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格式:wps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材料
发布时间:2010-10-12 11:41:38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 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 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 姆的观点同出一辙,其实质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但它的内涵绝不是指按 着一个模子培养人,搞一刀切或齐步走,而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的过程。 要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我认为,起码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意识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使少数学生成才。把大多数学生拒之于校门 外,使他们带着“我不行”的失败心态走向社会,他们在社会上总认为低人一等,强烈的自卑心伴随着他们 的一生,这实质是对人格的摧残。我国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教育的 社会化、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后,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有教无类”, 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禁锢人的思想,让所有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 人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 多年来,上海洋思中学的生源都是三流的,但经过他们的教育后,学生的质量并不低,原因就是长 期以来有一个理念在支撑着——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他们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是 受农夫的启发:农民看见庄稼生虫子,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除虫呢?看见庄稼 瘦了,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浇水呢?一句话, 他们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农夫种庄稼如此,教育亦然。 因此,他们确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 这样看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学校,不应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眼里不应 该有差生,在教育行为中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不过他们所取得成功的方面不 一样而已。如果我们的教育失败的话,首先要反思教育的本身,要从自身找原因。 2、树立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意识 以往我们曾一度认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使所有的学生按着统一的标准去发展,因此,把 学校当成了“铸模”,硬性地将学生按一个标准去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正如卢梭早就批评的那样, 由于“往往不加区别,使具有不同爱好的儿童从事同样的练习,我们的教育毁灭了特殊的爱好,留下死板 的千篇一律的东西。”最终成为事事“听话”,时时、处处、低眉顺眼的“好学生”,把一个个富有鲜活个性的 孩子培养成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曾经看过一份报道:八 十年代初,大连市曾有一位中学生,爱好体育且有跳高的特长,据专家测试其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都 优于同年龄时的朱建华(当时的世界跳高冠军) ,如能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充分发展其特长潜能,完全 有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又一个世界跳高冠军。然而,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社会却协同一致地要求该生同大 家齐步走,向“门门优秀”的方向奋斗,结果,不仅“短”没有补上来,而且由于错过了最好的培养时机,“长” 也被去掉了,个性特长就这样被扼杀掉了。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
1

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 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 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 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强调:“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 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 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正因为他们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 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 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云的豪杰才俊。”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里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 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 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我国建国50多年,但本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以往那种一味地“惟师”、“惟书”乃至整齐划一的教育有关。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看,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说到底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人 都有各自的智慧潜能,只有你善于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教育,他的潜能才会得到真正的展示和发挥。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 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决定了教育者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通过恰 如其分的教育使他们各得其所。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有人说,黄沙如海,找到绝对相似的两粒沙粒。 那么,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也绝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由此说明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这方面不行,可能那方面优秀。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强; 有的学生学习数、理、化钻不进去,但却能歌善舞;有的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但是酷爱体育和美 术;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还有的学生善于交际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及时发现,给予珍视, 并注意正面引导,这些被考试分数一把尺子“判决”为“不可造就”、“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很可能走向社会 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事实说明,文化考试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和发展潜力。郭沫若中 学时代毕业考试国文得了57分,但却成了中外闻名的作家、文学家;爱迪生小学时就被老师判为“不可救 药”,后来却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他的诸多发明造福了人类社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发现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著名画家蔡志忠有画画的天赋和兴趣,但 功课一般。初二那年,一位新来的老师一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这位老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 走读书这条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现在走着的路 是不是应该走的路,自己现在做的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这段话促成蔡志忠果断地中断学业,背上行 李去台北漫画界闯荡,若干年后,他成了华人世界中影响最大的漫画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位学生,曾 上了九年小学,几乎每上一个年级留级一次,而后来却靠完全正当的手段成为一位董事长。尽管当年学习 不好,但后来他非常重视知识的作用,聘请了不少博士硕士,用“借脑袋”方式来发展自己。这样的例子不 胜枚举。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要认识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内容、进度等过程中,要注意根据 差异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3、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