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7
2022,42(4):119J.SHANXI AGRIC,UNIV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学报(自然科学版)04132仔猪空肠和回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路畅,郭玉龙,郭艳博,刘婷,高鹏飞,李步高,郭晓红*(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801)摘要:[目的]微生物作为影响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在仔猪肠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马身猪与晋汾白猪仔猪在生长发育时期的空肠、回肠微生物组成变化,旨在揭示肠道菌群与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结构的关系。
[方法]收集马身猪和晋汾白猪在3个发育时期(1日龄,28日龄和70日龄)仔猪空肠、回肠组织以及内容物(n=3),通过16S rRNA 高通量测序与生信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HE 染色测定肠道形态结构,相关性分析将微生物菌群与血清免疫指标和肠绒毛结构关联。
[结果]仔猪初生期小肠绒毛最长,保育末期隐窝深度最高。
晋汾白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28个门和518个属;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分布于19个门和325个属。
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仔猪优势菌门,且乳酸杆菌丰度均较高。
此外,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血清免疫指标(LPS 、TNF⁃α、IL⁃6、DAO 、D⁃LA )以及隐窝深度显著相关,而与绒毛长度显著不相关。
[结论]地方品种马身猪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保守,乳酸杆菌、Ferruginibacter 等在猪抗逆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Quinella 、Haliangium 等在营养吸收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可为地方品种与培育品种仔猪小肠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以及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仔猪;肠道结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8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51(2022)04-0119-10哺乳动物胃肠道是一个多功能器官,拥有复杂的动态微生物群落,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在生理、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是一种与植物相关的细菌,但也可在人、小鼠和猪的胃肠道中发现。
这种细菌可以发酵广谱的植物碳水化合物,耐胆盐和降低pH 值,并有拮抗肠道病原菌的潜力。
但是,用植物乳杆菌作为益生菌的试验报告不多。
在本试验中,研究了植物乳杆菌ZJ316对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随机抽取150头新断奶的仔猪并分成5组。
1组饲喂添加抗生素痢菌净的日粮;2、3和4组饲喂添加植物乳杆菌和无抗生素的日粮;5组饲喂乙酰甲喹和植物乳杆菌混合物的日粮。
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ZJ316对猪的生长有益生菌的影响,这些影响呈剂量依赖性。
剂量为1×109CFU/天的影响比剂量为5×109CFU/天或1×1010CFU/天更显著。
在2组(1×109CFU/天),腹泻(P=0.000)和死亡率(P=0.448)均低于抗生素处理组(1组),猪的日增重(P=0.001)和饲料转化率(P=0.005)更好。
提高猪肉品质与植物乳杆菌处理相关。
植物乳杆菌处理猪的pH (P=0.020)、硬度(P=0.000)、粘性(P=0.044)、咀嚼性(P=0.000)、胶粘性(P=0.000)和恢复力(P=0.004)均显著提高(2组)。
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ZJ316具有益生菌作用,可以提高猪的生长和猪肉品质。
这种益生菌作用的机理可能不涉及植物乳杆菌定植和改变肠道菌群,可能与抑制机会病原菌生长和促进绒毛高度增加有关。
(李凯年摘编自:The Pig 333网站2013-1-22)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水中添加碘对仔猪生长、腹泻发生率和发生有害口腔疾病的影响。
研究人员假设,接受卫生处理比没有接受卫生处理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降低腹泻的发病率,并有更好的口腔状况。
将208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作两种处理,对照或处理(在饮水中添加1ppm 碘,随意饮用)。
在断奶24小时内、断奶后3周和6周给仔猪称重。
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技术及其应用作者:石义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6期石义(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来宾546100)摘要:仔猪饲养是养猪业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仔猪健康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仔猪的肠道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对维持仔猪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影响仔猪肠道健康的因素有病原微生物、加工饲料、霉菌毒素。
仔猪肠道健康调控主要从饲养原料无污染、增加益生菌、添加有机酸和相应氨基酸这几方面入手,现着重讨论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技术,并阐述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S8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6-0071-01收稿日期:2016 - 01-13作者简介:石义(1979 -),男,广西来宾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1 影响仔猪肠道健康的因素1.1 病原微生物仔猪的肠道发育未完善,如果肠道内微量的微生物稳态受到破坏,就会影响仔猪的采食量,从而使得肠道受损,增加了外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1.2加工饲料由于仔猪的肠道自我修复能力薄弱,因此如果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植物酸等)或者粗纤维含量较大,就会很容易使肠道收到伤害。
