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单招历史模拟试题: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146.26 KB
- 文档页数:11
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8.(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9.(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10.(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11.(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2.(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
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13.(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4.(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7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2、设立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网络构建】【重难点导析】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①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②主要表现: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课时检测(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
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解析:选C 广建宗庙目的是显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稳固,故C项正确。
2.(2019·柳州联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3.(2019·廊坊联考)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
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
这一变化( )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解析:选C 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项;只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项。
4.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
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
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解析:选B 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 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所述均与材料无关。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2.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A. 实行察举制B. 颁布推恩令C. 设刺史监察D. 建“内外朝”制度3.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4.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7.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吸取了教训,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 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 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D.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置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最好用排除法,唐朝时由于设置节度使而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将含有③的选项排除,故选D项。
答案:D2.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杨继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却受到皇帝、_______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
文中“________”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丞相 B.知州C.枢密使 D.通判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题干上下文判断应是属于军事方面的机构,而A、B两项属于行政机构,D项属于监察机构。
答案:C3.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 B.设立中朝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解析:图中反映了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后来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答案:C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的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C5.“(宋)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________。
”句中横线部分文字可能是( )A.中书门下 B.户部C.三司 D.通判解析:宋代为削弱相权,分别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天下财赋、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9、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10、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2016年青海单招历史模拟试题: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其弊端日益突出 B、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2: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三司使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3: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5: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D、科举制 6:填图并回答问题( 10分 )
⑴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4分) ① ; ② ; ③ ; ④ (2)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6分)
7: 制、九品中正制到 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8:选官制度的变化:汉朝 制,魏晋南北朝 制,隋朝开创 制。(顺序不能颠倒)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2分)此制度的定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2分)元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所学的地方制度,并举两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4分)
1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4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分) (4)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4分)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分) (6)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 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3分)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2分)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2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13:(26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10分)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9分)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10分)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2)材料二表明,元朝地方行政设置是怎样的?这种设置有何意义?(5分)
15: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