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监先及其《霜红龛集校补》
- 格式:pdf
- 大小:78.94 KB
- 文档页数:2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摘 要: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仅是一位书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建树。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归纳了傅山的主要的书法观点,论述了这些观点的主要成因,指出了傅山这些书法思想对于我们书法学习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傅山;书法思想;借鉴意义傅山是明末清初书家、学者,为人耿介。
他博通经史、诸子百家及释道之学,精医学,工书画,尤以草书著名,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其草书为“能品上”,其书品、学问、气节皆为当时所重。
傅山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也很有裨益。
笔者整理了傅山的《霜红龛集》中有关书法的论述,下面从四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傅山性耿直,重气节。
明亡之后,遗民身份更加强化了他的气节,因而无论作文、作书,他都首先强调人格的作用,甚至把它放在一个前提的位置上。
在《作字示儿孙》中,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①强调作人是作字的基础,书者人格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他的书法的价值高下,若违背周、孔的纲常,违背了作人的基本价值要求,那么书法再好也不可补救。
他非常赞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心”与“笔”或者说“人”与“字”的关系:“心”决定“字”,人格的高低决定字的高低。
这种认识,影响了也可以说决定了傅山的书法价值观。
他的书法实践,他的书法评价,都主要从这一点出发。
他在《家训》中写道:“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
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
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
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
”②我们看他的小楷,融钟繇《荐季直表》与颜真卿《家庙》,行草则主要来自颜氏《争座位帖》,这种探索实践过程正好反映了他对颜鲁公其书其人的认识过程,对颜书的喜爱来自于对其人的认同与景仰。
晚年的傅山更是对颜真卿的人格称颂不已,谆谆告诫子孙:“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王伟【摘要】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4【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研究;学术史意义【作者】王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校补》一书不仅指出了《楚辞》异文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生成原因,还总结完善了《楚辞》校勘的诸多法则。
总结闻先生《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仅于《楚辞》校勘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古籍的整理也不失其典范意义。
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对于《楚辞》校勘具有多方面的总结,而这些总结对于我们进一步的校勘《楚辞》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楚辞校补》于《楚辞》校勘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补》总结了《楚辞》异文的诸多表现形式或生成原因1.字误例(1)《九章·惜诵》:“所作忠而言之兮。
”按《校补》谓:“作当从一本作非,字之误也。
”[1]64(2)《九章·哀郢》:“瞭杳杳而薄天。
”按《校补》谓:“‘杳杳’当作‘冥冥’,字之误也。
”[1]76(3)《九辩·三》:“收恢台之孟夏兮。
”按《校补》谓:“疑孟当为盛,字之误也。
”[1]1002.声误例(1)《天问》:“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按《校补》谓:“体疑当为履,声之误也。
”[1]46(2)《天问》:“逢彼白雉。
”按《校补》谓:“雉当为兕,声之误也。
”[1]56(3)《九辩·六》:“灭规矩而改凿。
杨慎《升庵集》训诂考据补正五则杨慎是明代文学家,他的《升庵集》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古文献文著作,被誉为明代优秀学者的代表之一。
但是在这部著作里,因为受到时间和手稿传承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字句错误、缺漏、疑问等问题,需要通过训诂考据补正来修订。
下面是五个关于杨慎《升庵集》训诂考据补正的要点。
第一,关于错讹与错字的校勘:在杨慎的《升庵集》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讹与错字,需要经过校勘修正,以便回归原意。
校勘需要依据原始古籍和其他历史资料,以严密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比较。
例如,对于杨慎《升庵集》中的“传王晋卿郑卿南毘田修别指先后”的“毘田修”一词,就需要通过校勘考据,改为“师田修”。
第二,关于缺字的添上:杨慎《升庵集》中存在一些字句缺失的情况,需要通过考据考订的方法,进行补充。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文义,不仅要找出确实失落的字句,还要推测其隐含的意义。
例如,在《集》中的“郁郁而葱葱,草木畅茂”的“茂”字缺失了,可以通过考据补字,写成“草木畅茂”。
第三,关于错词的矫正:杨慎的《升庵集》中,存在一些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与现在的用法和意义有所不同,需要进行矫正。
例如,杨慎在《丽景游》中写到:“岸回波转,扰石戛木,从来仙女登太华,这些壑.....”中的“这些壑”一词应矫正为“浊水沟”。
第四,关于句子的排布调整:杨慎在《升庵集》中的文句排布,有时存在缺条缺应,词多字少或句式不妥的情况。
需要通过考据,重新排布文句,使文本符合语法,更为通顺。
例如,在《世情薄论》中的“迴头看小巷,茫茫人海东西”的“东西”的位置不恰当,应立即更改为:“迴头看小巷,茫茫人海西东。
”第五,关于非正字的转正:杨慎的《升庵集》中有不少非正字,如“俊俪”、“舟笠”、“偾假”等等,需要通过训诂考据来转换成正字。
这需要依据早期的古籍及其他历史资料,使用严密的方法来研究非正字的使用情况,并寻找最符合文本原意的正字。
