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现状和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物价上涨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物价上涨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
二、问题分析1. 原因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有不少,包括供需关系失衡、成本上升、货币超发等。
在制定解决方案时,需要对导致物价上涨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2. 影响分析:物价上涨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广泛,包括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企业成本上升、社会不稳定等。
解决方案应该能够有效应对这些影响。
三、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物价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价格波动的监控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价格过快上涨。
2. 控制货币供应:通过适当调控货币供应量,防止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维护货币的稳定。
3. 促进供需平衡: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
4. 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减少物价上涨的压力。
5. 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保障农产品的供应稳定,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
6. 加强价格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消费者的价格意识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适应能力,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虚高。
7.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轻物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
四、实施措施1. 建立物价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物价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价格波动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灵便、有效的价格调控机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成本变化,适时调整价格,保持市场价格的合理稳定。
3.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
4.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的监管,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分析论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了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物价上涨可能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针对这种情况,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及时出手解决。
本文将从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物价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例如,某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求量很大,而供应量相对较少,供需相对较不平衡,势必导致物价上涨。
2.流通成本随着物资供应链的逐步完善,物流、人力、仓储等流通成本也逐渐增加。
这些成本的提高,势必会导致原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造成物价上涨。
3.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也会直接影响物品价格。
例如,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大宗商品的上涨和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等。
这些因素变化,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直接影响,从而会导致我国产品的价格出现上涨。
二、宏观调控的作用1.通货紧缩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货紧缩政策。
通货紧缩是指通过加强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利率等多种措施,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
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总和需求和供给的水平,从而抑制物价上涨,使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管制政策价格管制政策也是宏观调控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采用价格调控措施,实行定价政策,直接干预价格机制。
这种措施主要是通过价格管制来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价格干预,直接控制价格上涨的幅度,起到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
货币政策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货币的供应量、货币价值等,从而使物价产生不同的变化。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调整货币政策,从而控制物价的涨跌趋势。
三、减少物价上涨的建议1.加大市场供给经历多年发展后,我国供给体系逐渐完善。
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期间生产、运营的停滞,市场供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增强供给能力,减少短缺状态,增强市场竞争,从而降低价格涨幅。
浅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目前,我国物价上涨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农产品、燃料能源、生活必需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期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思维。
首先,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疫情带来的消费冲击。
作为一个疫情相对得到控制、经济向好的国家,中国消费市场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人们由于过度宅家而产生的消费冲动,让很多以前没有涨价的物品,现在一涨再涨。
其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品价格上涨。
从一定意义上说,物价上涨分为两个阶段:成品阶段和生产环节的阶段。
而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的飙升,成品制造商们不得不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其三,产业链不畅通。
本来,各类生产厂家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供应链、销售渠道、人力、物流等环节来把商品发送到顾客手中,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环节物流转运的受阻,产业链短时内中断现象就时有发生,也造成了物价的压力。
其次,应对物价上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其一,稳定政策的实行。
在这个时候,政府应加强计划调节、政策引导,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及时性,使物价得到控制。
其二,加大货币监管力度。
货币数量是重要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所以加大对货币监管的力度就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抑制物价上涨的一种具体操作策略。
其三,进行资源整合。
有时候,物价上涨是由于各个环节中,资源缺失与不流畅导致的。
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加强行业合作与横向产业联盟化,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化,也促进物价的拦截。
总之,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其带来的困扰,我们也应采取多种对策。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发放政府补贴来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也可以着眼于消费市场,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方向,确保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也可以通过学习国外的经验,适度地加以改进和创新。
物价上涨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2.外部影响因素3.供需关系失衡4.资源成本上升5.政府政策货币超发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货币供应过多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促使价格上涨。
此外,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如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外汇市场波动等。
供需关系的失衡也会导致物价上涨。
如果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则价格必然上涨。
资源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或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
政府政策如税收、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经济、供需和生产带来影响,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危害1.通货膨胀2.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3.资源配置效率下降4.社会不公5.信任危机物价上涨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通货膨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留给自流或难以控制,则物价可能会异常高涨。
