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5
王铎书法集字春联
王铎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一些以王铎书法风格创作的春联:
1. 上联:春风轻拂花
下联:秋月皎洁夜
横批:岁月静好
2. 上联:梅香盈盈室
下联:竹影悠悠窗
横批:清雅幽兰
3. 上联:山青水秀景
下联:人杰地灵乡
横批:锦绣河山
4. 上联:红梅傲雪放
下联:绿柳迎春归
横批:春回大地
5. 上联:金秋硕果丰
下联:玉液琼浆美
横批:五谷丰登
6. 上联:瑞雪纷飞舞
下联:祥云袅袅飘
横批:吉祥如意
7.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横批:自由自在
8. 上联:龙腾翻江海
下联:凤舞九天高
横批:龙凤呈祥
9. 上联:琴棋书画雅
下联:诗词歌赋韵
横批:文采飞扬
10. 上联:丹青妙手绘
下联:翰墨留芳华
横批:书画同源
以上春联融入了王铎书法的艺术元素,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的气息。
请注意,以上春联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或重新创作。
王铎草书字帖
王铎,字印山,号靖宇。
他是明代中叶著名的草书大师,为中国
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王铎的草书字帖,以及它们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王铎的草书字帖,不但字迹隽秀,用笔遒劲有力,而且富有创新
和个性。
他注重研究前人的经验和技法,其草书风格的形成融合了李
邕的隶书、颜真卿的楷书、柳公权的行书等多种书体,力求自成一格。
王铎将自己的草书视为“形放、笔意狂涌、寓情于形,故得自然流畅
之势”,他的草书以清新豁放的意境、结构简练、气势磅礴为特点,
成为当代草书艺术的典范之一。
王铎的草书字帖极具指导意义,既可供书法爱好者学习模仿,也
可作为研究草书发端、演变和重要代表作之一的文物进行探究。
他的
草书不仅有个人书风的特点,更富有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痕迹。
王铎所代表的草书艺术与文化、时代意蕴的关系紧密,是研究明
代书法史和文化史、认识中国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材料。
总之,王铎的草书字帖是中国草书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磨
灭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通过学习他的草书,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可以深化自身的审
美修养和书法实践水平。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
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
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
青岛市博物馆藏。
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
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
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
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
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
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
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
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厘米,横53厘米。
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
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
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
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
”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
无鉴藏印。
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
王铎书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铎书法研究摘要王铎既是晚明著名书法家, 也是明末重臣 , 经历了明清二代的更替。
他诗文书画俱佳,书法饮誉中外, 既是帖学书风之集大成者,也是碑味书风的开拓者。
本文始于介绍王铎的生平 , 进而研究其作为书法家的个性特点以及此特点对书法取法、审美风格形成的影响。
接着在晚明崇古的时代背景中 ,探讨王铎书法取法之源。
王铎临帖接受取法二王 , 本文通过王铎临帖作品中有关笔法、墨法、结体等书法本体构成研究, 能够揭示王铎根本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的书法特点。
追溯王铎书法创作之源是从对王铎书法创作作品的分析研究开始。
王铎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行书、草书上,也是在轴与卷类等型制上。
通过对王铎创作作品形态特点的分析, 既可以看出王铎书法在书法法度上苦学二王, 也可以发现王铎对书法美的“深奥奇变”不凡追求。
在王铎书法作品与米、赵、董等书法家的分析、比较中,得出“神笔王铎”的结论,是他超越前人的突出之处。
