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30.39 KB
- 文档页数:3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第4卷第3期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
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the method of
Yiqi Huoxue Huayu Tongluo
赵拥军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平江,41450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2)03.0001.03 证型:BGD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的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中药汤剂。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
疗效及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与
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
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O.01)。结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
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中风;气虚血瘀;中医药疗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for treating Qixue Xueyu zhe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iqi Huoxue Huayu Tongluo.Methods: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4 each.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the treatment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westem medicine to increase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9 1.1 8%,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Treating Qixu Xueyu zhe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iqi Huoxue
HuayuTongluohad agood effect andnotoxic side effects.
[Key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Stroke;Qixu Xueyu;TCM;Yiqi Huoxue;Huayu Tongluo
急性脑梗塞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研究意义重大。2008年6月 ̄2010年6 月,笔者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
塞34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旨在探讨该治法的临床疗
效及安全性,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按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 龄42 ̄76岁,平均(61.35±7.28)岁;合并冠心病5例,
高血压30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症16例;病情轻度7 例,中度24例,重度3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
例;年龄43 ̄78岁,平均(62.12±7.44)岁;合并冠心病
4例,高血压27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症14例;病情
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 并病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5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 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I1进行诊断,并经CT或MRJ
确诊。病情轻重程度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评分标准》[21判定:轻度0~15分,中度16 ̄30分,重度31~
45分。
1-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气虚血
瘀证急性脑梗塞的辨证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 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面色白光白,气短乏
力,白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1.4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脑梗塞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气虚血瘀
证证候诊断标准;③年龄40 ̄80岁;④病程在两天之内;⑤
知情同意。 1.5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检查证实 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④妊娠或哺乳期
妇女,药物过敏者;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⑥
不愿意参加实验或不配合治疗者。
1.6治疗方法 1,6.
1对照组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 1 2 Vo1.(4)No.3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减 轻脑细胞水肿,改善脑部代谢,抗感染防治并发症等。在此基
础上,加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新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
准字:H14023041,规格:50mg)100mg,口服;马来酸桂哌 齐特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20125,规格:2ml:80mg)1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
中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20ml/30mg)30mg,加入生理
盐水100ml中静滴;以上药物均1次/d,疗程为2周。 1.6.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黄芪60g, 地龙15g,三七20g,川芎10g,桂枝5g。煎服法:头煎加
水约500ml,煎取药液150ml,二煎再加水约300ml,煎取
150ml。将两煎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口服。疗程同对照 组。 1.7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行)》【 】中关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候量化诊断标准评定;②神经
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
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
准》[21评定;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1 Barthel指数(BI)评分【 】法评定;④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自
表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I例(%)】 动血流变仪检测,包括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小
板聚集率和红细胞压积。 以上①~③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各评定1
次,④于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
1.8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①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
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
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不足7O%;④无效:中医临床 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O%。 1.9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 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计量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
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
方差齐性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或秩和检验,等
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
由表2可知,治疗1周、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 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O.05)。
表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均下降,生活能力评分均上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
由表3可知,治疗1周、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计学意义(P<O.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NII-ISS评分和BI指数评分的比较(2+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O5);组间比较,
由表4可知,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与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O.05,P<0.01)。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第4卷第3期 -3一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O.01。
2.5毒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毒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其发病与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
虚血瘀:上气不足,气不行血,瘀血停积,阻滞脑络,气血渗
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志昏迷、半身不遂等
病理状态。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为血之帅,气盛则 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致使血行迟滞,脉络瘀阻,形成
瘀血;气虚日久,导致阳虚,阳虚则内寒,血得热则行,遇寒
则凝,形成瘀血,故《读医随笔》云:“阳虚必血凝”;气能摄 血,气虚则统摄失司,血不循经,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瘀阻
脑络,蒙蔽清窍,导致神机失用,且瘀血致病,变化多端。《血
证论》日:“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诸病源候论》说:“诸痰 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说明瘀
血可化生痰水;瘀留脉道,阻滞气机,导致气滞,气滞又进一
步加重血瘀;瘀阻日久,必然影响气、血、津、精之化生,造
成气血愈虚、阴精亏虚及津液生成不足等;另外,脉瘀可致血 溢,《血证论・吐血》载“经遂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
安行无恙,必妄走而吐溢矣”。因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切
中其病机,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大法,益气扶正以帅血,活血通 络以复元、载气,扶正祛邪,相辅相成。方中黄芪补气升阳,
重用为君,力专而效宏,以治气虚之本,其善入脾胃,为补中
益气要药,使脾胃健运,运化有权,则气盛血充,气旺则血行,
气旺则血生;地龙为虫蚁之品,性善走窜,通行经络,驱逐脏 腑经络之瘀血,为治疗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的常用药 三七化
瘀止血、活血定痛,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医
学衷中参西录》云:“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二者
共为臣药,活血化瘀通络以治其标;JIl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 活血行气之功,善于行散开郁、通行血脉,为佐药,以加强臣
药活血化瘀之功;少量桂枝有调畅气机之功,其味薄气轻,能
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既能宣肺气,又能疏肝气,尤
能升脾气,从而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全身阳气得以振奋。此 外,桂枝还有“引经药”之作用,《名医别录》称其“宣导百
药”。与他药配伍,起着益气、祛风、通络的功效,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通补结合,补而不滞,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
功,使气旺血行、脉络通畅、神机复常。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多糖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 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具有保护作用l4】。黄芪多糖能
够增加小鼠免疫器官重量,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增加B 细胞产生抗体能力【5】;地龙提取液通过阻断Ca2十内流,清除 MDA、SOD,对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具有保护作用【6J。地
龙溶栓酶制剂通过抑制小板聚集,促进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并能增强红细胞膜稳定性与变形能力,降低循环阻力 J;三七
能抗血栓及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抗血栓机制主要是
三七总皂苷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cAMP含量明显增加, 同时抑制5-HT的释放【8】。三七皂甙单体Rgl对大鼠脑缺血再
灌注损伤确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在于通过抑制或下调 cPLA,蛋白表达及其相关介质水平I9J;川I芎嗪通过调节提高血 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Ca2 内流,抑制血栓素(TXA2)的
合成,导致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及解聚现象【I U_;桂枝有抗病毒、
抗菌的作用,桂枝内的桂皮油可以扩张血管,使散热增加,调
节血液循环_l 。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
梗塞疗效确切,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远期
疗效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
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标(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2:99—104
[4】郑一,高玉红,尉国典,等.黄芪多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神经元死
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7):268—269
【5】蒋瑞雪,赵宪,孙艳,等.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2011,32(4):510-511
【6]杨明,杨虹,陈锦香.地龙提取液对兔急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JJ
吉林医学,201 1,32(19):3847—3848
[7]杨明.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地龙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的研究【J1.中国医药导 刊,2010,12(7):32—35
[8]朴春花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J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09—
210
[9]-t东吉,尚改萍,武凡,等.三七皂甙单体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 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513—515
[1O】曾莉,杨建华.川芎嗪创伤修复相关性作用机制研究及l临床应用进展[J1.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l,2(7):1574—1577
[1l】赵建一.桂枝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JJ.光明中医,2010,25(8):1546 编号:EA.11112123(修回: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