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演变研究汉语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髓之一,它们凝练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演变,有些成语的含义也与原始意义有所偏离。
,旨在探究成语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成语的形成多源于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流传颇广的语言表达方式。
其中一些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其内涵,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例如,“以毒攻毒”原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疾病,后来引申为用对方的恶行对付对方。
这一成语中包含了智慧和策略的含义,体现了古人在思维和行动上的精妙之处。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成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发生了改变,导致了成语含义的混淆和误解。
有些成语被主观解读,误用成为了烂大街的现象。
例如,“画蛇添足”原指画蛇时再加上蛇的脚,形容多此一举的做法。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误将其理解为“画蛇添足”可以增加事物的完美程度,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这种误解不仅使成语失去了原有的精确表达功能,还可能导致误会和误解。
针对现代汉语中成语演变的现状,需要深入研究成语的历史渊源和语言内涵,准确把握每个成语的本意和使用场景。
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故事,理解成语意义和用法的变化规律。
其次,要注意成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避免武断主观解读,准确把握成语的实际含义。
最后,要注意成语的传承和保护,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成语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表达功能。
在学术研究方面,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演变研究应该着眼于成语的历史渊源和语言内涵的深度挖掘,探究成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表达中的独特地位。
可以通过梳理成语的演变历史、分析成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揭示成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为成语的合理使用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演变研究还应该注重成语在实际运用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语言规范,去芜存精;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相沿误用,约定俗成。
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造成了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语从形式、读音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规范,以保持语言的纯洁。
标签:词汇成语规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中指出:由于发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社会精神、新的道德以及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词和语;有许多词和语的意思改变了,获得了新的意思;有一些陈旧了的词在词汇中看不见了。
这一论断清晰地阐明了词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语言各部分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词汇对社会的变化反映最敏感。
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成语虽然比一般词汇稳定性大一些,但也不能处于语言的变动之外。
古代有的成语,现在不用或少用了;古代没有的,现在出现了。
有许多成语虽然字面和结构都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了变化和发展。
有的成语虽然意义古今相同或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字面改动了,结构形式变了。
一、成语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成语发展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二是语言需要不断规范,去芜存精;三是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成语也必然与时俱进;四是成语运用中的改造活用,势必推陈出新;五是成语相沿误用,也会约定俗成。
(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许多成语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成语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许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成语,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成语虽然仍在使用,但是语义的范围和褒贬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成语演变举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成语的定义与重要性2.成语的演变过程3.成语演变的例子4.成语演变的原因与影响5.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正文一、成语的定义与重要性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
它们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应用于各种书面和口头表达,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汉语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语的演变过程成语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们有的源于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破釜沉舟”出自战国时期的巨鹿之战,“卧薪尝胆”描述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有的字词发生了变化,有的意义发生了转移,有的甚至出现了多种写法和说法。
三、成语演变的例子1.“画龙点睛”:原为“画龙点睛,拔虎刺芒”,形容说话做事恰到好处,起到关键作用。
后“拔虎刺芒”逐渐不再使用,仅保留“画龙点睛”。