王铎书法风格倍受世人瞩目,是魏晋风韵和明代尚态书风相融合的产物 ,因此本文从书法的本体特征来探究王铎书法理论与实践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王铎书法批评是源于古典书法根本二王的帖学批评观。
他书法古今观是以宋代尚意、魏晋风韵和明代尚态书风结合为标准,主张以古迈俗 ,体现了其崭新而超越历史的书法审美追求。
本文从王铎现存的作品集中, 对王铎作品中的草稿、临帖作品和创作作品等分析入手 , 与其书论文献相结合, 深入剖析王铎书法实践阐释观 (品味观、临摹观和创临观等 ) ,分析王铎书法的审美主张是通过根本二王得以表现,揭示其书出之源。
王铎根本二王的书法研究对当下书法继承与创新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王铎根本二王书法本体书出其源I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铎书法研究AbstractWang Duo is a famous calligrapher and high official in Ming dynasty which went throughthe dynasty replacement between Ming and Qing. He was good at poetry ,pianting andcalligraphy which is famous in home and abroad , he is synthesizer of calligraphy model andalso a pioneer of Bei xue. The thesis begi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ang Duo’s lifetime , thusresearch on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calligrapher and which influence to the calligraphy modeland Aesthetic style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Wang Duo’s calligraphy come next. In the background offollowing Acient i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Wang Duo copy and study the calligraphy modelThe thesis can proclaim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calligrapher which copy from TwoWang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Wang Duo’s copy which relatedto the Ontology constitute of Bifa, Mofa and Jieti. If we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of Wang Duo’scalligraphy, we must begin with the research of his work which embody Xing Writing ,Caowriting and Xing-Cao writing and also Zhu ,Juan formation. We can confirm that Wang Duocopy the Two Wang’ s callig raphy hard and his extraordinary pursuiton beauty-profoundcalligraphy by analysis of his work. In the compar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mong Wang Duo ,Mifu ,Zhao Mengfu and Dong Qichang ,Wang Duo surpass the former calligraphers. His workand his character focus many people attention and which is the fusion production of WEIJINcharacter and Shangtai of Ming dynasty , it is a meaningful try that analysis the Ontology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of Wang DuoWang Duo’s criticism was origin by the ancie nt calligraphy criticism of Two Wang ,Wang’s criticism standard by the calligraphy character of Song, Weijin and Ming, he propose lose theform and chase the spirit which shows the new aesthetic pursuit beyond history. This thesis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exsist Wang Duo’s work and combine with his criticism for deeplyanalysis of his copy method and work, thus review Wang Duo’s aesthetic pursuit which comefrom the origin calligraphy, these reaserch will give a utiliy enlight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innovation of contempopray calligraphyKey words: Wang Duo, Wang Xizi and Wang Xianzi as the models to follow in calligraphy,the ontological problem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cannot go beyond its scope 。
