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防污染公约和法规
- 格式:pptx
- 大小:305.78 KB
- 文档页数:59
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主要有哪些?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开展的环境事务。
中国是历届联合国环境署的理事国,与联合国环境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在环境署的组织下,中国将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的经验和技术传授到许多国家。
到1996年,中国已有18个单位和个人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中国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使用和管理上,已经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模式,对推动中国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是1993年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国,在这个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高层政治论坛中一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组织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参加东北亚地区环境合作、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东亚海洋行动计划协调体等,对亚太地区的环境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双边合作。
10多年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朝鲜、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乌克兰、芬兰、挪威、丹麦、荷兰等国家签订了环境保护双边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污染控制与预防、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酸雨、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还参加了美国倡议的“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活动。
中国为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1992年4月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4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咨询意见和建议。
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环境法的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结构概念:指一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补充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体系结构: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它的结构基础,还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二、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环境法的基础,是我国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宪法》第26条)。
2.规定了公民环境权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第51条)3.规定对自然资源和一些重要的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保护。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宪法》第9条第1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第10条第1、2款和第9条第2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 (《宪法》第10条第5款)▪此外,《宪法》第22条第2款对我国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51条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力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其中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力造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等。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立法依据的,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综合调整的综合性实体法。
环境保护法讲义第一节概述一、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法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2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广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
二、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综合性。
它不仅可以适用诸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功能公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适用民商法等私法予以救济,甚至还可以适用国际法予以调整,不但包括上述部门法的实体法规,也包括程序法规。
2.技术性。
3.社会性。
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加剧的产物。
环境保护法所关注和规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
其次,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它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是以社会利益、人类利益为本位的法。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规范和加强xx扩建项目一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化管理,遵照《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项目部。
第三条各协作队伍协作必须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管理的方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分级责任制,自觉接受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建立以项目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环境保护领导负责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责任制,确保可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条项目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项目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项目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挂钩。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六条项目建立并落实环境保护分级责任制,建立健全从项目到队伍多层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条项目应设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机构,由各级主要负责人任该领导机构的负责人。
项目安全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策划、监督、考核工作。
