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区域控制测量(42)
- 格式:pptx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72
第六章控制测量单选题1、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就是确定该点的坐标和(C)。
A.已知坐标B.方位角C.高程D.未知点坐标2、国家控制网,是按(A)建立的,它的低级点受高级点逐级控制。
A.一至四等B.一至四级C.一至二等D.一至二级3、导线点属于(B)。
A.高程控制点B.平面控制点C.坐标控制点D.水准控制点4、下列属于平面控制点的是(C)。
A.水准点B.三角高程点C.三角点D.以上答案都不对5、导线的布置形式有(C)。
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D.钢尺量距导线、GPS导线、三角网导线6、图根导线的角度闭合差的容许误差一般不超过(C)。
A.±20″nB.±30″nC.±60″nD.±80″n7、直接供地形图使用的控制点是(D)。
A.水准点B.三角点C.导线点D.图根点8、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A)。
A.选点﹑测角﹑量边B.埋石﹑造标﹑绘草图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D.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坐标计算9、对于小地区的平面控制测量,可建立独立的平面控制网,定向用的坐标方位角可用(D )代替。
A.真方位角B.象限角C.水平角D.磁方位角10、导线测量的外业不包括(C)。
A.测量角度B.选择点位C.坐标计算D.量边11、附合导线的转折角,一般用(A)法进行观测。
A.测回法B. 红黑面法C. 三角高程法D. 二次仪器高法12、图根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值是(B)。
A.1/1000B.1/2000C.1/3000D.1/500013、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C )。
A.坐标增量闭合差B.导线全长闭合差C.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角度闭合差14、用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公式是( C )。
A.K=M/DB.)//(1D D K ∆=C.)//(1D f D K ∑= D.)//(1∑=D f K D 15、导线全长闭合差D f 的计算公式是( C )。
测量学第一章绪论1、测量学的定义和容是什么?答: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括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
它的主要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大部分。
2、测定与测设有何区别?答: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观测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测设是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3、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确定地面点在规定坐标系中的坐标值4、何谓水准面?何谓水准面?它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水准面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
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水准面。
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4、何谓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何谓高差?答:绝对高程(海拔):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水准面的距离。
相对高程(假定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至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高差:地面上两点高程之差。
5、表示地面点位有哪几种坐标系统?答:表示地面点位有地理坐标、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6、测量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不同?答: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区别见图。
a)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b)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7、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高程有何影响?答:(1)在半径为10km的圆面积进行长度的测量时,可以不必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即可把水准面当作水平面看待。
(2)地球曲率的影响对高差而言,即使在很短的距离也必须加以考虑。
8、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什么?答:在测量工作中,要求测量工作遵循在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在工作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9、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水平角测量、水平距离测量、高差测量。
第二章水准测量1、高程测量的方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GPS高程测量2、水平测量的两种方法:高差法、仪高法3、解释下列名词:视准轴、转点、水准管轴、水准管分划值、视线高程。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6.1 控制测量概述为了减少测量工作中的误差累计,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碎部”。
这几个基本原则说明我们的测量工作是首先建立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然后在控制网的基础上再进行施工测量、碎部测量等工作。
另外这几个基本原则还有一层含义:控制测量是先布设能控制一个大范围、大区域的高等级控制网,然后由高等级控制网逐级加密,直至最低等级的图根控制网,控制网的范围也会一级一级的减小。
如图,要测量图上的这块区域,可以现在测区的范围内选定一些对整体具有控制作用的点,称为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称为控制网,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就称为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用来测定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控制测量用来测定控制点的高程。
1.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主要包括GPS控制网、三角网和导线网。
GPS控制网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建立的。
三角网是指地面上一系列的点构成连续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就是三角网。
导线的概念在前面就已经讲过了,将地面上一系列的控制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折线就是导线。
由导线所构成的控制网就是导线网。
导线测量是本章中要重点讲述的内容。
2.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网主要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
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水准网。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直接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地区。
一、国家基本控制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高程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
它是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供依据),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为地震预测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1.国家平面控制网我国的国家平面控制网是采用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一、二、三、四等方法建立起来的。
主要由三角测量法布设,在西部困难地区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法。
目前我国正采用GPS控制测量逐步取代三角测量。
《测绘学基础》知识要点与习题答案-图文Crriculumarchitecture&anwertoe某ercieofFundamentalofGeomatic总学时数:测绘64;地信、规划48实验学时:12,计4次学分: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专业概论,概率统计学教学语言:双语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实习:3周计3学分平时成绩:20%(实验报告、提问、测验、课堂讨论及作业)1.课程内容测绘学基础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平台基础课。
该分支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与基本测绘环节的工程与技术,即:应用各类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地球椭球与坐标系、地图分幅、空间点位平面坐标与高程及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误差理论与直接平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成图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2.课程特色测绘学基础为测绘学科主干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以“3S”为代表的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专业理论与技术奠定基础。
