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趣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妙趣横生的「厕所文化」咱们现在经常说的厕所,外国人叫“WC”,咱老百姓习惯谓之“茅房”,叫文雅点就是“洗手间”。
我们去公厕,经常在墙壁上看到这样的提示:“来也匆匆,去请冲冲!”此联言简意赅,意在提醒出恭者发扬文明精神,此后入厕亦偶见联语,如“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等等。
其实,古往今来,在这个我们每天都会进出几次的场所,还有不少或雅致或诙谐的对联。
清代学者魏善伯曾在自家厕所题上一联:“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而今过十年。
”这副对联妙用典故,化而成联。
魏善伯成功运用了两个与厕所有关的典故,虽都指向厕所,而句中却未出现不雅的字样来。
上联化用北宋欧阳修之语,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曾说:“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其中“第三上”就是“厕上”;下联则借用晋代左思写《三都赋》之典,左思曾花费十年时间创作千古名文《三都赋》,家中处处放有纸笔,连厕所也不例外,偶有所得,立即记下。
双典同指,使人一看便知与厕所有关,既不失其主题,而且含蓄清新,典雅大方,令人叹服。
古时还有一隐字联:“七条严妇戒,四品受夫封。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有“七出”戒律,触犯任何一条都可能被丈夫休弃,上联据此暗藏一“出”字;古时四品官之妻封号为“恭人”,下联暗藏一“恭”字,“出恭”即入厕,巧用隐语,构思精妙。
还有一些雅致的,比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俨然一幅唯美的风景画,其实是说一位手中读着诗书,耳边听着音乐的出恭者。
类似的还有“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清闲一会,即成造化神仙”。
题厕联中虽不乏典雅之作,然而更多的却是诙谐幽默之作。
旧时成都大神庙公厕曾悬有一联:“任他盖世英雄,入此门还得低声下气;凭你齐天大圣,闯本所只宜屈膝躬腰。
”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带;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还有一则题写在野外露天厕所的对联:“在坑满坑,在谷满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虽不够温柔敦厚,却也贴切独到。
题图:大明湖之精华所在近读美国作家Studs Terkel描写工人受剥削情况的小说Working,看到这样两句话:You can’t go to the bathroom while you’re working. If you leave your job to go to the bathroom you risk being fire.因bathroom一词常有“浴室”之意,故此话很容易被误解为:干活的时间不能去洗澡,如果你离开工作岗位去洗澡,人就有被解雇的危险。
事实上,上面两句话里的bathroom应为“盥洗室”之意,go to the bathroom就是“上厕所”。
从修辞角度上说,此说法为一euphemism(委婉语)。
英语的“厕所”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厕所”的英语表达法很多,它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含蓄委婉。
现分类介绍如下:一、直接表示法1/ 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常用于英国英语,常指“有抽水设备的厕所”。
2/ public lavatory意为“公厕”。
公厕门上一般有两种标识:一种为gent’s(男厕),ladies或ladies’ room.(女厕);另一种为men’s、men’s room或Gentleman’s(男厕),women’s或women’s room(女厕)。
请看例句:Where’s the ladies?女厕所在哪儿?May I go to the Men’s Room?我上趟男厕所,好吗?If you’d like a wash, the “Gentleman’s” is just over there.如果你要解手,厕所就在那边。
3/ toilet为最常用的词语,既可用于指“公厕”也可用于指“私厕”。
如:Excuse me, where is the toilet? 请问,厕所在哪儿?4/ lavatory是一正式而客气的词语,不如toilet常用。
历史上与上厕所有关的故事
《历史上那些有趣的厕所故事》
说到历史上与上厕所有关的故事,那可真是不少呢。
想当年,在古罗马时期,公共厕所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
据说那里的人们会一起坐在长长的石板凳上,排排坐“嗯嗯”,还能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聊天交流,也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交场所了。
