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平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诸葛亮的传说故事40字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
命孙干、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历史人物与其事迹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历史人物与其事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历史人物则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
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有助于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历史中易考的知识点,包括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一、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是东汉末年蜀国的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聪明睿智,善于谋略,被后人尊称为“卧龙”。
诸葛亮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出使日记》,成为他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诸葛亮最著名的事迹是他的北伐战争。
在蜀国丞相的职位上,他多次出征敌国魏国,并成功地推动了蜀国的发展。
他实施了“连环计”,使魏国的大将司马懿陷入困境。
虽然最终北伐战争失败,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刘备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是东汉末年蜀汉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也是著名的君主之一。
刘备的事迹主要集中在他从个人崭露头角到建立蜀汉的过程中。
他以宏伟的愿景吸引了很多人才,包括著名的军事统帅关羽和张飞。
他与他的谋士诸葛亮一起,成功地发展了蜀国,并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敌对的东吴国。
三、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赵名政,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称帝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立者。
他在位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最著名事迹是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书法。
他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规范了道路和货币制度。
四、岳飞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鹿门,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
他以忠诚、勇敢和智谋而著称,被誉为“南国名将”。
岳飞的事迹主要集中在他与金朝的战争中。
他多次击败金军,保卫了南宋边疆的安全。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忠诚和勇敢,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的一生。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聪明过人,勤奋好学。
成年后,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在三国时期,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忠诚、智慧和勇敢。
首先,忠诚。
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备,忠心耿耿。
在刘备去世后,他毅然承担起辅佐刘禅的重任,为了蜀汉的江山社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出师表》中,他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蜀汉的热爱。
其次,智慧。
诸葛亮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提出的“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著名战术,都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形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并非无所不能。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好学、深思熟虑和善于借鉴前人经验。
最后,勇敢。
诸葛亮一生勇敢无畏,敢于担当。
在蜀汉面临危机的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对困难。
在《出师表》中,他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篇1]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极富魅力、光辉四射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那位羽扇纶巾的军师、丞相诸葛亮。
清代才子纪晓岚曾用他响亮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
其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智多星”的丰采“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
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
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
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
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
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
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
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
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
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
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
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
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
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
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
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精心整理诸葛亮简介(2)诸葛亮简介《后出师表》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于南阳城外卧龙岗。
三顾茅庐建安二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配。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0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使投降。
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缟”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
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
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一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诸葛亮躬耕地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
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
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三《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
‟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注: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
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及事迹诸葛亮人物形象是: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大智慧;忠贞不渝,一心为国为民;待人真诚、知人善任、谦逊有礼;心胸宽广、不以貌取人等等。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2.强烈的正义感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
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
“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无敌的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诸葛亮主要事迹事迹一:三顾茅庐官渡之战后,刘备第一谋士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去许都,他推荐刘备去邀请诸葛亮当军师。
第一次去书童告诉他,诸葛亮出游了。
第二次冒着大雪去,诸葛亮探望朋友去了,见着了他弟弟,留下书信,表达了请他出山的愿望。
第三次去,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门外候着,自己也在台阶下等待,等诸葛亮醒了向他讨教天下形势,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做出了“三分天下”的伟大战略构想!自此诸葛亮出山。
事迹二: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周瑜刁难诸葛亮“限十天造10万支箭”,岂料孔明当场答应3天搞定,并立下军令状。
历史人物小论文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影响,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行探讨。
第一位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于三国时期,是蜀汉的丞相,被后人尊称为“睿星”。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出色的才能,更以《出师表》等文学作品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化符号。
诸葛亮的“仁、义、廉、智”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他的智慧和胆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位历史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天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
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至今仍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达·芬奇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对美学的敏感洞察力对后世艺术界和科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位历史人物是现代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是新中国的奠基者之一。
他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的革命方针,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位历史人物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致力于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平等权利。
他以非暴力、和平抗议的方式引起了全美国的关注,推动了美国民权立法的颁布。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至今被世人传颂,他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给后人树立了道德和精神典范。
以上介绍的历史人物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几个缩影,每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影响都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们的奉献精神、非凡才能和卓越成就,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 1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
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
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
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
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
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
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
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
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
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
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
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
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
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
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
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
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
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
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
- 2 -
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
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
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
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
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
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
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
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
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
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
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
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
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
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
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
- 3 -
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
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
“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
绎不绝。
诸葛亮年谱
年 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
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
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
隆中。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
先生司马徽。
- 4 -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
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
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
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
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
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
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
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
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
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
四郡。
- 5 -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
《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
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
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
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
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一代贤相,两袖清风,打造三分基业,终四面楚歌,五丈原
长星陨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禀赋八斗雄才,虽九死不悔,十
里亭众生。
纱布糊窗个个孔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