2.“狐假虎威”:原意指狐狸借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现多用来形容仗势欺人,假借他人权威吓唬人。
3.“自相矛盾”:原意指矛盾双方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斗争,现多用来形容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逻辑不自洽。
四、成语演变的原因与影响成语演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语言的变化、历史的更迭、地域的差异等。
这些原因使得一些成语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写法和意义。
这种演变对汉语的发展和成语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五、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尽管成语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人们可以灵活地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同时,成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对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成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形式,其演变过程和例子反映了汉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
成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言的重要特征。
成语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成语也在不断变化。
成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义、用法和形式上。
语义上,成语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指鹿为马”原本是指把鹿当做马来比喻说谎,但现在也可以指把鹿当做牛来比喻把事情搞糊涂。
用法上,成语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指鹿为马”原本只能用作谦辞,但现在也可以用作讽刺。
形式上,成语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指鹿为马”原本是四字成语,但现在也可以用作三字成语“指鹿牛”。
成语的规范是指成语的正确使用,它是指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使用正确的语义和用法,以及遵守一定的文化习俗。
比如,“指鹿为马”只能用作谦辞,不能用作讽刺;“指鹿为马”只能用作四字成语,不能用作三字成语“指鹿牛”。
汉语成语的源流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成语一:掩耳盗铃》一、出处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二、解释自己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比喻自欺欺人。
三、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四、反义词开诚布公。
五、造句哼,他以为自己偷偷改了成绩单就没人知道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嘛!他就像那只捂住耳朵偷铃铛的人,以为能骗过所有人,简直是太可笑了。
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容易就能掩盖住真相的事情呢?要是这么简单,那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骗人啦,可实际上呢?真相迟早会被发现的。
《成语二:刻舟求剑》一、出处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解释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三、近义词墨守成规、守株待兔。
四、反义词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五、造句哎呀,你还在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做事呀?这就像是刻舟求剑一样呢。
时代在变,方法也得变呀。
你以为事情还和以前一模一样吗?就好比你在一艘不断前行的船上,还按照原来剑掉落的位置去找剑,怎么可能找得到呢?你可不能这么死板啊,不然会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的。
《成语三:画蛇添足》一、出处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二、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三、近义词多此一举、节外生枝。
四、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五、造句嘿,你看他呀,本来事情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可他非要再去改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就好像画一条蛇,蛇本来就没有脚,他非要给添上脚,这不是让原本挺好的东西变得奇怪了吗?这简直就是没事找事,好好的事情被他弄得不伦不类的。
《成语四:亡羊补牢》一、出处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1. 概述: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为汉语表达的瑰丽珠联。
成语由于广泛应用、易于传播而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本篇报告旨在介绍成语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现状研究,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的独特语言文化。
2. 成语的历史渊源: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符号文化。
在古代的文化传承中,人们为了传递知识、理解世界,自然而然地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句子,即成语。
成语最早源于《诗经》,后传于《周易》、《论语》、《孟子》等古籍。
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成语逐渐演变成为汉字组合而成的固定词组,其表现形式在句法、语音和意义上都有明显特点。
3. 成语的形成发展:成语是社会语言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成语是文人雅士的专属语言,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汉语的词汇量庞大,人们难以凭空创造成语,因此成语的形成都有其具体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
成语的演变也表明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文化,因而进化出更为精练、更为生动的表达方式。
4. 成语的现状研究:成语的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汉字的逐步深入认知,人们对成语的研究也变得更为精细和系统。
