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35 KB
- 文档页数:14
优品课件
2010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专题2 2010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专题2 一、关于答题的技巧、方法
教学建议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日巴金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备课资料汇编教学建议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优品课件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教学建议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1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进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进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教案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教案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题型看,有选择题(包括选句归位题,如1997年至2001年的高考卷;排序题,如1996年高考的试题);文字表述题。
从命题形式看,“简明”、“得体”的考查既单独命题(如1998年高考试卷第32题),又常常和病句、病文的考查结合进行,“连贯”的考查2001年前单独命题,且形式多变:2002年与病句的考查结合进行,且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本考点“连贯”的考查为重点,今后考查可能会将扩展语句、修改病句、语言仿用、语言连贯同时进行,或选其中两至三项同时进行。
从题型看,主要是主观题。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如下特点:1.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本单元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的趋势开始呈现出来,单纯地考查某一点知识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如与修辞运用结合)也可能出现。
可以说,只要涉及到语言表达,那么,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就都存在,所以复习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2.突出语言运用的实践性。
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考查,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
比如公益广告词、节目主持开场自(或串联词)、欢迎辞、活动主题词等,我们要有一种新语言观,即生活处处有语文。
这样,我们才能在备考时注意题型变化的动态,准确应对图文转换即将图画、图表等材料转换为文字表述。
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对材料的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图画、图表等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语言不冗余,无歧义。
连贯:语序得当,前后衔接、照应。
得体:符合语境和语体要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查内容有时单独出题,有时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兼考连贯和得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其实隐含着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知识,实际上是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句子消除歧义的方法(1)停顿消除法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
一、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考语文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节:高考语文复习策略a. 复习方法的讲解b. 复习计划的制定c. 复习资料的选择2. 第二节:语文基础知识复习a. 汉字的认读与书写b.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c. 句子的构成与表达3. 第三节:古诗文阅读复习a. 古诗文的阅读方法b. 古诗文的翻译与理解c. 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4. 第四节:现代文阅读复习a. 现代文阅读的方法b. 文章结构的分析c. 文章主旨的提炼5. 第五节:写作能力复习a. 写作技巧的讲解b. 作文结构的安排c.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复习方法和技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情况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复习资料3. 练习题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解高考语文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复习方法。
4.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教案七、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八、教学内容:1. 第六节:古诗文阅读技巧a. 古诗文的断句与节奏b. 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c. 古诗文作者的情感与观点2. 第七节:古诗文翻译与理解a. 古汉语词汇的掌握b. 古诗文句子的翻译c. 古诗文整体内容的理解3. 第八节: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a. 鉴赏古诗文的方法b. 分析古诗文的结构c. 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色九、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实战教案专项强化演练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依偎――重庆街景黄济人”依偎”这个词,是很难用在眼前这位年轻人身上的。
他显然来自农村。
靠在肩上的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标明了他的山城棒棒军的身份。
可是他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充其量十六七岁。
而他那弱小的身躯所必须承受的,却是生活的重担。
当他背着城里的冰箱摇摇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顶楼的时候,他气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胀,他牙关紧咬。
”依偎”这个词的柔软情调已经离他而去了,远远地,久久地。
他所面对所经历的情感只能是与”依偎”截然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昂首挺立,比如说身腰佝偻,总之,在那衣着褴褛的遮掩下,在那蓬头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残忍的铁石心肠了。
然而,此时此刻,他确实依偎在一位农村老汉的怀里。
那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中午,当路上的行人纷纷躲进沿街的一个窄小的屋檐下的时候,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他。
他坐在潮湿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
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静的、顺从的,从那歪着的脏兮兮的脖子和那翘着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着了。
而这位老农也坐在地上,从年龄,从长相,更从为了不致惊动对方而久久不得动弹的双腿去看,他无疑是怀中孩子的父亲。
他是什么时候进城来的,他怎么会在这里找到了孩子,我一无所知。
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怀揣着担心与不安,不计旅途之苦专程前来看望孩子的。
现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
让他欣慰的是,孩子长高了一点,长壮了一点,而且突然变得懂事多了,没有再去调皮捣蛋,没有再去贪玩耍闹,孩子顽强的生存能力证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经升起了一颗希望之星。