同时,该课程本身也是测绘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形测量学(TopographicalSurveying)。
该门课程具有理论、工程和技术并重、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衡量测绘学科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实施多样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的要求为建设目标。
3.课程体系测绘基本理论与测、绘、算基本功地球几何要素与地图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点位和方位的确定方法)平面控制测量(导线测量为主)高程控制测量(几何水准和光电三角高程测量为主)角度测量(经纬仪、全站仪原理与使用)距离测量(视距、钢尺、测距仪原理与使用)高程测量(水准仪原理与使用、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基本理论与应用地形图数字化测绘与计算机成图地形图应用施工测量(测绘基本技术)第一章绪论Chapter1Introductory内容:⑴了解测绘学科的起源、发展沿革与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⑵测绘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一、填空题:1.控制测量分为()和(),前者即精密测定控制点的()的工作,后者即精密测定控制点的()的工作。
2.国家控制网按精度从()到()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
3.建立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常规方法有()和();而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用()的方法建立的。
4.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一般有()、()和()等;高程控制的方法一般有()和()等。
5.在面积小于()㎞2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小地区控制网。
6.经纬仪导线的布设有()、()和()三种形式。
7.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和()。
8.经纬仪测角交会法按观测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分为()、()和()三种。
9.根据测区条件以及高级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和工程要求,小三角网常布布设成()、()、()和()等形式。
10.三角高程测量中,一般应进行()和()观测,可消除()和()的影响,着两项误差可简称为()。
二、计算题1.某一附合导线的外业观测成果整理如下表所示,试计算导线点1、2、3的平面坐标。
第八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一、填空题:1.地形图上的图上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的实际长度之比,称为()。
2.地形图比例尺有()、()和()三种。
3.通常情况下,将地形图按照不同的比例分为()、()和()三个等级,工程建设中常采用()。
4.地形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称为()。
5.比例尺越(),表示的地物和地貌越详尽、准确,其比例尺精度值就越(),地形图精度就越()。
6.地物可分为()和()两类。
7.按照地物的特性和大小,地物符号可分为()、()、()和()四种。
8.等高线是由地面上()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9.等高距是指相临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平距是指相临两条等高线之间的()。
10.山谷的等高线凸向()处,山脊的等高线凸向()处。
11.在同一幅图内,等高线密集表示(),等高线稀疏表示(),等高线平距相等表示()。
12.等高线有()、()、()和()四种。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一、填空题:1.图根控制网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测量来测定图根点的平面位置。
2.组成图根控制网的点,也就是直接用于测绘地形图的控制点,称为_____________。
3.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________和各__________,根据起始数据,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4.用经纬仪观测转折角,用钢尺丈量导线边长的导线,称为_____________导线;若用光电测距仪测定导线边长,则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线。
5.图根导线一般可布设的三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选择导线点时,相邻点间应相互______________,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7.布设导线时,导线边长应大致_______________,导线点数量必须满足测图的要求,且分布______________,方便控制整个测区。
8.布设导线时,为了便于寻找,应量出导线点与附近明显地物的距离并绘制草图,注明尺寸,称为_______________。
9.图根导线的边长丈量采用钢尺量距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往返丈量各一次,往返丈量相对误差应小于____________。
10.导线转折角在测量一般采用____________法观测。
l1.图根支导线的转折角常用DJ6经纬仪分别测一测回,当盘左、盘右两半测回角值较差不超过____________,则可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12.图根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建立标志,_____________,转折角测量。
l3.导线测量中,可根据观测的转折角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假定后一边的方位角为α后,观测的左转折角为β左,则前一边的方位角α前=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导线测量的外业不包括()。
A.测量角度B.选择点位C.坐标计算D.量边2.导线的布设形式中,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其边数一般不得超过()。
第六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 三、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四、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本章主要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精度要求、采用的坐标系等进行说明,而对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只作一般介绍,有关此部分的详情请参阅有关书籍。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之外,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TOP』 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TOP』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根据不同的施测方法,各等级地籍基本控制网点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6-1至表6-5。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绪论单元测试1.不属于常规空调通风系统与主要设备部分的是()。
包括5章内容,分别是,、冷热源与空调系统设计、泵与风机、水力系统平衡优化与系统调试、空调系统末端设备。
A:水力系统平衡优化与系统调试B:冷热源与空调系统设计C:建筑节能D:冷热源与空调系统设计、泵与风机答案:C2.本课程主要面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年级学生。
A:大二B:大三C:大四D:大一答案:C3.课程开设时间在毕业设计之前,或者与毕业设计同步。
A:对B:错答案:A4.本课程在同济大学开设近10年。
A:对B:错答案:A5.建筑节能与软件应用具体包括哪几章内容?A:建筑节能B:室内环境评价C:经济与技术分析D:模拟与工程应用工具答案:ABCD第一章测试1.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取夏季室外空气( )的干球温度。
A: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B:历年平均不保证50hC:历年平均不保证30hD: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答案:B2.设置供暖的民用建筑,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
A:0.3m/sB:0.4m/sC:0.5m/sD:0.6m/s答案:A3.民用建筑短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可在长期逗留区域参数基础上适当放低要求。
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提高()。
A:3℃B:1.5℃C:2.5℃D:2℃答案:D4.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可以不安装热量计量装置。
A:对B:错答案:B5.空间较大、人员较多的空调区宜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
A:对B:错答案:A6.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末端装置宜选用压力无关型。
A:错B:对答案:B7.当全空气空调系统必须服务于不同新风比的多个空调区域时,可以采用新风比最大区域的数值作为系统的总新风比。
A:对B:错答案:B8.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MPa。
A:1.0B:0.7C:0.8D:0.9答案:C9.毛细管网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