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王维、苏轼禅诗之比较浅探》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王维山水诗的“禅趣”探微摘要:王维被后世誉为“诗佛”,究其原因,是时代与家庭,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一步步进入禅境。
佛教信仰与绝高文艺才华的结合,使王维更能够领悟到禅宗的妙谛,禅宗思想浸润到他的创作当中,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了禅宗的审美观照。
他的山水诗平淡悠远,禅趣盎然,有着浑然天成的“禅趣之美”。
这种禅趣美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空灵、静谧、无我、冲淡。
它是山水田园自然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Wang Wei landscape poe try “B uddhist interesting” Ethan microAbstract:Wang Wei was later known as “Buddha poetry”, the reason is age and family, complex and bumpy life experience made him step by step into the Zen habitat .The Buddhist faith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alent rejects more can comprehend, Wang Wei to Zen clever attentively, Zen thoughts of infiltrating into his creation, as a kind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ccumulation, formed a Zen beauty appreciation. His poems insipid long, Zen interesting with exhibitor, integrated with the beauty of “Buddhist fun”. The Zen interesting beauty specificall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aspects, namely, empty spirit, quiet, without me, dilute. It is an idyllic spot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is also the common ideal of quiet and beautiful.Keywords: Wang Wei; Landscape Poetry; Zen fun盛唐诗人王维一生所作甚繁,现存诗约四百余首,其诗清雅超脱、空灵冲淡的意境为人称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发布时间:2021-06-23T11:40:06.9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作者:骆雅倩[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
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一、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
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1、空寂境界的美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359典型说话2020年第9期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学士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美学思想是超凡脱俗的,它提示了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提供了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启迪了象征性的审美传达和规范了体验性的审美追求。
惠能在《坛经》中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信。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首。
”对于当时仕途坎坷的王维来说,参禅似乎是令自己放松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禅意的名篇,于是著有“诗佛”之称,连字都要与禅有关,摩诘来自禅宗七经之一的《维摩诘经》。
难怪乎王维的诗处处透露出一股脱俗、空灵之气,真可谓不着一个禅字,却处处有禅意。
王维诗中最大的特点是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
而诗禅相融是主体以“平常心”,“无住心”处世俗,重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体验个体生存的超旷状态。
那么对王维诗中的禅宗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1 寂照静观,澄淡精致“静”、“空”两个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佛门清净,参禅之人必是清修、静练,有着泰山崩顶而面不改容的超凡气度。
王维好佛,因此他的诗也体现出“静”和“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诗人在这首诗里旨在描写春夜山涧的幽美静谧,却有意打破常规,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山空”,创造出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苦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他多表达的意境恰恰是禅学的意境,澄淡精致。
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空山”、“明月”、“清泉”的意想,塑造出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和空灵的禅意。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中文系2009级1班指导教师:【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思想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形成了苏轼混杂的艺术观,尤其是禅悟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的渗透是明显的,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从禅宗的角度,重点探索苏轼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禅悟观,以及佛禅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禅悟苏轼禅宗诗歌影响[Abstract]Su sh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le su shi thought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of fus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ddhism thought, Confucian, Taoist, buddhist birth 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forget who formed the su shi mixed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satori thought of su shi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Su shi poems infiltration of zen thought is obvio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flavor of zen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n satori view in focus for sus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ddrunkenness thought in his poems.[Key Words] Satori Su shi Zen Poems impact早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
王维研究论文系别:文学院专业级别:06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浅析王维晚年的佛诗摘要: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时写下了大量的集山水风景与禅宗哲理于一体的诗篇, 不仅为他博得了“诗佛”的美誉,而且引起了无数后代文人的共鸣和极度推崇;不仅在唐朝文坛上占有极大的分量,更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论文拟通过安史之乱后、即王维进入晚年时他的佛诗的风格进行具体的论述,并进一步探索促使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对王维晚年的佛诗能够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王维佛诗超然避世佛学虽然源出印度,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推炼,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延伸至生活和文学的领域,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身上表现尤其突出。