不过我今天要讲的,是咱中国古代的一个有趣事儿。
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富贵人家,他们家有个特别爱干净的老爷子。
这老爷子对上厕所这件事极为讲究,每次如厕前那准备工作做得别提多细致了。
首先,他得让下人把厕所里的马桶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在周围点上熏香,让整个厕所都香气扑鼻。
有一次啊,老爷子正准备上厕所呢,结果发现熏香的味道好像淡了一点,立刻叫来下人一顿责骂,说他们办事不力,吓得下人们战战兢兢赶紧重新布置。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老爷子才慢条斯理地走进厕所,慢慢悠悠地坐下来,那姿态就像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而且啊,这老爷子在厕所里的时间特别长,每次都让人等得心急火燎的。
家里人都打趣说,老爷子上厕所就跟进宫面圣似的,得万无一失。
你还别说,这样的趣事在历史长河中还真不少。
想想看,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在上厕所这件事上还真是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这些故事都让人忍俊不禁,成为了生活中的小趣味。
所以啊,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上厕所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也
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回忆呢,就像那明朝老爷子一样,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特别的色彩。
下次你再上厕所的时候,说不定也会想起这些好玩的故事呢。
漫话如厕人的一生,私密之事何其之多,如厕便是其中一种。
无论寄身尘世,还是小姐方便,均须得有一方领土。
在此,就将厕所浅谈几句。
古今中外,厕所名称各不相同,至于其由来,暂且不去管它;只要关注当下,厕所文化就让人惊叹不已。
汉语中,厕所的说法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
比如茅房、厕所、洗手间等;而在家乡,邻里则说“茅厮”或“则边”。
英文中的表达也很是丰富。
过去人们说water closet,现在简化成WC;若随和一些,则说toilet;而委婉一点,则称其为washroom。
与时俱进的事物不胜枚举,厕所也不例外。
仅从厕所称谓的变更,多少也能窥探到人类文明进步的迹象。
难怪有人说,仅从女性时装杂志,他便可洞察社会演变的整个过程。
厕所不在乎大小,三尺来长,三尺来宽便差强人意。
但现代人却很讲究,甚至奢侈。
一次,和同学一起逛花溪公园,里面的公厕,让我现在也记忆犹新。
虽然,它并不是多么别致,不过里面极其洁净。
置身其中,如同处在八月的桂花丛里,浓香阵阵,几乎令人陶醉。
可惜的是,当我们故地重游,心想再次领略久违的气韵,那里的风味已是今非昔比,香远益清的感觉也荡然无存。
难免让人有种好景不长在的伤感。
厕所也不在乎装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其设备也五花八门。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用蹲式马桶,但现在坐式的却方兴未艾。
表面上,似乎方便也高人一等了,实则让人好不自在。
说到这里,难免有些怀念家乡简易的茅房了。
以前读过杨绛女士的《干校六记》,她对农村茅厕进行过比较生动细致的描写。
然而,杨女士毕竟是大家闺秀,对农村茅厕,也只算一知半解。
大多数乡间,厕所男女无别,这一现象源远流长。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流毒无穷,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那么男女能同如一厕,倒能多少体现了一点平等和人文关怀了!既为厕所,便是私密之处;既是私密之处,必有私密之用。
厕所的功用我们似乎已司空见惯,其实并没那么简单。
高中时,很多同学开始抽烟,这可是学校明令禁止的。
于是,学生上课不久便开始痴痴地期盼,下课铃一响,便直奔“圣地”,猛抽几口,足足地过一把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紫禁城为什么没有厕所?太后是怎么上厕所的?导语:紫禁城为什么会没有厕所?明清时期,皇宫里是没有厕所的。
原因很简单,一是为了避免“臭气熏天”,惹煞皇宫的“风景”,二是为了方便主子们紫禁城为什么会没有厕所?明清时期,皇宫里是没有厕所的。
原因很简单,一是为了避免“臭气熏天”,惹煞皇宫的“风景”,二是为了方便主子们。
那妃子们都是怎么解决内急的呢?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很多人可能都去过。
我们现在去参观,半天赶下来那是走马观花,认真转一遍至少要一天。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
可是,离奇的是,在这偌大的紫禁城,以前竟然没一个厕所。
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这种地方肯定到处是厕所,太后、皇帝、后妃们内急了可以随时随地解决,就像我们现在的住房一样,动辄就是几室几卫,恨不得一个房间带一个卫生间。
