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字的由来 (2)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美丽的“双喜”“双喜”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材中却未安排这一教学内容。
我曾在小学劳技教材上见到过,不过也只是教了最简单的长方形直线剪法,毫无创意之处。
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创意设计,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例,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技巧和实践能力,是我设计本课例的宗旨。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是喜欢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40分钟课型:造型表现执教:李超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双喜”字的人文知识。
2、能力目标:能用多层折剪的方法设计制作出有所创意的“双喜”字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折剪出有所创意的“双喜”字作品。
教学难点:“双喜”字的创作设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刀、胶水、剪纸作品若干、彩纸、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诗歌引入,启发联想,揭示课题。
1、闭目静听《双喜歌》,联想生活场景。
双喜歌:“喜闻喜鹊报喜讯,喜天喜地喜迎门,喜糖喜酒摆喜宴,喜事喜办喜天伦。
喜听喜炮报喜音,喜迎喜娶喜结亲,喜连喜花摆喜堂,喜仪喜唱戏同心。
今天喜明天喜,年年喜岁岁喜,月月喜日日喜,时时喜刻刻喜,春满人间处处喜。
公公婆婆喜,邻里乡亲喜,男女老少跟着喜,新郎喜新娘喜,喜日喜事喜上喜。
喜鹊喜期报喜讯,喜日喜人唱喜歌。
喜烟喜酒迎喜客,喜上加喜喜临门。
逢喜贺喜喜不断,喜逢喜人逐笑颜,出出进进人欢喜。
大家同唱喜字歌,喜气洋洋把酒喝!”2、师生交流“囍(双喜)”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习俗。
[学生回忆并回答]⑴婚礼中的运用:橱柜、门窗、墙壁、礼车、新娘的嫁妆上等……⑵生小孩发红蛋时的运用。
3、大屏幕投出剪纸作品:“双喜”。
[学生欣赏]4、揭示课题:《美丽的“双喜”》。
二、简介“双喜”字的人文知识。
1、有关“双喜”的由来。
[学生先猜测然后认真听老师的介绍]“双喜”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双喜”是由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
王安石与双喜字的历史故事 相传,王安石 年轻时进京城赶考,住在舅父家。
在附近的街上,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楼上 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他不 由地失声叫道:“好对,好对!”正想对下联,门里出来个老家人,一把拉住他 哈哈大笑说: “你说这副对联好对, 那请稍候片刻, 我马上去禀报我家马员外。
” 原来,这副对联是马员外的独生女为选婿所出。
悬挂半年,没一人能对,至今仍 在时时留意对联人。
王安石次日就要应试,不等老家人出来径自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
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传他面试。
他指着 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说完,命王安石答对。
王 安石一听,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正好对马员外家的“走马灯”吗?于是不加思索 随口念道: “走马灯, 灯马走, 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 对答如流, 十分满意。
考试完毕,王安石刚进舅父家门,早已侯在那里的马家人不容分说;拉着他 就走。
马员外一见王安石忙施礼让座,吩咐仆人取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下联,王 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他对得工整,非常 高兴, 要招他为婿。
王安石告别马员外, 找舅父商议。
舅父素知马家女知书达理, 才貌双全;极力赞成。
结婚喜日,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娘笑道:“王郎才高学广,这场科试定 能中榜,那是‘大登科’;如今对出下联,结成连理,该算是‘小登科’ 了。
” 王安石正和新娘沉醉在幸福之中,忽然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来报:“王大人 官星高照,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御宴!”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
王安石 喜上加喜,乐不可支。
马员外也喜出望外,吩咐重新摆酒庆贺。
酒宴上,王安石 眉飞色舞, 欣然挥笔在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
接着又念诗一首: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络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 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 点评 从此以后,“双喜”字在民间传说开来,成了一种吉祥欢庆标志。
喜花是以双喜字为主体的剪纸图案。
办喜事必帖,连帝王也不能例外。
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的洞房。
那里的墙壁和顶棚上,就贴着满族风格的龙凤喜花纹样。
关于双喜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流行的说法是由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
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巧遇征联,无意中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科举高中,金榜提名,又当上了某员外的成龙快婿。
王安石喜上加喜,趁兴挥毫,书两个并排的大喜字贴于门上,流传至今。
将双喜纹与古代文人联系在一起,纯属附会。
