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鱼种放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41.12 KB
- 文档页数:2
342019-23又到了鱼苗放养的好季节,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各位养殖户应该注意十个方面的放养技巧。
一、正确选择池塘鱼苗培育池应选择水源充足稳定无污染、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鱼池,要求鱼池土质保水保肥能力强,并且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环境比较安静。
池塘面积以2~5亩,水深以1.5~2 m为宜,池形规则,四边平直,东西走向,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操作,池底保持10cm左右的淤泥,无水草、杂物,且不渗漏。
鱼苗入池以前对池塘要进行平整,一般在冬、春季进行,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好池埂及进排水设施,清除池周池内杂草,确保环境清洁。
二、严格清塘消毒鱼苗入池约一周前,选择晴好天气对鱼池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方法有生石灰清塘法、漂白粉清塘法、茶麸清塘法、氨水清塘法,一般常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时可每亩使用生石灰70~80kg溶水趁热泼洒池中及池周,带水清塘可每亩1m水深使用生石灰125~150kg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杀灭池中有害生物及病菌。
三、合理进行放养鱼苗培育到夏花,一般采用单养方式,放养量宜视池塘条件、养殖技术水平等综合情况合理把握,鲢、鳙鱼苗,每亩可放养10~12万尾,青、草鱼苗每亩可放养8~10万尾。
鱼苗下塘前要注意三点:一是试水下塘,鱼池消毒7~10天左右,可投放少量鱼苗入池试水,待水体毒性全部消失后方可放苗;二是带水下塘,鱼苗下水时,应使用氧袋等运鱼器具带水下塘,以防损伤鱼苗;三是调温下塘,要将池塘与运输器具中的水温基本一致时方可放鱼苗入池,一般氧袋运输时可将鱼苗带氧袋放入培育池中浸15分钟左右再开袋放鱼。
四、注重适时肥水一般施肥8~10天,轮虫出现旺盛高峰期。
因轮虫大小适口,营养丰富,是解决鱼苗开食的好饵料。
鱼苗入池到全长15~20mm时的适口饵料顺序是轮虫、无节幼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而池中浮游生物的发展顺序也是如此,这种一致性使鱼苗在各个阶段都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饵料。
胭脂鱼山塘水库高效养殖技术作者:肖华根周贺民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5期胭脂鱼属鲤形目、吸口鲤科、胭脂鱼属,为温水性名贵大型经济鱼类,营养丰富,肉厚味美,体形奇特,色彩鲜明,不仅是上等的餐桌佳肴,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列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推广养殖的特色珍稀品种和重点扶持的四大新兴产业(鲟鱼、大鲵、棘胸蛙、胭脂鱼)之一。
为实现胭脂鱼“一鱼一产业”的目标,把泰和胭脂鱼打造成一个具有省内外知名度的水产品牌产业,2011~2012年泰和县水产站从吉安一帆水产公司引进胭脂鱼进行山塘水库精养试验示范推广,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亩均产量350~550千克,亩均产值1.4万~2.2万元,亩均获利1万~1.4万元,是大宗淡水鱼养殖效益的3~4倍。
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山塘水库条件养殖胭脂鱼的山塘水库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常年具有微流水,进排水系统完善,设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施,可有效防止养殖鱼外逃和野杂鱼进入。
山塘水库面积以30~150亩为宜,水深不超过3.5米,库底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以便于平时养殖操作管理。
此外,须配备增氧机、投饵机、灌溉机等设备,一般每15~30亩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二、鱼种放养1. 山塘水库的消毒。