此刻的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皇帝居住的地方,竟然没有厕所,那内急了怎么办?不要着急,你想皇帝能难为自己么?紫禁城没有厕所,但不代表不能方便。
在紫禁城里,方便就直接用便盆或马桶。
为什么不建厕所呢?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抽水马桶,又没有自来水,如果这里搞个厕所,那里搞个厕所,凉风袭来,厕所处处飘香,那不是大煞风景。
所以,为了防止臭,干脆不建厕所,便便直接入盆入桶。
那么,这样就可以防止臭了么?事实上,的确可以。
据清朝宫女、太监的回忆,紫禁城里用的便盆里面铺着特制的香灰,那香灰蓬松无比,便便一入盆,立马滚入灰中,看都看不见,又怎么会臭。
而且,有一帮人是专门清理排泄物的,随时将排泄物清理到特定的所在,然后运走。
这样就能保证紫禁城既无厕所,又无臭味。
生活常识分享。
漫谈厕所散文漫谈厕所散文Chapter One昨天在公司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公司的厕所一层一个,里面有四个隔间,全部都是从脚底下通向天花板的那种,配色也好看,是那种原木的颜色。
但是,距离天花板一点点的地方,停住了,留下了一道两指宽的缝。
这个小小的缝不止一次地让我想起《熔炉》里那个变态的校长。
厕所是一个很私密的存在,私密到,你只能允许有且只有你自己呆在那里。
Chapter Two小时候家里还没有装上那种抽水马桶,而是农村的那种茅坑。
从厨房的门出去,经过我们家的小天井,然后再经过一个养着两三只羊的羊棚,就到达了我家的“厕所”——我记忆里最原始的厕所。
常年有着羊的叫声,“咩咩”的,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小羊的叫声,而是那种声嘶力竭的。
偶尔还会有一两只脖子长的羊坳过头来盯着我上厕所,那个时候的我也不慌,觉得习以为常。
还有一种就是在夜晚会莫名的产生的恐惧,毕竟晚上那条路虽然有灯,但是是一盏瓦数很低的灯,昏黄昏黄的,照不全整个房间,总觉得有什么臆想中的生物在盯着我,比如说——鬼。
但是每次心怀恐惧去上厕所或者回来的时候,都没有奇怪的东西或者现象出现,所以我现在也渐渐地认定,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了。
真正让我产生了惊慌的是,某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去上厕所的时候,在年久失修的墙壁的.破洞里看到了一条蛇——一条眼睛锃亮,浑身披着或黑色或红色的鳞片的鲜艳的蛇。
那时候的我以为在它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样子,直到后来我看了《动物世界》——在蛇眼里,我就是一团红黄蓝绿交叉的生物。
索性那条赤练蛇没有咬我。
不然我可能会对蛇产生阴影。
后来我跑去告诉了老爸,等老爸过去的时候那蛇已经不见了,但是那个破败的墙洞还是被我爸用水泥糊上了。
不知道后来房子重建推倒的时候墙壁里有没有一条窒息而死的赤练蛇干。
Chapter Three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是那种一冲到底的蹲坑,一排四五个那种,也没有“门”这种的存在,而是用水泥砌了起来,外面贴上了不耐脏的白色瓷砖,然后在入口处留出一个可供一个人出入的口子。
有趣的发明——马桶的诞生故事马桶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你知道吗?它并不是一天天地诞生的。
其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印度时期。
那么,它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将带你走进马桶的诞生故事中。
印度早期的“马桶”在印度的古代文献中,早有用木头制成的“马桶”。
这些木桶是由木匠精心制作的,具有一定的容量,可以解决人们的排泄问题。
但是,这些木桶存在的问题是不方便清理,并且在卫生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国早期的厕所在中国,古代的厕所是被称作“田厕”。
它是由一堆沙土和纸屑混合制成的。
由于沙土的吸附性强,使用后只需要再加上一层土,就可以有效地遮盖和消除臭味。
但是,因为清理非常麻烦,而且一旦不小心挖掘到田厕,就会产生难以向外扩散的臭气和病毒,给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欧洲的公共马桶到了欧洲,公共马桶是相当普遍的。
在中世纪,人们在市中心或其他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大量马桶,人们在这里解决排泄需求。
但是,这些马桶并没有提供任何级别的隐私。
此外,由于缺乏清洁服务,马桶成为了疾病传染的场所,引起了大量的卫生问题。
近代马桶的发明到了现代,马桶的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升级了。
早期的马桶是由木头或瓷器等材料制成的。
这些材料并不便于清洁,并且不耐淋浴,容易破碎。
而在19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铸铁和陶瓷材料制造马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持清洁,而且使用寿命也更长。
