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间接损失的国家赔偿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2010年第6期(总第8l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T--aB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a t i ve C ad 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 wN o.620l O(Sum N o.81)论中国国家赔偿法的不足与完善陈秀娟(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福建厦门361006)摘要:国家赔偿法作为一部在行政权力下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法律,其重要性在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
我国国家赔偿法从生效至今,其地位却从千呼万唤变成了令众人失望。
界定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针对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状况,提出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意见以及国家补偿制度对国家赔偿制度的弥补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赔偿程序;赔偿范围中图分类号:D F3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6—0020—04一、国家赔偿法含义界定国家赔偿制度初步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现今许多国家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国家赔偿实践,也制定了相应的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
根据中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二款之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并结合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分析,可得出中国国家赔偿法是指:国家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通过法定赔偿义务机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山。
二、中国国家赔偿之现状从1995年《国家赔偿法》开始实施以来,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均设有国家赔偿委员会和赔偿委员会办公室,许多基层法院也设立了理赔小组。
这说明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国家赔偿审判的专业队伍,国家赔偿案件逐年增多,近几年更是增长趋势明显,赔偿金额也随之攀升。
第1篇一、引言公物,即公共财物,是指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财产。
这些财产用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便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日益增多,公物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公物损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为了规范公物损坏的赔偿行为,保护公共财产不受侵害,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公物赔偿的法律规定。
二、公物赔偿的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公物赔偿应当依法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赔偿。
2. 公平原则:赔偿数额应当公平合理,不得过高或过低。
3. 补偿原则:赔偿应当以恢复公物原状或弥补损失为原则。
4. 责任原则:赔偿责任的承担应当根据损坏原因和责任归属来确定。
三、公物赔偿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中关于物权、侵权责任等章节对公物赔偿有明确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对侵权行为和赔偿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对违法行为和行政处罚有相关规定,涉及公物损坏的赔偿。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对扰乱公共秩序、损坏公物等违法行为有处罚规定。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该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赔偿责任进行了规定。
6.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
四、公物赔偿的范围1. 建筑物损坏:包括公共设施、住宅、办公楼、教学楼等。
2. 公共设施损坏:如道路、桥梁、隧道、路灯、交通信号等。
3. 公共设施设备损坏: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设备。
4. 文物、古迹损坏: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遗址等。
5. 其他公共财产损坏:如公共绿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
五、公物赔偿的程序1. 损害报告:公物损坏后,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当及时报告,并进行初步调查。
2. 责任认定: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责任方。
Luck is an accessory to hard work.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侵权法对财产损害赔偿规定都有哪些?第十九条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
第二十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
当行为人损害到他人的合法权益的时候,不论行为人本人是否有过错,都应该为自己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而承担一定的责任。
那么,侵权法对财产损害赔偿规定是什么?其赔付范围是什么?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和原则来进行赔付呢?下面就让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财产损害也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
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下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欢迎阅读浏览!一、财产损害赔偿范围1、财产损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车辆、财产直接损失折款,还应包括现场抢救(险)、人身伤亡善后处理的费用,但不包括停工、停产、停业所造成的财产间接损失。
2、设施,是指道路安全设施以及在道路上及其附近的其他设施,如电力、水利设施,房屋,树木花卉等。
3、修复。
事故损坏的车辆、物品、设施等,应进行修复,恢复原状。
修复以就地修复为主,尽量恢复原来状态,即在功能上、形态上、价值上没有太大变化。
4、折价赔偿。
事故损坏的车辆、物品、设施等没有修复的可能,需要折价赔偿。
折价时应计算出原物的价值,原物的新旧市场价以及残存价值等因素进行折价赔偿。
5、牲畜受伤但没有失去使用价值的,应就地治疗为主;因伤失去使用价值或者死亡的,经有关部门评估鉴定,折价赔偿。
6、实物赔偿。
