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11.41 MB
- 文档页数:111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研究小杂粮是指玉米、谷子、高粱、小麦等作物,它们在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生长周期长、生长期早、对环境要求比较宽松等特点,小杂粮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为了更好地保障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病虫害的研究工作,以提高小杂粮的生产效益。
我们来看看小杂粮的主要病害。
小杂粮的主要病害有玉米赤霉病、玉米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条斑病、高粱赤霉病等。
玉米赤霉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主要是由镰刀菌科的赤霉菌引起的玉米秆腐病,严重危害了玉米的生长,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稻瘟病则是由禾谷瘟菌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它主要发生在玉米的苗期和生长期,会导致叶片变黄、枯死,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条斑病则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它们都会导致小麦的叶片、穗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使小麦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对于高粱来说,赤霉病是最主要的病害,它会引起高粱的穗部腐烂,严重影响了高粱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小杂粮的病虫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监测,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的生物特性、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杂粮的主要病虫害,科研人员进行了防控技术研究,包括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探索了一系列对小杂粮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的技术措施,为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耐性育种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选育抗病虫害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培育了一批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杂粮新品种,为小杂粮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支持。
开展了小杂粮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小杂粮的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几点研究,科研人员不断完善了小杂粮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了小杂粮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本文综合大部地区小杂粮病虫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对常见于豆类的叶部病害、根腐病以及粟灰螟、荞麦钩翅蛾等常见于其他小杂粮的病虫灾害进行了总结和详述,然后据此对小杂粮的病虫灾害治理展开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了科学的治理意见。
标签:豆类;治理措施;豆类红蜘蛛小杂粮是我国农业的优势项目,在国内很多地区都有特定的栽培规模,而且因为在培养时坚持自然、生态以及无公害等畅销国内外。
随着近年来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力推广和规模化发展,小杂粮种植的相关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一方面来说,这种态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生在小杂粮作物上的病虫灾害也有加剧化的趋势,各种病虫危害层出不穷,影响小杂粮产量损害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作物的商品性。
另外来说,因为就我们国家目前的趋势来说,小杂粮作物的产出和销售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如果病虫灾害过重的话,势必会导致该地区用药量的增加,这将会对绿色、生态概念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里我们就近年来常发于小杂粮作物上的病虫灾害进行了总结及对策分析。
一、豆类灾害种类1.根腐病根腐病是指所有发生在作物根部真菌性病灾的总称,后果通常较为严重,会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的危害。
发生该类灾害的感染病菌主要为包括腐霉菌属、镰孢菌属等在内的10数种病菌。
该类灾害通常会发生在豆苗还处于幼苗的时期,受到感染的作物在茎部分会有褐色的点状物,随着作物的慢慢生长,点状感染扩散程菱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颜色转为红褐色或者黑褐色,然后作物的根部会逐渐发生腐烂。
而作物的地表生长部分由于根茎溃烂无法汲取到足够的养分,导致发育不良,造成叶片极小、颜色发黄甚至死亡。
在城株期的时候,生病作物的根部产生褐色的斑块儿,发病的部分不会生长出根须,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的危害。
根腐病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在土壤中存货过冬天,该类疾病的最初感染原因通常就是因为含有病菌的土壤以及肥料感染到作物上的,通过雨水和其他农事活动的更迭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1. 引言杂粮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杂粮作物病虫害也日益严重,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威胁。
加强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杂粮作物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蚜虫、食叶虫、纹枯病、锈病等。
这些病虫害的危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蚜虫会寄生在作物的茎、叶片上吸食汁液,导致作物生长不良、凋萎死亡。
食叶虫以作物的叶片为食,大量食害导致作物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产量和质量。
纹枯病和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作物叶片出现纹路、斑点,并且可能蔓延到茎部,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实。
3. 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为了有效防治杂粮作物的病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虫害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加强作物的免疫力。
合理施肥还可以提高作物的营养状况,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
3.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防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可以降低作物受病虫害侵害的风险,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3 混种、轮作混种和轮作是防虫害的常用方法。
通过混种和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混种和轮作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
3.4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是防虫害的基础工作。
