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情爱小说类型简论
- 格式:pdf
- 大小:332.18 KB
- 文档页数:4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作者:孙万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摘要:考察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作品,能发现许多与当时社会主潮不同的意味。
本文通过对以《沉沦》、《伤逝》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爱情小说的剖析,具体说明了爱情在当时社会中并未能够占据重要的地位,还未解放的时代使那时的作家们充满了苦闷与清醒交织的意识,浪漫的一代其实远不如表面那么浪漫。
关键词:五四时期;爱情小说;《沉沦》;《伤逝》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05-02时至今日,五四仍是一个让人想起就心潮澎湃的时代。
单从文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学好像短时期内就跳过了西方艰难的现代化历程,现代文学开始了它懵懂而短命的青春年代,为人生成为文学主流,被压抑许久的普泛人道主义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然而,考察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作品,却能发现许多与当时社会主潮不同的意味,尤其是郁达夫的《沉沦》和鲁迅的《伤逝》更是体现出五四时期爱情书写的困惑。
一、总论:爱情书写并未复活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便有许多爱情作品以真挚的情感与圆熟的技巧引人喜欢,《红楼梦》更是以爱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爱情书写推向巅峰。
而对于西方文学来说,爱情书写更是从神话时代便已经出现了,经过中世纪的凋敝,等到18世纪启蒙之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更是引起了一股狂飙突进的潮流,甚至可以说是爱情推进了西方文学的现代进程。
然而,奇怪的是,中国五四时期纯粹的爱情小说却比较少,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五四时代尽管是一个思想转折时期,大批新思想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依然在普通人民心里留存,忠孝思想导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依旧,一种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不是可以立竿见影地消除的,激进有如鲁迅者不也是娶了朱安做妻子吗?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凌叔华依旧以细致的笔触描写大家闺秀的单调生活,尽管《绣枕》等作品中已经微微露出些许的对现状的消极反抗,但格调还是旧的。
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林 凌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是“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从反抗封建父权、夫权和封建伦理文化的压迫,到挣脱封建婚姻观、贞操观和子嗣观的束缚,是个性主义式婚外恋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
“五四”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超越了古代文学的婚外恋描写,提升了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思想艺术深度,为新文学进一步科学健康地探讨婚外恋现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现代贞操观念 婚外恋小说 自觉型模式一婚外恋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婚外恋描写作为文学现象,在“五四”时期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关注,皆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
或许,这是形成“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五四”时期,《新青年》首先发起“贞操问题”讨论。
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起,不断有人撰文讨论妇女解放问题,初步涉及到两性道德内容。
不过,“贞操问题”讨论真正引起全社会广泛注意,是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译载日本谢野晶子《贞操论》之后。
在《贞操论》中,作者以决绝的口气写道:“我对于贞操,不当他是道德;只是一种趣味,一种信仰,一种洁癖。
既然是趣味信仰洁癖,所以没有强迫他人的性质。
”这种现代贞操观不啻晴空响雷,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随后,《新青年》刊出的胡适的《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在抨击旧两性道德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些文章从男女平等出发,指出了旧两性道德中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提倡女子自立,主张建立一种“超于贤妻良母”的人生观。
无疑,这种批判旧两性道德的视角和方法,在当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都不可低估。
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是“五四”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关注、讨论过现代性爱意识,以对抗中世纪神权禁欲主义,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五四”呼唤、张扬的现代性爱意识则是为了批判封建禁欲主义,把人从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此时期间,中国女性开始大胆地走向公共场合,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且开始尝试用自身的文学作品表达对于婚姻、家庭和个人命运等方面的关注和情感体验。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爱欲的表达尤为明显,渐渐呈现出了一种开放的姿态。
首先,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表达了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
通过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挣扎和竞争,女性们不断地反思着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了对于自我解放的认识。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初恋》。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直言不讳地描述了自己的初恋,彰显出了对于自身幸福的向往。
但是,由于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对于女性婚姻的极度压抑,最终她还是不得不黯然离去。
这样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女性们对于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渴望,也表现出了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玫瑰色想象。
其次,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中,对于性爱的探究以及爱欲的呈现也日趋普遍和多样化。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五四时期性学思潮的盛行和社会风气的相应开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女性作家在文学上引入更多的性爱元素,表达出了对于身体自由和性快乐的向往。
如女作家杨绛所写的《流涕余生》,其中对于自己感情的渴求和性欲的呈现,都展现出了一种现代女性不同于传统束缚的性格特色。
最后,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也反映了对于自我认识和精神追寻的情感表达。
作为文学市场的后来者,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铺天盖地,其中也有许多女性作家放言自己对于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和体察。