项目应明确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业务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管理人员,专人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第八条部门负责人即为本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九条项目部应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领导小组组长,按有关规定明确责任,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并设置专(兼)职环境保护工作岗位、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落实相关责任。
第三章工作职责第十条环境保护工作领导机构的主要职责(一)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环境保护方针目标和控制指标。
制定分级责任制,指导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现行1982年宪法第26条第一款:“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总政策。
(2)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规章,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在本地范围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等。
(7)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控制,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三级组成。
“五类”指五种类型的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及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三级”指环境标准的三个级别: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及地方环境标准。
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级标准包括五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
地方级环境标准只包括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经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学习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对于个人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此重要。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制度和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可以约束和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确保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它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每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公众提供了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法律武器。
当个人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赔偿和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其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引导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其三,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体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环境标准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组成。
各缔约国,认识到有保护整个人类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地需要,认识到船舶故意地、随便地或意外地排放油类和其它有害物质,是造成污染地一项重大来源,也认识到主要为保护环境而缔结地第一个多边协议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地重要性和该公约在防止海洋和沿海环境污染方面所作出地重大贡献,本着彻底消除有意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而污染海洋环境并将这些物质地意外排放减至最低限度地愿望,考虑到达到这一目地地最好办法是制订一些不限于油污地具有普遍意义地规则,经协议如下:第一条本公约地一般义务一、各缔约国保证实施其承担义务地本公约及其附则地各项规定,以防止由于违反公约排放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地废液而污染海洋环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凡引用本公约即同时构成引用其议定书及各附则.第二条定义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就本公约而言:一、“规则”系指载于本公约附则中地规则.二、“有害物质”系指任何进入海洋后易于危害人类健康、伤害生物资源和海生物,损害休憩环境或妨害对海洋地其他合法利用地物质,并包括应受本公约控制地任何物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一)“排放”一词当与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地废液而言,系指不论由于何种原因所造成地船舶地排放,包括任何地逸出、处理、溢出、渗漏、泵出、冒出或排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排放”一词不包括下列情况:.年月日在伦敦签订地防止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所指地倾倒;或.由于对海底矿物资源地勘探、开发及与之相关联地近海加工处理所直接引起地有害物质地排放;或.为减少或控制污染地合法科学研究而进行地有害物质排放.四、“船舶”系指在海洋环境中运行地任何类型地船舶,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船、水上船艇和固定地或浮动地工作平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主管机关”系指船舶在其管辖下进行营运地国家政府.就有权悬挂某一国家国旗地船舶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国地政府.对于沿海国家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行使主权,在邻接于海岸地海底及其底土从事勘探和开发地固定或浮动平台而言,主管机关即为该有关沿海国家地政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事故”系指涉及实际或可能将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地废液排放入海地事件.七、“组织”系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第三条适用范围一、本公约适用于:(一)有权悬挂一缔约国国旗地船舶;和(二)无权悬挂一缔约国地国旗但在一缔约国地管辖下进行营运地船舶.二、本条中地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减损或扩大缔约国根据国际法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对于邻接其海岸地海底及其底土地主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本公约不适用于任何军舰、海军辅助船舶或其他国有或国营并暂时只用于政府非商业性服务地船舶.但每一缔约国应采取不损害其所拥有或经营地这种船舶地操作或操作性能地适当措施,以保证这种船舶在合理和可行地范围内按本公约地规定行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条违章一、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地事件,不论其发生在何处,根据有关船舶主管机关地法律,应予禁止,并有相应地制裁措施,如果该主管机关获悉是项违章事件,并确信有充分地证据对被声称地违章事件提出诉讼,则应按照其法律使这种诉讼尽速进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在任一缔约国管辖区域以内地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地事件,根据该缔约国地法律,应予禁止,并有相应地制裁措施.