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艺术“复古”情结对鲜于枢“复古”书风形成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鲜于枢“复古”书学观念成因与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关系摘要:艺术史也是艺术风格的发展史。
由于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多向的、跳跃性的因果链条之上,因此,某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就会出现“回归历史”的现象,即艺术上的“复古”,元代艺术从整体上就体现出“复古”的趋势,鲜于枢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鲜于枢是元代时期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也是提倡复古思想的代表之一,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从其书法实践亦或是书法理论中都得以体现。
其“复古”的书学思想极其有力地推动了复古书风在元代的形成,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书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鲜于枢书法风格中的“复古”主要体现在对晋代和唐代书法的师法之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元代少数民族书法风格的样貌。
关键词:元代;鲜于枢;复古;少数民族书法一、鲜于枢的复古思想鲜于枢(1246~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 ,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赵孟頻齐名。
现存的鲜于枢墨迹有40多件,分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鲜于枢的艺术成就以草书最为著名。
其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其楷书、草书中的“复古”风格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打开了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书法实践的全新领域。
鲜于枢不仅是个书法家同时他也是个诗人。
在元初文学诗歌“复古”风气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复古”的风格。
他擅长古诗,都是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的五律、七律。
张伯淳称赞其诗:“读君五字令,可以擅长城。
”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得到多人的赞许。
赵孟煩评价鲜于枢的诗云:“赋诗凌鲍谢(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和谢眺),往往绝尘埃”。
龚琳跋《鲜于枢游高亭山广严院记》中对鲜于枢的诗文也是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诗逼王半山,叙事类崔德符”(《铁网珊瑚》)明朱权将鲜于枢列为“词林英杰”150人之中。
二、鲜于枢“崇晋”对元代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影响元少数民族地区极为推崇鲜于枢的“复古”书学思想,所以,王羲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元代少数民族书家的推崇对象。
鲜于枢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主要书法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书法风格独特:鲜于枢的书法风格独特,他擅长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以草书为最。
他的草书作品笔法婉转,气势雄伟,酒酣作字奇态横生,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师承古人,功力扎实:鲜于枢的书法学习经历非常丰富,他学过唐代书法家的书法,也学过晋代二王等书法家的书法,并上溯钟繇等书法家的书法。
他师承古人,功力扎实,善于悬腕作字,强调骨力,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传世作品丰富: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数量较多,约有四十件左右。
其小楷作品有《老子道德经》上卷、《后汉书·翟超伯传》,大楷作品有《麻徵君透光古镜歌》、《御史箴》,行书作品有《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苏轼海棠诗卷》,行草书作品有《诗赞卷》、《王荆公杂诗卷》等。
这些作品有的藏于故宫博物院,有的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的藏于上海博物馆等。
4. 影响深远:鲜于枢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已经备受赞誉,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
他的作品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明、清时期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鲜于枢是中国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主要书法成就体现在独特的书法风格、师承古人的功力、丰富的传世作品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
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时期。
虽然元朝是一个外族政权,但它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元朝的文学艺术充分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元代文化。
本文将从元代文学、绘画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元代文学艺术的兴盛是元朝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元代文学不再局限于汉文化,而是吸纳了继承自西亚、蒙古、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的文化成果。