其次,物价上涨会导致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当物价上涨时,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在同一时间下降。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接下来,由于资源成本上升,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由于价格相对较高,公司会在减少使用资源,从而降低他们的成本。
而缺乏优质的原料或资源也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
这样会导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和资源浪费。
接下来,社会不公是因为物价上涨加剧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低收入人群。
最后,由于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影响,信任可能会受到危机和损失。
三、物价上涨的解决方法1.货币政策2.价格管制3.供给方面管理4.企业管理5.政府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解决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货币超发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货膨胀得以控制,从而降低物价上涨的影响。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近期,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合理的物价上涨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二、问题原因分析1.供需关系失衡:某些商品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
2.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上升,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3.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应过剩,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推高物价。
4.市场垄断:某些企业垄断市场,通过提高价格获取更高利润。
三、解决方案1.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价格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2.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稳定物价。
3.调控货币供应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4.增加供应量鼓励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缓解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
6.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稳定进口商品价格。
四、解决方案的实施和效果评估1.实施方案:(1)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价格垄断行为的打击。
(2)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
(4)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产品供应量。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6)加强国际合作,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
2.效果评估:(1)通过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有效遏制价格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2)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物价。
(3)货币政策的调控,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4)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增加农产品供应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缓解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
(6)国际合作的加强,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稳定进口商品价格。
五、结论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生产效率、调控货币供应、增加供应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物价上涨问题。
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一、物价上涨的原因从数据上看, CPI同比上涨3.8%,涨幅较大,这是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出现的物价走势。
从供给侧看,受国际疫情及外围不稳定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特别是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从4月份开始大幅上涨。
我国主要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1%(前值5.2%)。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居前一位的是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上涨(5.3%)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幅度调价幅度达到6.5%(前值6.5%)。
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叠加疫情影响价格上涨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所致:首先受疫情影响全球能源价格上升对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其次受主要港口及中转贸易环节运输成本上升影响港口吞吐能力下滑;第三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全球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在短期内国际石油、煤炭和铁矿石供应紧张价格不断飙升,大宗商品贸易持续疲软,从而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
此外主要出口国由于外汇储备下降也导致了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价格形成直接影响;另外也会对石油、铁矿石、煤炭等生产资料产生涨价效应。
受天气以及供给短缺叠加预期的影响,导致了主要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其中交通运输和通信价格上涨18.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8.1%;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价格上涨9.7%;衣着类价格上涨7.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1.9%;生活用品及服务同比增长8.3%。
居住服务为4.2%,下降0.4%;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较上年下降2.1%(前值0.1%):其中包括了学费上涨3.8%、教材费下降1.6%-3.3%等等。
交通运输工具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9.7%主要是受国内疫情大流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原油、天然气大幅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了国际石油、成品油等原料价格不断上升。
而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大宗商品的进口总量有所下降:2020年1-6月累计进口数量3292万吨(不含原油)同比下降11.4%;进口金额为9282亿美元二、通货膨胀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通胀是指一国内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供给量,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的现象。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物价上涨。
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此,我将从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
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物价上涨。
2. 供求关系失衡近年来,我国部分商品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价格上涨。
如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需求旺盛,而供给却相对不足,导致价格上涨。
3. 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部分时段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4. 国际市场波动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产生一定影响。
如国际油价上涨,会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影响1.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降低货币购买力,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 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使得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加大,而高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小,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3. 社会矛盾加剧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4. 消费者信心下降物价上涨使得消费者对未来预期担忧,消费信心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1. 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稳定物价。
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3. 保障民生需求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遏制恶意炒作。