研究表明,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和内在逻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层面,它更是文化认同的符号。
成语的形成以及它们所涵盖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5. 总结: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既是语言的结晶,也是文化的传承。
成语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和现状研究,凸显了成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对成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同时也对推动语言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认识成语的来源与演变过程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
成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从诞生、衍变到流传至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千变万化,有的源于典故,有的来自于古籍典籍,还有一些来源于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首先,有些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一个精彩的典故。
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则寓言故事:有位农夫发现自家的羊群丢了一只,但他并没有过多在意,结果接连又有几只羊相继丢失。
农夫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开始采取行动,修补围栏来防止继续丢羊。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患于未然,不可等到后悔莫及时再去补救。
其次,成语也有一些来源于古籍典籍,这些成语往往是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引用和传承而来。
例如,“一曝十寒”,取自《战国策·楚策一》:“日蚀既矣,则月亮将愈寒所晒矣。
”用来形容学习不扎实,效果难以持久。
此外,还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比如,“三纸无驴”,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包括绸制在内的纺织品都要用牛驴毛进行刚柔并济的织造。
成语形容事物的确切性,不可动摇。
二、成语的演变过程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演变和变异。
这种改变或许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或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某一种情感或观点。
一些成语的演变可以通过文字形式的改变来看出。
比如,“青云直上”,原初形式是“青云之志”,意思是追求卓越,力争上游。
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最终将其简化为“青云直上”,成为了表达追求成功和进步的成语。
此外,成语的演变还可以通过词语的扩展和变化来展现。
例如,“情非得已”,原本只是形容恋人劫后重逢时的悲喜交集,后来也用来形容其他无奈和无可奈何的情况。
最后,成语的演变也可以通过意义的延伸来观察。
例如,“一脚踏两只船”,本意是指同时踩在两只船上,形容一个人在两个人或两派之间摇摆不定。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成语1.物竞天择:意思是指自然界的生物在竞争中,适应环境,以生存下去。
2.自然而然:指事物的发展自然顺利,没有人为干预。
3.水到渠成:指事物的发展符合本来的道理和规律,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目标。
4.有目共赏:指事物的价值和美妙是显而易见的,所有人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好。
5.一脉相承: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连续的,前后相接,没有断层。
6.安然无恙:指事物在变化和挑战中能够安然无恙,保持原来的状态。
7.乘风破浪:指事物能够抓住机遇,趁势而行,克服困难,取得成就。
8.各有所长:指事物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能够相互补充。
9.高山流水:指事物的发展像高山和流水一样,不懈努力,不断向前。
10.画龙点睛:指事物的关键点是画龙点睛,能够突出重点,产生重要的效果。
11.潜移默化: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难以感知,但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12.前车之鉴:指事物的历史和经验是前车之鉴,可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13.日新月异:指事物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14.如虎添翼:指事物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变得更加强大和有力。
15.树大招风:指事物的发展越大越引人注目,越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16.四海为家:指事物的影响力和地位已经广泛世界,具有普遍的认可和价值。
17.天下无敌:指事物已经达到了无敌的地位,无人可以与之抗衡。
18.天下太平:指事物的发展和变革已经带来了和平和繁荣,社会安定。
19.天命之德:指事物的发展和变革得到了天命的祝福,具有一定的神秘力量。
20.一帆风顺:指事物的发展一路顺畅,没有遭遇太大的挫折和困难。
21.一鸣惊人:指事物的发展突然出现惊人的成就,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22.衣食足饱:指事物的生活条件和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23.自圆其说:指事物的理论和思想以自身的逻辑和证据得到了完美的证明。
24.自食其力:指事物能够独立生存和发展,不依赖其他的力量和帮助。
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摘要:本文讲述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成语的特点,它同惯用语和一般固定词组的区别。
二、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的演变。
四、成语的误用。
五、成语的规范。
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成语在历史发展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注意历时和共时的不同,规范中还要区分活用和误用的不同。
对数种同义用法并存的成语,要逐步引导达到规范。