元代文人和官僚士人形成了新的文化群体,他们推崇诗词、散文和戏曲等文学形式。
元代以来,包括青花、白地青花、大明青花瓷片等绘画形式的兴起,都表现了元代绘画独特的风貌。
同时,元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他们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建筑艺术也在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蒙古帝国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元代建筑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元代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词方面。
元代诗词形式复杂多样,追求唯美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诗风。
著名的元代诗人王冕在其《西江月》中写道:“寥寥天外、不返乡关,西江寒色又斜阳”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元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以京剧、豫剧为主要形式,融合了民间戏曲和宫廷艺术,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优美的音乐词章吸引了众多观众。
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元代绘画艺术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绘画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典雅的审美特点。
元代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壮丽和宏伟。
元代的绘画艺术在继承唐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形成了浑厚奇峭的独特风格。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等都成为了元代绘画的代表作品,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求唯美的尚态书风作者:葛承雍来源:《月读》2021年第11期假如说晋人是仿自然的尚韵,唐人是重技法的尚法,宋人是主抒情的尚意,那么元人则是求唯美的尚态。
这种传统划分当然是太简略了,而且有些偏颇,但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时代的书法主流。
再进一步从章法变化上说,晋人将法自然化,唐人将法规范化,宋人将法散漫化,元人则反宋人之道,倡导法的精微化。
但无论是赵孟頫还是鲜于枢,那种“浪子回头”式的复古主义势力,既失去了那种“不践古人”的勇气,又得不到悄然远去的“古法”的真谛,犹如作茧自缚的春蚕编织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其外壳越深厚成熟,活动的余地就越小。
后世评论家把这个阶段的书风概括为“尚态”,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从韵势到态势,意味着笔法的活力更趋衰竭,更依赖于章法、墨法的翻新,人们只能关注个人情趣和风格的差别,而领悟不到风格背后的支撑物和内动力,即精神观念变革的重要性。
特别是宋元以来,理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突破,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秩序。
这在书法创造思维上,形成了一套不可逾越古人成就的正统思想,整个书苑趋于衰微也就毫不奇怪了。
诚然,对元代书苑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是欠公道的,但整个书苑表现出来的基本风貌就是没有大的建树,虽然大家都在标榜宗法晋人,但实质上并没有学到晋人的神韵和精髓。
原因很简单,魏晋书法的内在神韵是由魏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素质及审美追求决定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情达意,超逸优游。
而元代书法家根本不具备这种潇洒不羁的精神气质和“怡然自足”的自信心,甚至连宋人那种细腻、敏感的心理也不具备。
尤其是唐代楷书的极度成熟,更使后世与魏晋之间开掘了一条法度的鸿沟,后人要想越过这道鸿沟而直追晋人是非常困难的。
元代的绝大多数书法家,都陷入这道法度的鸿沟而无法自拔,就像舟船拥挤在壅塞日甚的河流里,要想另辟一条通道以获取超越自我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反而有可能在一股汹涌不安的潜流中翻船。
元朝的文学艺术元曲与元的繁荣与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文学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主要代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朝的历史背景、元曲的特点和元曲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文学艺术元曲与元的繁荣与影响。
一、元朝的历史背景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他们统治中国期间,对中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和统治。
元朝汇聚了各个民族的人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给予了元朝的文化艺术创作特殊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二、元曲的特点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是受到蒙古族游牧文化和南方戏曲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
元曲分为杂剧和元杂剧两大类,其中又包括“四大奇剧”。
首先,元曲注重戏剧冲突的表现。
作品中常常描绘人物之间的矛盾、对抗和斗争,展现出强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氛围。
其次,元曲注重音乐的运用。
元曲中注重旋律的变化和引人入胜的节奏感,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同时,元曲还注重舞蹈的表现。
元曲以表演艺术为主,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戏剧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最后,元曲具有典型的元代文化特点。