由于胭脂鱼主要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放养前特别要加强山塘水库的清淤和消毒,淤泥厚度以10~20厘米为宜,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泼洒消毒,消毒后暴晒库底2~5天。
放苗前7天开始蓄水,蓄水水位以80厘米为宜,以后随气温回升逐步抬升水位。
2. 苗种来源与选择。
目前胭脂鱼属珍稀的养殖品种,仅江西、四川、重庆、湖北、广东等少数省市成功人工繁育苗种,要慎重选择正规厂家、就近购买。
胭脂鱼苗种必须外表光滑、无鳞片脱落、体格健壮、规格匀称,运输时采用配有充氧设备的专用苗种运输车运输,必要时在途中加冰块控制鱼桶温度在8~10℃,确保苗种成活率在98%以上。
3. 苗种放养密度。
中科3 号异育银鲫山塘健康高效混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2期梅州市地处粤东山区,山塘水库众多,生态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是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的最佳基地之一。
中科3号异育银鲫作为第三代异育银鲫优质品种,因其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遗传性状稳定、不易脱鳞、发病率低、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势,备受市场欢迎,也成为近年梅州市重点养殖推广的鲫鱼新品种。
本文就中科3号异育银鲫山塘健康高效混养试验技术进行总结,供参考。
一、养殖条件(一)山塘条件山塘水源丰富,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养殖面积控制在50~200亩,水深以3~6m为宜,塘底应基本平坦,塘埂宽实无渗漏。
(二)投料区消毒由于山塘水库养殖水面与库容水体较大,无条件干法清塘,通常采用在山塘投料区以每亩150~200kg生石灰兑水泼洒的方法对有害病原进行杀灭。
(三)生产设施配置根据山塘养殖实际面积与产量配置增氧等机电设备,以保证控制和利用风浪作用增加养殖水的溶解氧含量。
并配置远程投料、精准投料和吊网机械,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
二、苗种投放投放的鱼苗要求鳞鳍完整、体质健壮、无伤无病。
下塘前需用3%的食盐水浸浴8~12min进行消毒处理。
本试验采用山塘混养模式,以养殖草鱼为主,搭配中科3号异育银鲫、鲢、鳙鱼,具体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三、饲料投喂每日投饲量具体根据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而定,采取“四看” “四定”原则进行饲料投喂。
一般中科3号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精养选用粗蛋白为33%左右的全价配合饲料。
但采用与四大家鱼山塘混养模式中,只按四大家鱼的常规饲养要求进行管理,即每天投入鱼总体重3%~4%粗蛋白为28%~30%的草鱼全价配合饲料。
一般每天投三次,上午7:00投饵量在40%,上午11:30投饵量在20%,下午17:00投饵量在40%。
当水温高于32℃以上或低于16℃时控制投饵量。
山区池塘主养草鱼、建鲤技术山区池塘水产养殖大多数采用多品种混养方式,草鱼、建鲤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市场销售好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常做为主养品种被广泛大量养殖。
现将池塘主养草鱼建鲤亩产量1000公斤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池塘条件池塘周围地势开阔,水源充足,无工业污染源。
池塘面积5-10亩/每口,长方形状,石砌池塘埂,池塘底平坦,可蓄水深度2.0米,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闸。
每口池塘安装1.5千瓦或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和自动投饵机1台。
二、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池塘维修加固。
在冬季休渔时间,排干池水,整平池底,翻修及加固倒塌或损坏的池塘埂、水渠,检查易发生漏水的池埂和闸门口,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好;暴晒和冷冻池底,以杀死病原体和改良池塘底土壤。
2、生石灰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天进行,生石灰亩用量为150千克。
三、鱼种放养1、放养时间。
12月份,晴天进行。
2、放养鱼种。
选择无病害、无损伤、强壮活泼的鱼种放养。
