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山寨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475.76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山寨现象【山寨现象传播的文化背景分析】摘要: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
“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
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关键词:山寨文化精英文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摧城拔寨,形成了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致使山寨文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根植我们的生活,对长期占据话语权的精英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对主流文化进行了遏制和调侃。
山寨彻底红了,尽管顶着“剽窃”的恶名,却无法掩饰它的走红程度。
当“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词,各种模仿行为也纷纷被冠以“山寨”之名,当山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令人不能小觑。
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
仔细审视“山寨热”的流行会发现与其传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解读山寨文化“山寨”一词,古已有之。
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
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
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
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
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
从这点看山寨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山寨文化总是被大众与“非正统”、“无知识产权”、“占据山头自立为王”、“小作坊”等词语相联系,我们所说的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
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
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
有关山寨文化的思考所谓的山寨,就是指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
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
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表现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善于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
“山寨”文化起源于手机生产领域,2001年、2002年那段时间,去广州、深圳的内地人会发现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现象:当地的许多人拿的都是诸如“NOKLA”、“SAMSANG”这样牌子的手机,无论是正规商店还是街头小摊,摆得最多的、卖得最好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至少在内地是闻所未闻的品牌手机。
那是因为此时在手机生产领域内,山寨已经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而这些奇奇怪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品牌手机,正是山寨文化起步的其中一种衍生品而已。
而沿海地区那些小型加工厂却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由他们这种打擦边球,仿造别人的行为会在中国掀起一场巨大的文化风暴。
山寨文化的飞速发展阶段是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
它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的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品牌的产品。
它的衍生物,打破了手机产品的束缚,扩展到了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干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
一个个山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而各种山寨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MP4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而消费者们也因其价格低廉、功能全面而乐意接受,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山寨文化。
而中国的山寨文化如此飞速发展,究其原因,是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功能超全面就是其诸多优点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就以手机为例,目前国内山寨机大行其道、占得中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这与其全面、强大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浅谈山寨文化内容摘要:“山寨文化”是指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本文剖析了“山寨文化”产生的根源以及社会效应,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山寨文化”反映了我国的时代特征。
对于“山寨文化”,应该结合时代特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其建设,分析产生原因,积极引导、区别对待。
关键词: 山寨文化科学发展观区别对待一、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
“山寨”是依靠模仿、创新、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山寨”理解为三个层面:1)“山寨产品”:第一个层面是其物质层面,“山寨”从字面来解释是:在山寨中,逃避政府管理,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展起来的产业。
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以及千变万化的造型和功能,涉及手机、电脑等不同领域。
山寨产品包括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山寨MP3 等。
这些产品如山寨手机多模仿一线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 等一线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观,甚至有些将品牌名改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来求得与模仿原本的相似性。
由于这些手机多抄袭手机生产厂家的正规产品从而节省了研发费用,其价格只有正规产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
加之其虽然材质和做工会稍逊一筹但其功能繁多、外观新潮,从而得到中低端消费者的青睐,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网络也出现打出“推介国产强机,交流山寨文化”口号的“山寨机网”。
2)“山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精神层面,即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其中包括了山寨行为所折射出的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
浅谈山寨文化的创新与限制摘要近年来“山寨”一词成为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上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词汇。
“山寨”现象,主要包括仿造名牌产品、模仿他人文艺作品以及模仿水立方等知名建筑等。
很容易发现: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高科技还是低技术含量的,一切都纳入了“山寨”的范围。
目前,对“山寨”的含义有多种理解,社会对“山寨现象”的评价复杂而具有争议性。
本文通过分析“山寨现象”,就“山寨现象”与创新,以及相关的限制部分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山寨现象侵权创新《现代汉语词典》对“山寨”的解释是在山林中没有防守栅栏的地方或是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山寨”义项为驻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也泛指山村,或是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
但是现在流行语中,此“山寨”已非彼“山寨”。
人们早已淡忘了它的原始含义,而重新赋予了它文化精神与生存哲学方面的意义。
现在“山寨”一词主要表示模仿品牌产品或流行事物而形成的仿冒商品或仿制品。
