限的学习需要(如课堂活动)范围内的甲级词1000个、乙级词300个、甲级语法129项、点及其所涉及的全部甲级汉字800个。
能够阅读简单的记叙文,其内容同课文类似,长度为300字左右,无关键性生词和新语法点,阅读速度不低于100字/分钟,理解准确率为90%以上(即理解主要内容和细节);阅读含1%生词、无关键性新语法点的同类短文时,速度不低于80字/分钟,理解准确率为80%以上。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本、专、一村一所有专业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起到基础导学作用的一门统设必修课。
课程任务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为导向,从学习者如何完成国家开放大学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的角度,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一个专业的学习,同时描述国家开放大学基本的学习方式,说明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环境,解释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上基本术语的涵义,使学生能使用学习平台的基本工具辅助完成学习活动,并且了解国家开放大学学生相关事务与管理规定。
使学生初步具备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进行学习的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无三、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解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专业平台,熟练基本的远程技术学习操作技能,掌握远程学习的学习方法,较好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特点是:网络课程完善、课程内容新、课程形式丰富、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建议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教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讲授与实践统一考虑。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
3.对于重要概念、关键技能和方法等问题可辅以网上答疑讨论的形式。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1.了解: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2.理解: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18学时,1学分。
其中网络课程为13学时,课堂练习和实验为5学时。
二、课程呈现方式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主,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因此课程呈现方式以视频、动画为主,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每段视频、动画不超过8分钟。
«中外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教学大纲编写说明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文):中外经济热点问题分析2、课程名称(英文):3、预修课程:无4、修读对象:本专科生5、课程教材: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为经济专业理论选修课,其功能在于使经济学基本原理同社会经济的现实运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追踪、分析中外经济热点,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及经济热点转换的轨迹,培养学生追踪经济热点的兴趣及素养,提高学生研判经济大势、掌握中外经济发展趋势及规律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推理、演绎、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分析,质与量统一的分析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四、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本课程教学,共1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16课时,考试2课时。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运行所处的阶段及基本发展态势,掌握世界经济热点问题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教学重点(KeyPoints)】本章的重点是世界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世界经济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我国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期。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课堂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现状一、世界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1.“长波周期”理论2.世界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3.本阶段的特点4.长波阶段中的中周期和短周期5.本阶段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二、世界经济在本世纪初的衰退和复苏1.衰退的原因及特征2.复苏的原因第二节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时代的双转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机遇三、转型国家旧体制惯性的逐渐消失四、世界经济的亮点增多五、知识与技术裂变的速度加快六、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七、大国关系走向协调与合作为主第三节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三、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四、资源短缺及石油价格上涨问题【思考题(Questions)】1.什么是长波周期理论?世界经济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2.世界经济正处的发展阶段有何特点?本阶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如何抓住这次机遇?3.从本世纪世界经济的衰退和复苏中我们应得到什么样的启示?4.为什么说世界经济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应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期?5.怎样看待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试提出化解思路。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学时数:*** (理论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执笔人:*****
修订日期:*****
一. 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 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具体课时分配见学时分配表.
四.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及实践部分
(一)*********(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2.
3
……..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分开写!!!)
课后作业:
(其他章节类推)
五.本课程的教材与参考书目
(尽可能多列一些)
六、考核方法和成绩构成
(考核方法指笔试还是口试.操作.模拟.制作.考证等等;成绩构成尽可能详细:平时成绩占多少,期末成绩占多少,如果是非笔试还要有评分标准)
七.其他说明。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仅供临床医学 5 年制大学生教学用。
神经病学教学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我国资料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 1 门分支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其他各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极高的理论性。
神经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防治原则。
神经病学作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而活跃的学科,不单有本学科自已的体系,而且与很多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如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流行病学、老年神经病学和儿童神经病学等。
而基因检查手段、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对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神经病学作为 1 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工作领域广阔,是临床医学 5 年制硕士生必须掌握的 1 门学科。
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及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对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能初步掌握,为医科学生今后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总学时数为 58 学时,其中讲课 30 学时,实习 28 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要求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主要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三、教学方法:自学。
《》课程教学大纲(居中、宋体、小二号、加粗)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暂不填写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学时: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个,其中,必修()个,选修()个(不含实验项目请填0)开课单位:适用专业:(宋体、五号,内容应与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信息严格一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说明该课程是何种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自主课程等。
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该课程是侧重理论还是重在技能培养,或者两者并重、相互结合。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及应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