明代书法家王铎行书集字七言诗21首,运笔纵横郁勃,骨气峭拔深厚展开全文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劝学诗】——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江村晚眺】——宋·戴复古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6、【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7、【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8、【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2、【题张司业诗】——宋·王安石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4、【渡浙江问舟中人】——唐·孟浩然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15、【阳关曲】——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还字书法王铎(王铎的轴)总第一八五五期;欢迎关注。
那么,侧廓的产生,根源又何在呢?那些转发的不会做继续的探讨,这工作还是我们“书法入门”来继续完成吧。
王铎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激烈、动荡。
造成这种状况,有书写时运动、节奏上的原因,也有结构上的原因,这里我们对其中两个重要元素作一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侧廓”,今天分析“轴线”。
在一个汉字上可以作出一条直线,来标示其重心的位置(重心通过这条直线),以及这个字倾斜的状态。
当我们把一行字中所有单字轴线连接起来时,便得到这一行的行轴线(不能连接处则成为行轴线的“断点”,它起到调整行轴线节奏的作用),行轴线反映了一行字衔接的状态。
单字轴线的状态和行轴线的衔接,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性质有重要影响。
轴线构成的拓展成为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素《小草千字文》行轴线示范王羲之的轴线技巧主要是大倾斜度和轴线的灵活衔接,偶尔出现的轴线变异为后来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米芾在继承王羲之轴线技巧的基础上,夸张、灵活地使用,幅度加大。
王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丰富的轴线技巧。
01、倾斜度控制单字欹侧,是书写中频繁见到的现象,它造成一行字的飘摇、摆动,但一般书写中欹侧的幅度不大,而且很有规律,例如所有字都向方向倾侧,是常见的一种书写习惯,但是当摆动剧烈,并形成一种节奏变化时,就严重地影响到观看的感受,王铎充分利用了轴线的倚侧,造成作品动荡的感觉,其幅度之大、变化之丰富、使用之频繁,书法史上无出其右。
他人单字轴线倾角一般不超过六度,但王铎倾角超过十度的单字轴线常见,倾角最高可达二十五度(下图《临柳公权帖》)。
02、字轴线与行轴线行轴线呈直线是特例,当每一个字的轴线都是直线时,手写的一行字轴线连成直线的可能性很小。
行轴线呈折线才是常规,但是通常折线摆动的幅度都很小,就是说,绝大部分行轴线基本上接近于直线,准确地说:接近于直线的折线。
这时的作品安静从容,不激不厉。
动荡激烈的作品,行轴线为波动剧烈的折线。
王铎草书赠张抱一诗卷译文
王铎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技艺精湛,被誉为"草圣"。
他曾经赠送给张抱一一卷诗卷,下面是对该诗卷的译文:
《王铎草书赠张抱一诗卷》。
卷首:
翰墨凌云,草蔓飞舞。
浩然之气,跃然纸上。
书法如风,奔腾翻涌。
张抱一,吾友也。
以此诗卷,表心意。
正文:
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花开满园,色彩绚烂。
山河壮丽,大地神奇。
诗意盎然,情感溢于言表。
夜晚星光,繁星点点。
月华如银,洒落人间。
思绪万千,忧愁欢喜。
诗卷之中,抒发心境。
行云流水,自由自在。
山高水长,自然之景。
心随笔走,墨香四溢。
草书之美,尽显其中。
诗卷之末,情意绵绵。
王铎之手,草书传神。
张抱一友,共赏此文。
诗卷之赠,情谊永存。
这是对王铎草书赠张抱一诗卷的简要译文,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王铎、黄道周书法⽐较——⽤笔与⽤墨的不同王铎和黄道周⽤笔有相近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
我们将⼆者纳⼊历代帖学杰作中作⽐较,很容易发现:王铎的⽤笔⾃出机杼,"⽓⾜为壮","不知以何为祖也",黄道周⽤笔则运⽤了⼤量的古典元素,这和他的道媚浑深的书学观是⼀致的。
王铎作书多⽤长铎⽺皇,多逆势裹铎⼊笔,收势回护,⽺毫较软,容易写的绵弱,长铎更难驾驭,但王铎却充分掌握长铎⽺毫和⽣宣洒墨的特性,点画浑厚,不露圭⾓,不拘细节,不显铎颖,线形峨峭多变,但⼜⽆规律可循,常常聚墨成点,粗头乳服。
这样的⽤笔和线条实在⼤胆⽽新奇,甚⾄是主流帖学中所忌讳的,若放在魏晋⾄明中期,⼀定是被斥为"巧道"的。
正是这种⼤胆和独到,使我们看到了⼀种从所未有的⽤笔,其⾏笔中正饱满,笔画中段壮实,⼀反时⼈"中怯"么病,雄壮挺拔,邮健沉厚,且左冲右突,纵⽽能敛,放⽽能收,展现的是⼒度和壮美,启功先⽣论书绝句中赞王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勤。