5.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抗通胀能力。
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物价上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近些年来,中国也面临了高物价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价上涨呢?物价上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将会探讨这些问题。
一、原因首先,货币贬值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货币贬值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
当货币发行量过剩时,通货膨胀就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
当货币价值降低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商品,因此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其次,需求过度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价格上涨。
例如,在一个热门节日期间,人们需要大量购买礼品和美食,但是供应有限,这就导致了价格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会根据需求的增加来提高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最后,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当某些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时,厂商就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来保持盈利。
例如,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成本就会相应上升,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此外,运输和劳动力成本也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二、影响物价上涨会对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物价上涨会降低人们的消费能力。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日常用品,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这就意味着人们会购买更少的商品,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其次,物价上涨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通常情况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
因为低收入者的收入相对较低,他们购买商品需要花费更高的比例。
当物价上涨时,他们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最后,物价上涨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社会不稳定可能会引起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例如犯罪率和社会冲突。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结论综上所述,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货币贬值、需求过度和成本上升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物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引发了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例如加强货币政策、控制需求和加强成本管理。
浅析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浅析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我国物价不断上涨,涨幅屡创新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上涨呈现不同态势。
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回顾近几年我国物价的变动情况,探索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宏观调控一、前言我国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来衡量物价水平。
通常来说,若一国的CPI保持在0%~3%,表明该国经济运行平稳;若保持3%~5%,意味着该国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若该国的CPI持续大于5%,则表示该国物价涨幅较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2012年CPI 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
分类别来看,食品价格比去年上涨4.8%,烟酒及用品上涨2.9%,衣着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居住上涨。
1%。
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一)供需结构失衡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农村务农人员数量下降,农产品供给减少,而需求量却大量增加。
十多年来,我国农民开始大量到沿海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家务农的人数减少了,必然使得农产品总量减少,而需求的人数则相应增多,使供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价格疯狂上涨。
而在今年,这种改变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H7N9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二)政策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009 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 万亿元,信贷的巨幅增长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充裕。
2010 年4 月末,我国的流通中货币(M0)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分别3.97 万亿元、23.39 万亿元、 65.66 万亿元,其同比增长分别为15.76%、31.25%、21.48%,使得货币结构中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所占比例上升。
2023物价所总结引言2023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各国的物价水平对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2023年的物价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当年的物价情况。
一、全球物价走势1.1 全球通货膨胀率2023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商品价格上涨、货币供应增加以及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通货膨胀率约为X%,较前一年上升了X个百分点。
1.2 不同国家的物价变化在2023年,全球各个国家的物价变化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以下为一些典型国家的物价走势:1.2.1 美国2023年美国的物价上涨较为温和,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贸易摩擦影响。
根据美国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约为X%。
1.2.2 中国2023年中国的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为X%。
1.2.3 欧元区2023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呈现出不同国家间的差异。
德国、法国等欧洲经济体的物价上涨较为温和,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
整体来看,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约为X%。
二、物价上涨原因分析2.1 原材料价格上涨在2023年,许多重要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等。
这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2.2 劳动力成本增加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出现了增长。
这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2.3 货币供应增加一些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缓解财政压力,采取了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
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从而影响了物价的上涨。
三、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3.1 生活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会直接导致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而言。
食品、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费用的增加,对人民的生活负担造成了明显压力。
对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现状和原因分析摘要:近几个月来,我国民生用品除公交服务、电子产品等少数价格未变甚至下降外,普遍呈上涨趋势。
2010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CPI)呈前低后高趋势,平均同比上升3.3%;全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9%。
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食品类和居住类的价格上涨起了主导作用。
据测算,2010年,食品类上涨7.2%。
居住类上涨4.5%,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约占90%。
目前看来,价格上涨的势头还非短期可止。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这“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关键词:物价上涨矛盾一、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的货币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出了类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速”。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