那么,明天就要回到乡下去了,地里发黄了的麦子等他回去收割,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能够为孩子再说点什么或再做点什么呢?该说的也许已经说了,比如要吃饱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药,医院进不起就进药店,西药吃不起就吃中药。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语文复习提要二、章节内容:第一章:高考语文复习指导1.1 复习目标与任务1.2 复习方法与策略1.3 复习计划与安排第二章:古诗文阅读复习2.1 古诗文阅读要点2.2 古诗文阅读方法与技巧2.3 古诗文阅读训练第三章:现代文阅读复习3.1 现代文阅读要点3.2 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3.3 现代文阅读训练第四章:作文复习4.1 作文评分标准与要求4.2 作文写作方法与技巧4.3 作文训练与指导第五章:语言知识与运用复习5.1 语言知识要点5.2 语言运用方法与技巧5.3 语言知识与运用训练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复习,使学生掌握高考语文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提高古诗文、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升作文水平,掌握语言知识与运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反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五、教学步骤:5.1 引导学生明确高考语文复习的目标与任务,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5.2 讲解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的要点和方法,分析作文评分标准,梳理语言知识。
5.3 进行古诗文、现代文、作文和语言知识与运用的训练,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复习心得和经验。
5.5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评估学生的复习效果,调整复习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模拟测试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和语言知识与运用方面的进步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习题库、参考资料等。
八、教学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每个章节建议安排2-3课时。
九、教学建议:十、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参加语文社团、阅读俱乐部等课外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文阅读复习七、章节内容:第六章:古诗文阅读复习深化6.1 古诗文阅读的深度要求6.2 常见古诗文阅读难题解析6.3 深化古诗文阅读训练第七章:古诗文阅读实战演练7.1 古诗文阅读题型分析7.2 古诗文阅读解题技巧7.3 古诗文阅读实战演练八、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复习,使学生深化对古诗文阅读的理解,掌握解决古诗文阅读难题的方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的实战能力。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你知道怎么写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吗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
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
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
一起看看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欢送查阅!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引导同学了解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学问。
过程与方法3.引导同学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争辩提高探究力量;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看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加同学的感性生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同学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宠爱之情。
6.引导同学体会本文幽默幽默的语言风格,品尝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同学了解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学问。
难点:1.引导同学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争辩提高探究力量;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看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加同学的感性生疏。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忙,你是否低头留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或许在你家的四周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觉,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劳碌碌假设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觉,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全都,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奇特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日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颖,批判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考。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美丽、清爽、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马上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吵闹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教案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2届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三一、字音天天读1、qìn沁(吸入)人心脾沁园春2、mì寻觅分泌泌尿汨罗江便秘秘笈静谧3、gě 百舸(大船)争流走舸(轻快的小船)葛优盖叫天葛藤gé4、寥廓liáo kuò 廖化liào5、峥嵘zhēngróng 挣扎狰狞风筝症结铁骨铮铮正月zhèng诤友挣钱炎症6、cuō蹉跎(tuó)搓板搓手磋商撮合cuó嵯峨矬子二、字形天天记1、径竞竟泾―径自田径径赛大相径庭竞赛竞争竞相万类霜天竞自由毕竟泾渭分明2、瞻赡蟾檐澹――瞻仰赡养蟾宫折桂蟾蜍屋檐水澹澹兮生波3、柔揉糅蹂��―柔和杂糅糅合糅和矫揉造作揉面蹂躏�使之然也4、雀鹊――鸦雀无声欢呼雀跃门可罗雀鸠占鹊巢声名鹊起5、其奇――两全其美突如其来出其不意出奇制胜6、制治――先发制人制高点因地制宜法治社会健全法制三、词语天天识成语识记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与“景物”无关。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
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
另有“举案齐眉”。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
易理解相反。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易误指吞吞吐吐。
首鼠两端: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
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褒义)。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
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文言词语识记:耻、能、善耻而耻学于师──不耻下问:以……为耻词义比较;�夫差耻(侮辱,同义词辱、诟)吾君于诸侯之国�越王苦会稽之耻(可耻之事)�知耻(羞耻、羞愧之心)近勇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征善战:擅长会。
