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68.87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

状态。

2.健康的影响因素:

①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②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③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④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①行为和生活方式②环境因素③生物学因素④健康服务因素】

3.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

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素质:是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

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

5.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6.健康促进的5点策略(行动领域):

①制定健康的公共策略

②创造支持性环境

③强化社区行动

④发展个人技能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7.健康促进的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判断】

①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是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

②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③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

④健康促进是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

⑤健康促进强调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

⑥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学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

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①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

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9.健康促进应力求通过3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发展:

①社会动员:强调群众的参与

②倡导与游说:开发领导,领导的支持

③协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10.新公共卫生与传统的区别:

传统公共卫生新公共卫生

重视为人们提供基础设施给人们提供有力社会支持

关注传染病同时关注慢性病和精神卫生重视教育改变人们生活方式重视创造有益健康的社会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为主研究方法扩展到多学科

第四章健康相关行为

1.健康行为的分类:

①基本健康行为:如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等

②预警行为:如使用安全带、车祸后的自救

③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

④避开环境危害:主动回避、积极应付

⑤戒除不良嗜好

2.危险行为的分类:

①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烟、酒、毒、赌、性乱

②致病行为模式:A型行为(TABP 冠心病易发行为)

C型行为(TCBP肿瘤易发行为)

③不良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包括:A.求医行为中的隐瞒和恐惧

B.角色超前或滞后

C.角色心理冲突,如求医与工作不能两全

D.其它,如迷信、悲观绝望等

④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3.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差③协同作用强

④变易性大⑤广泛存在

4.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

A.“知信行”模式

1.基本概念:①知—知识(学习),是基础②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③行—行为建立或改变,是目标(三者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没有必然性。即必要而不充分。

2.态度是行为的前奏,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①信息的权威性②传播的效能③恐惧因素④行为效果和效益

3.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①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割舍个人的爱好。例:低盐无味高血压

②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例:控体重,节食+运动

③担心改变行为会危害社会关系

④担心意义不大。尤其老人

⑤侥幸心理

B.健康信念模式:

1.概念: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

2.健康信念形成主要涉及的因素:

①对疾病威胁的认知:严重性、易感性

②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③提示因素

④社会人口学因素

⑤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3.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C.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1.概念:强调了根据个体或群体的需求来确实行为干预的策略,不同阶段所

采取的转化策略也不尽相同。

2.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

①没有准备阶段:提高认识,唤起情感

②犹豫不决阶段:帮助促进行为转变,协助制定行为转变计划,提供行为转变的技能

③准备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逐步转变行为的步骤,寻求社会支持

④行动阶段:争取支持,替代方法,成功者现身说法,家属同伴的支持

⑤维持阶段:创造支持环境,巩固行为转变的成果

⑥终止阶段:对于一些成瘾性行为

5.个体行为的矫正:①脱敏疗法②厌恶疗法③示范疗法④强化疗法

6.脱敏疗法:以认知原理为基础,在治疗中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

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因素的错误认知,再通过反复的操作强化,就可达到消除这种过于敏感行为的目的。

7.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

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8.示范疗法: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使观察者发展近似的想法、态度与行为。经由观察学习,当事人可以学习去表现期望的行为而不需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

9.强化疗法:是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面强化或负面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

迄今为止在帮助个体矫正危险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方面最有前途的行为矫正手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