元曲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反映了元朝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繁荣。
三、元曲对后世的影响元曲作为元朝文学艺术的代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曲的戏剧形式为后世的戏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素材。
元曲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对后世的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曲注重音乐的运用和舞蹈的表现,这种艺术特色影响了后世音乐舞蹈的发展,为后世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最后,元曲作品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元曲中反映的元朝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了解元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结起来,元朝的文学艺术元曲在东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书坛的复古主义思潮及代表书家在南宋一味意造书风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元代书坛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复古主义思潮,这场思潮是对宋代书风的反叛和对魏晋传统的全面回归,是社会文化与书法本体发展两方面要求下的必然结果。
这场运动的中坚人物是赵孟兆页,他诸体兼能,极力追摹魏晋气息,并极大地影响了有元一代大批书家。
标签:元代复古主义思潮;回归;传统;发展。
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到了北宋时期,这种全面繁荣,沉雄博大的书风已开始衰落,而元代书法同其前代的唐宋书法比较起来,可谓又黯淡了许多。
唐人尚法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由洒脱书风的程式化,并将法度的严谨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极则,北宋尚意书风是尚法书风的峰回路转,北宋书家们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突破传统的办法,那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强调主体在一个”尚法”的前提下有很高的价值,它在历史上代表了一种进步的潮流,但是到了南宋,北宋”尚意”强调主观之风被南宋书家们夸张到一定程度之时,这种尚意之风越来越表现为技巧的匮乏,对主观意趣的过分强调和对传统法度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意”造变得步履维艰,书坛似乎在期待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那就是重拾传统,重视技巧。
另一方面,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缓和民族矛盾,不断吸纳和推行儒家文化,提倡程朱理学,汉族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和游牧民族落后文化的冲击后,延续和振兴民族文化传统也成为挽回失落人格和找寻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并且元初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书家们提供继续创新的可能,标榜文治和提倡儒学的结果是如何对传统再认识。
面对渐行渐远的二王传统,元人意识到”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对于他们来说,超越宋代,回归晋唐传统不但是对委靡时风的矫正,也是寻求突破的最好路径,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发展思路,于是他们力诋宋人流弊,托古改制以正时尚,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复古主义运动。
在这股思潮中,代表人物有赵孟兆页,鲜于枢、邓文原、李倜等。
元代书法“复古”观念研究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元代书法中的“复古”观念。
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书法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复古”观念。
这一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元代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元代书法家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强调对前人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书法艺术的发展应该以传统为基础,通过对古人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种观念使得元代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元代书法中,“复古”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前人经典作品的学习与模仿。
元代书法家们通过对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前人名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精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是注重书法的规范性和法度,元代书法家们认为,书法艺术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法度,通过对前人书法规范的研究,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规范、严谨。
三是强调书法的审美价值,元代书法家们认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审美享受。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书法的审美价值,力求将自己的作品打造成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元代书法中的“复古”观念是对前人传统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是对自身艺术发展的一次自我反思和提升。
