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艾尔斯的制度经济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20.55 KB
- 文档页数:5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原创版3篇】目录(篇1)I.新制度经济学简介1.新制度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II.制度与经济体系的关系3.制度的定义和作用4.制度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关系III.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6.国际贸易与投资7.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正文(篇1)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与经济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制度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经济体系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制度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决定经济行为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准则和惯例。
它们通过约束和激励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以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预期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例如,产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保护人们的财产权,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基础。
其次,制度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关系密切。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决定了其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结果。
例如,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措施往往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还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改革制度来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来促进投资和就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一国应当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改革国内制度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应当关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质量,加强公共部门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政府也应当改革管理制度和程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制度是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决定了其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第12章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新制度学派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理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来理解经济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由社会制度、法律规则、组织形式等构成的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塑造和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价格机制和最大化理论,忽视了制度对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从制度角度出发,认为经济行为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制度环境的不同会导致经济行为模式的差异。
因此,要深入理解经济现象,必须重视制度环境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法律与经济、组织与经济、制度与经济。
法律与经济研究探讨了法律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法律规则能够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促进经济交易和信任的建立。
组织与经济研究关注企业內部的组织形式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它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安排等制度安排会影响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决策效率。
制度与经济研究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认为社会制度的改变会对经济行动者的行为和预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理论证明和实证分析。
理论证明主要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
实证分析则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注重实证验证。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理论上,它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市场机制的单一视角,开拓了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在政策制定上,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参考框架,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法律规则、优化组织结构、制度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主要关注经济体制中的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
一、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的研究成果。
威廉姆森和诺斯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忽视了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经济体制中的规则、制度和契约对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解释为什么经济体制中的规则、制度和契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有影响。
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则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用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提供实证证据支持。
三、实证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领域:产权和合约、机构和组织、市场和竞争等。
在产权和合约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了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在机构和组织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了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在市场和竞争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了市场组织形式、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例如,在政府改革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为政府职能的重新规划和政府组织形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企业管理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为企业组织形式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在市场竞争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为监管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总结而言,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
它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填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改革、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借鉴。
新制度经济学经典论文在经济学领域,新制度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试图通过对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包括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体和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不完善和不透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着重研究制度变革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因此,研究制度变革对市场机制的影响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也强调了个体和组织在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制度的变革会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组织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制度变革对其行为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度变革对经济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制度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洞察制度变革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其中,《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文由道格拉斯·诺斯以及奥利弗·威廉姆森两位知名学者共同撰写,是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该论文探讨了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在理论上为我们认识经济制度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奥利弗·威廉姆森的《市场和层次结构:分析经济组织》也是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论文。
该文强调了市场和层次结构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并且分析了交易费用在不同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下的变化。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基于理性的个体决策,并且这些决策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背景,而且它们对于经济行为的塑造和影响至关重要。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定义为规则、组织和激励机制,它们结构了社会经济活动。
因此,制度包括了法律、政府、合同、一般惯例和规范。
这些制度不仅仅影响了经济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对经济的表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些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而另一些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例如,存在良好的产权保护和有效的司法体系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经济表现,而缺乏这些制度的国家,则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制度变迁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改革之后,投资者可能会更加愿意在该国投资,因为他们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更有信心。