鱼种入塘前用5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消毒鱼体。
草鱼种放养前注射草鱼出血病冻干疫苗。
放养鱼种的品种、数量及规格见表1。
表1:鱼种放养情况表四、池塘养殖管理1、饲料投喂以投喂蛋白质含量28%的颗粒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作为补充。
正常情况下,每天投喂颗粒饲料2次,青饲料1次,颗粒饲料的投喂时间在上午的10时和下午的4时,青饲料于上午8时投喂。
日投饲量根据存塘鱼体重和投饵率计算,各月每天的投饵率分别为:4月2%,5月3%,6月4%,7月5%,8月5%,9月4%,10月2%,11月1%。
在1月-3月晴暖天气,少量投喂。
因温度、容氧量、天气等因素对投饵量会产生影响,所以日投饲量以实际情况做增减调整;整个饲养阶段不施肥。
2、水质管理。
池塘水位从鱼种放入鱼塘时的1.0米,随着水温上升而不断加深,5月份后到达高水位;池塘在春秋季每半月左右注新水一次,夏季每7天-10天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深度为15厘米-20厘米,同时每月用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及时开增氧机,增加溶解氧。
农村鱼塘养鱼技术
农村鱼塘里养鱼时,需要将池塘水深控制在2米左右,再往池塘底部的泼洒生石灰,为其消毒灭菌,并且要往池塘淤泥中撒入基肥,促进水草生长,而且可以选择草鱼、鲢鱼、鲫鱼等鱼类进行混养,并且要每天投喂两次饲料。
农村鱼塘怎么养鱼
1、池塘水深
在农村鱼塘里养鱼时,需要为其放水或加水,使水深约为2米左右,而且要清理鱼塘底部的杂物和淤泥,使淤泥的深度保持在10厘米左右,然后向淤泥中泼洒生石灰进行消毒,并且要向池塘里撒入肥料,促进水草和藻类生长,为鱼提供食物。
2、选择品种
在农村饲养鱼时,可以选择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鳙鱼等鱼类进行混养,而且在投放鱼苗前,需要保证水温稳定在5-7度之间,以免鱼死亡,并且要将鱼苗放入到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分钟,使其染病几率下降。
3、饲喂管理
饲养鱼时,需要每天投喂两次饲料,可以向其提供轮虫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也可以在池塘中栽种轮叶黑藻、苦草、眼子藻等藻类植物,而且要在每天晚上将吃剩下的饲料捞出,以免水质变差,使得鱼死亡。
4、饲养方法
在农村鱼塘养鱼时,需要每天晚上巡查一次鱼塘,要将死亡的鱼捞出,并根据鱼的症状,向池塘中泼洒药剂,以免出现传染病,而且要在夏季时期,在鱼塘上搭建遮阳棚,使水温恒定,有利于鱼生长繁殖。
山区小型塘库常规鱼精养“八字”要诀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属山区县级小市,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近5000公顷,其中,山区小型塘库约1000公顷,占13%左右。
目前,宁国市渔业合作社达到4家,社员1158户,合作社水产养殖面积达3800公顷,占养殖面积的76%,渔业合作社的良性运作,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发展水产养殖,养殖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在我市山区小型塘库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渔业持续增效和渔民稳定增收。
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常规品种养殖历史悠久,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其高产高效饲养技术,可概括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要诀。
运用山区塘库开展渔业生产,需充分考虑塘库的地理环境、水源等条件,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放养密度、养殖周期及鱼种搭配等生产细节,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养殖。
1.水质:养鱼水面应选择上游无污染源、水体洁净、周边植被丰富的塘库,以保证水质清新、水源充足,同时,应在上游或下游修筑数口池塘,兼做鱼种池和蓄水池。
养鱼水体投喂饵料、粪肥,易恶化水质,会使鱼发生浮头现象,如不及时加入新水容易造成泛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养鱼水面肥、活、爽的特点。
水肥:能促使水中浮游生物繁殖多,天然饵料丰富,易于鱼类摄食消化。
水活:保持水色经常变化,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