这些女性散文舞台上,妙笔生花,伤感流畅。
当然,这些文学作品的主题不仅仅是关乎爱情、婚姻、情欲,还涉及到自我认识、精神追求、社会开放等重要议题。
这些话题呈现出女性在那个时期独有的倾向和特点,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于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怀。
综述,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爱欲的表达凸显出了这一时期女性的独立开放和性格特征,而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女性文学迅速崛起的时期。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女性散文作品中的爱欲表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散文作品中的爱欲表达成为了一种突破和解放,女性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爱情和性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爱情和性爱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和性别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她们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以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作家们对爱情的表达常常是充满了激情和温柔的。
她们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在散文中,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
在她们的笔下,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能够超越一切束缚和限制的力量,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她们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与此女性作家们在散文中对性爱也进行了大胆的表达。
她们以一种开放而坦率的态度,探讨了性爱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她们认为性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够满足身体和心灵的需求,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的力量。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呼吁人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和道德束缚,以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性爱,去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和需求。
在这些女性散文作品中,爱情和性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探讨了爱情和性爱的本质和意义,也对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潮。
女性作家们用她们的文字,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泓峻【摘要】五四时期作家纷纷选择书信体与日记体这一小说体载,看重的是它在真实袒露创作主体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方面的潜能.它使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虚构性,以类似于真实日记或书信写作的状态进入小说创作过程.当时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在摆脱了日记与书信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把小说的叙述引向创作主体自身.即使在使用第三人称时,一些作家不仅仍然写着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仍然固执地寻找着用第一人称表达的机会."新文学"的读者,则希望透过文学作品看到作家真实的心灵世界,寻找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以作家真诚而又真实的自我面对读者作为五四时代一种独特的小说写作伦理,体现出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公民平等人格交往基础上的新的启蒙境界.【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7页(P81-87)【关键词】日记体;书信体;五四时代;第一人称叙事;自叙传;写作伦理【作者】泓峻【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无论20世纪的解构主义理论怎样试图消解语言背后的主体,强调语言的自主性,都无法改变言语行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一事实。
离开了对言语接受者与言语发出者的假定,写作与阅读行为不仅是无意义的,简至就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在理解一个特定的文本时,我们除了关注文本传达的语言信息外,同时还有必要去追问:究竟是怎样一种约定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从而保证双方能够顺利地进入十分漫长而单调的“写-读”式交流过程?在这个约定里,作者需要向他的读者做出怎样的承诺,摆出怎样的姿态,遵循怎样的规范?同时读者在接受一种话语时,会对言语主体提出怎样的期待与要求?这便涉及到写作伦理问题。
相对于一般的写作行为,文学写作有其特殊性。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张资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基本上是被忽略乃至被遗忘的人物,虽然对于他的研究也曾经掀起过一阵小高潮,但是研究多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更多的是对于他作品的批评。
新时期对于张资平的小说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还是有广大的待探索空间。
本文突破前人的研究范围,首先把张资平的文学成果和其他文人相比较,寻找到张资平小说的理论源头——周作人以性解放为核心的妇女解放说。
然后在这个理论指导下,阐述了张资平情爱小说的“一女多男"模式的独特意义。
在这种以女性为本位的模式下,张资平笔下的女性寻找的是灵肉合一的爱情,在这个理想爱情的标准下,她们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去突破,最后大多因自身的传统因素而归于失败,成为独特的“中间人物"的形象。
而张资平小说的这种独特的特点也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受到的外来思想影响以及作者受到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
论文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张资平情爱小说的审美文化意义。
首先张资平的小说开创了个性解放的新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以女性为本位的平民文学的叙述模式。
其次张资平的小说开启了现代市民小说的新风尚,这种新风尚不同于明清以来的大团圆结局,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拥有崇高的爱情理想的新女性形象。