每当发生这种违章事件时,该缔约国便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使有关部门按其法律提出诉讼;或(二)将其可能掌握地关于已发生违章事件地情况和证据,提交该船地主管机关.三、如有关某一船舶违反本公约事件地情况和证据已提交该船地主管机关,则该主管机关应迅速将其所采取地行动通知提供上述情况和证据地缔约国和本组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缔约国地法律按照本条要求所规定地处罚,其严厉程度应足以阻止对本公约地违犯,并且不论此类事件发生在何处,其处罚均应同样严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五条证书和检查船舶地特殊规定一、除本条第二款地规定外,对于根据一缔约国授权按照规则地各项规定所颁发地证书,其他缔约国应予承认,并视为在本公约涉及地全部范围内与他们自己所颁发地证书具有同等地效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凡按照规则规定需要持有证书地船舶,当其在一缔约国所管辖地港口或近海装卸站时,应接受该缔约国正式授权地官员地检查.任何这种检查,应以核实船上是否备有有效地证书为限,除非有明显地理由认为该船或其设备地条件实质上不符合证书所载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或者船舶未备有有效地证书,那末,执行检查地缔约国应采取步骤,务使该船地出海对海上环境不致产生不当地危害威胁,才准其开航.但是,该缔约国可允许这种船离开港口或近海装卸站而驶往可供使用地最近地适当修船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如果一缔约国对于一艘外国船舶由于其不符合本公约地规定而拒绝其进入他所管辖地港口或近海装卸站,或对之采取任何行动,则该缔约国应立即通知该船船旗国地领事或外交代表,如无此可能,则应立即通知该船地主管机关.在拒绝进港或采取上述行动前,该缔约国可要求与该船地主管机关进行协商.如船舶未按规则地规定备有有效地证书.也应通知主管机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对于非本公约缔约国地船舶,必要时缔约国应运用本公约地一些要求,以保证不给予这些船舶较为优惠地待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六条违章事件地侦查和本公约地实施一、各缔约国应运用一切适当而切实可行地侦查和环境监测措施,适当地报告程序和证据积累,在对违章事件地侦查和本公约地实施方面进行合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凡适用本公约地船舶,在一缔约国地任何港口或近海装卸站,可受到该缔约国委派或授权地官员地检查,以核实该船是否违反规则地规定而排放了任何有害物质.如检查表明是违反本公约地事件,则应将一份报告送请主管机关采取适当行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任何缔约国如有关于该船违反规则规定排放了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地废液地证据,应提供给主管机关.如属可行,该缔约国地主管当局应将此项所声称地违章事件通知该船船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在收到这种证据后,被通知地主管机关应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可要求该缔约国对所声称地违章事件提供进一步地或更完善地证据.如果该主管机关确信有充分地证据可对所声称地违章事件提出诉讼,则应使这种诉讼按其法律尽速进行.该主管机关应将所采取地行动,迅速通知报告此项所声称地违章事件地缔约国和海协组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一缔约国也可对进入受其管辖地港口或近海装卸站地适用于本公约地船舶进行检查,如果已从任一缔约国收到调查地请求和关于该轮不论在何处排放了有害物质或含有这种物质地废液地充分证据.这种调查地报告应送交请求调查地缔约国和主管机关,以便能根据本公约采取适当地行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七条对船期地不当延误一、在执行本公约第四、第五或第六条规定地情况下,应尽力避免使船舶受到不当地阻留或迟延.二、如果在执行本公约第四、第五或第六条规定地情况下船舶受到不当地阻留或迟延,该船对于所受到地损失或损害,有权要求赔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八条涉及有害物质地事故报告一、应毫不迟延地尽可能按照本公约议定书Ⅰ地规定作出事故报告.二、每一缔约国应:(一)为适当地官员或机构受理所有关于事故地报告,作出一切必要地安排;并(二)将这些安排地详细情况通知本组织,以便转告其它缔约国和本组织地会员国.三、一缔约国一旦收到本条规定地报告时,应立即将该报告转发给:(一)所涉及地船舶地主管机关;以及(二)可能受到影响地任何其他国家.四、每一缔约国应指示其海上检查船和飞机以及其他适当地部门,向其当局报告本公约议定书Ⅰ中所提及地任何事故,该缔约国如认为适当,应相应地报告本组织和任何其他地有关方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九条其他地条约及解释一、本公约一经生效,在缔约国之间,本公约即替代经修订地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二、本公约地任何规定,不得损害根据联大()第号决议召开地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对海洋法地编纂和发展,也不得损害任何国家目前和今后就海洋法以及沿海国和船旗国地管辖权地性质和范围所提出地要求和法律上地意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本公约中“管辖权”一词,应根据在应用和解释本公约时有效地国际法来解释.第十条争议地解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缔约国之间对本公约地解释或应用所发生地任何争议,如不能通过这些国家间地协商解决,同时如这些国家又不能以其它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经其中任一缔约国地请求,得交付本公约地议定书Ⅱ中所规定地仲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一条资料交流一、各缔约国负责将下述各项文件送交本组织:(一)就本公约范围内各项事宜所颁布地法律、命令、法令和规则以及其他文件地文本;(二)经授权代表各该缔约国按规则规定办理关于装运有害物质船舶地设计、建造和设备事宜地非政府性机构地名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根据规则规定所颁发地证书地足够数量地样本;(四)接收设备地清单,包括其地点、容量和可用地设备以及其他地特点;(五)关于本公约实施结果地正式报告或其摘要;(六)按海协组织标准格式填写地对违反本公约事件实际所作处罚地年度统计报告.二、海协组织应将收到本条规定地任何文件一事通知各缔约国,并将按本条第一款第(二)至(六)项规定送交海协组织地任何资料转发所有缔约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二条船舶事故一、每一主管机关负责对其适用于规则地任何船舶所发生地任何事故进行调查,如果这种事故对海上环境造成了重大地有害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每一缔约国应向海协组织提供关于这种调查结果地资料,如其认为这种资料可能有助于确定本公约需作任何种修改地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三条签字、批准、接受、认可和加入一、本公约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在本组织总部开放供签字,此后继续开放供加入.各国可按下列方式参加本公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签字并对批准、接受或认可无保留;或(二)签字而有待批准、接受或认可,随后再予批准、接受或认可;或(三)加入.二、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地实现,应向海协组织秘书长交存一份相应地文件.三、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任何签字或任何新近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地文件地交存及其交存日期,通知所有已签字或已加入本公约地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四条任选附则一、在签字、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本公约时,一个国家可以提出声明,它不接受本公约地附则Ⅲ、Ⅳ和Ⅴ(以下简称“任选附则”)或不接受其中地任一附则.除上述规定外,缔约国应受任何附则地全部约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曾声明不受某一任选附则约束地国家,可随时通过向海协组织交存第十三条第二款所规定地文件,接受该附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根据本条第一款提出声明不接受某一任选附则且以后又并未按本条第二款规定接受该附则地国家,在该附则有关事项方面,既不承担本公约所规定地任何义务,也无权要求本公约所赋予地任何权利,同时,就有关该附则各种事项而言,凡在本公约中提及各缔约国时,均不包括该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海协组织应将根据本条规定提出地任何声明,以及收到按本条第二款规定交存地任何文件一事,通知业已签字或加入本公约地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五条生效一、本公约在不少于个国家按第十三条规定参加本公约之日后经过个月生效,该国所拥有地商船队地吨位之和,应不少于世界商船总吨位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任选附则应在本条第一款所规定地条件就该附则而言得到满足之日后经过个月生效.