词义比较;①能伸能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能够胜任②柔远能迩――素不相能――和睦、亲善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到、及④ 忍能对面为盗贼――如此这样⑤ 争宠而心害其能(能力)族本义是箭头,这个意义后写作“镞”。
(1)名词①家族。
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②类,辈。
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之族:这些人。
)每至于族;聚集处。
(2)原为一种刑罚,指诛杀三族或九族,后用作动词,意为“灭族”“灭亡”。
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卒本义是士兵。
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还可作动词用:①古代称诸侯士大夫的死,又称年老寿终,后又为“死”的通称。
可译为“死”“死亡”。
如:初,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②完成,到……为止。
如:A.供养卒大恩。
(《孔雀东南飞》)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孔雀东南飞》)附虚词用法:(1)副词,表终竟,可译为“终于”“最终”。
如:卒相与欢,为刎劲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2)通“猝”,副词,表突然或急速,可译为“急促”“立即”“突然”。
如:A.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苛刺秦王》)118.走本义是跑。
如:两兔傍地走。
(《木兰诗》)用作动词:(1)奔向,逃跑。
如:从华容道走。
(《赤壁之战》)(2)投奔。
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标点天天辩――冒号基本用法1. 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第十六届体育运动大会现在开幕。
2. 用在"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这类提示性动词的后面,提起下文,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做的分析。
⑴我常常想: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夸大,实际上他并非任何时候对任何事都有先见之明的。
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⑵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昆虫度过了严寒的冬季,到了春天,天气转暖,它就会苏醒过来活动。
这类动词的后面,有时也可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示例:他在讲话中指出,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必须立足本职岗位,矢志艰苦奋斗。
这类动词的后面,如果宾语不长,这些词语后没有什么停顿,就不必用标点符号。
示例:⑴他说今晚不回来吃饭。
⑵事实证明我错了。
3. 用在总括话的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例如:A光明日报《考试》杂志有两个版本:高考版与自考版。
B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4.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和说明。
示例:A本店经营品种:服装、鞋帽、钟表、玩具和家用电器。
B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5、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①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专,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②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③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④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三个并列分句的总括,不加分号句子关系不清晰)⑤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6、当后面的内容是分项列举时用冒号,如:几年来,她自学了以下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
7、使用“XX 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同志们!”区委书记说,“这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上的34个人,除去老赵和黄淑英同志以外,除去叛徒黄有才外,其余的都在这里。
”//“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
”老板娘面带着歉意说。
8、转述别人的话,“说”后头不能用冒号、引号,只能用逗号。
如:在清华的同学来信说,他们学习很好,生活也很好,一切请我们放心。
9、冒号的提示范围。
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
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
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的称呼语后面用的冒号。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冒号一直管到句尾)10、不需要停顿时不能用。
A.非提示性的话语后边用冒号,主要是“说”“讲”等,作为必要的停顿或提示,但如下面的两句子冒号使用就多余了。
老师给我们讲:“爱科学,用科学”的道理。
纪念碑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大字。
B.冒号是句内标点只能用于句内有停顿的地方,不能在没有停顿的地方使用。
下面一句的冒号也是多余。
他站起来,客气地说了一声:“请坐。
”便走了出来。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冒号使用核心:提示或总结上文,弄清范围是关键,需要停顿才能用。
训练: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那是常州的象征――天宁寺。
”外公见我答对了,点点头说,“嗯。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历来香火旺盛,有着‘东南第一丛林’的美称。
” B.作者的思路纵横驰骋:大至国际风云的变幻,人类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壮举,小至地方风俗、街谈巷议、个人的回忆、感想。
C.以晚周文献而论,《论语》、《孟子》的语言跟《左传》的语言不一样,《左传》的语言跟《公羊传》、《�b梁传》的又不一样。
D.图形文字和原始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图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原始绘画不是。
图形文字要求达意明确,而绘画要求描写逼真。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他今天为什么没上场,是临场胆怯,是身体不舒服? B.消防队长石中玉喊了一声:“跟我来!”就向宏达家具城火灾现场冲了过去。
C.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了”这种“把字句”,“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古代是没有的。
D.原子弹由高浓度(>93%)的裂变物质(主要是铀-235或钚-239)和复杂精密的引爆系统所组成。
五、病句天天辨――树立句子正确感,形成良好语感我们读句子,不能满脑子都是错例,一定要和正例结合,正反结合,细加比较,摸索语言运用的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语感,正确辨析句子。
下面这些都是正例,请读一读,体会一下正确感。
1.巴菲特以纯粹的“投资人”身份,跻身世界富豪排行榜,堪称奇才,不过这在华尔街并非没有先例。
2、意大利科学家对1921年从墓穴中挖出的但丁头骨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制作了一个模型,然后根据头骨模型复原了但丁头像。
3、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京剧教学试点的通知几天来引起巨大争议,在所有的质疑中,15个学唱曲目有13个为“样板戏”成为最大焦点。
4、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对话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片段。
5、人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6、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