例如,《宿山中》中的“良驼不殉,腰间猿臂相挂”的“殉”字应该更改为“纵”字。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商补潘晨静;余雁舟【摘要】Yongle Dadian Xiwen Sanzhong Jiaozhu is one of the earliest note books in the China Southern Opera. The exact points and the subtle notes are so convinced by Mr. Qian Nan-ya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that are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sec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mis-spelling and proofreading errors and missing text proofreading for misconduct.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se wrong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will make this book perfect, which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research on China Southern Opera.%《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我国南戏作品的最早注本之一,其校点之准确、注释之精妙,令人折服,然而仍有部分校注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在:存疑但校注失误、对缺文校注失当等。
对失当的校注内容进行进一步补校,使其臻于完善,会对我国南戏的研究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校注;补正【作者】潘晨静;余雁舟【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江苏省文化馆,南京2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我国古代戏曲史料中的精品,其较多地保持了宋元时期南戏的本来面目,对其词语进行研究,既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尤其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难得的语料,同时也可以为《汉语大词典》[1]等现代语言辞书的编纂提供丰富的文献例证。
杨慎金石古文校补函海本杨慎是清代文学家,他的诗文备受推崇。
其中,他的金石古文尤为著名。
金石古文,顾名思义,即刻石上的古代文献。
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精深入微,他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文字,还进行了详细的校勘、补订工作,使得许多失传的文献得以重新面世。
在这方面,他的《校补函海本》尤为重要。
杨慎在《校补函海本》一书中,对当时已经流传的金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校勘。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了其中许多的错误和遗漏。
在校勘的基础上,他进行了补充和补订,使得这些文献更加完整和准确。
这样的工作,不仅提高了金石文献的研究水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杨慎在金石古文的研究上,不仅注重细节,还注重全局。
他在整理金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共性。
通过比较和分析,他总结出了金石文献的一些特点和特征,为后人研究金石古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在《校补函海本》中,除了对金石文献进行校勘和补订之外,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金石文献不仅是古代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金石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可以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因此,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杨慎的《校补函海本》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金石古文研究著作。
通过他的努力和贡献,许多失传的金石文献得以重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字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他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继续发扬杨慎的学术精神,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广泛地描写明代中叶江南城市各行各业人物和社会面貌的散曲集是()(A)《海浮山堂词稿》(B)《王西楼乐府》(C)《石门集)5(D)《滑稽余韵》2、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A)话本小说集(B)拟话本小说集(C)文言短篇小说集(D)志人小说集3、《抱朴子》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4、《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其中“黔首”的意思是()(A)贵州的首领(B)西南地名(C)平民(D)贵族5、杨万里《初入淮河》抒情所采用的主要手法是()(A)对比(B)排比(C)比拟(D)反衬6、《曹子建集》的作者是()(A)曹丕(B)曹彰(C)曹彪(D)曹植7、《待漏院记》:“古之善相天下者”,“相”的意思是()(A)相信(B)看相(C)辅佐(D)观察8、下列词人中,开南宋爱国词先声的是()(A)张孝祥(B)张元幹(C)陈亮(D)辛弃疾9、《错斩崔宁》是()(A)文言短篇小说(B)白话短篇小说(C)文言长篇小说(D)白话章回小说10、“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出自()(A)《上枢密韩太尉书》(B)《吴士》(C)《登西台恸哭记》(D)《室语》11、《史记》中的“世家”一共有()(A)二十篇(B)三十篇(C)四十篇(D)五十篇12、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的体裁是()(A)诗(B)词(C)散曲套曲(D)散曲小令13、《宫词》一百首的作者是()(A)张籍(B)王建(C)顾况(D)贾岛14、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A)《氓》(B)《采薇》(C)《蒹葭》(D)《生民》15、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是()(A)张惠言(B)姚鼐(C)刘大櫆(D)方苞16、下列文章中,提出“穷而后工”诗学观的是()(A)《待漏院记》(B)《上欧阳内翰第一书》(C)《答谢民师书》(D)《梅圣俞诗集序》17、《神仙传》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18、邓牧《君道》中,“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的人是()(A)尧(B)舜(C)许由(D)秦皇19、《齐桓晋文之事》选自()(A)《庄子》(B)《苟子》(C)《孟子》(D)《韩非子》20、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的