因此饲料的加工方式,原料的熟化与否,饲料的形状(如颗粒状、粉状、固态、液态等)对于肠道都有不同的影响。
1.3霉菌毒素饲料如果存放方式不恰当,就会使仔猪很容易受到霉菌毒素的侵害。
这些霉菌对于仔猪肠道细胞的完整性受损,同时也会抑制肠道上的消化酶的活性以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技术2.1 饲养原料无污染饲料原料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遭受霉菌的污染,如播种、收获、储藏、加工等环节都会有机会被污染,因此原料选择上一定要做好筛选工作。
2.2尽量使用低抗营养因子的蛋白质原料一般豆类原料都会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这些因子都会对仔猪的肠道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尽量使用一些低抗原的原料。
国内外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最早研究和应用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蒙哈德(Mollga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
然而20世纪50、60年代正是抗生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黄金时期,导致微生态制剂研究和开发工作处于低潮,一段时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添加剂,虽然近10年来发展很快,但其使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
这主要由于缺乏对动物正常及病态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特性的研究,对肠道做生物和寄主之间的互相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只有更深入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动物生长发育和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新型微生态制剂的高效、安全。
1猪、鸡肠道微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1猪、鸡肠道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结构组成与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仔猪和仔鸡的胚胎处于无菌状态,分娩时由于仔猪受到母体产道、粪便及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在出生后的3~4个小时,肠道内开始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兼性厌氧菌作为第一批在仔猪肠道定植的菌株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肠道内环境中高溶解氧。
高氧化还原电位等选择的结果。
动物初生24小时之后,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菌数达到108。
48小时仔猪肠道内开始出现可以在微氧环境中生存的乳酸杆菌,72小时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开始在肠内定植。
然而以上的描述只是一个理论模式,仔猪体内的菌群发育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Muralidhara(1977)的研究报告指出,仔猪出生后4个小时粪便中可以检测出乳酸杆菌,而8个小时之后才检测出大肠杆菌。
Monghan(1992)发现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初出现在仔猪粪便中的时间各仔猪明显不同,从25个小时开始到出生后7天都有发生。
Katouli(1995,1997)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仔猪的肠道菌来源,发现母猪是仔猪前两周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然而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分析却证明环境因素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专"#$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作为仔猪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许佳,张文府★,罗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摘要: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都属于微生态制剂,能够起到维持宿主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益生菌和益生元既可以单独添加而发挥效用,也可以将二者组合添加。
合生元就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其既可以发挥益生菌的生理作用,又可发挥益生元的选择性作用,同时又可以发挥二者协同增效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
目三者作为潜在可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已在仔猪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就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的概念、分类、作用机理、研究状况以及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旨在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在仔猪生产中的深度发掘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饲料添加剂;仔猪D0l:10.3969/J.ISSN.1671-6027.2021.01.015猪肉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肉食品,培育健康优质的仔猪是猪肉供应的重要保障。
