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巨细胞瘤》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22
腱鞘巨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概述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的皮损呈坚实性无痛性肿块,发生于手指和手部,足趾部少见。
青年人多见,女多于男。
肿瘤可侵蚀邻近骨骼。
约10%病例切除后复发。
此瘤常分叶。
小叶由致密、透明化胶原围绕。
腱鞘巨细胞瘤流行病学青年人多见,女多于男。
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腱鞘巨细胞瘤病因病因尚不明。
腱鞘巨细胞瘤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腱鞘巨细胞瘤临床表现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he tendon sheath)的皮损呈坚实性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通常小于3cm,发生于手指和手部,足趾部少见。
青年人多见,女多于男。
肿瘤可侵蚀邻近骨骼。
约25%病例切除后复发,极罕见的恶性腱鞘巨细胞瘤亦有过报告。
另一个腱鞘瘤即腱鞘纤维瘤fibroma of the tendon sheath可能为腱鞘巨细胞的亚型也侵犯手指和手的屈侧肌腱,临床形态与巨细胞腱鞘瘤相同,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较巨细胞腱鞘瘤发病年龄轻。
腱鞘巨细胞瘤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腱鞘巨细胞瘤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腱鞘巨细胞瘤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此瘤常分叶。
小叶由致密、透明化胶原围绕。
瘤内细胞由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成骨样多核巨细胞,黄色瘤细胞,慢性炎症性细胞,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和胶原化基质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
此瘤之另一亚型称腱鞘纤维瘤,临床上两者不能区别。
腱鞘纤维瘤无噬脂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仅偶见少数多核巨细胞。
腱鞘巨细胞瘤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腱鞘巨细胞瘤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腱鞘巨细胞瘤治疗。
图1a~1c㊀足底腱膜梭形增大ꎬT1WI及脂肪抑制T2WI见与足底腱膜平行的形态不规则等T1等长T2信号ꎬT2WI压脂像内见片状㊁条网状高信号ꎬ相邻足底软组织稍肿胀㊀图1d㊀经左侧足底腱膜局部组织活检病理证实:跖腱膜黄色瘤㊀图2a~2c㊀跟腱增粗ꎬ以梭形增粗为主ꎬT1WI及脂肪抑制T2WI病灶低信号为主ꎬ其内见与跟腱长轴平行的裂隙状稍高信号ꎬ轴位内部呈网格状改变ꎮ跟腱下段病变向后扩展至皮肤ꎬ导致皮肤增厚ꎬ前方推压Kager三角ꎬ导致该三角脂肪垫消失㊀图2d㊀术后病理:跟腱黄色瘤生于跟腱者需与跟腱末端病㊁跟腱炎㊁跟腱撕裂等鉴别ꎮ参考文献:[1]王坚.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8.170.[2]韩建秀ꎬ蔺鸿儒ꎬ张建兵.双侧跟腱黄色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6ꎬ35(9):1307 ̄1308.[3]董旭霞ꎬ高建根ꎬ蒋廷宠.跟腱黄色瘤一例[J].放射学实践ꎬ2011ꎬ26(12):1341.(收稿日期:2019 ̄02 ̄25)腱鞘巨细胞瘤1例Giantcelltumoroftendonsheath:onecasereport张文杰1ꎬ王勇胜2ꎬ姜兴岳2ꎬ王㊀滨11.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放射科㊀山东㊀烟台㊀264100ꎻ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㊀山东㊀滨州㊀256603㊀㊀通信作者:王滨㊀主任医师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㊀E ̄mail:binwang001@aliyun.com㊀㊀ʌ关键词ɔ㊀腱鞘巨细胞瘤ꎻ踝关节ꎻ磁共振成像㊀㊀中图分类号:R686.1ꎻR445.