是()(A)司马迁(B)班固(C)王逸(D)游国恩21、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西京”是指()(A)洛阳(B)汉阳(C)长安(D)金陵2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白描(B)映衬(C)铺叙(D)对比23、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其中“察”的意思是()(A)举荐(B)考察(C)观察(D)审查24、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是一首()(A)怀古词(B)节令词(C)送别词(D)咏物词25、《秦妇吟》的作者是()(A)韦庄(B)韦应物(C)温庭筠(D)李商隐26、《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今()(A)江西境内(B)湖北境内(C)山东境内(D)湖南境内27、《论督责书》的作者是()(A)杨恽(B)贾谊(C)晁错(D)李斯28、下列作品中,引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诗的是()(A)《秋声赋》(B)《前赤壁赋》(C)《朋党论》(D)《答谢民师书》29、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写金哀宗逃出汴京,是为了躲避()(A)宋军(B)辽军(C)西夏军(D)蒙古军30、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况乎天理之溟漠”,“溟漠”的意思是()(A)冷漠(B)渺茫(C)黑暗(D)深奥二、多项选择题31、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成句的诗句有()(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2、下列作家中,曾受江西诗派影响的有()(A)陈亮(B)刘克庄(C)范成大(D)陆游(E)杨万里33、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中,上场的人物有()(A)蔡伯喈(B)赵五娘(C)蔡公(D)蔡婆(E)牛丞相34、下列作品中,写役夫与家人相思痛苦的有()(A)《王风·君子于役》(B)《唐风·鸨羽》(C)《秦风·蒹葭》(D)《豳风·东山》(E)《周南·关雎》35、《送孟东野序》提及的汉代文学家有()(A)司马迁(B)司马相如(C)扬雄(D)阮籍(E)嵇康三、简答题36、简要说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人生感喟的特点。
《全宋诗》补遗12首
韩震军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6()6
【摘要】《全宋诗》总成一代诗歌之文献,其疏漏在所难免。
清代谢启昆的《粤西金石略》曾为《全宋诗》编著者所采用,然而翻检《粤西金石略》,发现仍有遗珠。
今比对《全宋诗》所录及诸家所补之篇什,补其所遗宋诗12首,以期对宋诗研究有些许裨益。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全宋诗;粤西金石略;补遗
【作者】韩震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全宋诗》补遗(二)黄度(《全宋诗》47/29660) [J], 房日晰
2.《全宋诗》补遗(一)朱晞颜(《全宋诗》46/28927)三首 [J], 房晶晰
3.《全宋诗》、《全宋诗订补》补遗辨正 [J], 张焕玲
4.《全宋诗》《全元诗》补遗七十首 [J], 徐永明; 毋丹
5.《全宋诗》补遗(三)罗愿(《全宋诗》46/28966)十首寄严文炳 [J], 房日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省柳州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史诗。
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
《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意思是“唱故事的人”。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
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B.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C.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D.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C.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文言文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备注:①钟会: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语.其父钟繇曰查阅字典法:语(yǔ)①说的话①与人交谈;①语(yù)告诉(1)(填序号)(2)尊君在不.课内积累法(2)(3)对.曰成语解词法:无言以对(3)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①复问会:“卿何以不汗?”4.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列成语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是()A.咏絮之才B.东床坦腹C.东山再起D.温故知新5.【甲】【乙】两文来源于《世说新语》,【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C.《方正》:指为人正直我认为应编入,理由是。
“四季印象”摄影组搜集了部分以“冬日观雪”为主题的资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翁方纲《苏诗补注》的文献价值与注释成就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又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至内阁学士。
生平可见《清史列传》、《翁覃溪先生年谱》等。
一翁方纲的学术特长与《苏诗补注》成书过程(一)翁方纲的学术特长及著作1.经学翁方纲生活在乾嘉时期,平生精研经术。
他认为:“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其嗜博、嗜琐、嗜异、矜己者,非也。
” [1 ]翁方纲论经学,无汉宋门户之见,而调停其中。
同时代学者中,钱载与戴震有过激烈的争论。
戴震之学,宗于汉儒,强调训诂、名物考证。
钱载宗宋学,诋之为“破碎大道”。
《清史列传·翁方纲传》记录他对此的评论:“诂训、名物,岂可目为破碎?考订、诂训,然后能讲义理也。
钱戴之争,究以戴说为正。
然戴谓圣人之道,必由典故、名物得之,此却不尽然。
” [2 ]可见,翁方纲的态度最为持平公正。
翁方纲的经学著作有《论语附记》、《孟子附记》、《诗附记》、《书附记》、《礼附记》。
他又校正朱彝尊的《经义考》,合为《经义考补正》12卷,此外还著有《礼经目次》、《春秋分年系传表》、《十三经注疏姓氏》、《通志堂经解》目录各一卷。
2.书法与金石学翁方纲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四大书家,其书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仿史晨、韩敕诸碑。