王维幼年时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信奉佛学。
据说他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所以让他名维,而把他的字取为摩诘。
正因如此,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并且“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①。
但这时的信奉只是一种基于环境熏陶而形成的爱好,而没有成为一种主动追求的信仰。
并且由于前期的仕途相对而言比较顺畅,自身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二十一岁即中进士,也可以说是少年得意。
此后虽然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但不久就受到当时宰相张延龄的提拔,任右适宜,监察御史,吏部郎中,一直作到殿中传御史。
所以他在这一时期虽然对社会上的不合理显现表示了不满,但仍旧保持着对开明政治的热情。
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虽然也有禅宗哲理,但是基本上还是以积极的色调为主。
比如较能代表他前期创作风格的《观猎》,其中描写野外景致时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②两句。
仔细品味时固然也有佛家空旷寂寞的味道,但丝毫不缺一个大国文人所特有的气魄。
再如他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
浅谈王维诗画艺术的“禅意”摘要】论文分别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禅宗对王维诗画艺术的影响。
一从他生平与佛禅的因缘来说明禅宗对他的生活背景的影响;二通过他的田园诗所渗透的“禅意”来了解禅宗对其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三通过对山水画特点的分析了解禅宗对其创作的影响;四从后世的评价与历史价值中阐明禅宗对中国画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我们从中得到的对于“以诗入画”、“以禅入画”的绘画精神的启发。
【关键词】田园诗;禅意;空幽;淡泊【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9-02在佛教史上,隋唐五代是佛教宗派最多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与佛教有了融合,一些书画家开始尝试着把禅意带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空幽淡泊”的境界,从而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首先“以禅入画”的是被后人称为“文人画”创始人的王维。
王维能诗善画,信仰佛教,这就为他后来把诗画艺术与禅相结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我们读王维的诗,感觉他的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就像一幅幅的山水画,在他的诗画中又渗透着高远淡泊的禅意,达到了画中有“禅”,诗中有“禅”。
同时他的诗与画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品诗赏画的过程中感觉到他的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王维首次把“禅意”“禅趣”引入山水画对后世绘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王维的生平与佛缘王维从小就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1王维的家庭影响。
王维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家里人把佛教里能言善辩、智力过人的居士代表人物“维摩诘”的名字拆开,为王维取名“王摩诘”,可见王维从小就受到佛教的薰染。
12王维生活的年代。
隋唐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佛教宗派广泛流行的一段时期。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
他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
于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13王维与神会禅师的结识与往来。
文化长廊CulturalCorridor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论王维诗歌的灵韵禅心文/陶承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可谓是熟悉之极,从他的《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中都能够体会到优美的田园风光。
诗句清新,意境美,宛如呈现在面前的山水画,难怪《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意;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终南别业》一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却为我们展示了四幅富有悠适闲静气息的生活画卷。
一是“晚家偏隅图”。
中年以后的王维厌入尘俗,吃斋念佛,过上了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诗人陶醉于位于终南山别墅的秀丽寂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有文为证“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二是“独行自乐图”。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三是“穷水观云图”。
颈联为后代诗家赞叹不已,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人随意而行,闲情逸致可见一斑,竟来到穷尽之处坐而观云,水之曼妙,云之飘荡,动静舒卷构成了疏朗的画面,心情悠闲映衬到了极点。
四是“林偶知音图”。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读完全诗,诗人的形象仿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能随时随处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俨然是一位悟禅高人。
首联中“中岁好道”崇尚佛法,晚年落住终南山。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作者:j i a n g sh a25摘要:唐代的“诗佛”王维以其意境淡远,禅味浓郁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成就与他早年开始的生活方式无不相关,他的家庭、朋友及仕途人生的曲折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对他禅宗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试从王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出发,解析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并试论王维将宗教体验与为审美体验互为融合的禅宗境界。
【关键词】:环境影响宗教体验审美体验【正文】: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
西晋思想家傅玄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除开外界的因素,也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
我们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
南山的幽静给予了陶渊明淡泊的心性,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的性格,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
那么,生活在盛唐佛教文化昌盛时代的王维是否也将受到环境的影响呢?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
”(《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王维诗的论文王维诗的论文摘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
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
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
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
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诗中和之美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
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
《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
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
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
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
