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时1走进文化生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38.45 KB
- 文档页数:5
第12单元单元综合提升[网络构建][纵横相连]1.关于“个人如何做”的文化生活知识汇总(1)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要求我们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求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要求我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6)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求我们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7)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8)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9)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0)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专题1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题要素】指导思想十中国道路十自觉自信十基础工程十立足实践十主体力量十体制保证十精神文明十中心环节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竟争力。
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典例探究】典例1.(2018-全国卷111)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依题意,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这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满足群众需求,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②③符合题意。
文化传承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错误。
④夸大了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不选。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表明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专题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向一走进文化生活高考试题考点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2013年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
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
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要求。
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①观点正确。
未成年人是上网的重要主体,国家必须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提高其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②观点正确。
③观点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题意无关。
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更容易带来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④观点错误。
2.(2013年江苏政治,20,2分)2013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这说明(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
文化演出市场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这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④当选。
题干指向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②不选。
③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2013年江苏政治,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
阜宁县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编写人: 张贵祥 审核人: 陈于庆 日期:一、高考考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 为指导,建设 、面向世界、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 的梦想。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和 的关系。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 和 。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及要求(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 的深刻认识、对 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 的充分肯定、对自身 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1.发展教育事业(1)原因:教育是 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要求:坚持 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1)原因: 是第一生产力。
(2)要求: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 和 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5高考复习政治单元检测(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右边漫画《两只狼》告诉我们()①文化对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落后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③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④文化市场也有令人忧虑的现象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意义是()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③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需要()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的独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①文化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②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④发展大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走进文化生活 一、选择题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 ③助长了狂热“追星”现象,使腐朽文化肆意扩散 ④可以使人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③都是消极影响,应排除。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2.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①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②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③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④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故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文体市场的管理,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3.某市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按照文化出版管理规定严把关口,在源头上查堵各类有害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引导市民文明阅读。要净化文化市场需要( ) ①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②政府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市民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文化市场良莠并存,要求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要求消费者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③④正确。①②与题意无关。 答案:D 4.近年来,一些“戏说”历史的通俗读物成为出版热门。这些出版物常常将奇闻轶事作为历史知识,把阴谋权术作为成功之道,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荒诞化,误导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对此( ) ①国家必须加强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发展先进文化 ②文化生产企业需要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③文化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④读者要提高眼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文化生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不符合题意。①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5.近年来,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网络迷信,将旧时的街头算命改头换面,借助网络和“高科技”的幌子,堂而皇之地进军校园,虏获了不少少男少女的心。这说明了( ) A.腐朽文化腐蚀民族精神,必须取缔 B.多种文化并存,错误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落后文化仍然在扩散,危害社会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了落后文化借助网络和“高科技”的幌子有扩散的趋势,D项正确;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错误。 答案:D 6.面对网络不文明语言,某校召开了主题班会策划宣传主题,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净化网络语言、还网络绿色”的宣传主题。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相符合的是( ) ①从我做起,抵制网上低俗之风 ②绿色上网,发展流行文化 ③拒绝污染,远离网络文化 ④抵制庸俗,追求高雅网络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③说法显然错误,①④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C项。 答案:C 7.2016年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中,“尼玛”“屌丝”“逗比”位列前三位。有的专家提出:不能任由低俗用语在互联网上疯长。这启示我们( ) A.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B.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 C.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 D.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解析:材料说明网络市场的语言混乱,这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8.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所以①②正确。③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 答案:A 9.红色电影的集中展播极大地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这体现了( ) A.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B.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D.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解析:“红色电影的集中展播”在全社会引起的反响和所起的作用,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先进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发展,B错误;C、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0.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发掘和传播长征中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央电视台将制作播出大型纪录片《长征》。这说明( ) ①文艺作品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内容的创新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优秀作品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社会实践,②观点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③观点错误。发掘和传播长征中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①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11.“鲁剧”(特指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作品)作为山东文化新品牌,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多样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这启示我们( ) ①应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文化创作要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③满足人民的需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文化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12.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个别“偶像”级演员也身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非常重要 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聚众吸毒”可知,①应选。且吸毒明明有害,却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时尚,说明②正确切题。③说法错误,应排除。④中“深远持久”不符合题意,应是潜移默化,也应排除。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多越火,丰富了荧屏,带来了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节目的文化本性。 (1)材料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设计三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走进文化生活。第(1)问考查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的现象,并回答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本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第(2)问要求学生就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设计三条合理化建议,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学生从国家、文化企业、和公民三个角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答案:(1)现象:材料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的现象。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生活可喜的现象。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得媒体片面地追求收视率,不顾自身的基本职责,从而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①国家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②文化生产经营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生产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③公民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某中学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在音乐、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并列项目中,表示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70%。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15%的学生表示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轻音乐等,有将近75%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港台、欧美流行音乐并盼望当歌星。 材料二 在“韩流”席卷中国之初,曾有人预言“韩流”不会长久,但几年下来,“韩流”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依靠流行音乐来“俘获”中国青少年,转变成用各种丰富的变化来吸引中国不同层次的观众。从目前来看,“韩流”的主流已经开始从流行音乐过渡到影视剧,并且有韩国流行服饰文化、文学作品、饮食文化等做辅助,“韩流”已经变得比过去更稳定。其实,几年前韩国电影还面临着生存危机,但韩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拿来主义”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使韩国流行文化终成现在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能列举出喜欢流行音乐的理由吗?(至少三项) (2)有同学曾向音乐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流行音乐没有价值,喜欢流行音乐就是推崇落后文化吗? (3)结合材料二,请你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解析:第(1)问,青少年之所以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适应了时代的变化。第(2)问,考查判断流行音乐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3)问,属于探究性问题,对流行音乐发展提建议,首先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弘扬流行音乐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答案:(1)①材料一说明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②流行音乐与学生生活贴近,尤其是与学生渴望的感情贴近。流行音乐的歌词简单明了,容易记忆。流行音乐轻松明快,是枯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