双喜纹形成,有现实的依据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它是原始的“葫芦生殖”崇拜与葫芦外形不断美化和升华的产物准备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将纸横向对折,再对折,成四等份长条状。
绘制喜字图样,剪去多余的部分双喜是把两个喜字结合在一起,但不是两个喜字相加,结合以后实际是一个新的固定的符号。
双喜也有行草、黑体及简体几种“字体”。
行草体是把两个喜字的横都连起来,将下面一横上的四点简化为两点。
黑体与行草体的不同就是将两点改成两竖,面简体则将上部两个“吉”字的竖与“口”字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线线相连的整体,双稀有方向的,长方形的,圆形的,还有上下连接的“喜上加喜。
常用的剪纸材料是纸,有单色纸、彩色纸、金箔纸、银箔纸、绒纸、电光纸、薄纸、厚纸等等.特殊情况下,还有用锦帛的。
初学者可先用一般单色纸,剪熟练了,搞创作了,再用贵重一些的好纸。
其他如订书器、橡皮、铅笔和尺子等。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添置一些刻纸、烫纸和染色的工具,使司己的剪纸艺术发展更全面。
剪纸符号大致分为: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等。
一幅吉祥如意的团花,或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剪纸,都是由这些剪纸符号组合而成的。
初学者,要仔细观察、辨认每一种符号的造型与区别,先默记,后临摹,练熟了就能运用自如,组合成变化万千的花样。
临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画再剪;另一种是不用画稿直接下剪,这样效果更好,只是难度大些。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用字书应收释“双喜”字由左右两个“喜”构成的字(简称“双喜”字)或它的相关写法,通用字书中该不该收释,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双喜”字在《中华字海》(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中作了详细的注释:“双喜。
多用于婚嫁等喜庆场合。
”该字书另外还收入简化的“双喜”字(左右的两个“吉”下各加“古”),并注明同“双喜”字。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则只收入类似《中华字海》简化的“双喜”字,只是下部的两个“古”上面的横画左右连接起来了,注释的字义同《中华字海》一致,但比较详细,而且还引用了1976年《诗刊》第12期严阵写的庆贺“四人帮”垮台诗歌的例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汉学家制作的电脑字库《今昔文字镜》也收录了《中华字海》收录的那两个写法。
但是我们查找了自己常用的近50年来出版的绝大多数字典和词典,却都不收这个字,例如《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1998)、《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语文出版社2004)、《中华字典》(中华书局1999),《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等。
“双喜”字(包括它的相关写法)很可能是后起字,我国早期的字书都不收,例如《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等,刘复、李家瑞编的专门收俗字的《末元以来俗字谱》(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也不收。
《汉语大词典》对每个字的词义基本上列举历代的运用例证,但是对“双喜”字却只举了1976年的例子,很可能是在早期的书刊中没有发现这个字。
“双喜”字(包括它的相关写法)应当说运用得相当广泛。
无沦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是办婚嫁喜事或其他喜庆事,总是会把这个字挂在显眼的地方表示喜庆。
在电视剧里,我们过去曾经常看到办婚嫁、喜事时出现这个字。
剪纸-双喜字剪法,喜花制作方法(囍字)剪纸-双喜字剪法,喜花制作方法(囍字)喜花是以双喜字为主体的剪纸图案。
办喜事必帖,连帝王也不能例外。
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的洞房。
那里的墙壁和顶棚上,就贴着满族风格的龙凤喜花纹样。
关于双喜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流行的说法是由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
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巧遇征联,无意中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科举高中,金榜提名,又当上了某员外的成龙快婿。
王安石喜上加喜,趁兴挥毫,书两个并排的大喜字贴于门上,流传至今。
将双喜纹与古代文人联系在一起,纯属附会。
双喜纹形成,有现实的依据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它是原始的“葫芦生殖”崇拜与葫芦外形不断美化和升华的产物。
1、准备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将纸横向对折,再对折,成四等份长条状。
绘制喜字图样,剪去多余的部分。
完成。
喜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变形,制作道理同上。
总结: 双喜是把两个喜字结合在一起,但不是两个喜字相加,结合以后实际是一个新的固定的符号。
双喜也有行草、黑体及简体几种“字体”。
行草体是把两个喜字的横都连起来,将下面一横上的四点简化为两点。
黑体与行草体的不同就是将两点改成两竖,面简体则将上部两个“吉”字的竖与“口”字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线线相连的整体,双稀有方向的,长方形的,圆形的,还有上下连接的“喜上加喜”双喜字构成的特点:1、喜全有直线构成。
2、横有七画和七个等距离的间距如果将每一横画与每一间距都设计成一样宽,那七画加七个间距,则共为14等份。
但一般每一横画之间的间距仅仅为横画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故剪的时候把每一横画与横画之间的间距相加视为一等份,即把竖长按七等份计算折剪比较方便。
如此看来,数长的二分之一处在上一个“口”字的下横中间。
3、竖为两两对称的形状,即横宽可以分成完全相等的4等份。
由于上述三个特点,为剪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先决条件,但也带来了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上下两半并不对称,故不能上下对折剪。
