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259.90 KB
- 文档页数:1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孕产史及健康史,了解分娩全过程;评估产后出血的诱因。
2.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二)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膀胱充盈情况,观察阴道流血的颜色及量,寻找出血原因。
2.产后出血多者,应立即输液、输血,给予保暖。
尿潴留者给予导尿。
大出血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
3.子宫收缩乏力者,遵医嘱使用宫缩剂,并按摩子宫;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为鲜红者,应行产道检查,如有裂伤行伤口缝合,并给予平卧或头低脚高位预防休克。
4.凡多胎、双胎、晚期妊娠出血的患者,易发生产后出血,应遵医嘱给予宫缩剂。
24小时内密切注意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
5.嘱咐患者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
嘱咐患者改变体位宜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
6.休克者按休克护理常规。
7.给予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三)健康指导
1.针对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应对的信心。
2.指导患者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1。
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简介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大量出血。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出血,并提供适当的护理。
护理目标1. 控制出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停止产后出血。
2. 维持血压稳定:保持产妇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过低导致意识丧失或休克。
3. 维持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监测体温、呼吸和心率,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
4. 提供心理支持:产妇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或焦虑,需要提供安慰和支持。
5. 教育产妇和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产后出血。
护理措施1. 紧急抢救措施:- 立即呼叫医生或护士,报告出血情况。
- 同时通知血库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
- 记录出血量和时间,以便医疗团队评估情况。
- 保持产妇的平卧位,抬高下肢,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 将静脉通路建立好,以备急需输液或输血时使用。
2. 医疗干预:- 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药物治疗,如子宫收缩剂和止血药物。
-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3. 监测和评估:- 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 定期测量和记录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出血程度和输血需求。
- 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情况,记录出血量和血块的大小和颜色。
4. 心理支持:- 向产妇和家属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供安慰和支持。
- 倾听产妇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回应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 鼓励产妇参与决策,增强其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5. 教育指导:- 向产妇和家属提供关于产后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如正确的会阴冷敷、卫生习惯等。
- 强调产妇休息和饮食的重要性,以促进康复和恢复体力。
- 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帮助恢复体力和促进子宫恢复正常。
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
护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并提供全面的护理和监测。
产后出血护理查房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 毫升,剖宫产时超过 1000 毫升,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次关于产后出血护理的查房记录。
一、病例介绍产妇_____,年龄_____岁,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时_____分,在我院经阴道顺产一足月男婴,体重_____克。
胎儿娩出后,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约 800 毫升。
二、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产妇体温 365℃,脉搏 11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90/60mmHg。
2、出血情况观察产妇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和性质。
出血为暗红色,不凝固,量较多,伴有血块。
3、子宫收缩情况子宫轮廓不清,质软,按摩子宫后收缩好转,但停止按摩后又出现松弛。
4、产妇的精神状态产妇精神紧张、焦虑,面色苍白。
5、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80g/L,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三、护理问题1、组织灌注量不足与产后大量出血有关。
2、焦虑与担心自身健康和婴儿安危有关。
3、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贫血。
四、护理措施1、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遵医嘱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以纠正休克和贫血。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
3、持续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方法是用一手置于产妇腹部,触摸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均匀而有节律地按摩子宫,直至子宫收缩变硬。
4、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包括出血的颜色、量和性质,准确记录出血量。
如发现出血量增多或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保持会阴部清洁,及时更换会阴垫,预防感染。
6、给予心理支持,安慰产妇,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向产妇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措施和预后,增强其信心。
7、遵医嘱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协助医生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如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等,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产后出血的整改措施一、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产后出血的严重性和危害,提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增强对医疗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妇在产前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产前检查应包括孕妇的身体状况、胎儿发育情况、胎盘位置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
三、加强孕期管理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同时,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孕期并发症。
四、改善医疗环境医疗机构应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为孕妇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分娩环境。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及时识别并处理出血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一旦发现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六、推广使用止血药物医疗机构应推广使用止血药物,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止血。
同时,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止血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七、增强医护人员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急救能力。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八、完善产后护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完善产后护理制度,为产妇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服务。
在产妇出院前,医护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保产妇身体状况良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九、建立紧急处理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事件,医护人员应按照紧急处理流程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产后出血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产妇面临的一种严重情况,为了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
首先,在孕期要进行全面的保健,及时纠正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问题。
对于有妊娠合并症或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应该择期住院待产。
胎盘早期剥离或死胎的孕妇应及早处理,并注意防止发生DIC。
其次,在分娩期要加强观察,正确处理和护理三个产程,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在第一产程中,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注意休息、睡眠和能量补充,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体力过度消耗,严密观察产程,防止产程的延长。
对于有诱发产后出血因素的产妇,应做好输液和输血的准备,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
在第二产程中,要注意胎头和胎肩的缓慢娩出,避免软产道的损伤。
在助产手术时,要避免操作粗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在第三产程中,对于有诱发产后出血因素的产妇,应该在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20u。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正确判断胎盘剥离征象,在胎盘娩出前不应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以免扰乱正常宫缩。