水爽: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 O㎝左右,无残渣、剩饵、漂浮物,为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2.鱼种:应选放规格一致,肌肉丰满,鳞片完整,鳍条无伤,体色鲜明,皮肤光洁、游动活泼、溯水性强,体表无寄生虫,离水鳃盖不张,尾不弯曲,跳动不止的大规格的优质鱼种。
购买鱼种应就近,避免长途运输而引起鱼体损伤,感染疾病,死亡率高的问题。
3月份以前投放,水温较低,鳞片紧密,活动能力弱,不易受伤;立春后水温回升快,开始吃食,投放时注意不损伤鱼体。
投放鱼种时,应掌握两地水温不能相差5℃。
3.投饵:首先,可在生产计划中考虑利用塘库附近山脚坡地、耕地就地种植优质青饲料,其次,应根据投放鱼种数量、饵料系数、增肉倍数、计划产量等来综合考虑投饵数量和方法。
山区自然流水生态草鱼养殖技术山区“鱼窝”养鱼是指利用山间溪流或小河作为养殖水源,在山间溪流或小河边根据地形建设几十到几百平方米面积不等的坑塘进行养鱼。
在健康养殖已成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主流的今天,我们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降低养殖成本为目的,从2013年2月起,着手在山坡上种草来进行“鱼窝”健康养殖草鱼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建造“鱼窝”“鱼窝”建造要因地制宜,选择在引水方便、水量充沛、流量稳定、地形倾斜、有落差和注排水方便之处,利用山间溪流或小河边的空闲地筑池,池深一般在1.5~2.5m,可充分利用地形建成方形、圆形均可,塘埂用卵石或石块砌成、用水泥混凝土勾缝,塘壁适当要高些,以防洪水冲进塘内和鱼跳出塘外。
注排孔口的相对位置宜选择在有利池水交换处,其大小一般是100~200mm,并设有拦鱼栅。
1.2 种草开春后,在“鱼窝”附近坡地进行种草,种植草类为“桂牧一号”象草,种植面积是池塘面积的3倍左右。
1.3 鱼种放养鱼种放养前10d左右,须用石灰水对养殖鱼塘进行清洗消毒。
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大、规格齐、体质好,这是因为大规格的鱼种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当年可上市,因此应选用体重100~250g的鱼种为宜。
鱼种过小当年不能上市,鱼种过大鱼种成本高且运输不方便;放养的品种主要以草鱼为主,搭配少量的鲤鱼、鲢鱼、鳙鱼等。
鱼种放养前用聚维酮碘浸洗消毒。
鱼种放养时间、规格和数量见表1。
表1 鱼种放养情况1.4 管理1.4.1 投喂完全依靠人工投喂,一般以青饲料为主搭配少量的全价颗粒饲料,青饲料主要是种植的象草。
青料每天按体重的5%~8%投喂,投饲量以当天吃完为好。
在7~10月,每天傍晚用颗粒饲料补充投喂1次,投喂量占鱼体重1%。
1.4.2 水质管理进排水系统流水池应尽量做到交换量大而流速小,这样有利于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又不会使鱼因水量大而导致能量消耗。
进水应从鱼池上部流入,排水孔应设在鱼池最低处。
眼下,成鱼养殖正进入冬捕冬放阶段。
俗话说,“放好鱼种半塘鱼”,可见鱼种放养技术掌握得好坏与养殖产量和效益密切相关。
冬季鱼种放养应抓好五方面的关键技术。
1.池塘修整利用冬闲抓紧对池塘进行修整。
方法是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铲除池边杂草,疏通进排水渠,冻晒池底数日,以加速底质有机物质的转化。
2.池塘消毒使用生石灰消毒。
干塘法用量为10千克/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左右、带水法用量为150千克/亩左右,以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
3.鱼种放养(1)鱼种质量优质鱼种的质量要求是:头小背宽,体色鲜明,膘肥体壮,眼睛亮丽,鳞片完整,鳍条无损,跳动活泼,逆水性强。
(2)放养种类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水源、塘口、鱼种、饲料、增氧、养殖技术和往年经历等实际情况,拟好各种养殖鱼类的放养结构,切忌有啥放啥及随意放养,或为追求产量而片面加大放养量。
通常情况下,中低产池塘以鲢、鳙为主养鱼,草、鳊、鲫、鲤等为配养鱼;高产池塘以草、鳊、鲫为主养鱼,鲢、鳙、鲤等为配养鱼。
主养鱼的放养比例为70%~80%,配养鱼的比例为20%~30%。
一般选择放养低龄、大规格优质鱼种,配养新品种,以求达到产出鱼类品种多、规格大、产量高、销路好和效益佳的养殖效果。