翁方纲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尝取东汉熹平石经残字12段,勒于南昌学宫。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引张维屏《听松庐文钞》,称其“于金石谱录书画碑版之学,尤能剖析毫芒,如肉贯串。
” [3 ]著有《两汉金石记》22卷、《粤东金石录》12卷、《苏米斋兰亭考》8卷、《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
3.诗歌创作与诗学主张翁方纲一生存诗六千余篇,辑为《复初堂诗集》70卷,又著《复初斋文集》35卷。
于诗文创作之外,又撰《石洲诗话》8卷、《苏诗补注》8卷。
翁方纲论诗,认为王士祯力主“神韵”之说,虽然超妙,但其弊处往往流于空调,因此拈出“肌理”二字,欲以实救虚。
《霜红龛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霜红龛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诗文集。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专题二精准突破文言主观概括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余)弟培,字伯凝,乳名曰狮.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伯凝尊人六符叔去世早,不得于我婶娘,屡遭家难.伯凝号泣旻天,卒得“赋隧”.族中凡修葺宗祠,解释狱讼,评论是非,分析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骇可愕之事,皆于伯凝取直.故伯凝之户履常满,伯凝皆一一分头应之,无不满志以去.伯凝有一隙之暇,则喜玩古董,葺园亭,种花木,知无不为,兴无不尽.其内弟督兵江干,伯凝为之措粮饷,校枪棒,立营伍,讲阵法,真有三头六臂所不能尽为者,而伯凝以一瞽目之人,无不立办.则其双眼真可矐,而五官真不必备矣.故吾谓伯凝似左丘明,似晋师旷,似高渐离.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 文中作者说“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试概括全文伯凝“兼有”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学问高,才识过人;处事公正公平;有侠义心肠(仁爱之心、慈悲善良).参考译文(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伯凝虽然眼睛盲了,可生性喜欢读书,于是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略的.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几百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过耳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只要有余力,就多多储备药材,又精于制药,所制的药没有不精良的,(病人)服后没有不成功的.所有生病的人到他的书斋,不曾拿着一个铜钱来拿药而离开的人,累积到几十人也不感到嫌恶,施舍几百剂药也不吝啬,花费几十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从此,寿花堂的药物,使越中的人都感到佩服.我家十世祖是越郡的名医,所开的药店,在两浙名列第一,后来因为阴德,子孙盛大.从前的人说:“公侯之家,一定有恢复祖上荣耀的人.”伯凝大概就是他的转世之身.伯凝的父亲六符叔去世早,与我的婶娘相处不好,屡遭家庭不幸.伯凝对天号哭,终于母子和好.族中凡是修葺宗祠,解释讼案,评论是非,分割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怕可惊之事,都到伯凝这儿来评判是非曲直.因此,伯凝家里常常挤满了来人,伯凝都一一分别回应,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伯凝有一点点空闲,就喜欢玩赏古董,修葺园林亭子,种植花木,凡他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也没有不尽兴的.他的内弟在江干督兵,伯凝为他筹措粮食军饷,演练枪棒,制定军纪,讲解排兵布阵之道,真是有三头六臂的人也不能都做到的,可伯凝作为一个目盲之人,没有不立即办到的.那么,他的双眼真可以失明,而且五官真不必完备了.所以,我认为伯凝像左丘明,像晋国的师旷,像高渐离.厉害啊,(这个)伯凝,大概是以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有他们的长处了啊.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选自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参考译文您跟我不是一天的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请简要概括赵抃为政方面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仁爱宽厚;简政放权;严而不苟;清正廉洁.参考译文赵公名抃,字阅道.(他)幼年丧父,并且家境贫困,他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考取景祐元年的进士乙科.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个伪造印章的百姓,官员们都认为他应当被处死.只有赵公说:“(他的印章)伪造在大赦之前,使用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没有伪造,依法都不应该被处死.”最终(那个人)免于死罪,全府的人都很佩服.过了一年,改任宜州通判.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赵公派医官为他治疗,使他不至于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了赦免.赵公关爱百姓的周到,大致都像这样.赵公主政虔州,(虔州)地处偏远,并且百姓喜欢争辩诉讼,人们都认为赵公会不高兴(赴任).(可是)赵公愉快地回到家里祭祀祖墓后就离家上任了.到了虔州,(赵公)对待官吏、百姓行事简易,要求严格而不苛刻.他把各县县令全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做县令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心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因此减少,监狱里面也因此屡屡空了下来.他又修改盐法,百姓依靠这些措施获得了好处.神宗即位,召赵公回京掌管谏院.根据先例,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成都回到京城,将要被重用,必定先更换到朝廷一个部门任职,不能直接任命为谏官.大臣为此向皇帝进言.皇上说:“任用赵爱卿作为谏官,是要依靠他敢直言啊.暂且要这样任用他,有什么妨碍!”到了赵公谢恩时,皇上对他说:“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的简易也与其相称吧?”赵公知道皇上的心意,将会采纳他的建议,就向皇上呈上奏章说吕诲、范纯仁都正直敢谏,被贬谪很久了还不起用,这没法用来慰抚官员的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熙宁三年四月,(皇上)授予赵公资政殿学士的官衔,让他主管杭州政务.赵公因为生病回到衢州,当时天上有一颗大星坠落下来了.两天后赵公去世.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行[注]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倖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 注媺(měi)行:同“美行”.