王侯笔⼒能枉⿍,五百年来⽆此君。
可见,王铎⽤笔线条的⼒度有多强!他也中所渴求的那种雄奇的,能撼天动地的⼒量也只有通过扛⿍的笔⼒展露出来。
王铎对于线条的内部变化的丰富性并不关也,长铎⽺毫也不利于婉转的⼩动作的表达,过多的⼩动作会影响线条的为度。
为了保持线条的"厚"和⾏笔的痛快,单根线条提按起伏变化也不太⼤。
王铎强化了线条的直曲变化和⾓度的变化,更是使笔画么间粗细对⽐极其强烈,常常是⼤块的⾯和细劲的长线交织在⼀起,成功地解决展⽽⼤后的耐看,这种创新也是前⼈所没有的。
王绎⽤笔多以长线条,所谓长枪⼤戟,横⼑⽴马,线条间连绵不绝,断笔相对较少,草书更是"⼀笔书",于转折处,多⽤⽅笔,,⽣拙⽼辣,显得筋⾻强健,似受魏碑⽤笔的影响。
王铎⼀⽣标榜忠实地学"⼆王",若以他的笔画线形以及为度和"⼆王"⽐对,实在很难直接找到"⼆王"的影⼦,甚⾄王铎之前的书史中的任何⼀家也难找到这样的⽤笔和线条。
是"基因突变’也好,还是锐意⾰命也罢,其⽤笔和线条最终被历史所承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变"。
王铎草书卷精典·行草书五律诗五首《草书诗卷》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铎的作品,他的一生有着无数的作品。
而《草书诗卷》只是他诸多作品中的一件,《草书诗卷》被收录在《王铎书法全集》之中。
这件作品是目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王铎的作品之中极为出色的。
《草书诗卷》为纸质本,总长度为.5厘米,在本书中王铎所写的书法所占的部分宽度为26.6厘米,长度为.5厘米,在书的前面有商衍鎏作为引言,书的后面有商衍鎏、容庚两家跋。
《草书诗卷》是王铎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作的,当时是年,那是他和有人在一起喝酒,因为知己,兴致大发,作下了此卷,卷中王铎总共书写了15首诗,还有他所写的关于书卷的由来一百多字,其中还记述他对于这十五首诗的无限喜爱。
此卷在王铎的笔下既有着气势雄伟之态,也有着如同将士对敌而沉稳大气之感。
整部书卷可以说是难得的精品。
只不过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没有人晓得此卷的真迹到底就是藏于何处,又就是掉入什么人手中。
不过,我们可以晓得的就是它就是落在了懂他的价值的人的手中,要不然也不能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在发生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并且将《草书诗卷》留存得如此之不好。
只有懂它的人才晓得它的价值。
就如同王铎当初是因为碰到懂得他的人才写出此卷一样。
王铎和他的作品《草书诗卷》都就是突遇知音而现。
王铎是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生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书法传承于二王,但是却没有受到二王书法的限制,他还吸取了米芾书法中的优点,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的风格变化万千,一生之中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
知名的《草书杜甫诗卷》就是由他所撰。
王铎所撰的《草书杜甫诗卷》的第一段纵宽为25.1厘米,短为.2厘米,而在第二段中的阔为25.8厘米,短为.9厘米,这就是他比较出名的作品之一,现如今被珍藏于辽宁省的博物馆之中王铎这个人,对于破旧的方法非常讲究,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的博采众长上虽然多样,但是却也就是牢牢地把握住古代文人墨客们书法的源头。
这种源头著重对笔法的自学。
明代王铎《题野鹤陆舫斋》王铎《题野鹤陆舫斋》(局部)537×30.5 cm 纸本1650 湖北省博物馆藏。
自署书于清顺治七年(1650),纸本,草书。
自作诗五律十首,凡九十一行,共四百八十七字,537×30.5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藏。
卷中五律十首,有六首见于《拟山园选集》(台湾学生书局)五律卷二十一。
诗的主要内容是赞丁野鹤襟怀高洁,不同凡俗,同时并描述了与好友相集于“陆舫斋”吟诗畅谈的情景。
有关丁野鹤及其“陆舫斋”,《书法丛刊》第二十一辑载有锺鸣天先生的《风樯阵马,笔走龙蛇》一文,述之较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言及丁野鹤,称《续金瓶梅》一书即丁野鹤所撰,并云丁野鹤“清顺治四年入京……诗名甚著……六十後病目,自称‘木鸡道人’,年七十二卒(约1620-1691)。
”卷后有卢震、蒋维藩、卢豫、卢询、尹耀宗、尹兴宗诸家题跋。
卷首下角钤有白文“棣华书屋”、朱文“东武尹氏珍藏”二印,后者即尹耀宗,尹兴宗家收藏印。
民国以后归武昌徐行可收藏。
释文:其一轩中卉气清,天与助幽情。
红酒无时缺,白髭不日生。
木镵来野客,陆舫在京城。
更有高歌处,相邀潭柘行。
其二结髮多狂狷,花畦棘不侵。
著书身命寂,垂老意弥深。
五岳离人迳,三茅有道襟。
江湖非此趣,尚觉未安心。
其三茗粥延诗客,无营惬所闻。
何心谈市肆,不櫂入雕零。
棋局虽能理,星经亦懒明。
东蒙吾欲往,谁可并耕耘。
其四白首难知己,园高上绿烟。
祭诗同贾岛,濡酒似张颠。
笈外搜山药,囊中响涧泉。
市朝风浪起,曾否到渔船。
其五外事人无息,羡君卧晚霞。
邹滕犹劲盗,笔研且圆沙。
万灶存何史,千山避几家。
孤帆浮海嶠,择地树秋花。
其六随遇非留意,笛床若晚樯。
物情窥鬻子,心事寄蒙庄。
元鼎经沦没,神龙在退藏。
何妨人大笑,陋室兴虽忘。
其七敬礼无佗好,读书析寸毫。
剑光从匣秘,鹤性与云高。
紫馆浇灵草,密山饱玉膏。
乾坤俱一艇,何处可容篙。
其八昏醉君能恕,篱根富水源。
无官横瓦枕,乏米闭柴门。
王铎书法
王铎行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绢本,纵