(宋体、五号、行距:20磅。
首行缩进2字符。
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请勿使用自动编号!)二、课程培养目标 (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1.立德树人(宋体、五号、行距:20磅。
首行缩进2字符。
)在此处描述本课程立德树人的内涵。
描述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教育的内容。
2.课程目标(宋体、五号、行距:20磅。
首行缩进2字符。
请勿使用自动编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下:课程目标1. (对应第x、x…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x.x)课程目标2. (对应第x、x…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x.x)课程目标3. (对应第x、x…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x.x)课程目标4. (对应第x、x…章,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x.x)……3.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毕业要求指标点x.x、x.x、x.x…,具体如下:(表格要求:宋体、五号、行距:20磅,文字居中。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尽量详细完整,一般按章节、单元叙述为宜;说明每章的教学要求,即应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包括: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明确每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三、课程教学大纲绪论1.1算法内部改进策略4. 2算法外部改进策略5并行模拟退火算法6模拟退火算法的应用6. 1基于SA的控制器整定6. 2基于SA的数字微分器设计6. 3基于SA的复杂优化及状态生产函数研究6. 4基于SA的TSP研究及软件演示第2章遗传算法1遗传算法简介2遗传算法理论2. 1模示定理2. 2隐含并行性2.3遗传算法的马氏链描述2. 4遗传算法的收敛性3遗传算法的设计2. 3. 12. 3. 22. 3. 32. 3.42. 3. 52. 3. 6算法终止准则3. 7算法参数选取2.4遗传算法的改进2.5并行遗传算法2.6遗传算法的应用2. 6. 1基于GA的系统辨识2. 6. 2基于GA的TSP研究与软件演示2. 6. 3基于GA的生产调度第3章禁忌搜索算法3.1引言3. 1. 1禁忌搜索示例3. 1.2禁忌搜索机制3.2禁忌搜索算法流程3.3禁忌搜索的收敛性3.4禁忌搜索的设计3. 4. 1初始化3.4.2状态产生函数3. 4. 3候选解选择4. 5禁忌表3. 4. 6藐视准则3.4.7集中搜索和分散搜索3.4.8终止准则3. 6基于混合优化策略的神经网络结构学习研究6. 3. 7基于混合策略的光学仪器设计研究第7章总结1仿真优化及其关键问题7.2计算智能的发展性研究问题四、课程实践环节五、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I0AA1:绪论•智能优化•启发式算法•邻域搜索•函数优化、组合优化■复杂性I0AA2: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重要性采样、概率突跳•状态产生函数。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是我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任务:1. 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环节。
2. 结合实际介绍常见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和网络管理方法。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实际网络关系的深刻理解。
4.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
5. 掌握组建网络和进行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6.奠定学生对未来计算机网络开发和应用基础。
二、本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目标:培养学生在处理网络工程方面的规划、安装、管理、维护等一般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熟练使用TCP/IP协议知识对网络的配置与管理。
掌握局域网基本特点、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常见网络的组建方案。
掌握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掌握几种常见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技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Internet技术应用等内容。
能够熟练进行Windows 2000的系统安装、管理及维护,了解并掌握Windows 2000网络服务的安装与设置,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工程方案设计、组建、网络维护以及简单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四、先行课程要求本课程的先行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实验课时不少于36学时。
建议在WINDOWS 2000或兼容的系统中完成实验。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学大纲(中文版)
1. 课程名称:英语语音
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 教学时数:周学时:2;总学时:36
4. 学分:2
5. 先修课程:无
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语调的功能等,学会使用英语语音语调进行朗读与表达思想,与此同时,课程将通过对学生进行英语语音语调的听辨训练,打破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听力瓶颈,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流利程度,达到实现流畅与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练习与实践为主,辅以理论学习,从听辨语音、语调能力的培养入手,将听力、发音与口头表达三方面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强调语音语调基本功的训练,又注意语音语调的活用练习,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7. 教学内容:
(1). 英语音素的正确发音方法、辨音能力、模仿能力综合训练;
(2). 英语的单词重音及语句重音基本规律、表现形式、表意功能的讲授与训练;
(3). 英语语流的节奏规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强/弱读式的训练;
(4). 英语所特有的语音语调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交际中的运用。
8. 教材:
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9. 主要参考书:
(1). Gimson, A.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Edward Arnold, 1970.
(2). Roach, P.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O'Conner, J. D. Better English Pronunci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4). Cruttenden, A. 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 Hancock, M. English Pronunciation in U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 考核方式:
(1). 笔试部分(30%):含听力(辨音、辨义)与标示重音、语调等;
(2). 口试部分(70%):含朗读短文/对话,与老师交谈。
教学大纲(英文版)
1. Course Title: English Pronunciation For Communication
2. Course Status: Compulsory
3. Class Hours: 2 hrs/week (1 contact hour & 1 online practice); 36 in total
4. Credit Value: 2
5. Prerequisite(s): none
6. Objectives:
This course is intended to help Chinese EF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ncluding such elements as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of individual phonemes and words in English as well as the rhythmic pattern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intona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with appropriat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7. Contents:
(1). English phonemes: correct discrimination and pronunciation
(2). Stress of English words and sentences: basic rules and functions;
(3). English rhythmic patterns: bas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4). English intonation: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use
8. Essential Reading:
Wang, Guizhen. An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2000 .
9. References:
(1). Gimson, A.C.,An Introduction to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London:Arhold, 1970.
(2). O'Connor, J. D. Better English Pronunci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3). Wang, Guizhen. English Pronunciation & Intonation Practice.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996.
(4). Wang, Guizhen. English Phoneme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Hancock, M. English Pronunciation in U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Assessment:
(1). Written Exam (30%): Discrimination of phonemes and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Marking of the prominence and intonation of sentences.
(2). Oral Exam (70%): Reading of short passages and dialogues, oral interview,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