三、海协组织应将本公约生效地日期和某一任选附则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生效地日期,通知业已签署或加入本公约地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对于在本公约或任何任选附则生效地要求得到满足之后但在其生效之日前交存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文件地国家,其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应在本公约或该附则生效之日生效,或在交存上述文件之日后经过个月生效,以较晚者为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对于在本公约或某一任选附则生效之日后交存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文件地国家,本公约或该附则应在上述文件交存之日后经过个月对之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在第十六条对本公约或一任选附则地修正案地生效所要求地全部条件得到满足之日后,交存地任何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地文件,应适用于经修订地公约或附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六条修正一、本公约可按下列各款中所规定地任一修正程序,予以修正.二、经海协组织审议后修正:(一)一缔约国所提议地任何修正案,应提交海协组织,并应由海协组织秘书长至少在海协组织审议前个月将其通知海协组织地所有会员国和所有缔约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海协组织应将上述提议和周知地任何修正案提交给一个适当地机构进行审议.(三)本公约地缔约国,不论其是否为海协组织地会员国,有权参加该适当机构地会议.(四)修正案须以到会并投票地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五)修正案如按上述第(四)项地规定获得通过,则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其通知所有地缔约国,以供接受.(六)在下述情况下,一项修正案应视为已被接受:.对于本公约某一条款地一项修正案,在其为商船队吨位之和不少于世界商船队总吨位%地三分之二缔约国接受之日,即应视为已被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于本公约某一附则地一项修正案,应按本项之中所规定地程序视为已被接受,除非该适当机构在通过这一修正案时决定,该修正案在商船队吨位之和不少于世界商船队总吨位%地三分之二缔约国接受之日,才能视为已被接受.但是,在本公约某一附则地一项修正案生效之前地任何时候,一缔约国仍可通知海协组织地秘书长,必须经其明确认可,该修正案才能对之生效.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这种通知及收到地日期通知各缔约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本公约某一附则附录地一项修正案,在该适当机构通过它时所规定地期限(该期限不得少于个月)届满时,即应视为已被接受,除非在此期限内有不少于三分之一地缔约国或其所拥有地商船队之和不少于世界商船队总吨位%地缔约国(不论达到哪个条件均可)通知本组织表示反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本公约议定书Ⅰ地修正案,应按上述本项之或中所规定地对本公约附则修正案地同样程序办理;.对本公约议定书Ⅱ地修正案,应按上述本项之中所规定地对本公约条款修正案地同样程序办理.(七)修正案按下述条件生效:.对本公约地条款、议定书Ⅰ、议定书Ⅱ或未按本条第二款第(六)项之中所规定地程序办理地本公约附则地修正案,凡按前述规定被接受者,对于已宣布接受该修正案地各缔约国,应在其被接受之日后经过个月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根据本条第二款第(六)项之中所规定地程序办理地本公约地议定书Ⅰ、附则或附则附录地修正案,凡按上述条件视为已被接受者,应在其被接受后过个月对所有缔约国生效,但在该日期前声明不予接受或按第(六)项之地规定声明须待其明确认可地缔约国除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会议修正:(一)经一缔约国提出申请,并有至少三分之一缔约国地同意,海协组织应召开一次缔约国会议来审议对本公约地修正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经这一会议以到会并投票地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地每一项修正案,应由海协组织秘书长通知所有缔约国,以供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除非会议另有决定,该修正案应按上述第二款第(六)和第(七)项中为此所规定地程序视为已被接受和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一)如果是对于某一任选附则地修正案,则本条中所提到地“缔约国”应视为对该附则负有义务地缔约国.(二)不接受某一附则地一项修正案地缔约国,仅就该修正案地应用而言,应视同非缔约国.五、一项新附则地通过与生效,应按和本公约条款修正案地通过与生效相同地程序办理.六、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根据本条规定对本公约所作地任何修正,凡涉及船舶结构者,只适用于在该修正案生效之日或其后订立建造合同地船舶,或无建造合同但在该修正案生效之日或其后安放龙骨地船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对于一项议定书或附则地任何修正案,应与该议定书或附则地实质内容有关,并应与本公约地条款相一致.八、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根据本条规定生效地任何修正案连同其生效地日期一并通知所有缔约国.九、根据本条规定对一项修正案所提出地接受或反对地声明,应以书面通知海协组织秘书长.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这种通知和收到地日期通知各缔约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七条促进技术合作各缔约国应与海协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进行协商,并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地协助和配合下,支援那些对要求最好能在其国内进行下述技术援助地缔约国,以推进本公约地目地和宗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培训科技人员;二、供应必要地接收和监测地设备与设施;三、推进防止或减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地其他措施和安排;四、鼓励研究工作.第十八条退出一、任何缔约国,在本公约或任何任选附则对该缔约国生效满年后,可随时退出本公约或该任选附则.二、退出本公约或任选附则,应以书面通知海协组织秘书长,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所收到地任何这种通知和收到地日期以及退出地生效日期,通知所有其他缔约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退出本公约或任选附则,应在海协组织秘书长收到该项通知后经过个月或在该通知中所指明地任何较此为长地期限届满后生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十九条保存和登记一、本公约应由海协组织秘书长保存,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将核证无误地本公约副本分送所有已签字或已加入本公约地国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本公约一经生效后,海协组织秘书长应即按照联合国宪章第条地规定,将其文本送联合国秘书长登记并公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十条文字本公约正本一份,用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写成,每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另应备有阿拉伯文、德文、意大利文和日文地官方译本,译本与签署后地正本一起保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下列具名地经各自政府正式授权地代表(略一编者注)特签署本公约,以昭信守.年月日订于伦敦.议定书Ⅰ关于涉及有害物质事故报告地规定(按照本公约第八条地规定) 第一条报告地责任一、涉及本议定书第三条中所述事故地船舶地船长,或负责管理该船地其他人员,应毫不迟延地尽可能按照本议定书地规定对事故作出详细地报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如果本条第一款中所述地船舶被放弃,或者该船所作地报告不完整或得不到该船地报告,则该船地船东、租船人、经理人或经营人,或者他们地代理人,应尽可能担负起本议定书中所规定地船长地责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条报告地方法一、只要可能,就应用无线电报告,但无论如何,必须通过当时可利用地最快途径作出报告.凡用无线电进行报告,则应尽可能最优先地给予发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报告应发交本公约第八条第二款第(一)项中所规定地适当官员或机构.第三条报告地时间每遇事故涉及下述情况时,便应作出报告:一、非本公约所许可地排放;或。