在养殖生产中,要努力改善养殖环境,营造最佳养殖条件,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以获取最高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3)鱼种消毒鱼种下塘前,需用3%~5%的食盐水或20克/米3的高锰酸钾(鲢鱼不冬季鱼种放养关键技术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211600)唐玉华32新农村2024.2新农村2024.2宜)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4)放养时间俗话说:“腊水放养,鱼儿猛长。
”通常情况下,冬至后立春前是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期。
因为此时水温较低,水质稳定,鱼体结实,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有利于提高放养成活率;投放鱼种应选择温暖天的中午进行,应尽量避开风、雨、雪、冻等恶劣天气;投放鱼种时动作要轻、快,一次放足。
放养鱼苗,鱼种的最适密度
摘要: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培育膘肥、健壮的大鱼种的重要措施之一。
鱼苗下塘的数量:家鱼苗一般每亩10万尾左右,鲢、鳙鱼还可适当多一些,草鱼可适当少些,肥水塘可适当密些,新塘、瘦水塘应适当稀些。
鱼苗饲养20天左右,便长到3.3cm左右,称夏花鱼种。
这时就要进行第一次分塘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培育膘肥、健壮的大鱼种的重要措施之一。
鱼苗下塘的数量:家鱼苗一般每亩10万尾左右,鲢、鳙鱼还可适当多一些,草鱼可适当少些,肥水塘可适当密些,新塘、瘦水塘应适当稀些。
鱼苗饲养20天左右,便长到3.3cm 左右,称夏花鱼种。
这时就要进行第一次分塘,一般每亩放1―1.5万尾。
经30天左右的培育,夏花长至6.6厘米左右,义要进行第二次分塘,每亩放5000―8000尾为好,再经50天培育,鱼种达10―13厘米时,要进行第三次分塘,每亩放3000―4000尾,这样饲养到年底,如果培育管理得好,每亩可育出200―250公斤大鱼种,规格一般可达5寸以上。
一次下塘,一养到底的山塘,最好放入夏花5000--6000尾。
放养密度还必须根据山塘条件,饵料多少和管理水平等具体
情况,适当增减放养尾数。
xx生态甲鱼养殖技术总结甲鱼别名团鱼、脚鱼、水鱼,学名“中华鳖”,俗称“王八”,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爬行动物。
甲鱼不单滋味鲜美,并且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其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极高且全面,滋补力强,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名贵水产品。
资兴市北部外迁徙民乡镇山塘、池塘水域面积达 3 万余亩,水源充分、水质优秀、溶氧高,水温、天气适合,交通便利发达,适合睁开甲鱼的生态养殖。
针对这一现状,为达到调整水产养殖构造、促使经济发展、帮助移民渔农增收致富的目的,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提出了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良甲鱼的生态养殖模式,睁开养殖试验,现将试验状况及结果总结以下。
一、养殖场所建设养殖场所选择在资兴市高码乡移民家产试验示范园内的山塘,周围环山、植被丰茂、环境寂静,山塘呈锅底形,背风朝阳,水质优秀,养殖水域面积5亩,常年水深保持在1.2~2.5m,淤泥厚20~40cm,底质为壤土。
对山塘进行清杂、整修,将山塘内坡整成坡比 1:0.5~1,并铺设细沙。
在塘埂周围每隔 2~3m 打一个固定木桩,将石棉瓦固定于其上作防逃墙,石棉瓦入土30cm,土上留高 1.5m,进、排水口用50 目双层钢丝过滤网拦好,防备甲鱼外逃。
二、甲鱼 xx 前的准备 1.xx 消毒:用生石灰每亩100~150Kg泼洒干塘消毒, 7 天后加水至 1.5~2m。
2.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山塘水面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这样不单能净化、改良水质,同时起到供甲鱼遮阴降温、隐蔽潜藏、采食生长的作用。
3.投放鲜活饵料:亩投放 50Kg的活螺蛳让其生殖(放前用 5%的食盐水消毒),供甲鱼摄食,增补甲鱼对钙的需求。
4.科学混养惯例鱼。
甲鱼的粪尿可培育浮游生物,体质瘦小的鱼可被甲鱼摄食,每亩混养 20~50Kg鲢、鳙、草鱼,可使养殖水质透明度保持在 25~45cm,为甲鱼的生长供给一个安全的养殖环境,形成鱼鳖互利共存的生态养殖系统。
山区培育大规格草鱼种摘要:选择地形开阔、地势平坦、采光条件好,能防涝,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独立排灌设施,面积1000-3000m2,水深1.5―2.0m,池底泥20cm厚的池塘,作鱼种培育池。