除了材料的改进,现代马桶还添加了诸多功能,比如盲人专用马桶、电动马桶等等。
这些改进使马桶更加贴心和舒适。
总结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马桶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现代家居必备品。
虽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但是在现代,它所具备的功能和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应该做好马桶的清洁和维护,让它更加健康和安全地为我们服务。
上厕所趣事作文
上厕所趣事作文
午饭后,走在回教室的路上,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
连廊两边花坛里的迎春花,早早地从芽儿跑出,如只只小黄蝴蝶栖息在碧绿的枝头,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小学生活。
上六年级时,同班几个男生常常约着一起上厕所。
“上厕所!”只要我们中有人说出这句话,大家总是会不约而同聚到一起,然后勾肩搭背地一起上厕所,不管有没有便意。
跑下楼梯,向北穿过小弄堂,就到厕所了。
上完厕所,大家总是会一起“上楼”。
勾肩搭背,各自的.双手搭在彼此的肩上,首先一起把右脚放在台阶上,再一起迈出左脚,用力地踏在台阶上,“哒哒哒”,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发出巨大的声音。
即使上楼过程中会有人落下大家的步伐,那个人也总会快速地跟上。
后来,老师们向班主任投诉:你们班的几个男生上楼的声音太吵了。
后来,楼梯上再也没有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在玩乐中,童年悄悄地消失了。
我是多么想回到那段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时光啊!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前方还会有更美的风景,未来还有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于是,我甩甩头,迎着阳光,大步流星走进教室……。
在厕所里发生的一件趣事作文170字今天我去厕所时,发现门贴着“正在清洁中,请勿使用”的牌子。
Today when I went to the toilet, I found a sign on thedoor that said "Being cleaned, please do not use."我心想肯定是清洁工的错,结果我试着推开门,发现没锁。
I thought it must be the cleaner's mistake, but when Itried to push open the door, I found it wasn't locked.我进去后,才发现地上有一大块水渍,估计是清洁工洒水时溅出来的。
After I went in, I found a large water stain on the floor, probably splashed out while the cleaner was mopping.突然,我听到外面有人敲门,一位老奶奶急切地用英语问我能否帮她找到厕所钥匙。
Suddenly, I heard someone knocking on the door outside, an old lady urgently asked me in English if I could help her find the toilet key.我尴尬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厕所钥匙在哪里,老奶奶只好去找其他人求助了。
I awkwardly replied that I didn't know where the toilet key was, so the old lady had to go and ask someone else for help.这件趣事让我感叹生活中的巧合,有时候真的让人捧腹大笑。
This incident made me marvel at the coincidences in life, sometimes it really makes you laugh out loud.无论是遇到清洁工的错误还是老奶奶的求助,都给了我一次难忘的厕所经历。
古人为何把如厕叫“出恭”?聊聊历代“厕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现实生活中,总能听到“人有三急”这句俗语。
所谓“三急” 其实指的就是,尿急、便急和屁急。
虽然听上去有一些不够文雅,但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生理需求。
当然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转变,“人有三急”也逐渐演化为,排泄与饮食等问题的代名词。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以在面对“三急”问题时,也都能通过现代手段完美解决。
尤其是对于住楼房的群体来说,上厕所的时候只要直接去卫生间,找到马桶就可以轻松解决尿急、便急的问题。
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人们的生活也十分困苦。
