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爱 家长十个坏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8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
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
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
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
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中国家长10个最易犯的育儿错误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目前已经有近2万名组员,绝大多数是80后的组员们,多在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
近日一则名叫《看十大错误育儿习惯》的帖子,内容非常具有中国父母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警惕。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家长常常觉得我是大人,我比你懂,因此替孩子做选择,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没有信任的关系,孩子的心理成长会受到阻碍。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避免孩子骄傲的方法不能用“不表扬”的方法,孩子需要肯定与赞赏,只是家长需要把赞赏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笼统的赞扬。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人与人没有比较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唯一的。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父母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好,更甭提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迁怒的表达方式会遗传给孩子。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长大后,如果孩子成为基督徒,会易陷入到“律法主义”中,总觉得自己做好了,才配得神的爱。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五个特征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五个特征,希望有所帮助!一、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立即要回报。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立即就要回报?不成熟家庭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
很多家长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
(比如说家长自己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刚开始就觉得难,发现不行,立即就要放弃。
)很多家长们做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轻易放弃,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
同时,也会影响着我们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们言传身教的第一人,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努力者”习惯。
所以说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对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那为什么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弃呢?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穷人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心态:1、永远对机会说:"不"。
2、总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么机会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会说"不"。
就是今天你开饭店很成功,你把你开饭店的成功经验,发自内心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去开饭店,你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会开饭店吗?是不是照样有人不干。
所以这是穷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他会说:"你行,我可不行!"。
一夜暴富的表现在于,你跟他说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这么的幼稚!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没有的,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
家庭不文明行为20条1.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家庭是一个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小社会,相互尊重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干涉对方的事务。
尊重也包括尊重对方的观点、喜好和决策。
2. 不在家中大声争吵家庭是一个安宁的港湾,不应该成为争吵的战场。
争吵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学会冷静地沟通和解决问题,避免大声争吵。
3. 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在家庭中,不文明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和恶意批评。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攻击的家庭成员,还破坏了家庭的团结和融洽。
家庭成员应该学会善意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用伤人的言语伤害对方。
4. 不随地乱扔垃圾家庭环境的整洁与否是家庭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
成员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乱扔垃圾。
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垃圾桶供家庭成员使用,垃圾分类也是提倡的一种方式。
5. 不在公共区域乱涂乱画家庭的公共区域是供所有家庭成员共享的,不应该被乱涂乱画破坏。
家庭成员应该注意保持公共区域的整洁,不涂鸦、刻字或擅自更改装饰。
保持公共区域整洁的习惯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
6. 不大声播放音乐或电视家庭成员应该注意不打扰到其他成员的休息和学习。
大声播放音乐或电视不仅干扰他人,也体现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使用耳机或者在适当的时间调低音量是避免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解决方法之一。
7. 不随意打开或关闭他人的个人物品在家庭中,个人物品的隐私是应当受到保护的。
其他家庭成员不应该随意打开或关闭他人的个人物品,如书包、抽屉等。
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触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是一种文明的行为。
8. 不在家中吸烟吸烟不仅对吸烟者的身体健康有害,还会对吸烟环境造成污染。
在家庭中,吸烟者应该尊重非吸烟者的健康需求,不在家中吸烟。
如果有吸烟的需求,应该在室外或指定的吸烟区域进行。
9. 不随意嘈杂影响他人休息家庭应该是一个安静的休息场所,各家庭成员应该共同维护这一环境。
一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实用一篇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 11、隔代抚养产生的责任感的缺位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
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第二、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
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3、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为了争宠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
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现在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
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
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是一种‘争宠’ 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因为爸爸妈妈都是独子,所以结婚的时候是两家都置了新房,很多孩子的姓名中含有两头长辈的姓氏,外公外婆的称呼也改成了爷爷奶奶,老人们也最喜欢问孩子你是喜欢北边(东边)的爷爷奶奶还是喜欢南边(西边)的爷爷奶奶?就这样,使得孩子从中投机取巧。
4、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的一种补偿心理在留守家庭中,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挣钱,将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更会心疼孩子,他们觉得和正常的孩子相比他们已经少了爸爸妈妈的爱,所以老人会更全身心地带孩子,特别是在身体方面,不能饿着,不能冻着,更不能生病,这样起码在孩子的父母过春节回家时能让他们看到一个健康的孩子。
