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个体大小.
- 格式:ppt
- 大小:410.50 KB
- 文档页数:15
流溪河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特征林秋奇*,韩博平(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 510632)【摘要】于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调查了流溪河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特征。
轮虫在粒径大小范围为50~160 μm内,生物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枝角类(100~512 μm ESD(等效球体直径))的生物量谱呈‘单峰型’,最大生物量出现在中等大小的粒径组(200~256 μm)。
桡足类的生物量大约占浮游动物生物量的60%,为水库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粒径分布范围较宽,覆盖了轮虫和枝角类。
总体而言,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谱是一个线性谱,浮游动物生物量随着等效球体粒径的增大而上升,表明在食物链能量流动过程中,大个体比小个体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物量谱,热带水库中图分类号:Q173,Q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6)03-207-03 Size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in the lacustrine zone of Liuxihe ReservoirLIN Qiu-qi, HAN Bo-ping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Abstract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was studied from April 2001 to December 2002, in a tropical reservoir, Liuxihe reservoir (South China). Within rotifers (50μm to 160μm ESD), biomass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size, while cladocerans (100μm to 512μm ESD) had a maximum biomass concentration per size class at medium ranges of body size. Copepod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zooplankton fraction (contributed more than 60% of total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covered all 10 size classes from50 to 512μm in this study. The overall size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50 to 512μm 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 showed anincrease in biomass between successive size classes.Key words: Zooplankton; Size spectrum; Tropical reservoirSheldon 等人于1972年首次报导了海洋生物的生物量谱,发现海洋生物的生物量谱谱型是平谱,即生物量在各粒径组中是均匀分布的[1]。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海洋浮游生物通过一学期对海洋生物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大千世界,激发了我学习海洋的热情,同时让我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主要来介绍下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悬浮在水层中,是一种常随着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者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
并且绝大多数的海洋浮游生物个体很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只有个别的海洋浮游生物很大,像北极霞水母。
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多,隶属于植物界和动物界大多数门类。
并且其数量很大,分布较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海洋浮游生物分为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原核细胞性生物的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的单细胞藻类,像绿藻,金藻,黄藻等等。
其中硅藻最多,是海洋浮游植物中最主要的类群,大约占90%。
浮游植物是一种自养型的浮游生物。
有色素和色素体,从而能够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但是浮游植物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弱,一般分布在真光层。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当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浮游植物,就像藻类一样的,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海洋浮游植物价值高,含有蛋白质,并且能产生脂肪,多糖,蛋白等生物活性的物质。
所以来说,海洋浮游植物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目前,海洋浮游植物在食品,医药,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其良好的发展趋势。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多,结构复杂。
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的孔虫,纤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甲壳动物的枝角类、端足类、磷虾类等;水母类的水螅水母、钵水母等;毛颚动物等等。
海洋浮游动物是一类异养性的生物,必须要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而不可自己制造有机物。
包括阶段性浮游生物在内的海洋浮游生物有数千种,它们的大小从只有数微米的鞭毛虫到直径有2米的大型水母,从这可见海洋浮游动物大小差别大。
浮游动物从微型浮游生物到巨型浮游生物就跨越了5个等级。
1、浮游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区,个体小,不能作主动远距离移动,没有或只有弱的游泳能力的生物。
2、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
圆形色淡,成熟时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细胞相接处有钮状增厚部(极节球)。
3、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4、甲片式:表示甲藻门细胞壁上下甲甲片数目和排列的式子,如多甲藻的甲片式为4-3-7/5-2。
5、咀嚼器:位于咀嚼囊内,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的特殊构造,起咀嚼食物的作用。
6、非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非混交雌体。
7、疣足: 位于多毛类的体节上,由体壁向体侧伸出的肉质扁平状突起物,具有运动、呼吸、排泄、生殖、和保护等功能,但主要是运动功能。
浮游生物:是指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水生生物。
浮游植物:是营植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是营动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幼虫,形态上千姿百态,与成虫迥然不同,有的种类还包括许多个幼虫阶段或时期,变态后营底栖性的爬行生活或附着生活或底埋生活,也有少许种类营钻孔生活和寄生生活等。
永久(终生)性浮游生物:是指终生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阶段(季节)性浮游生物:是指只在其个体发育中的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经过变态以后,成体便改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的浮游生物。
暂时(偶然)性浮游生物:是指原非浮游种类,仅因海况变化、生殖季节等原因有时会短时期的营浮游生活的种类。
浮游生物学:是研究浮游生物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有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地现象,称为“赤潮”。
第1次作业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滨海湿地:指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近海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2.广盐性生物: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区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
(例如弹涂鱼能生活在淡、海水中)3.潮汐能: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由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
4.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海水中的碘被称为“海洋元素”。
(×)2.潜水员在海水中不同的深度看到太阳光的色调是一样的(×)3.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最终分别流入渤海和东海。
(√)4.额尔济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5.涠洲岛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火山岛。
(×)6.美国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约国。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 km;岛屿岸线长14000 km。
我国海域辽阔,海岛广布,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大约有6500 多个,其中面积最大的三个海岛是台湾岛、海南岛和崇明岛。
2.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物质、海洋生物农药肥料五大类。
3.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