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用种类、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实物进行赔偿。
二、财产损害赔偿的原则我国国家赔偿中财产赔偿是以金钱赔偿为主,以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礼道歉为辅的赔偿方式,依照可能出现的赔偿情形,财产损害赔偿的标准关于财产损害赔偿的标准,可以作出如下的分类:1、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赔偿。
论新国家赔偿法在刑事赔偿制度方面的不足及完善摘要:实施15年之久的《国家赔偿法》,经过四次审议,2010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对其的修改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完善了现行即94年国家赔偿法中对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相比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法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不足,有待不断改进,本文立足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探讨刑事赔偿的相关问题。
关键字:国家赔偿刑事赔偿历时曲折的修改,经过四次审议到“三读”通过新国家赔偿法,新法以当前的司法实践和政治、经济环境为背景,与时俱进,对原94年国家赔偿法进行了适时有效合理的修改,简化了赔偿程序,扩大了赔偿范围,增加了赔偿项目,加大了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立法完善。
一、新修改的国家赔偿在刑事赔偿方面的不足之处(一)归责原则问题我国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在总则部分、刑事赔偿程序和刑事追偿程序进行了相关的修改,使违法归责原则向结果归责原则转变,但在刑事赔偿部分规定了不少以违法归责为前提的事项,诸如,国家赔偿法第17条在对于侵犯人身自由权刑事赔偿范围的第5款的规定,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该条款是典型的违法归责原则。
如果以违法归责原则,当事人只有在违法使用武器、警械的对其造成人身自由权侵害的情况才能提出国家赔偿,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鉴定是否构成违法并非易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以合法使用武器、警械进行执法为由而不对权益受损方进行国家赔偿,这样将缩小赔偿的范围,这不仅不利于国家赔偿法操作,同时也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立法精神相违背[1]。
(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侵权行为不仅可能会给受害人造成物质损失,更可能会给受害人造成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或者使其遭受人格利益的损失。
第1篇 一、概述 民事追偿是指权利人因他人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而遭受损失,依法向侵权人或违约人请求赔偿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民法典》对民事追偿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将从民事追偿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追偿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民事追偿的法律规定 1. 法律依据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至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条对民事追偿制度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追偿的范围、条件和程序。
2. 追偿范围 (1)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失追偿:权利人因他人侵权行为遭受财产损失、人身损害等,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2)违约行为导致的损失追偿: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3)不当得利导致的损失追偿:权利人因他人不当得利遭受损失,可以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4)其他损失追偿:法律规定的其他损失,权利人可以要求赔偿。 3. 追偿条件 (1)权利人遭受损失:权利人因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当得利遭受财产损失、人身损害等。
(2)侵权人或违约人有过错:侵权人或违约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3)因果关系: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当得利与权利人遭受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 追偿程序 (1)协商解决:权利人与侵权人或违约人协商,达成赔偿协议。 (2)诉讼解决: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侵权人或违约人承担赔偿责任。 (3)仲裁解决:权利人与侵权人或违约人签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民事追偿的适用范围 1. 公民 公民作为民事主体,享有广泛的民事权利。在遭受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当得利时,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2. 法人 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可能会遭受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当得利,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3. 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在遭受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当得利时,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刑事赔偿论文司法赔偿论文-浅论我国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和国家免责规定的完善摘要:刑事赔偿,又称刑事司法赔偿,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由国家给予其经济赔偿的制度。
它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赔偿制度的确立对保障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行刑事赔偿法律制度正逐渐显露出其滞后性,改革完善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提高刑事赔偿的标准,扩大刑事赔偿的范围, 重构我国刑事赔偿制度成为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刑事赔偿;归责原则;赔偿范围;国家免责刑事赔偿,又称刑事司法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由国家给予其经济赔偿的制度。
国家刑事赔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保障制度,联合国人权国际公约对此也有所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确立了我国的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以及国家免责的情形。
