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8 MB
- 文档页数:97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不发达阶段。
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1.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
中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年均增长7000万。
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达到1.8亿。
中国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相差悬殊。
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80%以上。
如何衡量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8个方面,属于三类素质,分别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观念是国民素质的核心,主要包含: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世界后列。
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总值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
3. 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011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0290元。
处于赤贫状态下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小孩没有吃过糖包子,也没有吃过方便面。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人均纯收入2300元),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达到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4.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个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社会形态的分析奴隶社会,是一部分人以武力强迫,压榨奴隶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封建社会,是一部分人以土地属权,压榨农民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资本社会,是一部分人以资本为根本,榨取劳动成果而简单获利的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
共产社会,是一种生产力高度发展,利益已经变的没有意义,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社会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生产关系的形式。
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脚与鞋的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条件。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