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参考译文《双节堂庸训》是我(龙庄,是汪辉祖的号)为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所写的.我闭户养病,每天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和儿辈们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凡是先代(有教育意义的)好言和善行以及我生平师友间(好的)交往关系,时时乐于向(他们)称赞叙述,通过口传手写,时间长了就结成集子了.(在编写《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那些和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编为六纲,合计二百一十九目,整理成六卷:首卷是《述先》,记载的是祖先的美好德行,父母生平大略叙述详细而一点不赘余;次卷《律己》,我没有辜负、愧对自己的父母,有志向但也未能实现;次卷《治家》,大多列举的是重大需要注意的事情罢了,家里世代传承,与兼受母亲德行风范影响不无关系,所以评论她的品行稍微详细一些;次卷《应世》,要求处世少抱怨少悔恨,不可有侥幸的苗头;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传,繁衍兴旺,大概就在他们身上吧!最后用《师友》卷结束,成全我的恩情,培养我仁德的友谊,永记不忘. 问题直击文言主观概括题虽说分值为4分,难度不大,但考生在此题上的问题十分突出而集中:概括不准、概括不全.二轮复习应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准阅读、精准答题,力争得满分.一、确定语境范围,带题精细阅读主观概括题要阅读的语境范围有两类:一类是给出明确范围,如2017年南通三检“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这里的“第二段”已给出明确的阅读范围;另一类是未给出明确的范围,如2015、2016两年高考江苏卷那两道主观概括题.对于明确了的阅读范围,就必须严格按照范围阅读思考;未明确的阅读范围,确定其范围也很容易.整个文言文阅读也不过三四段或者五六段,其范围不可能扩展至全文,最多涉及其中的一两段内容,最多三段.只要循着题干关键词语寻找,就能找到.明确了阅读范围,剩下的主要是阅读了.阅读要精细,要细分层次,勾出关键词语,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要有圈点勾画的习惯,把有可能体现答案要点的文字圈点出来,思考文意,进一步概括.二、抓住题目个性,精细组织答案主观概括题出现在江苏卷中的时间不长,目前考查的题型主要有概括人物品质题、提炼事物特点题和概括事理原因题三类.这三类题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善于抓住其“个性”,精准作答.1.概括人物品质题主要是围绕传主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答这类题,最关键的是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应根据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方面概括.其次,要了解正常情况下人物品质的内容,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民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趣等.最后,答题时,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君(指传主方祈宜)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迹其平生所为,可谓淳笃君子矣.(选自刘大櫆《封大夫方君传》,有删改)选文后两段体现了方君作为“淳笃君子”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参考译文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先生只是和那些(拖欠债务的)人辩明是非曲直罢了,最终也没有怀恨在心.至于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先生更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先生家自祖上以来多是宽厚仁德的人,他们经商盈利丰厚,能够把获得的利益分给他人.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同族或姻亲中有人去世却没有能力安葬的人家,有子女婚嫁却没有能力操办的人家,都受到他的帮助.乾隆辛未年间遇到饥荒,(先生)在乡里倡导以钱物救济贫苦受灾的人,又捐给惠济仓(救助百姓的粮仓)粮食折合白银达三千两.郡县鼓励绅商捐资修城墙,(先生)又捐钱将近千缗.先生的祖父曾经修建祠堂却没有完成,先生认真地完成他的志向,早起晚睡经营谋划,不避阴雨酷暑,劳累过度.祠堂快要修成的时候,可先生最终病重不起.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九岁.考察他生平所作所为,可以算是品行质朴厚重的君子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选自《宋史·李衡传》) 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参考译文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于是向官府呈递了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曾关押一个重罪犯人.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评为上等治理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职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予秘阁修撰的职衔让他退休.皇上感念他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复出,让他任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叫“乐庵”,死时年七十九.2.提炼事物特点题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涉及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有关其某一方面特点的题目,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题,问题为“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有时命题还会涉及这个人物参加的活动,考查貌似非文章主要方面的内容,如文化常识方面的题目.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问题为“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细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如概括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其可能的答题角度有考试内容、举办时间和录取标准等.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自然能提高得分值.