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MP3、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现象一路蔓延,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导致“山寨”现象愈演愈烈。
“山寨”现象是一柄“双刃剑”,对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社会对山寨的评价复杂而带有争议性。
撇开这些,本文拟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山寨”一词的来源和含义现代流行语言“山寨”的提法源于香港,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
①所以“山寨”一词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
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一大批港式的粤语词汇流入广东,逐渐成为内地的日常用语。
“山寨厂”、“山寨货”的说法也是那个时候传入的。
如今,“山寨”一词已经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大众话语之一。
对“山寨”的含义理解有多种,如模仿、克隆、复制、冒牌、盗版、DIY、剽窃、低俗、伪造、劣质、创新等等,并且这一概念还在不断的变化中。
《“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篇一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山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层出不穷,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对山寨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山寨现象的概述山寨现象指的是模仿、复制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
这些行为往往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给原创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山寨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三、山寨现象产生的知识产权法原因分析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一些山寨行为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例如,对于山寨产品的界定不够明确,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等。
2. 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执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执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往往不够,导致一些侵权行为得以逍遥法外。
3. 知识产权意识不足:部分公众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模仿和复制是合理的行为。
这种观念的普及,为山寨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山寨现象的影响1. 对原创者的侵害:山寨行为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给原创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这会导致原创者失去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2. 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山寨产品的泛滥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会导致优质产品被埋没,劣质产品占据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 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山寨文化的存在,反映了部分人追求低成本、快速成功的心理。
这种心理容易导致社会浮躁、功利,对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五、应对山寨现象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设,明确山寨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山寨行为。
2. 加大执法力度: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山寨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浅析山寨文化及其影响作者:郭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山寨文化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占据了各种风采,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另一种符号。
山寨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前正冲击着当下大众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复制。
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面对着这众说纷纭的现象,体现出人们对待山寨文化的不同态度,正折射出社会人的不同心理、审美取向、消费趋向。
价值观等方面。
而山寨文化又不断流行于大学校园,对当代莘莘学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山寨文化;流行;审思;影响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10-01一、山寨文化的流行(一)山寨文化收入层面的定位队我国大众的收入进行一些调查及市场观察,分析可得到收入层次越低的群众越愿意购买山寨产品,而收入越高的的群众越反感购买山寨产品,这侧面的反映出山寨产品是一种草根阶级更愿意接受的产品,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
探析其原因,不外乎以极低的价钱享受到名牌高档产品的同种功能,有些时候,山寨产品也可以满足部分人们的虚荣心理,在盲目攀比中得到一定的满足感。
(二)山寨文化的社会成层面的定位面对着山寨文化,人们的议论纷争总是不停,而这正是折射出了不同社会层面的不同心理。
总得分为三部分:1.部分群众认为山寨文化之所以发展那么迅速,是因为当前文化体制不够成熟及相关法律不够成熟导致的,因此对其持坚决反对态度。
2.部分群众认为山寨文化的发展对其无严重的影响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虚荣心,给自身带来欢乐使自我得到满足,同时感觉山寨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其持大力支持的态度。
3.部分群众认为山寨文化得以发展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在其背后有一定的推动力,但又感觉山寨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对其持批判的继承态度。
二、山寨文化的不足之处(一)山寨文化的娱乐至死精神过激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娱乐是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而山寨文化又是娱乐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同时,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是年轻的一代,是年轻观众改变话语方式的一种主要表现,所以其中的娱乐精神占据大多数成分。
“山寨”文化现象探析【摘要】“山寨”文化是当下都市的一个流行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中既有恶搞、低俗的部分,但同时也闪耀着草根精神和创新的光辉。
本文将从“山寨”文化现象的起源、分类以及对“山寨”文化的看法着笔,浅析“山寨”文化现象。
【关键词】“山寨”文化起源具体表现评价“山寨”文化现象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并在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达到高潮的一个传播现象,它从一个时髦的词汇慢慢变成了一个常用词汇。
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草根文化”,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80、90后的“脑残文化”。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析“山寨”文化现象。
一、“山寨”文化的起源近些年来,“山寨”一词在我国可谓声名鹊起。
随着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粉墨登场,林林总总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山寨”迅速从经济行为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山寨呢?山寨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近年来越来越泛滥的“山寨机”说起。
山寨机是指那些由小厂家、小作坊拼装的,没有经过国家各项标准认证的贴牌手机和杂牌手机。
因其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如同占山为王的草寇,不受官方管制,故此被称为“山寨机”。
自山寨机以后,山寨商品逐渐延伸到各个行业,山寨的概念也日益被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模仿、盗版有关的人、事、物统统都被冠以“山寨”的称谓,自此,山寨文化应运而生。
也就是说,现今我们所说的“山寨”是指代任何模仿产品或行为,成为一类以模仿为特征的经济现象的命名。