这一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元代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书法艺术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元代的书法创作中,有一种“复古”的观念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这种观念认为,通过模仿古代名家的作品,可以达到提高个人书法水平的目的。
元代书法中的“复古”观念对于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元代书法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书法“复古”观念的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试论鲜于枢书法艺术的特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作者:————————————————————————————————日期:试论鲜于枢书法艺术的特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鲜于枢(1257— 1302),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史、直寄老人,元代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出生于河南开封。
其祖辈为朝鲜人,故又称“箕子之嗣”。
鲜于枢官太常寺典簿,著有《困学斋集》。
他与元代另一书法大家赵孟兆页为挚友,时与赵孟兆页切磋书艺。
赵孟兆页有《哀鲜于伯机》诗云:“刻意学古书,池水欲尽黑。
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据考,鲜于枢开始学金代张天锡,后又研究晋唐的行楷。
在宗法张旭、怀素、高闲、孙过庭等人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世人称鲜于枢体,似乎有些现实主义的味道,但鲜于枢、赵孟頫二者在要表现元代传统技法这一想法上是一致的。
这个差别主要在于学习承袭王氏一派的唐代人特有的技巧上。
鲜于枢继承了唐朝张旭、怀素的风格,他仍以所谓唐法为基础,与赵孟頫字相比,说鲜于枢的字有笔力,好像指的就是这一点。
鲜于枢在继承传统上看,完全是学习唐代人的风格。
为了纠正宋代书法发展的弊端,鲜于枢、赵孟頫提出了全面复古,在元代,正是由于有以赵孟頫、鲜于枢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们,主张恢复古法,继承传统,加之鲜于枢、赵孟頫其人的磨练和过人的天资,终于使魏晋书法的风格在元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并由此对明清以后的书法也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鲜于枢传世书法代表作《石鼓歌》特色及其社会影响鲜于枢和赵孟頫是元代崇尚魏晋古法,共倡复古书学主张的代表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仙丹”前人对学习魏晋传统的不易早有论述。
鲜于枢刻意学习古人,除自悟胆识。
其答人问书之语曰“胆!胆!胆!正是他创作时,心无胆怯的关键。
鲜于在书艺上的成就与他收藏、鉴定的学识分不开。
他收藏、鉴定不少书画名迹并为之题跋,常将商周玉器、铜器及汉代透光古镜等观赏自遣。
浅谈元代复古主义书风内容提要:元代书法,忽必烈的统治时期多受金代影响,继承颜真卿和苏轼、米芾的余绪,善书者虽不少,但成就不十分显著。
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崛起,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轻视南宋的近体。
他们身体力行,对古代诸大家的名迹进行广泛的探索和认真的临学,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使晋、唐的传统法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扭转了南宋以来由于士大夫多“趋时贵书”形成的所谓“恶札流饰”的积习,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
因此,赵孟頫、鲜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关键词:元代复古主义赵孟頫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继承上,它避开了宋朝的流弊,远接晋唐,取法很高,对古典传统做了深入的学习,并创造出鲜明的时代风格。
对后来的明清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了整个中国。
重开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复兴儒学;同时也大兴宗教,各种宗教信仰在这个时代同时并存。
这些,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温雅平正、复古求新的元初书法书法发展到南宋,因为延续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余响,热衷于表现书法家自己的胸中意气而忽视技法,没有深厚的技法功底,因此南宋书法渐渐地走上末路。
这时候,元代书坛巨匠赵孟頫高举起“复古”的旗帜,主张学书法应该避开唐宋,要向更远的晋朝书法大师学习,并身体力行地施行。
最终,赵孟頫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
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
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
赵孟頫高举复兴古法的旗帜,使得元代书法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赵孟頫的书法观是以向晋人之书的出色回归为指向的,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指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他的贡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还在于他的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见解,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元代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提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他的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他强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元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书法实践的名言。