因此,对这类题,答前预判可能的分析概括角度极重要.其实,预判并不难,因为考场中的分析角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分析是相通的.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有治绩.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颔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选自宋·文同《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有删改) 石公治理虹县与罗江县,施政方略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治理虹县打击奸邪与豪强;治理罗江县无为而治,兴办教育.因为两县民风不同,虹县民俗驳杂而邪恶,蜀人柔弱驯良,胆小怕事.参考译文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有政绩.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这地方的人)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失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余年五十有八,历郡守十有五人.择其间贤者,记其大概于此.长洲为苏首县,令长不由以擢,则由以败.而败者恒多,岂风土使之然耶!数其善如宋王公元之,余得见者余公一人而已.公名金,字贡。
关汉卿全集校注
《关汉卿全集校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著作,它凝聚着当时中国文学家关汉卿智慧的结晶。
关汉卿(1157-1228),当时是金朝文学家,钟爱自然,一生秉持“以自然情操贯彻哲理”的观念而创作,曾经写出“以诗纪志,以诗叙事”的艺术特色,而他的文学著作更是留传于后世。
由于关汉卿的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文学史有重大的影响,他的文学著作一直饱受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热烈讨论。
因此,在沉睡了一千多年后,专家学者们于2016年基于史料和研究,发表了《关汉卿全集校注》一书,以便更好地把握关汉卿所创作的文学著作,而其中的校注也意味着对古文的深入研究。
《关汉卿全集校注》共收录了约800篇诗文,其中既有关汉卿的古艺文、诗歌,也有他的日记、散文、戏剧等多种文类。
其中,关汉卿被传为经典的《渔父》,刻画了关汉卿体恤穷苦、慈爱百姓的优良品质,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而《草林驿》则囊括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使人们深受其魅力。
另外,《关汉卿全集校注》中也收录了关汉卿经典著作《观赏植物记》,成书于南宋,全书共收记载45种植物,他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植物的形态、特征、色泽等各种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以及各种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
在《观赏植物记》中,关汉卿不但展现了自己对审美艺术的品位,更在文章中暗含了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及其对自然的热爱。
关汉卿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抒发他对大自然的崇尚,更是饱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而《关汉卿全集校注》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关汉卿的艺术的重要窗口。
有了这部校注集,我们无论是从审美艺术,还是从理论层面,都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位古代文学家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悟。
陈傅良诗集校注
摘要:
1.介绍《陈傅良诗集校注》的背景和作者
2.阐述《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内容和价值
3.分析《陈傅良诗集校注》对研究和了解陈傅良诗歌的意义
4.总结《陈傅良诗集校注》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陈傅良诗集校注》是一部关于陈傅良诗歌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陈傅良的诗歌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校注,为我们展现了陈傅良诗歌的独特魅力。
陈傅良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陈傅良诗集校注》详细地收录了陈傅良的诗歌作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书中对陈傅良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解,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
同时,《陈傅良诗集校注》还对陈傅良的诗歌风格、创作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展现了陈傅良诗歌的独特魅力。
《陈傅良诗集校注》对研究和了解陈傅良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陈傅良诗集校注》,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陈傅良的诗歌创作,深入研究陈傅良的诗歌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
同时,《陈傅良诗集校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探讨陈傅良的诗歌创作。
《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出版,不仅对陈傅良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我们展现了陈傅良诗歌的独特魅力。
同时,《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出版,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作者: 闫继祥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摘要:二○一一年第一期《书法》杂志辟『傅山专题』刊登六篇由《丹枫阁记》引出的讨论文章,其中林鹏、姚国瑾等前辈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山西本(『山西祁县藏本』简称,下同)的真实性及辽博本(『辽宁博物馆藏本』简称,下同)的伪劣,吴高歌的文章则对傅山奇字与遗民情节的关系作了阐发.然而,笔者认为有关《丹枫阁记》的争论和傅山书写奇字的缘由仍有疑点值得探讨.一、关于《丹枫阁记》( 一)《丹枫阁记》的书写时间笔者认为《丹枫阁记》应书于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傅山五十五岁时[1].理由如下:1《傅山书法全集》[2]卷八傅山年表『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傅山五十六岁春,戴廷栻刻《晋四人诗》将成』.侯文正《傅山传》[3]『顺治十八年(一六六