该部法律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以来,对保障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行刑事赔偿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在设计上不合理,执行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正逐渐显露出其滞后性,改革完善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提高刑事赔偿的标准,扩大刑事赔偿的范围, 重构我国刑事赔偿制度成为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我国刑事赔偿法律现行规定(一)归责原则的规定我国没有对刑事赔偿作单独的立法,而是与行政赔偿统一规定于《国家赔偿法》之中。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的联系和区别民事赔偿是一方当事人因侵权行为而向遭受损害的另一方当事人承担的赔偿责任。
世界各国行政赔偿制度的早期阶段都借鉴民事赔偿理论(如归责原则、构成要件),适用民事赔偿的程序。
民法通则第121条也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侵权行为规定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确立了国家的民事赔偿责任。
在国家赔偿法实施以前,国家赔偿都是按照民事赔偿的标准和程序处理的。
因此,民事赔偿与行政赔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区别,表现在:1、主体不同。
行政赔偿是国家向公民个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形成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问的法律关系;而民事赔偿责任是公民个人向公民个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形成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2、原因不同。
行政赔偿的原因是行政侵权行为,而民事赔偿的原因是民事侵权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实施的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是国家权力的作用;而民事侵权行为既没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一主体方面的限制,也没有行使职权过程中这一限制。
3、范围不同。
民事赔偿的范围大于行政赔偿的范围。
行政赔偿的原因行为、损害的范围由国家赔偿法作了限制,国家并不对所有的侵权行为都承担赔偿责任,也不对行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所有损害都要赔偿,而只赔偿行政侵权行为对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的最低限度的直接损害。
与此不同,民事赔偿存在于所有的民事侵权行为,民事侵权行为人不但要全额赔偿给受害人的各种合法权益造成的直接损害,而且要赔偿一定的可得利益的损失即赔偿间接损失。
4、归责原则不同。
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危险责任原则为辅;而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多种多样,有的国家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有的国家实行公务过错责任原则,有的国家实行违法原则。
5、程序不同。
解决民事赔偿纠纷的程序是仲裁、民事诉讼;而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程序是行政处理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
6、依据不同。
第1篇一、引言炮损理赔是指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由于炮火等原因导致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偿的行为。
炮损理赔涉及到保险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法律领域,对于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炮损理赔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炮损理赔的法律依据1. 保险法保险法是炮损理赔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了保险合同、保险责任、保险赔偿、保险纠纷等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按照约定承担赔偿责任的商业行为。
2. 合同法合同法是炮损理赔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解除等内容。
在炮损理赔过程中,保险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载体,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炮损理赔具有重要意义。
3. 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炮损理赔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的承担等内容。
在炮损理赔中,如果保险事故是由于侵权行为造成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将适用于炮损理赔。
三、炮损理赔的构成要件1. 合同有效炮损理赔的首要条件是保险合同有效。
投保人与保险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依法订立保险合同,合同内容应真实、合法。
2. 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的、可能导致保险标的损失的事件。
在炮损理赔中,保险事故应指由于炮火等原因导致的财产损失。
3. 保险标的损失保险标的损失是指保险事故导致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
在炮损理赔中,保险标的损失应指由于炮火等原因导致的财产损失。
4. 保险责任保险责任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炮损理赔中,保险责任应指由于炮火等原因导致的财产损失,保险人应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5.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履行合同义务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履行合同义务。
在炮损理赔中,投保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保险费,被保险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保险标的的相关信息,受益人应按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
论间接损失的国家赔偿
作者:邓莉莉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我国《国家赔偿法》经过修订后仍然没有将间接损失纳入赔偿范围,在实践中造成了对当事人的不公。
依据有损失就应有赔偿的全面赔偿原则,国家有必要对受害人的间接损失进行赔偿。
关键词国家赔偿间接损失
一、我国《国家赔偿法》对间接损失的规定现状
国家赔偿的范围从致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范围的角度来说,应该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而物质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已经取得的利益的丧失。
而间接损失,“是可得利益的减少”,或者“受害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
因此,其一,利益必须是当事人已经预见到的利益,不能预见到的利益不能算作可得利益;其二,必须是可以期待,必然能够得到的利益;其三,必须是直接因违法行为所丧失的可得利益。