论文对现代汉语成语的变化做了重要的论述,对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的特点、规范和它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成语的发展和演变,对把握现代汉语成语的发展趋势和自觉学好用好成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成语特点成语规范成语发展成语来源Change the modern study of Chinese Idioms: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aspects of the problem.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which used the same language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ixed phrases. Two, saying the problem specification: spec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io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nt and form of change, when a total time and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norms would also lik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use and misuse of different. Synonymous usage of the coexistence of a number of idioms, step by step guide to achieve the norms.Keywords: normative idiom idiom idiom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1)一成语的特点 (2)二成语的来源 (3)三成语的演变 (6)四成语的误用 (7)五成语的规范 (8)结语 (9)注释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日常交流的重要单位。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作者:吴若愚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语言规范,去芜存精;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相沿误用,约定俗成。
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造成了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语从形式、读音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规范,以保持语言的纯洁。
关键词:词汇成语规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中指出:由于发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社会精神、新的道德以及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词和语;有许多词和语的意思改变了,获得了新的意思;有一些陈旧了的词在词汇中看不见了。
这一论断清晰地阐明了词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语言各部分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词汇对社会的变化反映最敏感。
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成语虽然比一般词汇稳定性大一些,但也不能处于语言的变动之外。
古代有的成语,现在不用或少用了;古代没有的,现在出现了。
有许多成语虽然字面和结构都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了变化和发展。
有的成语虽然意义古今相同或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字面改动了,结构形式变了。
一、成语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成语发展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二是语言需要不断规范,去芜存精;三是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成语也必然与时俱进;四是成语运用中的改造活用,势必推陈出新;五是成语相沿误用,也会约定俗成。
(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许多成语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成语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许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成语,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成语虽然仍在使用,但是语义的范围和褒贬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诸如“三从四德”“三贞九烈”“光宗耀祖”“荣华富贵”“明目张胆”“大放厥词”“死心塌地”之类的成语,都从原来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
这些都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反映在成语上,有的因含义陈旧落后,同社会的新观点不相适应,不利于表达思想,所以被淘汰了(如“焚膏继晷”),一些成语的意义有了改变(如“差强人意”),一些成语增加了新义(如“感同身受”),一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招摇过市”)。
(二)语言规范,去芜存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民族共同语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的要求。
成语的确存在着许多有待规范的问题。
如:有的同义成语,意义完全相同,没有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别,这样的成语大都有古今先后的不同,其结果必然是存今废古,以通俗代艰深,如以“虎视眈眈”取代“鹰瞵鹗视”,以“有名无实”取代“龟毛兔角”等等。
有些异形成语,有多种写法,是成语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从规范化的角度考虑,也有删繁就简的必要,如“惟妙惟肖(维妙维肖、唯妙唯肖)”“额手称庆(额手称颂、额手相庆)”“落井下石(投井下石、下井投石、落石下井、投石下井)”等等。
还有些成语因为含义隐晦难懂,不利于表达思想,已经不用了。
(三)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斯大林曾经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要求语言用进行这些工作所必需的新词、新语来充实它的词汇。
语言就直接反映这种需要,用新的词充实自己的词汇,并改进自己的语法构造。
”因此,随着新事物、新认识的产生,必然会相应地出现一批新的成语,这就是在成语溯源时,为什么许多成语的出处都锁定在近代文献上的原因之一。
诸如“高歌猛进”“舍己为人”“力争上游”“前赴后继”等成语更是新时代的产物。
还有不少成语,因为原来的含义不足以反映人们新的认识水平,所以语义扩大了,或者发生了转化。
(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对于成语,我们一方面要求它相对稳定,这是为了避免混乱;另一方面也允许它发展变化,这是为了使它为我们服务得更好。
我们允许成语发展变化,就等于允许成语活用,因为成语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依靠活用来完成的,诸如“名符其实”“莫明其妙”“不加思索”“奋发图强”“反唇相讥”“垂手可得”等等。
