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危害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危害行为

摘要在刑法中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它表明了行为对于犯罪成立的决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的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

关键词行为作为不作为

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行为在现代刑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就是指犯罪,如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所使用的行为,有时仅指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16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的行为。

一、危害行为概述

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行为是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作。

(一)危害行为具有的三个显著特征。有体性(客观性),是指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不包括犯

意形成和流露。比如,言论与发表言论,言论属于思想的、观念的范畴,但发表言论则属于行为的范畴。有意性,是指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有害性,是指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包括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

(二)刑法上的行为。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由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

(1)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犯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标准来判断,而非以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为标准进行判断,具体来说,应该以行为时存在的所有客观事实为基础,并对客观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同时站在行为时的立场进行,按照客观的因果法则来进行判断。比如,增加或者提高了已经存在的法益危险,属于实行行为;减少或者避免法益侵犯的行为不属于实行行为。

(2)实行行为与其他刑法理论的关联。影响犯罪未遂与预备的区分,如果已经着手实行行为,绝对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影响犯罪未遂与不可罚的不能犯的区分,如果没有法益侵犯性的存在,就没有犯罪的存在。影响因果关系的判

断,因果关系是是讨论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实行行为,那么实害结果只能是另一实行行为或自然事件造成的。

危害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和不作为。

二、作为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制造一个不被法律允许实施的行为,即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动物或自然力等等。

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刑法中绝大部分犯罪通常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如故意杀人罪、故意放火罪;许多犯罪只能以作为的形式实施,如抢劫罪、盗窃罪、强奸罪等。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一般并不指一个单独的举动,而通常是由人的一系列动作所组成。比如,抢劫行为就包含接近被害人、实施暴力或威胁、劫取财物等动作。作为不仅指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积极举动,还包括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利用动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举动。如教唆幼童偷窃他人财物,使用剧毒物杀人、训练恶狗咬人等等。

三、不作为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对已经存在的危险,行为人

有防止的义务,能防止而不防止,以致这种危险现实化了,侵犯了法益,这种就是不作为方式的犯罪。

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不作为不仅违反了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且也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比如,母亲因为不给婴儿喂奶,致使婴儿被饿死了,首先母亲违反了必须照顾、照看、婴儿这一命令性规范,同时也违反了禁止性规范,母亲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实现了杀人的目的。

刑法之所以规定不作为方式犯罪,是源于人类是一个群居的、族群的一种生物,人类之间如果不存在相互照看、相互照顾,那么这个种群将难以生存,为了维系整个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维系整个族群的繁衍,必须赋予一定的人对其他人遇到的危险有阻止的义务,如果能防止能阻止而没有阻止,就必须为自己不阻止的这个表现承担责任,是以法律的方式来维系整个社会生活,能够健康的顺利进行,让人类这个族群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成立不作为犯罪,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有作为的义务。作为义务来源的主要有:(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例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女友和母亲同时遇险,到底该先救谁?”这个众男生纠结已久的千古难题,现在终于有了标准答案,女友和妈救谁?司考考试给出的答案:先救妈!否则将构成不作为犯罪。千古难题一朝被解。2015年司法考试原题为“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表示,对女友只有道义上而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所以如果先救其母,女友死亡的,不构成犯罪;反之,如果先救女友而母亲死亡的,构成不作为犯罪。虽然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条款,但对母亲有赡养扶助义务,不救则涉嫌遗弃罪,而对女友则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

(2)先行为所引起的义务。行为人因自己的行为导致发生一定的危害结果的危险,而产生的采取积极行动防止危害结果现实发生的义务,先行为客观上创设了危险,行为人有义务阻止危险后果的发生。例如,一个面馆的老板在提供食品给食客吃的时候,导致食客中毒,纷纷倒地了,店主就有救助的义务,他之前的行为制造了一个危险,做了危险的事该防止要防止,不防止结果发生了,就要为结果承担责任。这也是源于一种社会伦理的基本要求。又比如,因为过失,将他人拘禁在一场所,但随后发现自己的失误,行为人就有义务使他人重获自由,如果不释放被害人,使拘禁状态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