一)傅山五十六岁,戴枫仲刻傅山及子眉与白居实胡季子诗为《晋四人诗》』据《陈批霜红龛集》
[4]卷一眉批陈监先认为戴廷栻本《晋四人诗》收录有傅山《跋丹枫阁记》内容.不论依前者还是后者年表,则《丹枫阁记》必书写于《晋四人诗》成书之前,即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壬寅或者顺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之前.2《傅山书法全集》年表『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傅山五十五岁游砥柱,至祁县,适枫仲丹枫阁初成,为题丹枫阁匾,并云『丹枫阁,丹读书之心,字仲以枫,枫读书之阁,因章以丹,仲适集一朝大声精选,根尘映发,如坐高秋摄也.』此段云傅山五十五岁游砥柱并到丹枫阁精选文集两事,《陈批霜红龛集》卷十一《枫仲读书阁初成,居实携近作过就,山还自砥柱,趋息阁下,伯浑亦从汾来》有『不约丹枫阁,如张绿绮琴』、『掌中无利剑,诗版谩精锓』等诗句,从排律标题和内容可旁证傅山游完砥柱在丹枫阁与戴廷栻、伯浑等人讨论精选诗集,此时的傅山五十五岁,即为顺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
陈傅良诗集校注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陈傅良诗集校注》的背景和意义
2.详述《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内容和特点
3.分析《陈傅良诗集校注》的价值和影响
4.总结《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地位和意义
正文
《陈傅良诗集校注》是我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研究和传承陈傅良的诗歌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陈傅良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陈傅良的诗歌作品散落在各种文献中,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整理。
《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出版,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陈傅良的诗歌艺术。
这本书不仅收集了陈傅良的所有诗歌作品,而且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艺术。
《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书中不仅收录了陈傅良的所有诗歌作品,而且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艺术。
同时,书中的注释和解读也非常详细,不仅解释了诗歌中的难懂之处,而且还对诗歌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陈傅良诗集校注》的出版,对于研究和传承陈傅良的诗歌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陈傅良诗歌作品集,而且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陈傅良的诗歌艺术。
同时,这本书也为其他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对于推动我国古籍整理研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陈傅良诗集校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和传承陈傅良的诗歌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2年第·7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2期Jul2012[摘要]文章介绍了陈监先的生平及其《霜红龛集校补》的几大特点,并指出陈监先以严谨的校勘方法作《霜红龛集校补》,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霜红龛集》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陈监先;《霜红龛集校补》;特点;贡献[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96-02浅谈陈监先及其《霜红龛集校补》祁朝丽(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陈监先是我国现当代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山西省著名的乡邦文献研究专家。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并取得了斐然成就。
为了向这位根底细深厚的学术前辈致敬,笔者不揣浅陋,就陈老先生及其《霜红龛集校补》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陈监先生平陈监先,原名陈宪章,又名陈海龙,监先为其字,生于1904年,山西省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阎庄村人,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之后,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教育工作。
“文革”期间受压被下放回乡。
1990年因病去世。
陈监先精通文史,根底深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在版本目录、校勘、补佚、考订、收藏乡邦文献等方面颇有成就。
二、陈监先的《霜红龛集》校补陈监先的文献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为大家熟知的、影响最大的学术成就当属对傅山著作《霜红龛集》的校勘与补佚。
傅山的遗著《霜红龛集》是研究傅山学术思想及明清之际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但在传抄传刻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良莠不一,影响到对《霜红龛集》内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陈监先为恢复《霜红龛集》的原貌,以十年之功对《霜红龛集》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和补佚,是为《霜红龛集校补》。
“校者,校勘其中篇章真赝、文字讹误也;补者,补辑集外佚文也。
”其校勘补佚继承乾嘉学派严谨的治学遗风,给我们后辈学人树立了治学的榜样。
因陈监先先生所补辑的傅山佚文已经散佚,不可再得,故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其校勘方面。
陈监先先生对于《霜红龛集》的校勘有以下几大特点:1.广罗异本,甄别版本优劣,厘清版本源流,为校勘选择一个最好的底本众所周知,凡从事校勘者,必先广罗异本,涉猎广泛。
这也是陈监先在校勘《霜红龛集》之前首先做的工作。
其在《<霜红龛集》>校补凡例二》中说:“……本书校勘,以丁刻本为底本,较以用戴廷木式刊《晋四人诗》本(简称戴本)、张耀先刊十二卷本(简称张本,初刻者称甲本、抽换者称乙本)、苏尔诒、刘贽刊诗钞本(简称苏本)、刘飞刊四十卷本(简称刘本)、王晋荣刊全集本(简称王本),以及张廷金监拾遗徐润第钞本、张震批校十二卷本,并参清代各种选录之书……凡力所能及者,博访周咨,取资校雠。
