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精讲
- 格式:doc
- 大小:47.85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夏暮,树木葱笼,芳草连天。
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山丹丹花灿若红霞,在悠闷的风中摇曳。
落日的余辉依恋地洒在西边老牛山的山头,天边一朵透着青色的白云悠悠地飘着,徘徊着,寻觅着,像是母亲寻觅的身影,她在寻觅着她百般怜爱、贴心贴肝的孩子们……我忽地想起了那生我养我、疼我怜我、想我念我而今已与我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的母亲;那令我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欲思欲痛的母亲。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主要事件,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
一、导入朱德同志自投身革命以来,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在任何困难时刻,他始终坚如磐石,毫不动摇。
我们再读《回忆我的母亲》,追随着朱德去开启一场精神寻根之旅。
二、读文本忆品质回顾第一课时第2—8段的内容,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思考:从平凡小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三、赏语言悟情感浏览课文2—13段,品味质朴平实的语言,感悟母亲对“我”的影响,品味“我”对母亲的情感。
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提示:可以找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
也可以找母亲的一言一行,分析其对“我”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1)组内交流、讨论(2)班级展示成果。
派组代表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交流。
1、初步感知母亲对“我”的影响,关注文中直接点明母亲给“我”影响的句子。
2、深入分析,感悟母亲的言行对“我”的滋养。
【导语】《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母亲的回忆性散⽂,⽂中的母亲是⼀位平凡⽽⼜伟⼤的劳动妇⼥是美的典型。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以时间为顺序,以⼈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法。
(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
知道⼈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物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篇写真⼈真事的回忆录。
⽆产阶级⾰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是⼀位普通的劳动妇⼥。
她⼀⽣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地⽀持⼉⼦投⾝⾰命事业,是⼀位令⼈尊敬的伟⼤母亲。
钟太夫⼈以85岁⾼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
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的⽂章。
⽂章真实⽽细致⼊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主学习 1.⾛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阶,四川仪陇⼈。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产阶级⾰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中国⼈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和领导⼈。
其主要著作收⼊《朱德选集》。
2.朗读课⽂,读准下⾯加点字的字⾳。
佃农(diàn) 祖籍(jí) 溺死(nì) 私塾(shú) 衙门(yá) 劳碌(lù) 妯娌(zhóu) 和睦(mù) 差役(chāiyì) 横蛮(hèngmán) 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不怕别⼈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肠。
不仁,不同情别⼈。
节⾐缩⾷: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作品梗概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
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二、作者简介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
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二、主题概述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鉴赏品读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标题] 回忆我的母亲[关键词] 现代文/教案[内容]【目标要求】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2、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3、体会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4、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课文解析】一、注音释义1、注音(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韶.关(sh áo ) 仪陇.县(l ǒng ) 豌.豆(w ān ) 妯娌..(zh óu l ǐ) 和睦.(m ù) 庚.子(g ēng ) 佃.农 (di àn ) 祖籍.(j í) 榨.油(zh à) 溺.水(n ì) 私塾.(sh ú) 忙碌.(l ù) 衙.门(y á) 横蛮..(h èng m án ) 不辍.劳作 (chu ò) 和蔼.(ǎi ) 差役..(ch āi y ì) 管束.(sh ù) 灶.(z ào ) 2、释义(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山关,客籍..人。
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祖籍:祖先的籍贯,这是对现在的籍贯说的;客籍:迁居后的籍贯,是对原籍说的。
(2)母亲是个好劳动...。
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3)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这里指最且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点的农民。
(4)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
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不怕埋怨。
任,担当。
劳,劳苦。
怨,指别人的埋怨。
(5)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6)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7)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周济:给人物质的帮助。
(8)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仁慈:仁爱慈善。
(9)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压迫穷人。
(10)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聊叙:姑且谈谈。
聊,姑且,随便。
(11)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不辍:不停。
辍,停。
3、多音字注音组词二、内容主旨朱德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其母钟太夫人是一位朴实、善良、坚强而能干的劳动妇女,是她的身教言传,给了朱德同志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1944年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同志怀着对母亲的深挚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恩,写下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以此文悼念母亲的逝世,并表达了自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ch ā 差错 ch à 差不多 ch āi 差役 c ī 参差(1) 差 (2) 强qi áng 强健 qi ǎng 勉强 (3)处ch ǔ 相处 ch ù 到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以“我爱我母亲”直接抒发真挚深厚的内心情感,并以“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了本文记叙的重点和线索,总写了母亲的美德,又申明了题旨,从而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至13段。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以时间为序,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展现母亲的美好品质。
首先,作者先交代了自家的身世,“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
又交代了母亲的生存状况,“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只留下了8个……把8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只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母亲艰辛苦难的处境,多子,贫穷,家务繁重,为下文具体展现母亲的优秀品质作了铺垫。
接着,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是勤劳的。
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
整日劳碌着。
因为“母亲是个好劳动”,所以作者从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道:“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节俭而能干的。
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并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有铜线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性格和蔼,宽厚仁慈,同情贫苦的人。
她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从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在她的影响下,虽然在这样的二十几人的大家庭里,家庭成员相处都很和睦。
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自己很节省,也严格管束孩子,不允许他们沾染烟酒。
作者由衷地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位坚强不屈,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
当灾难来临,她表现得特别坚韧和刚强。
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逼得许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遭到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作者家庭不幸遭遇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
“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还变本加利,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办不到就威胁着要作者一家退佃,搬家。
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分两处住下。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不但未使母亲灰心,相反,“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种坚毅不屈爱憎分明的品质,给了作者很大的影响,作者写道:“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是有见地的,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作者读书,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爱地主豪绅的欺压。
这是当时劳动人民摆脱生存困境,反抗不合理的压迫剥削制度的正当愿望和要求。
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宁可负债,母亲仍支持我读书,这正是母亲不屈性格的表现。
母亲识大义,顾大局。
当作者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革命,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她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作者许多安慰和勉励。
当作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与家里完全音讯隔绝,母亲就靠那30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抗战结束。
作者对此满怀感激,深情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革命,盼望革命成功。
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顾全大局的人。
作者在即将结束回忆时,又特别强调了“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并再举两个小例──“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年老“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母亲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从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母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令人钦佩和敬仰。
第三部分,14至17自然段。
第二部分中作者以质朴的文笔,细述母亲点点滴滴的事迹以及她言传身教对作者的影响。
这一部分,是对上文的概括,以议论抒情为主,再次申明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并表达作者决心以献身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信念。
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概括有三: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为此,作者反复强调:“我应该感谢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给予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使作者感激不尽,作者深入阐述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由此,母亲的逝去更使作者不胜悲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但是,作者深深懂得,人类的历史,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的,自己献身的民族解放事业,正是为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谋福利,这曾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也符合母亲的愿望与理想,所以,作者将对母亲的追思和感恩与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热爱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感融合,他坚定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三、写作特点1、开门见山文章第一部分,以朴实无华的三句话开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
高尔基曾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
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
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
2、事例典型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
如母亲每天的劳碌,作者写道:“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要挑水挑粪。
”这里展示的是母亲最平常的一天的劳作内容,母亲的勤劳辛苦不言自明。
又如第7自然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这里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
写家人劳作,井然有序,句式整齐,表现了母亲及家庭其他成员勤劳朴实的生活。
3、线索清晰母亲勤劳一生,是全文叙事线索。
从家史写起,依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看到的母亲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方方面面的教育和影响,“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勉励作者献身进步事业等动人事例,恰当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
4、夹叙夹议文章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议论是以作者自身的切实感受为基础的,写来具体、详实,读着亲切、感人。
如写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
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作者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它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例就概括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