当然,成语活用之后能够发展为新成语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只是偶尔一用,以达到使语言简练、生动的目的。
(五)相沿误用,约定俗成人们在长期使用成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因而常常出现误读、误写的情况。
读与写又相互影响,读错就往往写错,写错了便可能读错。
在这许多误读、误写的成语中,有一部分还能够讲得通,又被许多人相沿运用,结果约定俗成,逐渐被人们认可。
诸如“别出新裁”“惹事生非”“挺而走险”“老羞成怒”“全功尽弃”等等。
二、成语的规范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语言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
成语为了不断提高表达功能,于是就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成语的变化和发展,一是表现在淘汰和废弃方面;二是表现在改造定型,语义扩大、转化方面;三是表现在赋予新义方面;四是表现在创造新成语方面。
在这样的变化发展之中,必然不断地出现“异军突起”,杂乱无序的局面,伴随而来的就是不断进行规范的工作。
其实这种规范工作,自古以来就在进行,非自今日始。
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成语规范工作应该做得更自觉、更积极、更有成效。
(一)义同形近成语的规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语如果意义完全相同,没有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别,就应根据该成语的变化轨迹,实际使用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约定俗成的,抛弃那些生僻的、文字艰深的。
如“铭肌镂骨”“铭心镂骨”“铭心刻骨”“镂心刻骨”“镂骨铭肌”“镂骨铭心”“刻骨铭心”这几个写法不同的成语,就应该用最后一个取代前六个,最多在成语词典中将“刻骨铭心”立为主条,其它几个以“又作”形式存目即可。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都应通过整理确立后者的地位。
除前面列举的之外,还有如下一些需要规范:(1)博闻强志、博闻强识(zhi)、博闻强记“志”和“识”都是“记”的意思。
应该使用简洁明白的词。
(2)锄暴安良、除暴安良“锄”有铲除义,但不如“除”通俗明晰。
同时用“除”组成的词语还有“除恶务尽”“为民除害”等,与本成语义近,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3)根深柢固、深根固柢、根深蒂固柢:草木根,又指主根以外的支根。
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接之处。
“根深”与“柢固”说的是一回事,而“根深”与“蒂固”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意思更深刻一些。
(4)归根结底、归根结柢、归根结蒂底:事情的根源或内情。
用最后一个可与成语“根深蒂固”保持一致。
(5)虎踞龙蟠、虎踞龙盘“盘”与“蟠”都有曲折环绕的意思,“盘”更通俗一些。
(6)混水摸鱼、浑水摸鱼“浑”与“混”同源,“混”读hun时有“浑浊”义,但常读音为hun。
所以前者容易误读,宜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7)激流勇退、急流勇退“急流”与“激流”同义,都指湍急的水流。
后者更通俗明白一些,“急”字笔画也少。
(8)金刚努目、金刚怒目努目:瞪着眼睛。
“努”有凸出、翘起的意思。
《说文》为“怒”字下,段玉裁注说“古无‘努’字,只用‘怒’”。
这说明,古代无“努”字,“怒”表示愤怒义外,也表示“努”字的“凸出、翘起”义。
今天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于形容面目凶恶之外也增加了一点“愤怒”之义,所以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9)老奸巨滑、老奸巨猾“滑”有狡诈义,如:油滑、耍滑、滑头滑脑等。
为与“狡猾”一致,还是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10)每下愈况、每况愈下况:推及,推测。
原指越踏在猪的肢体下部,越能推测出猪的肥瘦。
后比喻越来越差。
根据使用频率,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11)摩拳擦掌、磨拳擦掌“摩”与“磨”都有“摩擦”义。
后者更通俗一些。
(12)秣马砺兵、秣马利兵、秣马厉兵“厉”同“砺”,二者是古今字,本义都指磨刀石,再引申为动词磨[刀],后来“厉”的常用义转至“严格;严肃;猛烈”等方面,磨刀石、磨的意义基本上由“砺”承担,如“砥砺”“磨砺”。
按理,此成语当用“秣马砺兵”,但多数权威辞书都以“秣马厉兵”为主条,词频统计也占绝对优势。
另外,相关成语“再接再厉”也是用“厉”字的占多数,加之笔画也少,宜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至于“利”,有“使锋利”的意思,虽然也说得通,但“秣”字没有使动用法,不统一。
(13)扭亏为赢、扭亏为盈在“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的财物”这一点上,“盈余”与“赢余”相同,同为“获利”的意思。
但“盈”与“亏”是一组标准的反义词,“盈”字笔画也少,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14)取精用弘、取精用宏“弘”同“宏”,大的意思,后者更通俗一些。
(15)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后者更切合事理。
(16)山青水秀、山明水秀、山秀水清、山清水秀“青”侧重于色彩绿;“清”侧重于纯洁;“明”侧重于明净。
“清秀”有美丽而悦目的意思,形容山水的可爱似乎更贴切一些。
应以最后一个为规范形式。
(17)委靡不振、萎靡不振同“委靡”接近的词语只有一个“委顿”,同“萎靡”接近的词语多一些,有“萎落”“萎蔫”“萎缩”“萎谢”等。
形容颓废,不振作,还是“萎靡”容易理解。
(18)秀外惠中、秀外慧中“惠”“慧”二字古代相通,但本义相去甚远。
“惠”的本义是“仁爱”。
“仁爱”在礼仪上的表现是待人友爱、温和,故引申为“温顺、柔和”。
“慧”的本义是“聪明、机敏”。
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容貌秀美,资质聪慧”,所以应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19)元元本本、源源本本、原原本本“原”的本义为山泉之本,引申为根本、本原。
“源”是“原”的后起分化字,本义为水流起头的地方,引申为根由。
“元”有“开始、为首”的意思。
这三个词在构词理据上无高低优劣之分。
根据使用频率,宜以最后一个为规范形式。
(20)再接再砺、再接再厉道理同“秣马砺兵”与“秣马厉兵”,宜以后者为规范形式。
至于次序可以颠倒使用的成语,如“排山倒海”(倒海排山)、“虎踞龙盘”(龙盘虎踞)、“风餐露宿”(露宿风餐)、“翻天覆地”(覆地翻天、天翻地覆、地覆天翻)等等,也应以一种最普遍的格式作为主条,其它的以“又作”形式存目。
(二)同义异形成语的规范有些成语基本意义相同,但是附加意义或感情色彩略异,在表现事物的细微差别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应列为规范化的对象,应予保留。
如“高谈阔论、高视阔步、趾高气扬”“羊质虎皮、外强中干”“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等等。
(三)由于活用而形成的近义成语的规范这样的成语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活用的,是为了弥补原有成语的不足,所以应予承认,单独列条。
如:“不加思索”“察言观色”“发人深醒”“反唇相讥”“固步自封”“坚韧不拔”“名符其实”“莫明其妙”“前赴后继”“人微言轻”“誓不两立”“时过境迁”“随寓而安”“垂手可得”“正言厉色”“自顾不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