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国家赔偿制度发达程度的不同,确定国家赔偿标准的原则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1)惩罚性标准,即除赔偿受害人损失外,侵害方还需支付一定的惩罚性费用,这种标准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2)补偿性标准,即国家赔偿的金额与受害人的实际损失相等;(3)慰抚性标准,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只是在全部损失的范围内支付一部分损失,以示抚慰。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第八项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予以赔偿”。
而第三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处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以返还财产为限,利息及其他孳息不予赔偿;第二项规定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只有造成财产毁损灭失的才赔偿,其他间接损失不予赔偿;吊销许可证、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赔偿的项目仅限于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如水电费支出,不赔偿可以期待的营业损失;对于财产已经拍卖的,只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其他间接损失也不赔。
从《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来看,我国在一般情况下只对直接损失予以赔偿,也就是只对现实中已经发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对将来的损失,无论是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国家一律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此看来,我国所采用的是是慰抚性标准,国家所赔偿的范围可能远远小于受侵害方的损失。
有学者认为仅仅以第三十六条为依据就推出我国仅对直接损失予以赔偿是有欠周全的,法律承认在某些情形下的间接损害应该予以赔偿。
应予赔偿的间接损害包括受害人因身体受到的伤害,误工而减少的收入;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受害人所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费;罚款、罚金、被追缴或没收的金钱、被解除冻结的银行存款或者汇款的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但法律所列举的这些,相对于实践中所存在的所有间接损失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对于大部分间接损失,国家是不予赔偿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原则上,我国对间接损失是不予赔偿的。
二、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必要性
间接损失到底该不该赔,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有: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财政实力不够;可得利益不同于既得利益,存在着不能取得的风险;某些可得利益的推算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无穷尽的,国家有限的财力无法负担。
这几点理由都站不住脚。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负担能力较之《国家赔偿法》最初制定时,大大提高,国家赔偿除考虑经济因素外,更应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核心价值;其次,凡事都有意外,我们不能因为几率较小的意外而忽视几率较大的常态;再次,应该纳入国家赔偿的利益并不是可无限推算的、无范围限制的,而是可以用一定的标准去界定。
首先,关于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是有法理依据的。
在我国,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侵权行为所造成的赔偿,适用补偿性标准,实行全部赔偿原则,不仅赔偿财产损失,还赔偿精神损失,不仅赔偿直接损失,还赔偿间接损失。
而《国家赔偿法》规定对于人身伤害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时才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于物质损失,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
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旨在在于弥补受害人所受损害,有损害就应该有赔偿,应该遵循全面赔偿原则,无论侵权主体是国家还是一般的民事主体,都应该采取相同的标准,国家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者,不应该享有特权。
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来看,采取补偿性标准,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比较合理的。
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全面地保障人权的角度来看,只赔偿直接损失很难充分实现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赔偿可得利益对受侵害方式很不公平的,可能影响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譬如一个工厂被政府非法责令关闭,关闭以后无法经营获取利润,工厂的发展权也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非法扣押出租车司机一家人据以维持生活的车,那么影响的则是一家人的生存权。
间接损失也是一种损失,而且往往损失更大,如果只赔偿直接损失而置间接损失于不顾,显然难以弥补受害人损失,对被害人很不公平。
其次,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我国适应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国家赔偿侵权损害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韩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因生命、身体之侵害及物品之减损等,致生直接损害以外其他损害时,在不法行为之有相当因果关系之范围的,得赔偿之。
我国也应该适应人权保障观念的日益深入这一潮流的发展,保证受损害的合法权益获得充分有效的救济,为此必须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再次,将间接损失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公权力,合理行使其职责。
如果可得利益也要进行赔偿,能够形成有效的震慑,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遵照事实和法律行事。
赔偿间接损失虽然在短时间内会提高赔偿数额,但高额赔偿决不是加重国家负担,而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法治目标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从长远看,赔偿间接损失将促进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合理,减少国家赔偿发生的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91.
[2]张步洪.国家赔偿法判例与应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44.
[3]江必新,胡仕浩,蔡小雪.国家赔偿法条文释义与专题讲座[M].中国法制出版社, 81.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