28厘米,横450厘米,1954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至
河南博物院(此文物正在河南博物院展厅三楼明清厅展出)。
王铎是明末清初书法家,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字觉
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王铎生
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
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
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
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
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终
年61岁,谥号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
其书法正书出钟繇,行草宗二王,得力颜米,博采众长,法
古入化,笔力雄健,神韵飞动,纵而能敛,放而能收,以险
取势,长于布白,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素有“文安公书法妙
天下”和“神笔王铎”之美誉[1]。
此幅王铎《<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草书手卷从右至左
依次为:《秋日西山上》、《兵扰郁郁居怀》、《日夕行村外》、
《李家桥》、《关山》、《弱侯半山园》六首诗。六首均为五律
行草书体,共56行,满行6字,共计292字(包括诗题);
卷尾有跋语七段,前六段均为段春湖所跋,第七段为于寿之
所跋。
按照书写的先后顺序依次实录六首诗文如下:
秋日西山上(图一): 一牀衡绝壑,其奈野萧何。但有孤阳
入,就中秋色多。猢狲同饮食,枒枿助吟哦。恻目怅诸郁,
宁知嗃老萝。
图一 《秋日西山上》诗文
兵扰郁郁居怀(图二):多病为何事,离家又数年。退居观
闷动,处世溯幽玄。穷达形骸老,艰危弟妹全。溪西留古崿,
颇近濯龙渊。
图二 《兵扰郁郁居怀》部分及《日夕行村外》诗文
日夕行村外(图三):非寒宜晚步,篱蓭夕阳明。不自知藏
迹,恬然遇埜耕。鴸毛观理乱,龟壳告阴晴。来问人中事,
先生无一声。
图三 王铎手卷第三首诗局部
李家桥(图四):农务俱毛地,高滩入浅云。一崖还破寺,
抝路见荒坟。寇警人频徙,城新水又濆。鸣鸠为羽拂,岁岁
老夫闻。
图四 《李家桥》诗文
关山(图五):锁钥滁西路,逃亡山涧纡。弯弓长在握,瘦
马不堪驱。篚梗周王贡,铜悲汉使符。诸臣恩赉重,日日议
嘉谟。
弱侯半山园:独到石园上,腊残峰寂然。经声蕉竹里,旅况
海烟边。人代有遗事,江山空旧年。菟裘懒别觅,春色肯相
怜。
图五 《关山》部分及《弱侯半山园》诗文
落款为:“丁亥九月十九日日午书半夜四更又书半鲁翁老盟兄
正之 王铎”。(图六)
图六 《<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行草书手卷落款部分
卷首“秋日西山上”下方有两方朱文藏印印签“鉏经堂印”和“春
湖珍赏”;作品内自右至左诗文间穿插有“段氏春湖珍藏之印”、
“学士之章”、“文学侍从之臣”、“如南山之寿”等印;末款钤印
两方“王铎之印”和“烟潭渔叟” 白文印。书作日期“丁亥九月十
九日”,为顺治四年,王铎时年56岁。
王铎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以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键洒
脱,淋漓痛快,此长卷,气脉贯通,气韵生动。突出的效果
是使用了“一笔书”,行行一气呵成,而转折顿挫,丝毫不苟,
上下呼应,错落有致,虚实之间,若行若藏。在用墨上,王
铎利用墨的枯润、浓淡的大反差,使作品产生了动荡与跳跃,
润中有涩,涩而不滞,信笔挥洒,极具自然之态。
王铎的书法,一般研究者以他5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是继承前人时期,后期被称作“五十自化”时期。这
幅《<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行草书手卷应为王铎书法
成熟时期的作品。
清末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晴川(字春湖),曾收藏过此卷,珍
如拱璧,印上“子孙保之”的朱文印,欲留给子孙。此卷后面
有段春湖六款不同时期的题跋,对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评价
甚高。其中最后一次题跋“七十九叟春湖主人病中题”很是感
人,由此可见收藏者段春湖对此卷的珍爱。
王铎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的
书法技法,师从二王、颜、柳、旭、素、米、黄诸家技法提
炼而成,并拓展和丰富了书法的技法,其个性化风格渗入前
人的多种风格,同时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首创“涨墨法”,
独创“一笔书”,这就更增加了书法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
王铎因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有瑕疵之处,故世人对
他的人品颇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
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
别,称为“明清调”。王铎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
一时,日本书法界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
(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