最后张资平的小说实现了雅俗之间的贯通,他把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的主题思想,融入到通俗的文学形式中,使文学作品的受众面不断扩大,使自己的小说发挥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情爱小说爱情模式个性解放男女平等AbstactZhangzipinginthehistoryofmodemChineseliteraturehasbeenaforgottenfigure,althoughhisresearchhasalsobeensetoffaburstofsmallclimax,buttheforstudyWasrestrictedtoanarrowrange,themorecriticismforhiswork.NeweranovelsofZhangzipingalsohassomenewbreakthrough,buttherearemanylimitationsandroomforimprovement.Theauthorexceededthescopeofpreviousstudies,firstly,puttheliteraryresultsi11thearticleandcomparedwithotherscholars,lookingintothenoveltheoryofthetheguidanceoftheorigin,Zhouzuoren’Sequalityandsexualliberation.Then,undertheory,describingtheuniquesignificanceofLoveStories”womenmorethanmen”mode.Inthisfemale-basedmode,thewomenwhodescribedbyZhanglookingforlovetheunityofbodyandsoul,inthisidealstandardoflove,theyareconceptofthrough,andfinallyititselfhasdualattributesoffeudalconstantlylookingtobreakcivilizationfailed,whilealsocreatingtheiruniqueinthehistoryofliterature”inthemiddle”imageofthecharacter.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thenovelsrelatedtotheauthor'slifeexperiences,foreignideologicalinfluenceandlocaltraditionalandculturalsignificance.Firstofall,theculture.Finallgelaboratedtheaestheticnovelstocreateanewmodelofpersonalliberation,whichisanewfemaleciviliansbasedliterarynarrativemode.Secondly,theZhang-ownedflatnovelsopenthenewtrendofthemodemcivilnovel,thisnewtrendisdifferentfromthehappyendingsincetheMingandQingDynasties,creatingalofryidealoflovehasanewimageofwomeninthespecificcontextofthetimes.Finally,thenovelsrealizedthroughbetweenrefinedandpopulartastes,histhemeoftheprofoundsocialcontentintoanovelhaspopularliteraryform,continuetoexpandtheaudienceofliteraryworks,hisandsignificance.playedauniquevalueKeywords:LoveStoriesPersonalliberationEqualityII目录引言:张资平的情爱小说:一个众说纷坛的话题……………………………….1第一章张资平小说研究现状与趋势………………………………………………2第二章五四背景下张资平情爱小说的独特价值研究……………………………6第一节张资平情爱小说的思想渊源…………………………………………6一、鲁迅视角:经济独立与社会进步……………………………………一6二、胡适视角:人格独立与社会担当………………………………….8三、周作人视角:性的解放与男女平等…………………………………9第二节张资平情爱小说的基本特点………………………………………13一、“一女多男”模式及其思想意义与审美文化意义………………………13二、灵肉合一的爱情追求…………………………………………………17三、充满矛盾的情爱画廊…………………………………………………21第三节张资平情爱小说特色的形成原因…………………………………27一、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27二、外来思想的影响………………………………………………………30三、现实人生的多重压抑…………………………………………………33第三章张资平小说的历史地位……………………………………………………35第一节开创了个性解放文学的新模式………………………………………35第二节开启了现代市民小说的新风尚………………………………………40第三节实现了雅俗之间的贯通………………………………………………45结语……………………………………………………………………………………………………………50参考文献:………………………………………………………………………….51一、专著:……………………………………………………………………..51二、论文类:…………………………………………………………………..52致谢……………………………………………………………………………………………………………..5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III第一章张资平小说研究现状与趋势定和肯定两种立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张资平的研究掀起过一阵小热浪,大多数的研究者基本都是对他的恋爱小说持批评否定态度.比如沈从文的刊载在1930年《新月》月刊第3期的评论文章《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
作者: 赵园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63-182页
主题词: 婚姻制度;爱情理想;小说创作;五四;知识分子;知识者;文学现象;现代性爱;恋爱自由;
复杂性
摘要: 本文以'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讨论为背景,对当时创作中出现的表现婚姻爱情问题的作品分外集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对现代性爱的觉醒。
但是这类作品除有数的几篇名作以外,并没有产生更引人注目的成果。
本文比较着力地分析了这种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和造成这种复杂性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本文作者认为,'五四'小说的这些成就与缺陷,已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成为我们文学的经验的一部分,并给后人以启示。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学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文学的兴起给传统文学上了一课。
在这之中,女性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女性文学的出现,让女性有了自己的阵地,女性作家们也开始将女性视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去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中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更是创造出了新的风貌。
在“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积极的、追求自由的爱情表达,反映了当时女性对自由和情感的渴望;另一种则强调婚姻、家庭和责任,反映出了女性对传统价值的忠诚。
前者是以周汝昌和茅盾的散文为代表。
周汝昌的《春蚕》中的女主人公小燕子是一个渴望自由的青年女子,她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并不想像她的父母那样,受到被动命运的支配。
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自由,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在茅盾的《春蕾》中,女主人公苏小姐也是一个有着浓郁自由意识的女性,她不愿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婚姻之上,而是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和独立。
后者则是以杨绛和朱光潜的散文为代表。
杨绛在《又见天桥》中,强调了婚姻和家庭生活对于女性的重要性,认为婚姻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是女性必须履行的。
朱光潜的《春雨集》中,“潜夫人”一篇,也强调了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突出了女性的责任感和对传统家庭价值的重视。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现实的,这些女性散文都探讨了当时女性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性,反映了女性个性和特质的呈现。
在“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虽然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传达了真挚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观。
当时女性的处境困难,社会对女性固有的观念也是固执的,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女性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渴望,也更以此来肯定女性写作、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论五四时期女性小说的爱情描写