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及胎膜是否完整,有无遗缺。
仔细测量和认真估计出血量,特别对于少量持续出血者,以免延误病情。
注意血液的凝固状态以便及早发现凝血障碍。
手术助产后,应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
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要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力及出血量,出血的时间和形式。
膀胱充盈会引起出血量增多。
此外,还应注意失血的全身症状,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准备。
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应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在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尽快地恢复血容量,维持各组织、脏器的正常功能状态。
切勿惊慌失措,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并观察止血效果。
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应立即以一手在耻骨联合上压制子宫下段,另一手按摩子宫底,压出宫腔内的积血和凝血块,给予缩宫素,肌内或静脉注射、宫底注射。
经腹壁按摩子宫底是一种刺激子宫壁闭合血窦的方法。
产后出血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 毫升,剖宫产时超过 1000 毫升,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产后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产妇休克、贫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至关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或过短、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子宫肌水肿或渗血(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包括胎盘滞留、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部分残留等。
软产道损伤常见于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时可能会累及子宫下段甚至盆壁。
凝血功能障碍较少见,多由产妇自身的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
二、产后出血的观察产后 2 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段,因此,产后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及颜色等。
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尤其是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可能是产后出血的早期表现。
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可通过触摸子宫底的高度、硬度来判断。
子宫底升高、质软,提示子宫收缩不良,可能有宫腔积血。
准确评估阴道流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容积法或面积法。
同时注意观察血液的颜色,鲜红色的出血通常提示动脉出血,暗红色的出血则多为静脉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为产妇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
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营养和能量。
协助产妇及时排尿,避免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等变化,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记录阴道流血量、颜色和性质。
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按压子宫底,了解子宫的硬度和轮廓。
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1-05-16T09:56:29.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曲明会[导读]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至今仍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它起病急,来势猛,可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曲明会(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妇婴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336-02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至今仍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它起病急,来势猛,可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危急产妇生命占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指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达到或超过400~600毫升之间为产后出血,约大部份发生在产后2小时占失血量的产后24小时总失血量的3/4,由于产妇的内在因素导致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重要原因,其次为胎盘粘连,软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加强临床护理,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09年在我科住院产妇出血达1000毫升以上的100例,其中初产妇66例;经产妇3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8岁;平均28.8岁。
其中剖宫产38例;顺产60例;子宫切除的2例;出血量1000~2000毫升10例;2000~3000毫升12例;3000~4000毫升3例;4000毫升以上者1例。
1.2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75例;胎盘因素12例;软产道损伤9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子宫破裂1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76例;治愈98例;转院治疗2例。
2 产后出血的护理
产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与本次分娩有关的病史,前置胎盘多次人流刮宫术者。
应注意人流的次数,与本次妊娠相隔时间以及有无异常分娩史或产后出血史,如有这些病史,分娩时首先考虑到产时很有可能发生胎盘粘连,同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的产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临床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补液以补充营养。
因产后急性大出血病情凶险,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一定要保持清醒而镇静的头脑要有条不紊的抢救,原则是分妙必争,紧急救护,立即让产妇去枕平卧,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立即吸氧及时改善缺氧情况,按摩子宫,大剂量应用缩宫剂,迅速通知医生,及时检验血型,血常规,随时注意观察出血量和血液是否凝固,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变化,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专人详细做好重危护理记录,精确测出血量纠正休克制止出血后,使产妇安静。
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还要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宫缩、宫底高度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应强调的一点不仅重视2小时内的观察,更应重视2小时后包括24小时内的隐性出血。
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休克,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报告医师,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急检血型,采配血,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流血量,产房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可回病房。
大量失血后,产妇抵抗力低下,体质虚弱,生活自理有困难,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产妇,增加其安全感,教会产妇一些放松的方法,鼓励产妇说出内心的感受,指导产妇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身体的康复过程。
另外,做好出院指导也是心理支持的一个很好途径。
指导产妇注意加强营养和活动,继续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明确产后复查的时间、目的和意义,使产妇能按时接受检查。
3 产后出血预防
3.1 首先要重视产前检查,及早发现某些慢性疾病,积极治疗,纠正异常胎位,矫正贫血,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适时住院分娩,入院后做好各项化验。
3.2 产时:妊娠期应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对高危妊娠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肝炎、贫血、血液病、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孕妇应提前入院。
分娩时第一产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保证产妇基本需要;第二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会阴侧切,胎头、胎肩娩出要慢,并于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催产素;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和测量出血量。
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并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
3.3 产后:2小时内应在产房留察,每30分钟按压宫底一次,观察出血量及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回病房后还要继续观察病情督促及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影响子宫收缩。
4 讨论
对产后出血患者成功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防治产后出血应从早开始,妊娠期,临产期,产后等各个阶段需要产科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对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等情况严密观察,成功的护理是产后出血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并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护理学也要有相应的发展,人即有躯体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护理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功能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
几年来,由于我们的护理工作及预防措施得当,有效的降低了产后出血率,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司维柯,徐康顺,方炳森.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中国现代临床疾病诊疗与控制(中)2002.
[2]周郅隆,《高危妊娠的监护与护理》第一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