中国书法的复古主义思想管窥作者:王迪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1期说到书法复古主义,我们首先下想到的就是元代由赵孟頫所领导的复古主义运动,不可否认,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复古主义色彩最为浓重的时期。
元初书法的复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元朝是一个以外来民族(蒙古族)统一中原的王朝,这个凭借马背上骁勇的蒙古贵族结束了三百年来国内各政权并存的局面,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其疆域之广远胜汉唐。
战争虽给民众带来了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苦痛,但战后的南北统一却给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也进一步推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元初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书坛的走向,书坛的发展亟待艺术和文化精英的崛起。
这其间以赵孟頫为首的“复古”主义书风的倡导,为元朝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赵氏以其“复古”的思想,逐步引领元人的审美心态进行新的调整。
宋末沿袭宋四家,而过于狷狂的陋习流于粗俗,赵孟頫力矫其弊,以雅媚秀润的体态扫荡了宋末恣肆粗俗的书风。
赵氏在追踪晋人风韵中,从晋人的书法真态中深悟到无限的美妙,同时从晋人流便妍媚的行草笔法中,继承晋人书法的精华,推崇晋人的韵趣。
在书法上以古帖为师,讲求笔法、字形,而用笔最为重要。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至于学古,赵孟頫总感觉到古人不可及,曾感叹曰’’今不逮古多矣’’。
在赵孟頫看来,师法古人,求其古趣,为书法的美学原则。
伍蠡甫先生系统地研究了赵孟頫的复古思想,并对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作了归纳总结。
尽管中国的艺术史并不以进步与否评价艺术之优劣,但求变也是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所在。
所以,伍先生并没有全盘肯定他的这种做法,他曾对赵孟頫评价道“一味地学古,虽有功力,但才情不足,只好舍豪放而求温婉”。
另外他在书法思想上提出书法用笔为上,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著名论断,影响了后面数百年的书法发展。
赵孟頫作为宋代的宗室,有人认为赵字很“软”、很“媚”,往往把赵字软媚与他降元相提并论,作这样的解释实在有点牵强附会。
对元代书法复古的再思考作者:邢春晖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06期【摘要】元代的建立者为蒙古族,统治者为了获取话语霸权,维系权力谱系,积极介入中原文化的所有领域,对各种文化开放,尤其是可以获取话语权的汉字所构成的文化生态谱系。
虽然元代建立者为蒙古族,但是无法变更流行于汉族人一千多年的政治态度、信念和感情,反而受其影响。
在此时人们受到严重的民族歧视,很多书法家回归自然,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
元代对书法的复古,实质上是以书法艺术来强化民族情感,以古为新,增强中原文化色彩。
所以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是在很大的民族情感的支撑下,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元代复古;话语权;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书法艺术发展到元代,掀起了复古的巨大浪潮,对书法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
元朝的统治者为蒙古族,在统一全国之后,推行残酷的封建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这使得很多南宋官吏虽然应诏投了元代,但内心却是矛盾至极。
一些文人内心更是不满,为了不想服从于统治者,他们以隐居生活,创作书画和吟赋诗词来寄托自己苦闷压抑的心情。
但是统治者为了维护一个多民族国家,他不得不在文化方面采取一个较为开放、宽松的态度,使蒙古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呈现共存的局面。
而且尽管元代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但是无法变更汉族人一千多年的政治态度、信念和情感,反而受其影响,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权力,让自己夺得完全的话语权,也不得不去接纳和采取其他各族的文化。
宋代书法尚意的书风,一方面有魏晋时期的回归成分,另一方面也具有标新立异创新的倾向,这就为元代书法的复古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和借鉴。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如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等积极适应社会潮流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对构成元代书法复古之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赵孟頫作为宋王室的后裔,对宋亡有着锥心之痛,他在“明理”的过程中,将千古不易之理,寄托于用笔千古不易之中,他具体通过对古法的推崇,表现在对二王的推崇来探求千古不易的理。
元代艺术“复古”情结对鲜于枢“复古”书风形成的影响
作者:宋斌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
摘要:艺术史首先是艺术风格的发展史。
由于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多向的、跳跃性的固果链条之上,因此,某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就会出现“回归历史”的现象,即艺术上的“复古”,元代艺术从整体上就体现出“复古”的趋势。
关键词:元代艺术绘画复古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139-01 一元代绘画的“复古”对鲜于枢的影响
“作画贵有古意”,是元代书画全才赵孟頫的一句名言。
其来源如下:他对南宋院体画风不满,在南宋末年院体画风行一时在画坛上形成了“个个马远,人人夏圭”的因袭之风。