”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第9卷 第2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ol 9 No 2 1999年 第2期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 Jun 1999浅析王维诗歌的禅意王 庆摘要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诗在艺术上的造诣是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
同时,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
王维诗作的 澄澈精致、 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使王维诗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禅意对王维诗歌创作的研究,不能忽视禅学的深刻影响。
禅意渗透,使王维形成 安心无为、 形随运转、 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
王维诗作的 澄澈精致、 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
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 诗佛!的称誉。
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与影响, 弟兄俱奉佛∀。
他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禅宗的兴盛开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
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
神秀应召入都,被尊为 国师。
开元十三年,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 王公大人,竟来礼谒#。
北宗的优势一直继续到开元、天宝年间。
弘忍的的另一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
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
神会很有活动能力,在他的推动下,南宗取代北宗而占据禅宗的统治地位。
王维一生习禅,与南北两宗都有很深的关系。
他写过一篇∃为舜门者黎谢御题大照和尚塔额表%。
大照是普寂谥号。
王维又曾应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南宗创始人慧能撰写碑名,即∃能禅师碑%,这是最早传述这位南北宗创始人思想的可靠文献。
由此可见他深得南宗的器重。
禅宗的理论中心是佛性说,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析王维诗中禅意的深层归因 作者:吴莉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试图随着王维一生命运的起起落落,通过“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两个主要阶段来观照诗人诗歌中禅意最终的形成归因。笔者认为正是禅思无欲无为,随缘静心化解了诗人王维最后的怨愤,使他在现实面前闭上了眼睛,走向了虚无与寂灭,并在此中宁心静性的澄心观照客观物象,将禅意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诗歌。
关键词 王维 诗 禅 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Deep Attributed of Zen in Wang Wei's Poem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Wang Wei's fortune through a lifetime. "Dash grief", "no where to Buddhism sales," the two main stages of contemplation the final formation attributed Zen poet poetry. I believe that and Zen is the desire inaction, and revel meditation defuse the poet Wang Wei last grievance, he closed his eyes in the face of reality, toward nothingness and Perishable contemplation objective and there is a world the quiet Jerneh images, the Zen deeply melt into his own poetry.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王维诗与禅学研究王维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与佛教禅学有着扯不开的连系,王维凭借他那诗风清丽、充满禅趣的山水般的田园诗独树一帜,诗歌的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对我们后世诗人以及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引言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唐代开远的繁荣时期,领导世界不仅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也像开放经济一般自由和丰满。
汉代佛教东结束以来500多年的唐朝,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与儒、道的唐代难以融合统一的思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打压李性和佛教的建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对儒学和佛教局三足鼎立,文化持续繁荣的局面。
王维生活在唐代天宝年间的开远盛世。
他从小被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年轻的时候便在佛教禅修。
他早期的官员,虽然不受政治太大的失败影响,但职业生涯的连续曲折,后来接受了佛教南宗禅一方的思想。
最后择取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的道路”。
后来的很多学者把他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还有为了实现心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从不停止奔走呼喊口号的杜甫等人相比,批评他用委曲求全的态度来过消极的生活,更甚的是上个世纪80年有一个学者为王维惯了为“佞佛”的称号,显然是对王维学习和接受宗教思想的偏见和排斥。
通过对王维的诗歌和王维的评价给古代和现代的研究者把握王维对古代诗歌的贡献,自身的精彩思想的独特魅力的禅诗的花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琢磨不透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王维的一直生活的积极向上,忍辱负重,质朴清洁,像其他杰出的诗人相同,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广阔的天空中绽放光芒,如星闪耀。
陈一新在《王维选集》在第一阶段,论述王维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价值,指出“王诗画”,并对王维早期诗歌的“强大”和后来的攻击“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田园诗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的评价很高,也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学者,所以有来自禅宗,绘画学习一些王维的诗歌艺术,音乐和其他的观点,但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同的特点分析,对王维的诗歌研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开题报告
1
论文题目:
《论埃德加·莫兰的复杂范式》
(On Edgar Morin’s Complex Paradigm )
选题背景及意义:
17世纪产生了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科学体系。经典科学的理性主义方
法主要是通过经验归纳和数学演绎从大量反复的经验事实中去把握解释它们的
简要、明确的规律。埃德加·莫兰认为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建立在“有序”、“分
割”和“理性”的三大支柱之上1。“有序”意味着人们认为所有的无序性都是
表面的,是暂时的无知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待发现的有序性;“分割”表现为两
方面,一是学科的专业化,一是认为客观现实可以不考虑它的观察者而被加以考
察;“理性”意味着被视为“绝对理性”的归纳—演绎—同一性的逻辑。这三大
支柱在20世纪热力学、微观物理学、地球科学、生态科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等等新兴科学探索的发展中动摇了。经典
科学的简化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自
组织等新概念不断出现,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兴起。这些科学理论包括耗散
结构论,突变论,协同学,超循环论,混沌学,分形学等。发表第一篇关于复杂
性重要文章的作者沃伦·威沃曾经预言: 19世纪是复杂性被瓦解的世纪, 而接
替它的20 世纪将是有组织的复杂性的世纪。2科学发展的前沿正在出现一个能够
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动向, 这就是建立在非线性科学和自组织理
论基础上形成的复杂范式、复杂性方法或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兴起。复杂性理论的
兴起将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平台。经典科学的理解方式即简化范式受到了全面的挑战。复杂范式已
