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5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C

【解析】A项“静谧”的“谧”,不能套读“bì”,应读“mì”;B项“可塑性”的“塑”在方言中容易读成“suò”,其实应该读“sù”;D“力能扛鼎”的“扛”遵循“多音读次音”的原则,“用肩扛”读“káng”,“用手举”读“gāng”。故选:C

【提示】本题继续往年的惯例考“形声套读”“多音误读”和“方言纠错”,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易误读的字,难度不大。排除出错误选项即可答出。

【考点】字音

2.【答案】D

【解析】A.倍﹣备。“备至”指极其周到(多指对人的关怀等),“备”是完全的意思。“倍”是加倍的意思。所以“备至”不能写成“倍至”;B.辐﹣幅。“幅员”指领土面积,“幅”指宽度。“辐”,本义是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儿。因此,“幅员”不能写成“辐员”;C.眈﹣耽。“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有延误、迟延的意思。“眈”以“目”为形旁,是注视的样子。二者音同形近,极易混淆。故选;D

【提示】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

【考点】字形

3.【答案】B

【解析】“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发现“它”字暗中更换了主语,应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但为了与前面谈到的文化的“多向性与多面性”保持对应,去掉后半句的两个“它”即可。故选B.

【提示】本题是选择有语病的一项,采用主干压缩法。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4.【答案】C

【解析】第一处横线处应是对“闲情”进行解释,由后面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可知,该处应说会做什么,故填④句,排除A.D两项;第二处横线处由后面的“去水边品茗”可知,该处应交代行为人,故填①句,排除B项。根据第一处横线前“闲情”一词,可以确定只有④句最适合,“偷得浮生半日闲”正是指前句“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概括,“一弯月儿挂上柳梢”与前面“日暮黄昏”相呼应,而②句是一句

结论句与“就是”紧密相承。故选:C

【提示】解答此题采用排除法。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二、文言文阅读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考点是“次”“投”“度”“诣”四个字。“次”字有五种用法;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临时驻扎和住宿: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③旁边:列坐其次(《兰亭集序》)④量词,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三番五次⑤第二:次日,次子,次等,次要。用代入法似乎都对,结合语境来排查:“次”翻译成“驻军”应该是作谓语,可句中的“次”明显是作“受敌”的状语,所以只能作“第二”来解释才符合文意: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到攻击(的地方)。故选A

【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考点】文言文阅读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4个文言虚词“而、以、乃、之”:A.第一个“而”放在两个结构相同表意相反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个“而”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也是表转折的连词,于是A项正确。B.第一个“以”作介词,相当于“用”,后面省略了“之”;第二个“以”出自《苏武传》,作连词,相当于“来”。C.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出自《师说》,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个“之”是指示代词,翻译成“这样”;第二个“之”出自《鸿门宴》,是人称代词,翻译成“他”。对于虚词的判定,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分辨出来。故选A 【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此类题的每个选项的第二句一般为课内的句子,可以采用代入法进行排除(将后一个句子中虚词的意思代入到前一个句子中进行解释,看是否合理。)

【考点】文言文阅读

7.【答案】B

【解析】“补其阙”“备异闻”“惩其妄”“有所辩”是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主要目的。“补其阙”是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备异闻”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之情况而言的。“惩其妄”是依本志或引证它书做“随违矫正”工作。“有所辩”是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作明确判断。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

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是属于“异辞乖背”和“备异闻”。故选B 【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本题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裴松之注《三国志》四种情形”的了解。

【考点】文言文阅读

8.【答案】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和文言文中“四字一读”常规格式的把握。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多错”“每多舛互”都是相同的“四字一读”。原文断句是“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故选C

【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从断句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点】文言文阅读

9.【答案】①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②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③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①“旧”:老的,以前的;“以”:因为;“以”:把…当作。所以翻译为: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②“而”:而且;“以”:介词,凭借“得无”;“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所以翻译为: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③“乖背”:违背;“是”:代词,这;“良”:确实。所以翻译为: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考点】文言文阅读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2)“净”,纯净的意思,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