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可以及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还可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4.杂粮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
通过采取合理施肥、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混种轮作和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杂粮作物的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粮食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受病虫害的威胁。
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粮食作物的安全和产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1. 定期巡查和观察:定期巡查田间,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和受病虫害的表现,如叶片变黄、叶片发生斑点等。
2. 建立病虫害监测网:建立网络,搜集病虫害信息,包括发生区域、病虫害种类、发病程度等,及时向农民发布警报。
3. 使用现代化技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先进装备,进行病虫害的遥感监测,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二、物理防治方法1. 深翻作物残渣:病虫害往往隐藏在作物残渣中,深翻作物残渣可以削弱病虫害的生长环境。
2. 采用柔性防护罩:罩在作物上,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例如,对于蔬菜作物,可以采用纱网罩。
三、化学防治方法1. 使用农药: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周期,避免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昆虫和植物提取物等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相比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
四、生物防治方法1. 发布天敌:天敌是指对病虫害有天然捕食作用的昆虫或其他生物。
通过培养和释放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侵袭。
五、农业措施1. 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的病虫害易感。
2. 合理轮作和休耕:合理轮作可以减轻土壤传播的病虫害的发生,休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六、环境措施1. 清除杂草和田间废料:杂草和田间废料是病虫害的滋生源,及时清除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2. 控制灌溉和排水:灌溉和排水不当容易造成病虫害的滋生,及时控制灌溉和排水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以上就是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通过监测与预警、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农业措施和环境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障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粮食作物的病虫害是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原则1. 综合防治原则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预防、监测、综合治理和合理施药四个方面。
- 预防: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 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
- 综合治理:采用多种手段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单一防治方法导致抗药性或病虫害的适应性增强。
- 合理施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作物生长期,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
2.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促进益虫增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选择农药并确保正确使用,避免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
利用微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虫性。
增加农田的花岗植被,吸引天敌等益虫生长繁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增加品种多样性,引入抗病虫性强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整体抵抗力。
二、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1. 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基础。
- 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作物受病虫害侵害。
- 地力保持:合理轮作和地力养护,避免土壤疲劳,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 间套作物:通过间套作物的方式,破坏病虫害的寄主环境,减少其发生和传播。
2.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方法,以及农业机械等手段,对病虫害进行多模态多维度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 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如覆盖网、粘虫板等,防止病虫害的侵害。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等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 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预测预报结果,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引言
本章介绍了本文档的目的和范围,并对杂粮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概述。
二、杂粮作物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杂粮作物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类型、其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等。
三、杂粮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
本章详细介绍了杂粮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包括监测方法、预警指标、预警系统建设等。
四、杂粮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本章分为病害防治和虫害防治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杂粮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包括防治方法、防治措施和防治技术等。
⑴病害防治
⒋⑴病害诊断和鉴定
⒋⑵病害防治方法
⒋⑶病害防治措施
⒋⑷病害防治技术
⑵虫害防治
⒋⑴虫害诊断和鉴定
⒋⑵虫害防治方法
⒋⑶虫害防治措施
⒋⑷虫害防治技术
五、杂粮作物病虫害的管理与调控
本章主要介绍了杂粮作物病虫害的管理和调控措施,包括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绿色环保防治技术等。
六、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介绍了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效果评估。
七、结论
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监测记录表、防治方案表、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
⒈农作物病害防治法:指涉及农作物病虫害预防、监测、防治和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⒉农业生产法:指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⒊杂粮作物保护管理条例:指针对杂粮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管理进行细化的法律和法规。
