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常考考点复习指导 实验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8
- 1 -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和器材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两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总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总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
实验器材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方案二:利用光滑长木板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方案三:利用等长摆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 2 -
方案四:利用斜槽滚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Δt ,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方案二:利用光滑长木板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小车速度的测量: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ΔxΔt 计算。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1+m2)v2。
- 3 - 方案三: 利用等长摆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摆球速度的测量:v=2gh ,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由摆角和摆长(l+d2 )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1v1′+m2v2′。
方案四:利用斜槽滚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小球水平射程的测量: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2.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实验器材及实验操作等。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气垫导轨是否完全水平,摆球受到空气阻力,小车受到长木板的摩擦力,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存在差异。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1、m2和碰撞前后速度(或水平射程)的测量。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给滑块的初速度应沿着导轨的方向。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实验前两摆球应刚好接触且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切线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热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典例1】(2022·岳阳模拟)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斜槽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调整末端切线水平; - 4 - ②将白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白纸上面放上复写纸;
③用重垂线确定斜槽末端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O;
④让小球A紧贴定位卡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的落地点,重复多次,确定落地点的中心位置Q;
⑤将小球B放在斜槽末端,让小球A紧贴定位卡由静止释放,记录两小球的落地点,重复多次,确定A、B两小球落地点的中心位置P、R;
⑥用刻度尺测量P、Q、R距O点的距离x1、x2、x3;
⑦用天平测量小球A、B质量m1、m2;
⑧分析数据,验证等式m1x2=m1x1+m2x3是否成立,从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⑤与步骤④中定位卡的位置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与步骤⑤中重复多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小球A与B碰撞后运动方向不变,A、B质量大小关系为m1______________m2。(选填“>”“<”或“=”)
(4)如图乙是步骤⑥的示意图,则步骤④中小球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m。
【解析】(1)为使入射球到达斜槽末端时的速度相等,应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入射球,即步骤⑤与步骤④中定位卡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2)步骤④与步骤⑤中重复多次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为了使小球A与B碰后运动方向不变,A、B质量大小关系为m1>m2。
(4)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其分度值为1 mm,步骤④中小球落点距O点的距离为OQ=37.26 cm=0.372 6 m。
答案:(1)保持不变 (2)减少实验误差 (3)>
(4)0.372 6(0.372 4~0.372 8之间均可)
热点二 创新型实验
角度1 不变目的变装置(气垫导轨+光电门)
【典例2】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开始前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左端装一个弹射装置,滑块碰到弹射装置时将被锁定,打开控制开关,滑块可被弹射装置向右弹出。滑块甲和滑块乙上装有相同宽度的挡光片,在滑块甲的右端和滑块乙的左端装 - 5 - 上了弹性碰架(图中未画出),可保证在滑块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极小。开始时,滑块甲被弹射装置锁定,滑块乙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如图2所示,则d=__________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则选用下列哪组滑块能使实验效果更好__________。
A.m甲=50 g,m乙=50 g
B.m甲=100 g,m乙=50 g
C.m甲=50 g,m乙=100 g
(3)某次实验时,该同学记录下滑块甲(质量为m甲)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t1,滑块乙(质量为m2)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2,滑块甲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3,根据实验器材等测量条件确定误差范围。
①只要等式__________成立,则可说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②只要等式__________成立,则可说明这次碰撞为弹性碰撞。
(注:以上2个等式必须用题目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解析】(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21 mm,游标读数为0.05×7 mm=0.35 mm,则最终读数为21.35 mm=2.135 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所以入射滑块不能反弹,所以应用质量较大的滑块去碰质量较小的滑块,故选B项;
(3)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
v1=dt1 ,v2=dt2 ,v3=dt3 。
①设甲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甲v1=m甲v3+m乙v2;
- 6 - 代入速度公式则有:m甲dt1
=m甲dt3
+m乙dt2 ,即m甲t1 =m甲t3 +m乙t2 ;
②要保证为弹性碰撞,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则有:
12 m甲dt1 2 =12 m甲dt3 2 +12 m乙dt2 2 ;
即m甲t21 =m甲t23 +m乙t22 成立,即说明为弹性碰撞。
答案:(1)2.135 (2)B (3)①m甲t1 =m甲t3 +m乙t2
②m甲t21 =m甲t23 +m乙t22
创新解读
本题的创新点体现在利用气垫导轨代替长木板,利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环节,利用相对误差评价实验结果。
角度2 不变目的变装置(斜面+平抛)
【典例3】(2021·郑州模拟)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检验两个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某同学选取了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相等的小球,按下述步骤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②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AB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处的切线水平,将一斜面BC连接在斜槽末端。
③先不放小球m2,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记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④将小球m2放在斜槽末端边缘处,让小球m1从斜槽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记下小球m1和m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
⑤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个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点B的距离,图中D、E、F点是该同学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几个落点位置,到B点的距离分别为LD、LE、LF。
(1)小球m1和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__________点。
(2)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
- 7 - (3)用测得的物理量来表示,只要再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小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解析】由题意可知,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的D点,m2的落点是图中的F点。设斜面BC的倾角为θ,小球从斜面顶端平抛落到斜面上,两者距离为L,由平抛运动的知识可知,L cos
θ=vt,L sin θ=12 gt2,可得v=L cos θg2L sin θ =cos θgL2sin θ ,由于θ、g都是恒量,所以v∝L ,v2∝L,所以动量守恒的表达式可以化简为m1LE =m1LD +m2LF ,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可以化简为m1LE=m1LD+m2LF。
答案:(1)D F (2)m1LE =m1LD +m2LF (3)m1LE=m1LD+m2LF
创新解读
本实验利用斜面上的平抛运动获得两球碰后的速度,根据平抛斜面模型采用分解位移找数学关系分析实验数据。
角度3 变装置变目的(测量速度)
【典例4】如图甲所示,冲击摆是一个用细线悬挂着的摆块,弹丸击中摆块时陷入摆块内,使摆块摆至某一高度,利用这种装置可以测出弹丸的发射速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弹丸的质量m和摆块的质量M;
②将实验装置水平放在桌子上,调节摆绳的长度,使弹丸恰好能射入摆块内,并使摆块摆动平稳,同时用刻度尺测出摆长;
③让摆块静止在平衡位置,扳动弹簧枪的扳机,把弹丸射入摆块内,摆块和弹丸推动指针一起摆动,记下指针的最大偏角;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记录指针最大偏角的平均值;
⑤换不同挡位测量,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完成下列填空:
挡位 低速挡 中速挡 高速挡
平均最大偏角θ(度) 15.7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