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赛课教案_0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同时,学生应能够结合所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其、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详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5.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明确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教材分析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以影视作品中的汉武帝形象导入(播放《汉武大帝》电视剧片头曲》)教师简单介绍汉武帝其人,导入本课。
课件展示汉武帝的档案。
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 主要工作经历:公元前140年-前87年,做皇帝 主要成就:… [新课讲授]一、病情诊断书 ----诸侯王国问题(一)这位年轻的皇帝继位不久就遇到王国问题,他认为西汉生病了 病症: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武帝凭借其高明的治国智慧,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相关措施。
3.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官营。
难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 “汉武帝登基视频”。
教师:“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将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一起去感受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师:汉武帝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他是否具备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条件,他又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仔细审视这个帝国,武帝的心中喜忧参半。
第一篇章武帝登基,喜忧参半展示:武帝之喜:“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史记? 平准书》教师:材料说明汉武帝继位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学生:经济富裕。
教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师:汉武帝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
他的祖辈六十多年来励精图治,交给他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
经济上的富裕为汉武帝实施政治抱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推恩令”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具准备历史教科书、《自主学习指导课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几张图
片吗?
学生回答:汉武帝。
教师接着讲述:他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实现和现固了大一统
局面,这就是汉武帝。
我们今
天就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
[设计意图:果用图片和学生
示的影视人物图片导入,能快
看图分析记录有关数
据,根据图例分析西
汉汉后期政治形势的
变化。
首先统一思想,表明
中央政府是受命与
培养学生通
过自主学习
课本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和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启迪思维,本课的难点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深入的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磨练学生在难点面前迎难而上的韧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课件中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充
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图、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课堂的生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广儒家思想等手段,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2.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内容;2.资料:收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3.视频: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汉武帝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2.呈现(10分钟)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资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汉武帝的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使汉朝达到鼎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措施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汉朝的建立,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认识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这些措施具体是什么。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小组讨论题目:制定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汉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具体是什么。
3.操练(10分钟)针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对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教材中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主要侧重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通过历史故事、图片和文献材料的呈现,帮助学生了解大汉王朝的巩固与发展。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多停留在记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面,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缺乏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时空观念相对较弱,对古代历史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缺乏整体性的认识。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认识到社会制度变迁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史料记录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一步提高对古代历史时空位置和历史发展的认识。
4. 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发展历史解释的能力。
5. 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培养爱国情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分析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意义;2. 帮助学生揭示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改革举措背后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通过给学生展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2.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内容标准1、内容要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理解:(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推恩令”、盐铁专卖等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结合相关历史记载,依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3、感知汉武帝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汉朝的建立者是谁?2、汉朝建立之初国家面临什么问题?3、汉初统治者是通过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教师活动》分别找三个学生回答问题,达到复习的效果。
学生1:刘邦(汉高祖)学生2:到处一片荒凉,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学生3:休养生息政策过渡:经过汉初几代皇帝休养生息,西汉已经改变了过去萧条荒凉的景象,变得繁荣。
那么新的继任者是谁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汉武帝登基》教师:看了视频,我们同学知不知道这个新的继任者是谁呢?学生一齐回答:刘彻(汉武帝)《展示》汉武帝简介,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文内容,找一找西汉初期国家还存在什么样的危机?•诸侯王势力强大•私人铸币•诸子百家学说活跃•豪强地主横行•盐铁经营权在地方那么这些危机分别是属于什么方面的问题?政治、经济、思想(连线)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方面,政治方面的解决措施。
在学习某一历史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在刘邦建立西汉之时,曾经分封过一些诸侯,而这些诸侯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拥有很大的权力。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图片金缕玉衣,和梁王出行。
提问: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地方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目标】①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史料实证)②理解大一统措施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个英雄人物有如银河中的点点繁星,将中国的历史点缀得无比灿烂。
历史学家夏曾佑曾经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秦始皇创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汉武帝又是如何拓展中国版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何为“大一统”答案提示:“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先导阅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子目录说一说汉武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西周、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制度?到了西汉时期,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呢?答案提示: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教师指导:刘邦平定天下,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秦除了暴政外,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灭亡的关键所在。
于是刘邦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让这些诸侯国作为皇权的屏障,巩固刘氏天下,于是就形成了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局面。
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危害?答案提示:诸侯势大,豪强横行;威胁中央政府答案提示:材料一解读:大的藩国跨几州兼有几郡,连接数十城,宫室、百官制度同京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