小杂粮主要病虫害研究小杂粮是指除了大豆、小麦、稻谷、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外,还包括红豆、绿豆、黑豆、薏苡仁、黄米、黑米、糯米、荞麦、高粱等农作物。
这些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味道独特,因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小杂粮受到的病虫害较多,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小杂粮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病害1、红豆病害红豆病害中以复盘病(又称死斑病)较为常见。
该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为不规则的灰色死斑,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主要防治措施为合理排水,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如果树的铝箔和遮阳网,可使用铝箔反射太阳光芒,荫蔽的作用;以及定期进行药剂喷洒等。
绿豆病害主要为霜霉病和青枯病。
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从叶片之间或叶腋处侵入,幼苗完全感染后易死亡。
青枯病为细菌性病害,往往因照明水分不足,长期湿度高、温度低而引发发生,感染后叶片出现水浸斑点,黏液液体流出,易使病害进一步扩大。
防治措施同样为药剂喷洒和合理管理措施等。
黑豆也受到复盘病的侵袭,同时还有白粉病和根结线虫病。
黑豆白粉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症状无法防止,同时也很难治疗。
根结线虫病为螺旋线虫类病害,在土壤中寄生并钻入豆根中,同时繁殖快速,繁殖范围广,会导致豆根断裂,严重病情会致使植株生长缓慢,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合理排水措施、对土壤进行杀虫处理和药剂喷洒等防治措施可行。
二、虫害红豆虫害主要为黑布虫(又称曲实条盾蚜),是一种较严重的害虫。
黑布虫为吸汁性害虫,其食用豆叶,越吃越能使豆叶枯黄,影响豆类的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主要有定期喷洒杀虫剂(不宜过多),增强种植土壤肥力,保持部分遮阴,完善灌溉系统等发展。
2、绿豆虫害绿豆虫害以黄豆蚜、橄榄尺蠖和绿豆卷莲蛾为主。
黄豆蚜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繁殖能力强,易造成早期浆果萎缩。
其防治方法主要为适度喷洒杀虫剂,缩短高温潮湿的周期,避免密植等等。
黑豆虫害主要为根结线虫和向日葵象甲等,线虫在土壤中寄生,越生长越多,导致豆根断裂。
农业昆虫学杂粮害虫在农业生产中,杂粮作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饮食选择。
然而,杂粮的生长过程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杂粮害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玉米螟、粘虫、蝗虫、草地螟等。
这些害虫以不同的方式危害着杂粮作物。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的幼虫会钻进玉米茎秆内啃食,导致玉米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折断。
玉米螟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在防治玉米螟时,农民们通常会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比如,释放赤眼蜂来寄生玉米螟的卵,从而减少其幼虫的数量;同时,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粘虫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种害虫。
它们具有暴食性,在短时间内就能将大量的叶片吃光,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粘虫的发生往往具有迁飞性和暴发性的特点。
为了有效防治粘虫,及时监测和预警至关重要。
通过田间调查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昆虫监测雷达等,能够提前发现粘虫的迁飞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防虫网、灯光诱捕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蝗虫是杂粮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们通常成群活动,食量巨大,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蝗虫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干旱的年份容易爆发成灾。
对于蝗虫的防治,除了化学药剂防治外,生态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例如,通过保护和增加蝗虫的天敌,如鸟类、蛙类等,来控制蝗虫的数量;同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蝗虫适宜的栖息场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蝗虫的危害。
草地螟则主要危害豆类等杂粮作物。
其幼虫会咬食叶片、花蕾和嫩荚,造成减产。
草地螟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有关。
在防治草地螟时,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其寄主植物;在幼虫发生初期,采用药剂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以提高防治效果。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杂粮害虫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害虫也会对杂粮作物造成危害。
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杂粮作物的种植和消费逐渐增加。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杂粮作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提高杂粮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杂粮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相应的防治方法。
杂粮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杂粮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下面了一些常见的类型:1. 病害:赤眼病:主要侵害玉米、高梁等作物,造成叶片烧焦、产量下降。
稻瘟病: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多种霉病:如玉米赤霉病、稻瘟病等,会导致作物减产和毒素积累。
2. 虫害:稻飞虱:是稻谷的主要害虫之一,会造成稻谷叶片黄化、减产。
玉米螟:对玉米的幼苗和果穗造成损害,降低产量。
高梁蚜虫:会导致高梁叶片黄化、减产。
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为了防治杂粮作物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防害: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阻断病原物传播途径,减少病害的发生。
病害防治剂:使用病害防治剂,如化学农药,及时喷洒作物,防害的发生和传播。
抗病品种培育: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2. 防治虫害: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防虫网/虫害陷阱:在作物周围搭设防虫网,或者设置虫害陷阱,减少害虫入侵。
生长调控剂:使用生长调控剂控制害虫数量,如嗅觉干扰剂、生长抑制剂等。
杂粮作物病虫害给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轮作、使用病虫防治剂、培育抗病品种和采取生物防治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杂粮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提供有关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参考,为杂粮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