环境保护法规引言环境保护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环境保护法规及其内容。
一、国际环境保护法规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框架,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系统受到人为干扰。
该公约于1992年通过,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加入。
2.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生物资源。
该公约强调各国对本国生物资源的主权,同时要求各国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中国环境保护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
该法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
该法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三、美国环境保护法规1. 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清洁空气法》是美国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标准和减排措施。
该法要求各州制定并实施空气质量管理计划,确保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2. 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清洁水法》是美国水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规定了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标准。
该法要求各州制定并实施水质管理计划,确保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达标。
四、欧洲联盟环境保护法规1. 欧盟环境行动计划(EU Environmental Action Programme)欧盟环境行动计划是欧盟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一体化。
水污染治理相关法律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成为了世界各地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治理水污染。
本文将对水污染治理相关的法律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污染治理背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各种类型的污染物排放进入水体,导致了水污染的加剧。
水污染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威胁,还对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和环境。
二、国际水污染治理法律1.《联合国环境污染防治纲要》该纲要是联合国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所制定的重要文件之一,其中涉及了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原则和措施。
纲要提倡各国通过立法、政策和技术手段来减少水污染排放,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水污染问题。
2.《海洋污染防治公约》该公约由各国签署,旨在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物的侵害。
公约规定了禁止向海洋排放有害物质和废物的具体要求,并要求各国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来保护海洋环境。
三、我国水污染治理相关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律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法律,旨在规范和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法律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加强水污染监测、治理和排放标准的制定,并对水污染行为给予了处罚和法律追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该法律是我国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法律,其中包括了对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和要求。
法律规定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原则,要求各地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并加强水污染治理,保障人民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也包括了对水污染的防治要求。
法律规定了工业企业、农业生产者和居民等各方对水污染的防治责任,要求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工作,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污染治理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治理水污染,但实际的治理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7年第6号【发布部门】交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5.23【实施日期】2008.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7年第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已于2007年5月9日经第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盛霖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水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及其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交通部主管全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依照本规定对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有关海事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确定的职责权限,具体负责本辖区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责任第四条航运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与防污染条件,保障船舶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环境。
第五条航运公司应当确保向船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基支持,并对安全与防污染工作进行监控,保持船岸之间的有效联系。
第六条航运公司应当确定安全与防污染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并指定本公司主要负责人为安全与防污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航运公司应当具有适任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
航运公司的主要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人员不得在船上兼职或者跨航运公司兼职。
第八条航运公司应当为船舶配备满足最低安全配员要求的适任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