[心形双喜字的剪法]双喜字:双喜字[心形双喜字的剪法]双喜字:双喜字篇一 : 双喜字:双喜字-双喜字结构巧妙,是中国美术民俗中的一绝,两个并列的喜字方正、对称,骨架结构稳定,如男女并肩携手而立,又有四个口子,既象征男女欢喜,又象征子孙满堂,家庭融洽与美满。
双喜字是象征男女婚姻成立的一种特殊符号。
一般有女出嫁,大门上贴单喜字,有子娶媳妇,则贴双喜字,只要过路的人看到单喜或双喜,则立即明白此户人家在办喜事。
双喜字_双喜字 -民国之前的瓷器大部分都印有双喜子,称其为双喜字瓷器。
1、明代书生方明秋,赴京赶考经过苏州,见1大户人家悬联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方一时对不出,赶去京城赶考。
到考试时,一看主考官出了一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方不假思索,用路上看到的招亲联为对。
主考官惊其才华,取为进士。
回经苏州时,见招亲联都还在,于是又以考官出的联相对,被招为快婿。
为庆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两件喜事,他并排写了2个大“喜”字。
据说,结婚时贴双喜,就从他开始。
2、传说当年王安石进京赶考,途径马员外的大门前,见到灯笼上面写着“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的半边招婚对联,不禁吟诵了几遍。
他进京考试交卷很快,主考官想面试他一下,就指着门厅前的飞虎大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没费一点劲就答上在路上见到的那半招婚对联,主考官赞叹不已。
等他回家再走马家大门时,又主动对了“飞虎旗……”的对子被马家招为乘龙快婿,在他和马家小姐完婚之际,金榜题名的通知又送到了,他喜出望外,乐不可支,遂拿起笔在大红纸上写了1个双喜字,意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从此后人的婚礼上也就少不了红双喜字了。
双喜字_双喜字 -“双喜字”的剪法双喜字瓷器民国之前的瓷器大部分都印有双喜子,称其为双喜字瓷器。
双喜字窗花一、最传统的“双喜”剪法:四折剪纸,将可以打开的一边朝向右手。
注意事项:1、竖线对齐,基本成一条垂线;2、2个“口”字对齐;3、横划粗细保持一致。
王安石和汉字红双喜的由来故事王安石和汉字红双喜的由来故事引导语:大家是否了解过古代喜事贴“囍”字的习俗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相关,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下面的文章了解。
中国人逢有结婚吉庆时,爱在门户,窗扉,厅堂和洞房器物上贴上红纸“囍”字,反映了人们盼望喜事成双来临的心理。
这一习俗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王安石20岁时从老家江西去京师汴梁赶考进士,途中为了方便,在汴梁城东一小镇舅父家借宿。
在小镇马员外的门楼上,见到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
第2天,王安石在考试场上笔试出众,主考官又传他殿试,指着殿外的飞龙旗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
令王答对。
王安石即拿出小镇所见的上联作对,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好不高兴。
王安石考毕回舅父家,经过马员外门楼上看到的上联,就挥笔写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
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此上联是我独生女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
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
当王安石与马小姐结婚时,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高声前来报喜:“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
王安石喜上加喜,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
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人有四喜,久旱遇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小登科)金榜题名时(大登科)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小登科与大登科。
双喜临门”。
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将此事经过叙述一遍:“全仗娘子出的好上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
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大的“囍”字,贴在门上,又吟诗一首说: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对大登科从此,结婚贴“囍”就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
不仅中堂上挂个囍。
大门外贴對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头上也要绣上囍,让喜气冲天,瀰漫整个新房空间,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双喜字的由来
相传王安石年轻时去京师汴梁赶考,途中看见一户姓马的读书人家在门楼上挂着一盏走
马灯,灯上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户人家有个才貌双全
的女儿要招婿,小姐自己想出这半副联语来,谁能对上就和谁做夫妻。王安石欣赏这联语构
思巧妙,暗自爱慕上了制联人。
到了汴京,王安石顺利闯过诗、赋、策论三关。没想到主考官还要来一次考应对敏捷的
面试。轮到王安石面试时,主考官手指衙门前竖立的飞虎旗,出了个下联:“飞虎旗,旗虎
飞,旗卷虎藏身”,要求王安石对出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开口就把马家姑娘制的那半副
联语当上联对了出来。考官大喜,连连颔首称赞。
王安石出来后,不等发榜就星夜兼程赶赴马家。那盏挑女婿的走马灯还在,王安石就用
考官出的下联应对。马小姐说对得妙,这门婚事就成了。
拜天地的那一天,忽有报子来传:王安石进士及第,金榜题名!这可真是喜上添喜呀!
乐不可支的王安石马上在红纸上挥笔写下两个连体的“喜”字贴在门上,再赋诗一首:“巧
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此,人们逢有新
婚吉庆时,都爱在门户、厅堂和洞房器物上贴上红纸的双喜字,反映了人们盼望喜事成双来
临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