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29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重点
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之结构,理解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2.参阅相关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3.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课时安排
3课时。
阅读规划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56回,约33万字。
计划借助阅读卡引导学生用4周时间阅读本书,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可根据篇幅长短调整阅读时间。
这本书有多个版本,建议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中的版本,其中有阅读指导建议等内容。
不建议读删减版。
《儒林外史》阅读卡
指导方案。
《儒林外史》
一、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清朝小说家。
2.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反应,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也有官吏、乡绅、衙役,还有地主、盐商、艺人等,描绘了一幅中国十八世纪的全景风俗画。
3.主题思想
(1)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鄙,进而表达了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的批判。
(2)通过塑造一些具有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对于改造社会的理想。
4.艺术特色
(1)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形象,巧妙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因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的严监生等人物形象。
(2)采用散而不乱、首尾呼应的回环结构。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与故事线索,但以反对科举制度为明确的思想线索,结构上注意情节的前后呼应。
(3)作者爱憎分明、深入理解剖析人物的情感,刻画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4)语言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如人物对话中的谚语、歇后语运用得恰切自然。
二、内容梳理
三、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1.真儒名贤。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学会分析⼈物形象,把握⼈物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过程⼀、导⼊新课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定不陌⽣,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阔的社会⽣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讽刺⽂学作品的阅读⽅法。
⼆、阅读指导讽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个⽅⾯:(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个别的⼈,⽽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现实⽭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种⼿法。
另⼀种常见的⼿法则是抓住平常⽣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清代⼩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
⼯诗词散⽂,尤以长篇⼩说《儒林外史》成就最⾼,⼜有《⽂⽊⼭房集》《⽂⽊⼭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物介绍参考⽰例: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的考场贡院,触景⽣情,伤⼼欲绝,竟⼀头撞到⽊板上,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