这种画风是一种毫无生命力的东西。
赵孟頫敏感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复古”的主张,一改画坛上不正常的风气。
“笔墨当随时代”虽是后代人石涛提出的口号,但从另一方面反过来证明了赵孟頫的“复古”主张是对的,具有超时空的历史意义。
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广大人民在异族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生活艰辛痛苦。
元朝是北方蒙古族从马背上征战而来的,他们的野蛮征伐,使中原文化人士饱受极大地摧残和伤害。
这时的文人过于压抑,缺乏力量反抗统治者,虽有赵氏这样的大文人当官,但他也曾是被人批评过的贰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无出仕报国的前途,纷纷逃向棋、琴、书、画中去。
“聊以自娱”、“玩弄笔墨”、“游戏笔墨”、“写心中逸气”等等皆是文人士大夫之流的心中写照,其无可奈何可想而知。
这是赵孟頫提出“复古”的时代因素。
他提出作画追求“古意”,包含了继承传统的意义。
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
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这里他坦率地承认了他自己反对的真正目标是宋代的绘画传统,特别是宋代画院的传统。
在赵孟頫的“复古”号召下,当时有任仁发、王若水、高克恭、钱选、“元四家”等等一大批的知名画家纷纷响应,通力合作,把清一色的马、夏画风打破,形成了元代自己的文人画风。
在绘画领域,鲜于枢作为赵孟頫的好友,不能不受元代绘画“复古”风气的影响。
根据史料所载,鲜于枢虽并不善画,但是,却经常参与绘画作品的品评鉴赏,而且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我们从其鉴赏绘画的题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如他在跋《米友仁云山图卷》中提到:“说诗者云:命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并《骚》、《雅》。
予于画也云:盖工人之画,短于命意。
而长于形似;至于高人胜士,则反是,二米之作近之矣。
此纸若论头顶,谁不能到。
口(树)林彼岸,草色与土相兼,一段讲皋,意在笔外,他人不能及也。
”这里鲜于枢提出了评价绘画的标准是“命意”。
高人的绘画能够做到长于命意,而工人的画作只能做到“形似”而已。
鲜于枢在绘画中也不乏对“古法”、“古意”的品评。
如题《杨舁蓬莱仙奕图》:“…益其布置用笔全学范长寿。
口山川形势,屈曲相背,分布远近各有条理。
而设色之奇古,得翟琰三昧。
点染浓淡,超出等夷,真神品也……”。
1他于大德二年跋《宋人蚕丝图》云:“此图得古人鉴戒遗意,大与寻常花鸟不同”。
又如他在跋《女史箴临本》中说;“古人作文如写家书,作画如写字,遣意叙事而已。
觉非无意于画与古人合,何必更求江湖画笔也。
”这里他提出了“作画如写字,遣意叙事而已”的观点,也就是书画艺术要做到直抒胸臆,抒情写意的本质特征。
艺术创作只有达到随意放松的状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无意与古人合,才能达到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
这里他把绘画的最高标准定位为与“古人”合,当是他绘画“复古”观的集中体现。
二元代诗歌的“复古”表现对鲜于枢的影响
元代诗人不仅在创作上“由宋返唐”,广泛学习唐人,而且在理论上“宗唐抑宋”,因而“复古”、“宗唐”成为支配整个元代诗坛的潮流。
早在元代初期,北方诗坛就已经出现了一股“复古”风气。
这一“复古”之风,以恢复传统儒家诗学思想为主,提倡风雅,尊崇经学,上追《诗三百篇》,下学庸人诗,为元代中叶诗坛的尊唐“复古”准备了前奏。
它是金代中后期以来诗坛“复古”思想的继续,也是元初恢复汉文化活动的必然。
元初的知识分子,往往把复兴汉儒学的愿望和理想诉诸诗端。
姚枢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一,姚枢曾经在忽必烈手下任职,在任职期间,他曾经向忽必烈陈《治道八目三十条》建议他复兴汉学,实行儒学之治。
后来他离开太极书院之后。
在卫辉一带讲学,“自版小学书、《语》、《孟》、《或问》”等书,“又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子弟扬古,为沈氏恬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论说》诸书,散之四方”。
姚枢《听仲晦古意二十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中云:“圣圣继天极,授受惟以中。
宣尼集大成,玉振条理终。
尽性无思勉,中道何从容。
乾坤有全德,尚资参赞功。
”抒写了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赞赏和怀念。
元初复兴儒学的活动,对当时诗坛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初文人提出文学“复古”,其起因就是感到“儒学沦丧、大雅不作”。
姚枢曾经是鲜于枢早期的书法老师,他的这种“崇古”、“复古”倾向必然会对鲜于枢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地影响。
与鲜于枢常有过从的诗人方回就是元代诗歌“复古”的代表人物,他崇尚唐诗,称颂唐谋“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
他在唐代诗人中最为推尊杜甫,云:“诗至于老杜而集大成”,认为杜甫“不丽不工,瘦硬枯劲,一斡万钧,惟山谷、后山、简斋得此活法。
”鲜于枢与方回常有诗歌唱和。
鲜于枢在担任杭州三司使掾时遭贬。
鲜于枢举诗给方回:“一官屡厄黄杨闰”尽吐心中不顺。
方回安慰他:“山潜涧蛰吾当去,自有髯侯奋进时”。
这年秋天,鲜于枢病中作《秋怀二章》与方回。
其以次韵和之:“君今病沾卧南方,掉头不顾尚书郎”。
又有方回曾为鲜于枢祝寿云:“糟姜三盏酒,桕烛一瓯茶”2可见二人关系甚密,所以,方回诗歌上的“复古”思想对鲜于枢有所影响也是情理之中。
鲜于枢不仅是个书法家同时他也是个诗人。
在元初文学诗歌“复古”风气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复古”的风格。
他擅长古诗,都是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的五律、七律。
张伯淳称赞其诗:“读君五字令,可以擅长城。
”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得到多人的赞许。
赵孟頫评价鲜于枢的诗云:“赋诗凌鲍谢(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和谢眺),往往绝尘埃”。
龚璃跋《鲜于枢游高亭山广严院记》中对鲜于枢的诗文也是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诗逼王半山,叙事类崔德符”(《铁网珊瑚》)明朱权将鲜于枢列为“词林英杰”150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