栗庆冬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五四时期,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同时被发现.爱情婚姻的自由尤其成为广大知识女性向历史新时期首先要求的“人”的权利和自身解放最基本的方面.爱情被赋以反抗封建专制、实现个性解放的神圣使命,成为一种崇高理想而被普遍追求.这种爱情追求张扬着的理性化旗帜上,因书写的是追寻人生意义的理性化内涵而格外执著、勇敢,但这种强烈的理性化内涵造成对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和与凝重社会现实的脱节,又使得这种追求格外痛苦,格外孤独.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栗庆冬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从精神到身体:论"五四"时期与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话语变迁 [J], 黄晓娟
2.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J], 张毅
3.理解·反动--五四与新时期女性小说中母亲角色定位之比较 [J], 王贞
4.从"中国娜拉"到真正的娜拉言说——浅析"五四"到新时期女性小说"反家庭"叙事
模式的变化 [J], 李虹
5.浅谈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以《两个家庭》和《绣枕》为例 [J], 冷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43年:五四“自由恋爱”题材的显现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的发表,给赵树理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同样是1943年5月,《沉香屑?第一炉香》则让张爱玲的名字红遍了大上海。
二人都是通过推荐成名的,前者通过彭德怀,后者得力于周瘦鹃。
在内容情节上,三仙姑利用小芹吸引年轻人,与梁太太对葛薇龙的利用,又有着惊人的相似。
同样是自由恋爱,赵树理与张爱玲的这两篇作品,却宣扬了两种不同的婚恋观,并分别引领了乡土和都市两条支流。
可见,到了40年代,五四“自由恋爱”题材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生了嬗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
一、赵树理的婚恋题材1943年,《小二黑结婚》的发表,使赵树理的名字家喻户晓,“自五四以来,还没有过一本新小说能在农村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在《小二黑结婚》这部小说里,赵树理刻画了以三仙姑为代表的人物群,从而在政治色彩方面(这主要反映在反封建意识上)对五四“自由恋爱”思潮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反封建意识与时代和政权的需求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以这部小说作为切入口,对赵树理的婚恋观进行粗略地探究。
(一)意识形态的控制权抗日战争时期,文学作品以对抗日战争的描写和歌颂为主流,赵树理的那些以追求恋爱自由为主题的小说自然就显得“不合时宜”,也就得不到文学界的认可。
后来由于得到了周扬的肯定,赵树理才被视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忠实执行者”,受到学界推崇:“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为了“文艺大众化”的目标,赵树理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作家,才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作品被推上了“标兵”的位置。
可见,《小二黑结婚》地位的升迁,是十七年文学“政治话语权”的预演,是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结果。
不仅如此,即便是赵树理在小说中一直宣扬的婚恋观也明显被灌注了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
1、反封建思想《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与三仙姑等属于老一辈人,崇尚封建迷信;小二黑与小芹属于年轻一辈,为了婚姻自主、幸福生活而努力抗争。
作者: 沈明
作者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3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6-8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五四;情爱小说;“叛逆抗争”型;“自叙传”型;“心理分析”型
摘要: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
五四情爱小说由于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审美品格,构成了多种不同的创作类型。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叛逆抗争"型、"自叙传"型、"心理分析"型。
各种不同创作类型和模式的同时出现,不但显示了五四情爱小说的丰富面貌,也是其创作成就的突出表现。
论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形态类型(一)“浪漫主义”就其原初意义上讲,是属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梁实秋在20年代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时就指出过:“‘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主义’而言。
”(1)这一源于西方的浪漫文学中国总显得发育并不充分,现代中国浪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在五四文学时曾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由是,研究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特点,探讨其生长与变异的独特原由所在,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整体走势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就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发展全程看,“五四”文学时期堪称为浪漫文学的全盛期,其时浪漫文学呈蓬勃发展态势,足以与与当时的另一股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构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的确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其显现“全盛期”的具体标志有三。
一是浪漫主义的理论自觉,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文学的自觉征程。
就文学思潮的形成而言,作家有否对“浪漫主义”内涵与特质的理论自觉性,是至关重要的。
浪漫文学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就以充沛的想象、奔放的热情、奇崛的笔致,颇显出浪漫文学的品格,文学史上就常常将其以浪漫文学目之。
但此类创作,作家并无“浪漫主义”的理论自觉,也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学思潮。
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倡导和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因而五四以前,就不能说我国已有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的意义是在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引入,促使人们从思潮的意义上认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才得以整体性地移入中国,新文学作家方能将文学表现“浪漫主义”由自为状态转入自觉状态。
当时一批目光敏锐的新文学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梁实秋等,对西方浪漫文学思潮情有独钟,倾心介绍、尽力鼓吹,他们的许多理论阐述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推动了这股思潮在中国的流布与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