”也就是说,他在校勘之前首先搜集到《霜红龛集》的诸多版本,并厘清了版本源流,认为《霜红龛集》的版本共有六种,一为戴本、一为张本、一为苏本、一为刘本、一为丁本、一为王本,其余各种版本都是依据这六种刻本翻印的。
经过比勘案断,认为清末丁宝铨刻本为诸刻本之优,因此其校勘以丁本为底本。
2.注重从史源学出发,追根溯源,还原文献本来面貌由于傅山这一历史人物的特殊性,给《霜红龛集》的校补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一点陈监先先生也颇为头疼,他说:“……《霜红龛集》整理校勘,确有数难:第一,傅山本人不自重篇章,随作随弃,家里没有留存稿本,别人搜求,势不能尽。
第二,傅山志在反清,文字激烈,清代的人们,害怕文字贾祸,不敢收存,因而没有大量流传下来。
第三,傅山的诗文笔记手迹,篆籀行草,信笔漫书,有的年久漫漶辨认不清,因而现存各种刻本,都有缺文误字,不尽可据。
第四,傅山最善临池,赵执信推为当代第一,不肖者以为有利可图,多造赝品以欺世,去伪存真,鉴别不易。
……”面对这些困难,陈监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借重前人成说,而是从史源学的角度出发,认真搜集钻研史料,重视追本溯源,以使其所据更加准确可靠。
在《霜红龛集》校勘过程中,针对傅山诗集中行文用字、多出子史这一特点,陈监先把先秦诸子如《老子》、《庄子》、《管子》、《商子》、《墨子》、《荀子》、《公孙子》、《鬼谷子》以及《山海经》、《离骚》等秦汉以来巨著,如《吕览》、《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皆悉数找来作为重要的校勘资料。
如卷三十三《读子二》之《说林训》中“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危”条,下有注:契,刻也,危,船舷板也,音汜。
针对此处的“危”字,陈监先先生认为此处危字应是桅杆之桅,读音应为“桅杆”的“桅”。
故找来《淮南子》来佐证,并讲明此字之来龙去脉,其案语云:“‘危’,《淮南子》作‘桅’。
王念孙云:‘桅’当为‘木’’,‘木’,与‘汜’同声,故读从之。
‘木’字本作‘舟汜’,《广雅》曰:‘舟汜’,谓之‘舷’谓船两艹鬼196··边也。
《集韵》、《类篇》云‘舟汜’,或作‘木’。
‘木’字草书作‘桅’,因读为‘桅’矣。
”再如卷二十六《杂文》之《说笑辞一》“安取得鱼召父之鱼”条,对于其中的“”字,陈监先通过对比,认为刘本中“鱼召”字作”鲵字,并引《山海经》说明:《山海经》:“留水有鲵父之鱼”,“鲵”字不作“”。
正是通过这种寻根问源式的查证疏通,才让使用者对《霜红龛集》中的字、音、义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也正因为陈监先先生的严谨态度,才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诗文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充分发挥小学在校勘中的作用陈监先生于清末,亦精通文字、音韵之学,并把这些古文字学知识娴熟地应用于《霜红龛集》的校勘实践中。
统观陈监先的《霜红龛集校补》,全书引用传统小学类书籍甚多,如《霜红龛集》卷一《喻都赋》“蒲”条云:“,张本同。
张震注:岔。
”为此,陈监先引《说文》作了案语:“张注是也。
从‘凵’不从‘山’。
‘芬’本字。
”再如《无家赋》中“土而不扬”条,陈监先通过对比诸本认为此处有误,并引《广韵》作了案语:“‘土’当作‘’。
《广韵》上声一‘董’:,,尘起。
”“黑多眢目阕而绝利”条,陈监先经过对诗文的理解,认为“目阕”字不正确,因此在案语中引用《玉篇》作了说明:“此字从耳不从目。
《玉篇》上耳部‘耳阕’下云:聋之甚者曰‘耳阕’”。
此种引用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来解释、疏通并校勘《霜红龛集》的例子在《霜红龛集校补》中比比皆是,不复赘言。
从陈监先先生校勘所使用的小学类书籍来看是非常丰富的,有字书《说文解字》、《玉篇》、《五音篇海》、《龙龛手鉴》等;韵书《广韵》、《集韵》,训诂学著作《尔雅》、《广雅》等,通过这些字书、韵书和训诂类著作的有效使用,才使得《霜红龛集》中的文字得以疏通,讹误得以订正。
4.注重第一手资料傅山墨迹、石刻、拓本在校勘中的作用在《霜红龛集》的校勘中,陈监先也充分利用傅山先生的墨迹、石刻、拓本等第一手资料进行勘误纠谬。
其在《<霜红龛集》>校补凡例二》中说:“……本书校勘,以丁刻本为底本,较以戴廷木式刊《晋四人诗》本(简称戴本)……特别是傅氏墨迹、石刻、拓本、凡力所能及者,博访周咨,取资校雠。
”在《霜红龛集》校勘过程中,陈监先使用的傅山手迹、墨迹主要有:榆次常赞春收藏的《傅青主诸稿手迹十种》、五台张淑琳藏的《傅青主诗稿手迹》、山西书局影印的《傅青主书汾二孝子传真迹》、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傅青主徵君墨迹》以及原为闻喜张亦堪收藏,后陈在浑源田应璜后人家翻阅过的《淮南存手迹》十二册。
陈监先对于很多版本中不相一致的地方,都用傅山手迹、石刻及拓本进行校对,并加以订正。
如卷十九《寿序墓铭哀辞》中《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中“於斯欲为者为之”条,陈监先通过比对诸本及墨迹,认为此句中的“斯”字当为与刘本、王本以及墨迹中较为一致的“所”字,所以“斯”字当改为“所”字,这样就文通字顺了。
在接下来的‘翼城二袁子圃于乡’条,陈监先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比对诸本与墨迹,通过墨迹肯定王本与刘本的正确,而丁本中的“子圃”二字应为“不囿”,从而纠正了丁本之误。
诸如此类用墨迹、手迹来订正诸本之误者不胜枚举。
5.当改则改,绝不妄改陈监先在《霜红龛集》的校勘过程中,通过对校诸本,发现确有充分理由应该改正的地方决不手软,在校勘记中会断然写下“某某字应据改”或“某字当作某字”。
如卷十二《五绝》之《古意二首》中“乾坤即有郎”条,通过比勘诸本,发现诸本与此本皆不同,于是在校勘记中写到“‘即’,戴本、张本、苏本、刘本、王本俱作‘既’,应据改。
”但是,对于《霜红龛集》中讹脱较为严重的部分,陈监先秉承了古人阙疑的优良传统,保留古籍的现状,决不妄改,以待后来者发挥专长去解决。
如卷三十七《杂记二》篇中脱字较多的地方,如“□但以字观之,而人习以牢为不□,在家□得洒脱,不乃甚浓□,只是当为□”,陈监先对这些缺字的地方,在校勘记中只是列出了王本中的不同,但并没有妄加论断,这无疑对今后《霜红龛集》的进一步完善是有益的。
三、《霜红龛集校补》之贡献首先,陈监先先生以严谨的校勘方法用十年之功作《霜红龛集校补》,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霜红龛集》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陈监先先生的《霜红龛集校补》是“国人第一次对傅山此著作全面的校勘补佚,为后人研究傅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霜红龛集校补》可以称傅山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其补佚虽有散逸,但对从事傅山研究的学者乃至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作研究的学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段评价可谓中肯。
参考文献:[1]陈监先.霜红龛集校补·凡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2]陈监先.陈监先文存[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陈监先.《霜红龛集》版本源流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