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50.52 KB
- 文档页数:5
初二学生想象力丰富,有表现自己的热情,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是需要学生体会近代发展过程中教育文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并学会结合材料论证自主学习中总结归纳出的历史史实,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还原真实历史。
2.教师讲解—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表材料讲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实、报刊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材料讲解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再认识,落实学科中的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2.合作探究—难点突破(15分钟)【一】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一:明清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 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只限于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探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前期所学知识探究问题,学会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得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不乏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推动,从而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增强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合作交流形成观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表现和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7分钟)小组展示观点交锋: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结论(5分钟)归纳点拨展示答案:展示结论着重升华学习素养(3分钟)六、达标检测(3分钟)依据导学案,完成随堂练习作业,定时上传七、课堂小结(2分钟)激励性语言评价: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我国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协调发展为主线,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教育强国。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一)提高普及率和受教育水平。
全年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科学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内涵丰富的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职员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三)推进教育公平。
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划定改革,完善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
深化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增加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投入。
(四)优化教育结构。
推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
(五)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益。
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教育研究和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重点任务(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推进教育公平。
深化学区划定改革,完善学校布局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增加对农村教育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
(三)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
(四)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监测和评估体系。
加强教育国际化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一、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识需求、发展权利和创造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保障人们的发展权利和利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着力推动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需要不断努力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需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识需求和发展权利,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需要努力推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充分保障每一个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
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实现人民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关注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需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方面的作用,实现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集合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为了推动我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泛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全面梳理并汇集大家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集合: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1.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 加强对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二、优化教育管理体制1.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
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 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材。
2. 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 推动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1.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2. 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
六、关注特殊教育和乡村教育1. 加强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爱和教育支持。
2. 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1.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八、加强教育评估和监督1.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
2. 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监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集合,希翼能够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我县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摘要】本文探讨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背景,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政策和服务,分析了落实具体举措和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
在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政策,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只有真正以人民的需求和意愿为出发点,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关键词: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理念、政策、服务、具体举措、目标、意义、发展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将教育的发展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就是要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是要让教育真正地为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服务。
只有通过前瞻性、全球性的视野和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使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背景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贯彻,既是对人民利益的尊重,也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偏离了人民利益、违背了教育规律的现象。
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服务不优等问题的存在。
急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单元: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题: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从晚晴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
这些人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因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分析:本课主要有两个子目,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一一对应课标内容。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各个内容之间是互相推进、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清政府艰难迈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推动了近代新闻出版业、文艺事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使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搭建以时间为序的知识体系,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2.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史料感知历史,在比较、分析、概括史料的基础上,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八年级《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时期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方案一、指导思想以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为指针,以创建教育发展和谐环境为重要手段,紧紧围绕实施“小县大教育”的战略目标,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总体目标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我县教育要实现“一个提高”、“两项发展”和“三大突破”:“两项发展”即幼教事业和民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新建乡村幼儿园___所,基本形成以乡镇中心园为示范,辐射村办规范化幼儿园的幼儿教育网络,农村学前三年在园幼儿达到___余人,入园率达到___%。
民办学校要在办学机制、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
逐步对民办学校实行改制,民办公助学校比例达到___%。
办学条件上档升类,按省定一类标准建设___所民办中小学(其中初中___所、小学___所),在校生达到___人,其中外县籍学生约占___人(全县外县籍学生共计达到___人)。
民办初中办学水平综合排位达到全市前___位以上。
同时,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
三、分年度目标1、农村小学由___所调整为___所,新建联办小学___所。
2、___所学校建立微机室,___所学校建立语音室,___所学校建立校园网。
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___册和___册。
3、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___%,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___%,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___%,其中本科学历达到___%。
4、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___%,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___%,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___%和___%,高中在校生达到___人,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___人,各类受训人数达到___人次。
5、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一定成果。
课题名称增进民生福祉(一)课型理论课 复习实训课□ 习题其他□()授课时间课时数1课时授课班级23级幼教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十二课《增进民生福祉》。
第一框“保障社会基本民生”,包括三目。
第一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讲述教育的重要意义、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举措。
第二目“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讲述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举措,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意义和措施。
第三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讲述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脱贫攻坚取得群全面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阐明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学情分析1.能协作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能提出问题,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不够,对资源中教学知识点的归纳能力较差。
2.喜欢专业实践课程,对文化课、理论课缺乏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理解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了解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理解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主要举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
3.了解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和成就,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原因和意义,认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自觉用所学专业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教学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的要求和意义;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教学难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的要求和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视频资源教法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课前读书知识回顾知识巩固引入5 分钟1.展示“习语”。
2.播放视频《增进民生福祉》,提问:观看视频,谈谈《建议》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哪些举措?3.点评,导入本课的学习。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
学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
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
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
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
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
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
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
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
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
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
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
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
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
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
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
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
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
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
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
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
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
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
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
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
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
片,以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⑴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②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③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
标志:恢复高考
2、教育体制改革
⑴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⑵1987年十三大
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⑴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⑵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
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㈡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⑴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⑶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⑷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
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
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
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B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B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
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
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
“向科学进军”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