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
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
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
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
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仅就广义货币(M2)来讲,2007-2010年各个年末余额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73%、17.79%、28.42%、18.94%,都分别大大超过了同年GDP增长的幅度:11.4%、9%、9.2%、10.3%(历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其中,特别是2009年,国家为刺激经济、保证增长,M2破天荒地同比增加28.42%,大大超过了同年GDP 增幅19.22个百分点,紧接着2010年供应量又继续大幅上升,到12月M2余额同比增长18.94%,仍超过同年GDP增幅8.64个百分点。
从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额来看,2010年12月M2的余额高达725774.05亿元,约合近11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
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行量宽政策,购进总额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两房”债券;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计划到2011年6月共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
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
流入我国的“热钱”活动就是其表现之一。
据估计,近两年来有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农产品等领域兴风作浪,干扰我国经济。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5月25日公布的数据,仅从该年2月开始查实的流入我国的“热钱”就有73.5亿美元,比上年的35.4亿美元增加1倍多。
估计同年10月隐藏在我国贸易额下的“热钱”还有178.5亿美元,以及囤积香港正待涌入的“热钱”6500亿港元。
不难理解,这些“热钱”的涌入,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二、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非货币因素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除了货币供应量过多以外,还有如下重要因素需要分析。
1.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
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
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
2007年进口的原油、成品油达1.8亿吨,2010年更增至2亿吨以上。
因此,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
国际油价2003年初每桶为37美元,但随后受美伊战争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到2008年曾涨至每桶147美元。
接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曾急剧回落到每桶约50美元。
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
尤其是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导致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
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
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2. 国际矿产价格上涨。
矿产品是钢铁、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粗钢达5.67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7%。
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且从2003年开始就成为了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量的25.9%,2009年进口6.28亿吨。
由于国际铁矿石受三大国际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也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
据计算,2001-2008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了3倍多。
2010年4月以来,铁矿石价格谈判协议的有效期由1年缩短为1季,这可能使价格进一步上升。
铜是工业企业的又一重要原料,它可用于管道、供暖、电线和通信缆线,是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重要物资之一。
由于世界最大产铜国智利在2010年初发生大地震,使铜价上涨4.5%,达到每吨7522美元;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铜的需求增加,加之去年冬智利发生工人罢工,都进一步推高了铜价。
据报道,2010年6月以来的三四个月之间铜价飙升约50%。
3. 国际粮价上涨。
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
有关资料显示,1960-2000年,每年进口的谷物占全国消费量的比例未超过5%,而新世纪以来,却上升到约15%。
据农业部2010年8月3日公布的数据,当年1-6月,大米、玉米、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进口量同比增加60%。
其中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26.3倍。
在国际“脱石油”的潮流下,粮食作为生物燃料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近年美国40%的玉米、巴西产的50%粗糖都被用作生物乙醇的生产原料而耗费了。
另外从供给方面来看,位居世界第三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去年因遭百年一遇的旱灾减产而不得不进口谷物。
这就势必导致国际粮价上升。
英国《金融日报》2010年8月15日的一篇文章透露:2010年7月份国际小麦价格上升50%;《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2月12日报道:目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上升,与同年4月初相比,玉米等主要粮价已普遍上涨5至7成。
2011年1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2010年12月国际粮食价格指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进口的粮食价格自然会随之上升。
不仅如此,在国内粮食市场上,还由于外资进入后垄断、操纵市场也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
如去年8月1日,在江西某县,当早稻刚上市,该县国有粮食公司和中央储备粮直属库还未入市收购的情况下,某国际粮食巨头就抢先挂牌抬价收购,每百斤出价98元,既高于去年国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最低收购价,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早稻的平均收购价。
随着粮价上涨,相关食品乃至蔬菜等农产品也会应声上浮。
4. 工资成本上升。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
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
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
随着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工资成本也会有上升趋势。
据计算,我国从1980年到2001年之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贸易出口的59.2%。
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实际上是一种劳动力输出,只不过是以产品为载体的间接的劳动力输出。
我国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工人工资总体水平很低,2002年每小时仅0.67美元,同年美国为15.29美元,为我国的22.8倍。
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差距趋于缩小,如到2004年,美国仅为我国的18.2倍,即我国工人工资平均每小时已由0.67美元增加到0.84美元,增加了25%以上。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大量的出口贸易产品特别是加工贸易产品是靠大批农民工进城来完成的,从而必然日益形成城乡劳动力的相对紧缺,促使工资上升。
加之,近年来我国一些外资企业劳资纠纷增加,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
有媒体报导,2010年初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
工资成本普遍上涨,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
总之,工资上升主要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但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我国当前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无论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还是国际能源、矿产、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工资成本上升等,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2008年国际金融有关。
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与美欧各国出现的大量失业、债务危机,甚至罢工游行、抗议示威等社会乱象一样,本质上都是2008年危机余波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性质。
三、当前各种相关矛盾现象的分析在我国目前出现物价较快上涨的情况下,还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矛盾现象,往往令人疑惑不解,这里不妨进行简要分析。
1. 物价上涨与较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按西方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反向变化的,但我国目前却存在着二者并存的反常情况,即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失业人口并不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