初见端倪, 并将在21 世纪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范式。这是一场科技观
乃至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及其复杂性的研究使
人类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特别是混沌理论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大大促进了复杂
性的研究进程,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和众多学科的关注。人们认为复
杂性科学在新世纪将会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它向新世纪科学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
战,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极好机遇,复杂性研究必将展示其美好的应用前
1
[法] 埃德加 莫兰:《论复杂性思维》,《江南大学学报》,陈一壮译,第5卷第5期,2006年10月,
第18页。
2
[法] 埃德加 莫兰:《复杂性思想: 自觉的科学》, 陈一壮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P137。
开题报告
2
景。目前,国内外对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的认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非线性与复
杂性科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不论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
都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和极为活跃的崭新科学。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在理论研究和
应用实践上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促使传统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尤其是思
维方式、认识论及方法论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
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因此,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性研
究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法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当代思想史上最先把复杂性研究作
为课题提出来,把复杂性作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加以阐释并且首倡复杂性范式
的思维革命。莫兰在他1973年发表的《迷失的范式: 人性研究》一书中正式提
出“复杂性方法”。莫兰在人类学研究中使用的复杂方法最终使他走向一般的复
杂性方法。莫兰认为复杂性对自己来说,只是挑战而非答案。复杂范式是对简单
范式的补充和整合,他批判经典科学的方法论所代表的简化的理性主义的弊病,
期望能用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理性主义代替简单的、静止的、封闭的理
性主义。莫兰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他的代
表作六卷本巨著《方法》展现了一幅从物理科学到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百科全
书式的面貌。复杂范式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自组织理论的原理为基础,
以复杂性思维的基本原则为顶端,构筑了一个科学理论的大厦。莫兰的复杂思想
看到世界事物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融合、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融、个体和环境的
相互渗透,建议用“宏大概念”、“策略性眼光”和“元系统观点”来认识和考察
对象。莫兰复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不是单纯的有序或者无序,而是有序和
无序的交混。现代系统论提出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这个理论强调
了世界事物的整体性,但莫兰认为这只表述了系统性质的一个方面,他提出“整
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其实质在于补充了对于作为对局部的个体的重要性的
认识。莫兰的元观点认为,任何一个概念系统必然包含一些只能在系统之外给予
回答的问题,因此,要认识一个系统就必须参照一个元系统。
他的综合性的思想特点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他致力于建立全面的、整体的
人类学,并经过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领域而走向建立复杂性的一般的科
学方法论。莫兰的复杂性理论的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哲学,
开题报告
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里多层次地广泛地展开,他的复杂性理论不仅超
越了一般系统论,还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认识论方法,所以可以说
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还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的认识论。莫兰
的思想对当代世界构建相互理解的伦理学有很大的启示,对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
响。
重点、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对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进行研究,分析
论述其基础原理和基本原则,从而发掘出有价值的论点使得论文主题得到提升。
主要是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对有关莫兰复杂性思想的材料进行研究。
这一方面的资料相对比较少,研究得也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广泛阅读任何有关
的书籍,工作量较大。另外莫兰的学说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把
握可能不够全面,掌握不够深刻。
所以,笔者认为在研究时,务必要以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问
题,把握问题的实质,避免主观臆断。在缺乏充足有力的证据情况下,要科学存
疑,将遇到的问题诚实地记录下来,以待以后深入的研究。
研究方法:
以文献综述法为主。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方正等查阅相关期刊,利用图书
馆资源借阅相关文献。尽可能多地掌握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
深入发掘文献内涵。
分析综合和比较的方法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方法。对有关国际复杂
性科学,复杂性研究的背景资料和有关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综
合。并且通过莫兰复杂性思想与世界其他复杂性研究的比较,莫兰复杂性思想和
过去简单性的比较等,从中掌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实施计划:
严格按照学校各项规定,充分采纳导师指导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撰写论文并
准备答辩。五月中旬之前完成所有准备性质的文献查阅的相关工作,并开始拟定
具体的论文提纲。五月下旬之前对论文正文进行撰写,并确定新的文献需求。之
后立即丰富和完善论文整体,并进行校对,交导师审阅。六月之前修改论文以及
开题报告
4
翻译材料等,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六月初,完成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陈一壮:《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述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7] [法]埃德加·莫兰:《论复杂性思维》,《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陈一壮译,第5卷第5期,2006年10月。
[8] 陈一壮:《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年12月。
[9] 陈一壮:《试论复杂性理论的精髓》,《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0] 陈一壮:《论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思想”》,《中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
[11] 王健:《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论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1
卷第4期,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