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
4.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所有个体直接计数)、(取样调查方法)(鱼类种群的相对密度)5.中国春晓油田由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4个油气田组成,总面积 2.2 万km2。
四、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矿产分布在滨海地区的是(A)A.石英砂矿B.多金属结核C.海底热液矿床D.天然气水合物2.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A.海洋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资源密集程度高B.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主要受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制约C.海洋开发成本高是因为海洋开发风险大D.海洋污染和海上自然灾害都是有国界的3.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C)A.海岸B.海洋人工岛C.海上钻井平台D.海洋船舶4.拥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扇贝之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佳避暑胜地和中国十大最美海岛”10张国字号金名片的是(D)。
绪论;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机理,称为(个体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英国的( Forbs )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昆布带、珊瑚藻带以及深海珊瑚带。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1859出版的(《欧洲海的自然史》)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第一部著作。
海洋生物根据生活习性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分别是①浮游生物;②游泳生物;③底栖生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分类学系统划分:动物学生态、植物学生态、微生物学生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营养关系将它们划分为: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库的性质分为①水循环;②气态循环;③沉积循环。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海洋食物链基本类型有两类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至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服务)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转化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不同环节之间的能量比值统称为传递效率或转化效率。
交换库:库容量小,物质在库中的滞留时间短和流动速率快,多属于生物成分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2)①鱼类洄游行为: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广义上说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
浮游生物:在水层区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力的生物。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游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底栖生物:指生活于水底区的一类生物。
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固着生物、周丛生物、钻蚀生物、底埋生物、水底匍匐动物和水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不同。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水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赤潮: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壳套: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假隔片:隔片的一段是游离的壳缝: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假壳缝:壳面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龙骨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大孔和内部相通,有一打孔就是1个龙骨点龙骨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复大袍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在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已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海洋生态学大题(简答5x6,论述20)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生态系统的能源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成为进入生态系统可利用的基本能源(初级生产量)。
这些能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间不断地流动转移,使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过程得以正常运行。
从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看,食物链是把绿色植物(和某些营光合作用的细菌)固定的太阳能经过多次取食的有序环节,使一种形式的化学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化学能的过程。
特点:(1)热力学第二定的能量流动是非循环性的,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部分能量消散为不能利用的热能,因此没有任何能量(如光)能够百分之百有效地自然转变为潜能。
(2)生态系统能流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环节不可能很长。
2、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
当生物死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生辰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经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 2)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3.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
(2)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3)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4.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1)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氮、磷等无机盐都以适合于浮游植物吸收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便于浮游植物的直接吸收。
按个体大小将浮游生物划分类别的生态学意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按个体大小将浮游生物划分类别的生态学意义1. 引言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大小范围广泛,从微米级的细菌到数米长的巨型水母。
题型:名词解释、写出各名词的英文或汉语名称、单项选择、是非题、简答题、问答题、绘图题第一、二次绪论解释: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湖沼学 Limnology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浮游生物(plankton):为悬浮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 不能长距离的游动,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其个体微小.包括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Nekton):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具有快的游泳能力。
如各种鱼、虾。
漂浮生物(Neuston):生活在水表面。
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于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静止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如槐叶萍、船卵溞等。
底栖生物(benthos):包括底栖动物和水生锥管束植物(Large aquatic plants)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如着生生物、沉水植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2。
简述我国在水生生物学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3.如何划分湖泊的生物区?1.水底区:沿岸带, 亚沿岸带,深沿岸带沿岸带(littoral zone):从水面开始,延伸到沉水植物的部分.亚沿岸带(sublittoral zone) :沿岸带与深底带的过渡带.深底带(profoundal zone):深底带部分,无植物生长,只有少数底栖动物。
2.水层区:沿岸区(littoral zone):沿岸带以上的浅水部分.湖心区(limnetic zone):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
生物圈(biosphere):4.简述水生生物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藻类摡述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1)水华(water bloom)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2)赤潮(red tide):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3)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