这种变迁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并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研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的根源,并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和政策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安排及其与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使我们意识到,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创新和整体经济绩效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洞察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尤为重要。
由于这些国家的制度环境通常不够健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改善制度环境、加速经济增长的指导。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了对于制度安排的演变和创新的关注。
制度安排是动态的,它们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要持续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就必须促进制度的革新和变革。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论新制度学与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困境反思的基础上兴起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科斯从研究个人的成本与收益和成本及收益间的差别出发,提出减少交易费用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但新制度经济联盟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绩效准则、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使企业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
综观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当中的企业理论,可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或边界、企业内部的权利结构安排。
因此,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一、关于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比较由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企业的运行也是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分析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之前,有必要对二者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论述作一比较。
将“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方式作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是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共同特点。
但在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视野里,对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特点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背景,认为人的行动受主观意识领域中的“理性”支配。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已进了一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约束着人们行动的现实因素,并对“理性”的作用与功能范围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但并没有超越用主观认知结构说明人们的行为选择这一基本立场;而马克思经济学则以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限制着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行为的具体方式与特点的,是每个人现实拥有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并不否认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否认理性的作用,但马克思经济学在说明理性对人们行动的意义的同时,更强调理性作用的现实约束条件。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中人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共性特征,而马克思经济学中人的行为特点因各自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同,具有现实性和差异性。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和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制度和组织的质量决定了经济效率与效益的高低,同时也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1. 制度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制度的重要性。
它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等各种制度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方式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在协商、契约和合作方面的行为。
它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企业、市场、政府等各种机构的决策和活动方式,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和效果。
2. 组织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组织的重要性。
有些企业会出现明显的优势,即能够以低成本生产较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和利润。
这种优势往往不仅是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差异,而是生产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企业都是权力和信息的互动,而组织形式对实现这个过程的成功或失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3.信息的不完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完全是制度和组织发展的原因之一。
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市场效果,包括经济主体的交易和合作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和组织需要做出补偿、解决合作或交易的问题,并为市场创造一套相对稳定的协商和约束机制。
4.博弈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了博弈的重要性。
博弈是指一个人行动的结果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选择,而其他人的行动选择又受其行动的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经济交易和协商伴随着信息不确定性和信任博弈。
因此,了解博弈行为和决策原则对于制度设计和组织运行至关重要。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市场失灵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对交易和协商的基础条件不足及其影响的分析,提供了对市场失灵之“黑匣子”(市场失灵的机制)的更深刻认识,从而有了更多的措施和决策的范式。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将经济现象纳入制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该派别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制度的安排和演进,揭示了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的内在规律。
制度经济学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界。
其代表性学者有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罗纳德·科斯等人。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制度经济学派奠定了基础,并对当今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制度经济学派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效率的影响。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既包括法律、法规等明确制度,也包括习俗、规范、信任等非明确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运行的框架。
这些制度约束和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影响了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交易关系和组织结构等关键方面。
制度经济学派指出,制度的不完善和扭曲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比如,产权不明晰、合同执行能力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经济主体的合作难度增加,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因此,改善经济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的演进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果。
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变迁是社会演化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
因此,改革经济制度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不能简单地进行抽象和机械的设计。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适应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上形成的制度路径对于当前制度的选择和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呼吁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范式转变为更加综合考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同时,它也为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式,可以改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制度经济学派通过强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艾尔斯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克拉伦斯•艾尔斯的名字在国内学界鲜为人知,但他在思想史上却是制度主义中的一位重要经济学家。
美国制度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凡伯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人的努力下,制度主义在美国学界曾取得过支配性的地位。
但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制度主义逐渐被坚持新古典传统的西方正统经济学所取代。
在制度主义销声匿迹的时期,正是艾尔斯一直坚持着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并将其系统化,建立了一个明晰的理论体系,为后来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此,艾尔斯被视为制度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代表人物。