2清池消毒清除塘边杂草,加固池埂,鱼苗放养前7―10d,每667m2面积用生石灰75―100kg,池底带水选择地形开阔、地势平坦、采光条件好,能防涝,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独立排灌设施,面积1000-3000m2,水深1.5―2.0m,池底泥20cm厚的池塘,作鱼种培育池。
2清池消毒清除塘边杂草,加固池埂,鱼苗放养前7―10d,每667m2面积用生石灰75―100kg,池底带水10cm,化浆全池泼洒。
3培养水质每667m2池塘施经发酵的人、畜粪肥500kg 作基肥。
生石灰消毒后4―7d,进水50―80cm深,培养水质。
进水口用40目的筛绢网双层过滤,防止野杂鱼及卵随流水进入池塘。
4鱼苗放养晴天时培养水质3―4d,即可放苗。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鱼苗,每667m2水面放养草鱼夏花1万―1.2万尾,搭配白鲢或花鲢夏花0.3万―0.5万尾。
5日常管理5.1投饲方法培育草鱼种要以投喂萍类、嫩水草为主,因此宜利用稻田、村旁小池、水沟等移植繁殖萍类青饲料。
夏花放养的前20d,投喂芜萍,每天每万尾草鱼20-30kg,日投喂两次;体长达6cm左右时,投喂小浮萍,每天每万尾草鱼80―100kg;鱼体长达8―10cm后,改饲紫背浮萍和嫩水草。
青饲料不足时,才适量补充麦麸、菜饼粉、豆饼粉等精饲料。
掌握先饲青饲料,后喂精饲料。
投饲应遵循“四定”原则。
5.2水质调节山区水质普遍偏酸,要求每7―10d用30g/m3的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尽可能将池水pH值调至7―8;追肥应根据水色、天气等灵活掌握。
一般春、秋追施有机肥,夏季高温追施无机肥,晴天施肥,阴雨、闷热天气不施。
调整水色为淡绿色或茶褐色,控制透明度30cm左右。
xx生态甲鱼养殖技术总结甲鱼又名团鱼、脚鱼、水鱼,学名“中华鳖”,俗称“王八”,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爬行动物。
甲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其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极高且全面,滋补力强,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水产品。
资兴市北部外迁移民乡镇山塘、池塘水域面积达3万余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溶氧高,水温、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达,适合开展甲鱼的生态养殖。
针对这一现状,为达到调整水产养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帮助移民渔农增收致富的目的,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提出了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甲鱼的生态养殖模式,开展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总结如下。
一、养殖场地建设养殖场地选择在资兴市高码乡移民产业试验示范园内的山塘,四周环山、植被丰茂、环境安静,山塘呈锅底形,背风向阳,水质良好,养殖水域面积5亩,常年水深保持在1.2~2.5m,淤泥厚20~40cm,底质为壤土。
对山塘进行清杂、整修,将山塘内坡整成坡比1:0.5~1,并铺设细沙。
在塘埂四周每隔2~3m打一个固定木桩,将石棉瓦固定于其上作防逃墙,石棉瓦入土30cm,土上留高1.5m,进、排水口用50目双层钢丝过滤网拦好,防止甲鱼外逃。
二、甲鱼xx前的准备1.xx消毒:用生石灰每亩100~150Kg泼洒干塘消毒,7天后加水至1.5~2m。
2.栽种水生植物:利用山塘水面栽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这样不仅能净化、改善水质,同时起到供甲鱼遮阴降温、隐蔽躲藏、采食生长的作用。
3.投放鲜活饵料:亩投放50Kg的活螺蛳让其繁殖(放前用5%的食盐水消毒),供甲鱼摄食,补充甲鱼对钙的需求。
4.科学混养常规鱼。
甲鱼的粪尿可培养浮游生物,体质瘦弱的鱼可被甲鱼摄食,每亩混养20~50Kg鲢、鳙、草鱼,可使养殖水质透明度维持在25~45cm,为甲鱼的生长提供一个安全的养殖环境,形成鱼鳖互利共存的生态养殖体系。
三、甲鱼种放养2009年5月中旬,从湖北调入二龄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甲鱼种461只,平均规格1.46市斤/只,雌雄比例为5:1,入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洗15~20分钟,然后将消毒工具放入水中,让甲鱼自行爬出游入水中,放养密度为92只/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