现在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最初“山寨”这一词语的意思与现今常用义相差甚远。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山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山寨者,绿林好汉占据之山中营寨,它是朝廷正规体制之外的小政权,在官方地盘之外自立为王。
”“山寨”这一词语自古至今的变化也正映衬了文化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山寨”文化的具体表现谈完了“山寨”文化的源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山寨”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山寨现象传播的文化背景分析作者:朱明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摘要: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
“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
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关键词:山寨文化精英文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摧城拔寨,形成了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致使山寨文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根植我们的生活,对长期占据话语权的精英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对主流文化进行了遏制和调侃。
山寨彻底红了,尽管顶着“剽窃”的恶名,却无法掩饰它的走红程度。
当“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词,各种模仿行为也纷纷被冠以“山寨”之名,当山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令人不能小觑。
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
仔细审视“山寨热”的流行会发现与其传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解读山寨文化“山寨”一词,古已有之。
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
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
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
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
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
从这点看山寨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山寨文化总是被大众与“非正统”、“无知识产权”、“占据山头自立为王”、“小作坊”等词语相联系,我们所说的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
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
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
符号学视角下无印良品的反品牌建构无印良品是一家源自日本,以简约、实用、环保的生活用品而著称的连锁零售企业。
它以“品质不起眼”的产品和“不显眼的设计”而出名,生活中的小物件成为了品牌的象征。
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无印良品所呈现出的品牌形象,却是一种反传统品牌建构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并分析其反传统品牌建构的特点。
1.产品符号的解读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简约、实用、环保的追求。
无印良品的文具用品,其笔记本、铅笔、便签等产品都以简约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而著称。
这些产品本身就包含着符号的意义,简约的设计象征着简洁、清爽,实用的功能象征着便捷、高效,环保的材质象征着绿色、可持续。
这些产品符号构成了无印良品品牌形象的核心。
无印良品的店铺采用了极简的设计风格,采用自然木材和白色的主题色调,这种设计风格也成为了该品牌的符号。
这种简约的店铺设计象征着清新、舒适,自然木材则象征着环保、可持续。
店铺内使用的陈列架和展示道具,同样以简洁实用为主,这些都成为了品牌形象的符号体现。
无印良品以“自然、简单”为品牌理念,不仅在产品和店铺设计中得以体现,更成为了品牌形象的核心符号。
自然象征着健康、纯净,简单象征着纯粹、平和。
这种理念既是一种信念,也是品牌形象的符号标志。
二、无印良品的反传统品牌建构特点1.拒绝大众消费主义无印良品所呈现的品牌形象,可以被视为一种反传统品牌建构的典型。
其产品设计定位在简约、实用、环保,追求“不起眼”的品质,与传统品牌追求奢华、炫目、大众消费主义的理念相反。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品牌都在追求炫目并且大众化的市场,而无印良品则拒绝了这一模式,秉持独特的“不显眼”的品牌形象,成为了一种反传统品牌建构的象征。
2.坚持简约生活方式无印良品所代表的品牌形象,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完全符合了反传统品牌建构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对于高消费、奢侈品牌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然而无印良品却秉持着一种简约生活方式的理念,强调将生活过得简单,追求简单的幸福感,这与大众的追求截然相反。
从广告错别字到山寨文化探究摘要汉字是记录语言和传递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错别字时有发生,然而在大街小巷的店面或招牌广告总也能找到错别字,反映了我国人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有不该错的错别字,还有故意错的错别字,像山寨产品中假冒品牌名的错别字,千奇百怪,还有山寨文化的兴起,也引起我们了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错别字;谐音字;山寨产品;山寨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作用,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递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它是由汉族人民创造并使用的文字。
但是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免不了犯一些错别字。
即便是在很正式的场合比如店面和广告牌,形形色色的错别字也频频出现,我们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是中国的文化素质在落后,文字水平在退化,我们有必要去关注这些问题、思考下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汉字的组成,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有一些对应的关系。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主要发生在形似、音近和义近致误。
错别字出现的地方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逐一来分析下。
一、不该错的错别字,影响城市形象和景观商业广告招牌代表了公司或企业的形象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一般情况下,出错率很低,但是在一些小公司、小摊和小贩的牌子上常常有错别字发生。
比如:1.饭店门口:炒饭写成”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零售写成”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具写成家”俱” 。
5.装潢店门口:装潢写成装”璜” 。
6.失物广告:失物启事写成失物”启示” 。
7.安装公司门口:安装写成”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蜡写成洗车打”腊”。
9.饭店门口:盒饭写成”合”饭。
10.水果店门口:菠萝写成”波”萝。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商贩的文化水平较低,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文字规范,在文字书写上犯了错别字。
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好影响?错别字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景观,降低城市文化综合素质,而且不规范使用文字,误导消费者还耽误了青少年一代。
作者: 王悦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151-15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9期
主题词: 山寨文化;模仿;反讽;隐喻
摘要: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的流行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草根平民化色彩,因其模仿与抄袭的界限不清而颇受争议。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山寨文化的特质、其“搞笑”效果的成因及其与创新行为的关联,证明山寨是一种模仿与反叛并置的文化符号。
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文化规约中,它以隐喻的方式实现模仿。
又通过反讽体现自身特有的差异化效果,在隐喻与反讽的张力间进行自我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