国内学界之所以对艾尔斯其人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对制度主义的后续理论缺乏介绍,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新古典制度经济学(注:本文将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称为“新古典制度经济学”,以区别于坚持凡伯伦传统、至尽仍活跃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另一个“新制度经济学”(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本文中当提到“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时,均指的是后者。
)的流行,使人们相信过去的制度主义传统中已经没有多少值得挖掘和吸收的内容,从而忽视了思想史的梳理。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将艾尔斯的制度经济学思想介绍给国内同仁,使人们了解老制度经济学(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艾尔斯、以及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中有着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合理成分。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有助于国内经济学者在当前的制度经济学热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艾尔斯理论的源泉和背景要了解艾尔斯的理论体系,必须先对制度主义的历史作一回顾。
美国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最重要的先驱是凡伯伦(1857-1929)。
凡伯伦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
在凡伯伦的理论中,他将经济视为一个进化的系统,经济系统是的组成部分,经济系统的性质由它所处的社会文化所决定。
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是文化的产物,个人行为由社会环境和人的本能共同支配(注:凡伯伦,索尔斯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凡伯伦认为人的本能由两类相反的要素构成:一类是建设性的本能,包括作业本能(instinct of workmanship)、随意的好奇心(idle curiosity)和父母本性(parental bent);另一类是破坏性的本能,包括竞赛(emulation)本能、好斗(pugnacity)或运动本能(sporting instinct)以及掠夺(predation)的本能(注:Veblen,Thorstn (1914) 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reprinted by London: Routledge, 1994.)。
这两类本能何时对人的行为发生决定性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
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被凡伯伦定义为制度。
既然是一种思维习惯,那么制度就总是过去的产物,它就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尤其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发展的要求。
任何制度都会产生一个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在竞赛本能等破坏性本能的驱使下,这个集团倾向于用身份、阶级、财产等带有明显歧视性差别的指标来衡量人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指标显然不利于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
因此制度是保守的。
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是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人的建设性本能、尤其是其中的作业本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由于制度总是滞后于技术进步的要求,因此,社会发展过程就是技术不断克服制度阻力的过程,社会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中向前发展。
制度的力量总是很强大,当制度结构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因素更多时,社会进步也就更明显,反之反是。
凡伯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经济体系就是由两种相抗衡的力量组成:一种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巨头、商人和金融家;另一种是代表着技术进步要求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和普通大众。
资本主义一切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仪式性(ceremonial)的制度体系支配了工具性(instrumental)的技术体系。
在凡伯伦的影响下,坚持制度分析方法、将制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阻碍的制度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了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
他们中包括康芒斯、米切尔、汉弥尔顿、J•M•克拉克等。
其中,康芒斯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关系;米切尔则因运用制度主义的方法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解释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工作而著名,他还是著名的“国家经济研究署”(Natioan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即NBER)的创立者;汉弥尔顿是“制度经济学”这个词的命名者;克拉克的研究领域在于经济体系中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最为著名。
经过他们的努力,制度主义者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而且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制度主义运动”(institutionalist movement)。
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为数众多,他们分别形成了三个中心:芝加哥大学(凡伯伦正是在此奠定了制度主义的基础,后来这一中心随汉弥尔顿而转移到了布鲁金斯研究生院,艾尔斯就是这一中心的成员之一);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是这个中心的领袖);哥伦比亚大学(米切尔、克拉克、图格维尔、多夫曼等人聚集此地。
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强调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进行度量、观察和经验检验。
这种要求既反应了他们对当时的正统经济学的失望,同时也表明他们认识到了凡伯伦疏于经验工作而给制度经济学留下的缺陷。
对经验工作的强调把制度主义者与政府政策密切起来,他们对美国政府在公共设施、失业、劳工补助、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积极支持推行公众健康保险。
这些都是后来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30年代,尤其是在40年代,制度主义开始变得越来越孤立。
制度主义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刚刚兴起的凯恩斯经济学。
大萧条使米切尔的经济周期四阶段论受到了质疑,凯恩斯经济学对大萧条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大批制度主义者被凯恩斯经济学所吸引,转向信奉凯恩斯主义。
制度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制度主义运动的三个中心逐渐瓦解。
米切尔1948年去世,克拉克1953年退休,作为昔日制度主义运动最主要的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只盛下波兰尼一个制度主义者;汉弥尔顿1947年退休后离开了学术界;在威斯康星,只存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康芒斯传统的制度主义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硕果仅存的制度主义者之一,艾尔斯在继承凡伯伦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传统加以改造,创立了自己的工具价值理论,为后来制度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度主义的领袖。
二、艾尔斯的工具价值理论克莱伦斯•艾尔斯(1891-1972)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1917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进入德克萨斯大学经济系任教,直到1969年退休。
由于他长期执教于该大学的缘故,他和他的追随者也被称为制度主义中的“德克萨斯学派”。
艾尔斯著作颇丰。
他早年的著作主要是方面的,1930年以后开始致力于制度经济学研究,并于1944年出版了代表作《经济进步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Progress)。
1961年,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通向理性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Toward a Reasonable Society, the Value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出版。
在这两部著作中,艾尔斯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工具价值理论。
1966年,艾尔斯当选为1965年成立的新制度主义者的学术—“进化经济学会”的首任主席。
1.艾尔斯的工具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艾尔斯工具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更多地是来自于杜威,而不是来自于凡伯伦。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在艾尔斯的著作中,他将杜威之前的哲学称为“前杜威哲学”。
那些哲学的特征是二元论。
它们将人类的经验或人类的日常事务割裂为现实世界与理性世界两部分。
现实世界是无序的、杂乱的,而理性世界则是完美的、终极的,是某种永恒的精神的反映。
这些哲学所追求的就是进入这个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并以想象中的这个理性世界的标准来评判现实世界。
在这些哲学看来,世界在根本上是不变的,是事物的理性秩序的完全反映,因此个人在本质上就是被动的,他不一定要进行探索和革新。
人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解释而不是改变世界。
在这些哲学中,真理和价值是绝对的,它们的衡量标准由那个理想中的终极的、不变的理性世界所确定(注:Ayres,Clarence E. (1936) Fifty years' Developments in Ideas of Human Nature and Motiv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upplement,Vol.26(Mar.), pp. 224-36. Reprinted in Classics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Ⅱ: Succeeding Generations (1916-1978),Volume IV. Edited by Malcolm Rutherford and Warren J. Samuels.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1998)。
", '西方正统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些静态哲学的基础之上。
艾尔斯认为正统经济学家假定存在一个杂乱的、无序的现实经济体系,同时还存在一个有序的、理性的经济秩序,也就是那个理想的均衡状态,这就是前杜威哲学中二元论的反映。
代表着终极的理性世界的经济秩序又是自然秩序思想的延伸,而这种思想“肯定是神学信仰”,“它假定人的禀赋中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判断力、感觉能力和倾向,比如人可以在‘自然’倾向的带领下由‘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去增进……大众的福利”(注:Ayres, 1961, Toward a Reasonable Society: The Value of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 26.)。
这些18世纪的观念“在20世纪的科学中已经彻底地消失了,但它仍然存在于经济学的古典理论之中”(注:Ayres, 1961, Toward a Reasonable Society: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