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5 ̄0925 ̄03㊀㊀患者㊀女ꎬ31岁ꎮ发现左踝部肿物10年ꎬ由于未影响正常生活而未予治疗ꎬ近半年因肿物迅速生长遂入院治疗ꎮ查体:左踝关节后方可扪及一大小约10cmˑ4cm肿物ꎬ跨越跟腱ꎬ质韧ꎬ无压痛ꎬ边界欠清晰ꎬ活动度差ꎮ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ꎮ左踝关节X线示(图1):左踝关节内后方软组织肿胀㊁密度增高ꎬ未见明显邻近骨质破坏ꎮ左踝关节CT示(图2):左踝后部可见一团块状软组织肿块ꎬ密度较均匀ꎬ边缘不规整ꎬ局部可见分叶ꎬ最大横截面约4 9cmˑ3 3cmꎬ病变包绕跟腱ꎬ局部边界欠清ꎬ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ꎬ静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ꎮ左踝关节MRI示(图3):左踝后部皮下可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肿块ꎬ信号尚均匀ꎬ呈长T1㊁等短T2信号ꎬT2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ꎬPD压脂呈高信号ꎬ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ꎬ边缘不规整ꎬ局部可见分叶ꎬ最大横截面约5.7cmˑ4 2cmˑ4.0cmꎬ病变包绕跟腱及周围腱529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30No.52020图1㊀左踝X线正侧位示:左踝关节内后方软组织肿胀㊁密度增高㊀图2㊀CT检查示:左踝后部软组织肿胀ꎬ可见团块状软组织肿块ꎬ密度较均匀ꎬ边缘不规整ꎬ局部可见分叶ꎬ最大横截面约4.9cmˑ3.3cmꎬ病变包绕跟腱ꎬ局部边界欠清ꎬ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ꎬ静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ꎮ图2aCT平扫ꎮ图2b动脉期ꎮ图2c静脉期㊀图3㊀MRI检查示:左踝后部皮下可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肿块ꎬ信号尚均匀ꎬ呈长T1㊁等短T2信号ꎬT2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ꎬPD压脂呈高信号ꎻ增强扫描随时间延迟呈明显强化ꎬ边缘不规整ꎬ局部可见分叶ꎬ最大横截面约5.7cmˑ4.2cmˑ4.0cmꎬ病变包绕跟腱及周围腱鞘ꎬ局部边界欠清ꎬ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ꎮ图3aT1平扫ꎮ图3bT2平扫ꎮ图3cPD ̄fs平扫ꎮ图3dꎬ3eT1动态增强㊀图4㊀术中所取肿块:灰白灰黄不规则肿物一个ꎬ体积5.5cmˑ4.0cmˑ4.1cmꎬ表面光滑呈多结节状ꎬ切面灰白灰黄质稍韧ꎮ术后病理(HEˑ100)示:左踝部腱鞘巨细胞瘤鞘ꎬ局部边界欠清ꎬ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ꎮ后行手术切除ꎬ术中见(图4a):肿物大小约8cmˑ4cmˑ2cmꎬ实性ꎬ色苍白ꎬ包绕跟腱ꎬ与跟腱腱周膜粘连紧密ꎬ外侧与腓骨肌腱腱鞘粘连紧密ꎬ内侧与胫后肌腱腱鞘㊁趾长屈肌腱腱鞘㊁胫后动脉㊁拇长屈肌腱腱鞘㊁胫神经粘连紧密ꎬ深部侵犯踝关节后方关节囊㊁跟骨㊁距骨㊁胫骨下段ꎮ术后病理(图4b)示:(左踝部)腱鞘巨细胞瘤ꎮ讨论:腱鞘巨细胞瘤(GCTTS)又称巨细胞滑膜瘤㊁局限性结节状腱鞘炎ꎬ是一种来源于腱鞘和关节滑膜的无痛性肿块ꎬ其病因与创伤㊁炎症㊁脂质代谢异常等有关ꎮ2013年WHO软组织分类将GCTTS分为局限型GCTTS(F ̄GCTTS)㊁弥漫型GCTTS(D ̄GCTTS)和恶性GCTTS(M ̄GCTTS)[1]ꎮ局限型GCTTS相对常见ꎬ主要表现为圆形㊁椭圆形或分叶肿块ꎬ边界较清ꎬ少有关节积液ꎻ弥漫型少见ꎬ呈多发结节ꎬ常伴关节积液ꎬ浸润性生长ꎬ主要发生在关节外ꎬ颅底㊁颞下颌关节区多见报道ꎻ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罕见ꎬ但亦有报道ꎮGCTTS好发于20~50岁的成年人ꎬ女性略高发ꎬ其生长缓慢ꎬ具有局部侵袭性ꎮ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ꎬ术后可有20%左右复发ꎬ但一般不发生转移ꎮGCTTS在CT和X线上一般表现为局部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ꎬ密度介于肌肉和骨骼之间ꎬ主要用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骨组织和骨压迫ꎮMRI是GCTTS诊断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ꎬ敏感性和特异性高ꎬ能反映肿瘤的内部信号及邻近组织的特征ꎮ其典型表现为紧贴或包绕肌腱㊁腱鞘生长的异常软组织肿块ꎬ有完整的包膜ꎬT1WI大多呈等低信号ꎬT2WI主要为低信号ꎬ但因肿瘤内部常合并囊变㊁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ꎬT2WI常呈混杂信号ꎻ增强扫描病变实性成分呈中等或显著强化[2 ̄3]ꎮ本例患者为一中年女性ꎬ病变发生于左跟腱部ꎬ病变边界较清ꎬ周围未见明显骨质破坏ꎬ增强呈明显强化ꎬ考虑局限型GCTTSꎬ并已由病理证实ꎮ对于发生于跟腱的腱鞘巨细胞瘤ꎬ需要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4]ꎮ1)腱鞘囊肿:是腱鞘周围最为常见的肿物ꎬ表现为肌腱旁或周围的囊性肿块ꎬ多数单发ꎬ包膜完整㊁增强扫描可见强化ꎬ病变内部无强化或轻度强化ꎻ2)滑膜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一种软组织恶性肿瘤ꎬ好发在大关节的周围ꎬ生长迅速ꎬT1WI多呈低信号㊁T2WI为高信号ꎬ瘤体明显不均匀强化ꎻ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见于中老年人ꎬ好发于大腿ꎬ多数边界欠清ꎬ增强可见较明显强化ꎻ4)恶性腱鞘巨细胞瘤:是由典型腱鞘巨细胞瘤和间变性肉瘤这两种成分组成ꎬ原发极为少见ꎬ大多为继发ꎮGCTTS因病因及临床表现无明显特殊性ꎬ故临床误诊率较高ꎮMRI作为临床较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技术ꎬ不仅可判断GCTTS分型ꎬ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邻近组织的特征ꎬ对该病的临床诊疗及随访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ꎮ因此ꎬ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可疑GCTTS患者可根据MRI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等多种检查综合分析㊁诊断ꎮ参考文献:[1]JoVYꎬFletcherCD.WHOclassificationofsofttissuetumours:629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30No.52020anupdatebasedonthe2013(4th)edition[J].Pathologyꎬ2014ꎬ46(2):95 ̄104.[2]DeSchepperAMꎬHogendoornPCꎬBloemJL.Giantcelltumorsofthetendonsheathmaypresentradiologicaiiyasintrinsicosseouslesions[J].EurRadiolꎬ2007ꎬ17(2):499 ̄502.[3]林成武.腱鞘巨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8ꎬ16(9):134 ̄136+140.[4]胡艳ꎬ舒健.颞下颌关节区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8ꎬ37(9):1596 ̄1597.(收稿日期:2019 ̄08 ̄01)乳腺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Breastclearcellhidradenoma:onecasereport张晓彤ꎬ魏风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超声科㊀山东㊀济南㊀250000㊀㊀ʌ关键词ɔ㊀乳腺透明细胞汗腺瘤ꎻ超声检查㊀㊀中图分类号:R737.9ꎻR44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5 ̄0927 ̄01㊀㊀患者㊀女ꎬ29岁ꎮ发现左乳腺皮下无痛性肿块2月余ꎮ专科检查:左乳腺6点距乳头约3cm处皮下可扪及一大小约1.2cmˑ1.0cm肿物ꎬ质硬㊁边界清ꎬ活动度可ꎬ与皮肤无粘连ꎬ有压痛ꎬ乳头无溢液㊁溢血ꎬ右乳无异常ꎬ双侧腋下㊁双侧锁骨上下未及肿大淋巴结ꎮ超声检查:左乳6点皮下见大小约1.6cmˑ1.0cmˑ0.8cm囊实性包块ꎬ边界清晰ꎬ形态较规则ꎬ周边为实性低回声ꎬ内部以无回声为主ꎬ内透声可ꎬ可见分隔ꎬ肿物未累及腺体层ꎮCDFI:实性部分可见血流信号ꎬPW:Vmax:3.05cm/sꎬRI:0.63ꎮ超声提示左乳皮下囊实性占位(图1)ꎮ手术及病理:于左乳6点乳晕外侧4cm皮肤组织下完整切除大小约1.0cmˑ0.5cm肿物ꎬ有包膜ꎬ形态规则ꎬ界限清楚ꎮ病理诊断:(左乳)透明细胞汗腺瘤(图2)ꎮ讨论:皮肤汗腺瘤临床较少见ꎬ发生在乳腺的汗腺瘤更为少见ꎬ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ꎬ极易误诊ꎮ汗腺瘤为散发性病变ꎬ无性别差异ꎬ好发于成年人ꎬ也有发生于儿童的报道[1]ꎮ一般位于头皮㊁躯干及肢体近端ꎬ手足少见ꎬ眼睑也可发生ꎮ此肿瘤生长缓慢ꎬ直径多为1.0~2.0cmꎬ表面皮肤多光滑ꎬ呈肤色或淡红色皮下结节ꎬ有时表面破溃ꎬ有浆液样渗出ꎬ外科手术切除即可治愈ꎮ汗腺瘤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真皮内或扩展至皮下脂肪层的单个实性或囊实性结节ꎬ边界清晰ꎬ有包膜ꎬ后方回声增强ꎬ内部常可见分隔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ꎬ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ꎮ超声检查极易误诊为其他肿瘤ꎬ其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ꎮ病理学检查镜下可显示结节状的真皮肿瘤ꎬ界限清楚ꎬ有或无包膜ꎬ有时与表皮相连ꎮ肿瘤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为较大的透明或浅染细胞ꎬ位于中央ꎬ胞膜清楚ꎬ胞浆透明空泡状ꎬ胞浆中含有丰富的糖原ꎻ另一种为嗜碱性多角形小细胞ꎬ胞质深染ꎬ位于周边[2]ꎮ超声检查对汗腺瘤虽不能作定性诊断ꎬ但能够动态直观的显示病变的囊实性㊁边界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和浸润情况等ꎬ还可通过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部的血运情况ꎬ具有实时㊁无创㊁经济㊁便捷及短期内可重复性检查图1㊀左乳皮下囊实性包块ꎬ后方软组织结构清晰ꎬ与乳腺腺体分界明显㊀图2㊀病理图ꎬ胞浆浅染的透明细胞较常见(HEˑ100)等优点ꎮ可为临床提供丰富㊁直观的影像学信息ꎬ对辅助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ꎮ参考文献:[1]黄智棠ꎬ刘强ꎬ姚海东ꎬ等.乳腺少见肿瘤的X线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4ꎬ24(6):966 ̄969.[2]万慧颖ꎬ徐敏燕.透明细胞汗腺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ꎬ2018ꎬ34(8):460 ̄463.(收稿日期:2019 ̄12 ̄16)729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30卷第5期㊀JMedImagingVol.30No.52020。
上期臀部肿块:腱鞘巨细胞瘤
腱鞘巨细胞瘤又称为腱鞘滑膜巨细胞瘤,来自于腱鞘、滑囊或滑膜的肿瘤。
是手部发生的常见良性肿瘤,仅次于腱鞘囊肿。
腱鞘巨细胞瘤按照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局限型和弥漫型。
而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又称为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较局限型少见。
前者生长局限、有包膜,常见于手,少见与膝与臀等部位;后者弥漫成片,无包膜包绕,多发生于膝、臀、足等部位。
在症状上两者也有不同,局限型多无疼痛,弥漫型常有疼痛、关节渗液与出血。
腱鞘巨细胞瘤以往认为多是炎症所致反应性或修复性增生,但近年来越倾向于肿瘤性病变。
回顾上期病例:
臀部包块,无痛。
分析这个病例:
1.臀部肿块中比较多见的是坐骨结节囊肿,这也是初次诊断的印象,但无论从图像上,还是细针抽吸物来看,都排除掉囊肿。
2.腱鞘巨细胞瘤实体的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红色,常伴有黄色或棕色斑点;在看到黄色的抽吸物时,是否能联想到这点,很关键。
3.在固有的印象中,腱鞘巨细胞瘤手部多见,而且起于腱鞘;但实际上也起源于滑膜、滑囊,可以发生于其他部位。
此例中当排除坐骨结节囊肿时,是否能考虑到此部位来自于滑囊的其他病变?
在术前,笔者未能诊断出此例疾病,上期猜猜看中,也未有人猜到,实际上可能还是思维的局限、对腱鞘巨细胞瘤本身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通过这个病例,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否定一个坐骨结节囊肿的时候,局限型的腱鞘巨细胞瘤应在考虑的范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