目前,规模化养猪场通常采用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仔猪在21~28日龄后,进行人为的断奶处理,仔猪早断奶能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数,降低母猪直接向仔猪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但是,断奶后仔猪营养来源和生活环境都发生改变,加之仔猪的肠道环境和生理功能发育还不,断奶应激,发生生<目前,制仔猪最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仔猪饲加生<但是,生的期用来弊端:会使病原菌产生性;能够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抗生在产品,能通传递给人类。
为,多发国法饲加生<2015年91日,我国发4生在食用用的2292,可是我国发,人发优质高效的色饲料添加为生的品。
目前,的品有生生生元,在应用的效果。
本文就其的三个品生生生的概念、分用理在仔猪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1益生菌1.1益生菌简介自1899年法国科学家Henry Tissier首次在法国巴斯德 实验室分离出1株生菌“双歧杆今,人对益生菌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酵母菌能够平衡哺乳仔猪断奶时胃肠道菌群组成作者:赵瑜陈建康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年第12期猪肠道菌群由800余种细菌组成,这些细菌是其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肠道微生物则是以维持仔猪断奶时肠道微生物平衡和稳定为目的的日粮干预策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06-03毫无疑问,断奶是猪饲养过程中最具应激性的生产活动,也是必须得到良好控制以减少生产损失的关键环节。
在自然情况下,断奶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但是,现代集约化饲养的仔猪要面临一系列必须快速适应的应激。
众所周知,断奶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仔猪采食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营养供应缺乏,进而会对仔猪胃肠道的结构、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并进一步导致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屏障功能下降。
几十年来,应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种用来促进仔猪生长并减少其断奶前后胃肠道内致病菌的常规方法。
然而,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公众对农业生产领域使用抗生素所造成影响的密切关注,并促使欧洲在2006年颁布相关法令禁止将抗生素用作动物生产中的促生长剂。
总之,很明显,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保障生猪健康,人们对安全、环保的抗生素替代方案有着强烈的需求。
这些策略包括营养策略以及可以改善猪胃肠道结构、功能及其吸收效率的功能性饲料添加。
本文聚焦断奶对仔猪胃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一种名为布拉迪酵母(S. c. Boulardii,菌株编号为CNCMI-1079)的活酵母益生菌来减少断奶对仔猪的不利影响(图1)。
1 胃肠道菌群重要作用猪的胃肠道共生着多种高密度的共生细菌,它们统称为微生物菌群。
在机体健康的状态下,平衡稳定的胃肠道微生物菌落是降低疾病暴发风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作为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菌群平衡突然被打破(如饲喂广谱抗生素),会严重损害胃肠道的健康,且可能会导致致病菌和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
断奶仔猪小肠结构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1、前言断奶仔猪随意采食量的低下以及与之相联系生长性能的降低是阻碍养猪生产提高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
虽然在断奶仔猪营养、行为、卫生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断奶后生长停滞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断奶后肠道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如绒毛萎缩和隐窝增生与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经常被认为是小肠消化和吸收能力的暂时下降,然而断奶后导致这些变化准确的病因还不确定。
本文综述了断奶仔猪小肠生理和生化特性以及影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因素。
2、断奶仔猪小肠的结构和功能2.l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断奶后绒毛萎缩是由细胞损失率的增加或者细胞更新率的降低造成的。
如果绒毛变短是由于细胞损失率增加造成的,那么就会引起隐窝细胞产生增加,隐窝深度增加(细菌易位、饲料抗原成分),然而绒毛萎缩也可能是因为细胞更新率降低即隐窝处细胞分化的减少(采食量低下),两种因素都会造成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率的下降,但是后者可能对肠道结构的影响更为深刻。
隐窝处细胞繁殖和绒毛上皮细胞损失程度可能受微生物区系和日粮类型的调节。
许多研究者报道过断奶后绒毛高度减少(绒毛萎缩)和隐窝深度增加(隐窝增生)。
当把断奶日龄从28d提前到14d时,这种形态学上的变化将更为明显,Hampson(1986a)报道Zld断奶仔猪,在断奶24h后绒毛高度减少为断奶前的75%(940-694um),随后减少的幅度变小,直到断奶后的第5d,减少为原来的50%。
相比之下,未断奶仔猪的绒毛高度仅轻微降低,并且小肠近端绒毛高度比远端降低更为严重。
Hall和Byrne(198)报道与隐窝细胞产生率下降相关的绒毛萎缩,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能量和蛋白摄入不足有关,因此绒毛生长受阻可能是由于新细胞的缓慢产生而不是绒毛表面成熟细胞快速损失所造成的。
Hampson (1986)报道断奶后2d内隐窝处细胞数量不会增加,以后开始稳步地增加直到断奶后第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