自私虚伪的父母的特征1.缺乏关注和尊重:自私虚伪的父母经常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子女之上,不重视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缺乏关注和尊重。
2.自恋和自我中心:这样的父母过度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利益,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无视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无视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3.虚伪和伪装:自私虚伪的父母常常表现出虚伪的态度,为了利己或者满足自己的需要,会伪装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经常表现出一种不真实的形象来迎合他人的期待。
4.操纵和控制:这些父母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试图操纵和控制子女的行为和思想。
他们总是试图将孩子的行动引导到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5.牺牲他人以追求自身利益: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满足。
他们往往不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只关心自己能够获得什么。
6.对子女要求高而不给予关爱:自私虚伪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常要求很高,希望子女能够完成他们为他们设定的目标。
然而他们却很少给予子女真正的关爱和支持,只关注子女取得什么成就,却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7.缺乏同理心和理解力:这样的父母通常缺乏同理心和理解力,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无法真正理解别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8.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自私虚伪的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反馈,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漠视或者掩饰。
以上是自私虚伪的父母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子女的自尊心和信任感受到伤害。
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建议子女寻求合适的机会与他们进行沟通,并寻求专业帮助来解决问题。
自私虚伪的父母的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的人心中只有他自己,他从来都不会考虑别人,即使有时口头上会替别人着想(这一点和虚伪的人类似),但真正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做半点让步的。
2、贪婪。
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自私的人私欲将会无限制的膨胀,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贪婪,贪婪的索取金钱、名利甚至做到斤斤计较,锱铢精算的地步。
3、冷酷。
自私的人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即使和你假意产生感情,也是有着更加贪婪的目的。
因此这类人不具有生活的热情,心灵已被物质熔炼成钢铁一块,在他们心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只有利益,于是他们习惯于用冷冰冰的利益关系来替代人与人之间纯洁和善良的感情。
4、吝啬。
由于对利益索取的极度贪婪,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吝啬的个性特征。
不仅表现在金钱,同时也表现在感情上,你可能误认为他们行为很节俭或是不太爱合群,但是这些都是表象,他们的实质是自私,因为他们从来不会为别人多花一分钱,包括自己在内,同时他们也不会多付出感情,除非他们认为付出感情会获取更大的利益,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极不情愿地表露出自己的感情,但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却又是那么做作和苍白。
5、敏感。
自私的人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使得他对外界的反应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或涉及不到他自己的事情他都会十分敏感,因为他害怕吃亏,害怕别人占有他本应或不应得到的利益,他的心态极其脆弱,长此以往,自私的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经质的特征(这和焦躁的人有些类似)。
老妈的“坏”习惯我觉得老妈的“坏”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老妈喜欢拖延。
她总是喜欢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
比如说,她经常会在做饭的时候拖延时间,导致我们吃饭的时间晚了很多。
她也常常会拖延去购物或者缴费的时间,导致一些事情做不及时,或者因为延误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她在事情完成后也能做得非常好,但是拖延的习惯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舒服。
老妈有时候在沟通方面也存在一些“坏”习惯。
她经常喜欢用暴躁和发脾气的方式来与人沟通。
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外人,她总是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
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是出于她的焦虑和压力,但是对于家庭和社交关系的维持并没有积极的影响,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冲突。
老妈也有时候会有一些过分关心的“坏”习惯。
她总是喜欢过分关心我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一些小细节也会过分纠结。
比如说,当我们外出旅行或者出远门的时候,她总是会提前准备很多东西,而且还会不断地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回复而担心起来。
虽然这种关心是出于对我们的爱,但是过分关心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限制和束缚。
老妈有时候也存在过分节俭的“坏”习惯。
她总是喜欢为了省钱而尽可能减少开支,尽管这样做的确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但是有时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说,她经常会因为购物和用餐的花费而不满意,甚至会批评我们对于物质的追求。
虽然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分节俭也会有时候让我们感到一些不愉快。
老妈的“坏”习惯主要包括拖延、沟通方式不当、过分关心和过分节俭等方面。
虽然这些习惯有时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和困扰,但是我相信通过沟通和理解,我们可以一起改正和克服这些习惯,使我们的家庭更加和谐和美满。
每天只问小孩四句话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自以为是的爱家长十个坏习惯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
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
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
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
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
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
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
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
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
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
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
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
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
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
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
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
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
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中秋节将至,愿朋友们在一生中有用不完的,以后的日子风和丽,风调顺,偶尔有人请,平时经常有人给你送,有人逗你,想
谁就谁,永远有个最善良的,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没事时听听,
寂寞时和朋友,有时间时和朋友一起…………,还要记
得常常,有个的身体,遇事别,这样你就会永远,天天好情!提祝中秋节快乐
本24-德阳绿茶(1572745082) 2011-9-7 15: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