所以在处理上厕所这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底层贫民,基本上都站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
那就是统一使用“蹲坑”的方式,来解决上不了台面的生理内需。
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将上厕所的行为直接说成“蹲坑”,不仅有违“礼仪”和孔孟之道,甚至还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粗俗的人。
所以很多文人雅士,就用“出恭”来代替“蹲坑”二字,不仅显得特别文雅而且也能避免尴尬。
古代的“厕所文化”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典籍《周礼》,曾记载生活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古代人,就已经用上了“公共厕所”。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随地大小便的行为,而且也让古代“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史料记载古人还曾专门研究过“厕所”二字。
他们认为“‘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大概意思就是自从有了“厕所”之后,人们就可以在有遮挡的专门空间中,解决“三急”问题了。
这不仅体现出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环境清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与朝代频繁更迭,古代的“厕所”及“厕所文化”也在不断更新。
尤其是自周超在路边道旁设立“厕所”开始,就开启了古代中国人的“厕所文化”之旅。
1.古人对“厕所”的称呼演变先秦时期,人们管可以藏污纳垢的“厕所”叫做“圂”。
之所以会有这种晦涩难懂的称呼,皆因当时的“圂”都建设于猪圈之上。
厕所趣谈
2001年03月09日10:40:30 网易报道 海啸
厕所,本是让人沉重地进去,轻松地出来的地方,本不应该要求太多。不过,当你着
急的时候,你竟然发觉,好像整个世界的厕所都不知到哪里去了的时候,如果是在乡村野
外,或许可以就地解决,只要没人就行,可是当你在繁华都市的繁华街道上时,你会怎么
样?更不巧的是,当你的肚子正好有点不争气,不知你会不会像个猴子似的,满街上窜下
跳,逮到一个人就问:卫生间在哪里?卫生间在哪里?那急切渴望之心情,真是上天可鉴。
当其实,别说厕所,只要有个地方就可以,对厕所也不敢妄提什么要求了。虽然中国
的公厕早已名声在外了。要收费嘛,给。虽然轻松之后,你会有一种被抢劫的感觉,总抱
怨收费太贵,还要搭配一包纸巾。最令你感到难受的是那股刺鼻的臭味,有时不禁怀念起
抽烟的日子。臭味还是那个臭味,不过至少有烟味麻痹一下嗅觉,让你呆在里面,还有点
处之泰然。
最令你尴尬的是那些没有门板的,每逢有人走过,望你一眼,让你产生好像你是赤条
条地感觉。你当时就会有种冲动,赶快结束。
最奇妙的厕所是建在鱼塘上的,通常是用木头搭的,离水面有几米高,你会看见鱼在
水里游来游去,只等着你的恩赐,然后鱼儿就会蜂拥而至水面。
最令人开心的厕所是大学里的,当你进去时,实在应该开心,因为厕所的墙壁上和门
上,充满了青春的骚动,。不知会否有人去收集,然后整理出一本厕所文集。
最奇特的厕所是我的老家,年少时回家,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化肥,所以,每个人都要
把肥料排泄在自家的厕所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它之所以奇特,是奇特在没有手纸,
老家的人在那时候从不用手纸,不知是穷还是其它的原因,所有的都是用竹片,竹片很薄,
薄的让你在用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工作没做好,反而把自己给割伤了。
不知从那年那月那日开始,我养成了在厕所里看书的毛病,已经到了无书不如厕的地
步。手上没有书,在里面我就会觉得痛苦万分,当然看什么书是有讲究的,纯理论的书是
不能看的,讲道理的书是不能看的,伤感的书是不能看的,因为这些书不会让你体会到蹲
或坐的乐趣,因为如厕是件轻松的事,当然要看些轻松的书了。客家人对如厕有一个很传
神的称呼:放轻。当一个客家人对你说:我去放轻。就意味着他要去如厕。文章的长短最
好不要超过一万字,让你放轻一次或几次就可以看完。这类书应该有很多的。有时为了能
完整地看完一章或一节,在生理问题以解决之后,我还在里面坚持着。为此,已不知遭到
母亲多少次的耳提面命了。母亲教育我说,呆久了容易的痔疮。有时可以听到厕所的门被
擂的咚咚响,那就是有人已等不及了,我也只好带着遗憾,匆匆结束。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已发觉,如厕看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当然厕所也不是随便都可
以的,最好是没有什么臭味的,而且还得带门板的,这样你就可以安心享受如厕读书之乐
了。
有人说,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但我对某些厕所,是一生都习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