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15950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3
水产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pH值等带来的危害作为连续六年成为渔业科技入户的老指导员,本人深刻体会到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水质的好坏。
在养殖过程中,这些指标过高,将对养殖的水产品带来很大的危害。
现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供参考。
一、形成原因1、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和水体使用消毒剂将有益和有害的细菌统统杀灭,氧气供应不足,造成大量积累的氨消化过程受阻,形成养殖中的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2、硫化氢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科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
二、造成危害1、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亚硝酸盐对水体中养殖的鱼、虾、蟹产生危害。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虾、蟹的呼吸作用由鰓丝进入血液,鱼、虾、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现组织缺氧,此时水生动物聂食降低,鰓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虾、蟹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2、当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超过0.2 mg/时,氨氮将对鱼、虾、蟹造成危害,其危害相似鱼亚硝酸盐,氨氮毒性当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值越高,毒性越强。
3、硫化氢有臭蛋味,但当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在0.1mg/以上时会对水产动物产生刺激、麻醉和影响鱼类呼吸作用。
4、pH值低可使鱼、虾、蟹血液中的pH值下降,消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造成鱼、虾、蟹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蟹鰓部组织,使鱼、虾、蟹等失去吸收能力而大量死亡。
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能分解。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氨氮是池塘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俗称“分子氨”)和铵离子(NH4+,又称“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
其中分子氨对鱼虾是有毒性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和就称为总氨氮(TAN),二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pH值和温度。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当分子氨(NH3)通过鳃进入鱼虾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虾氨氮排泄的负担。
氨氮在血液中浓度升高,血液pH也会随之上升,造成鱼虾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鱼虾的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功能,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致使鱼虾窒息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总氨氮(TAN)≤0.02mg/L,在此范围内,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繁育造成影响。
若水体0.2mg/L≤分子氨(NH3)≤0.5mg/L时,鱼虾会中毒,影响摄食、生长,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养殖效益下降;分子氨浓度(NH3)≥0.5mg/L,对鱼虾毒性极大,很容易造成鱼虾死亡。
防止水体中氨浓度过高,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分子氨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mg/L以下。
养殖水体氨氮的来源主要是四方面:1、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后产生的氮大部分以氨氮形式存在。
2、水生动物的泌氨作用。
养殖生物密度越大,泌氨作用就越高,水体氨氮也大幅增加;另外在缺氧情况下,含氮有机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通过厌氧菌作用产生氨。
3、氮素化肥的引入,如尿素、碳铵、氯化铵等;使用地表水养鱼的地区地表水的污染造成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4、通常我们喂养吞食性鱼类都是用颗粒饲料,但是由于投喂量大,氨元素在鱼池中也在不断增加,而大部分是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酸碱度(即pH值)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氨氮调控技术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养殖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养殖水体中氨氮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的损害,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探索和应用养殖水体氨氮调控技术,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养殖水体氨氮的来源在水产养殖中,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动物的代谢废物和饲料残留物。
当饲料中的蛋白质被鱼类消化吸收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会被分解为氨。
另外,鱼类和虾类等水生动物的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氨氮。
这些氨氮经由鱼类的排泄物进入养殖水体,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二、养殖水体氨氮调控技术1. 良好的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管理是调控养殖水体氨氮的基础。
合理的水池清洁和排水换水工作是保持水质稳定的重要措施。
合理清洁水池底部的残渣,避免死亡动物或饵料的滞留,减少氨氮的产生。
同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保持水体的适宜酸碱度和溶氧量,可以有效控制氨氮的积累。
2. 农残废物的处理利用在养殖过程中,处理废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农残废物包括粪便、残饵、死亡动物等,它们会产生大量的氨氮。
科学有效地处理这些废物,可以减少氨氮的产生和积累。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池、生物滤池和植物净化池等,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效降低养殖系统中的氨氮含量。
3. 饲料营养的合理配比合理的饲料配比可以降低养殖动物的氮排泄量,从而减少氨氮的产生。
根据不同养殖动物的需求和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来源,避免过量的蛋白质残留在水体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酶制剂,可以增加饲料利用率,减少养殖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排泄。
4. 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的建设建立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是调控养殖水体氨氮的长期有效途径。
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将水产养殖与植物栽培、土壤修复等结合起来,形成闭合的生态循环。
植物的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氨氮,而水产养殖废水则被作为植物的养料,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利用。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 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 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 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氨氮、pH、亚硝酸盐详解一、氨氮:1、鱼塘中氨氮来源:氨氮主要来源是沉入鱼塘底部的饲料残饵、鱼类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其中,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和投喂量。
2、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他存在的形式也有一点关系,离子氨(nh4+)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小,而非离子状态的nh3-n毒性强,当他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氨氮在血液中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相对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
研究表明,当分子氨(nh3-n)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应机体代谢功能失常和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
另外,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及水温有密切关系。
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 越高,毒性越强。
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超过8.5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
3、怎么控制池水中氨氮浓度:----科学开关增氧机,保证底层溶氧充足----有条件的可定期换水,加注新水----后期泼沸石粉和活性碳,新兴这边一般沸石粉30-40斤一亩,活性炭4-6斤一亩,活性炭可以吸附部分氨氮----使用微生物制剂,特别是光合菌,新兴船岗新岗峡村养殖户简清帮,8月份帮他下过一次,有明显效果。
----大水面,我指的是50亩以上的鱼塘,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吸附和分解氨氮等有毒物质。
二、亚硝酸盐1、亚硝酸盐怎么来的亚硝酸盐主要是池底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分解生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鱼虾等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2、亚硝酸盐危害: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一般称为"褐血病"。
养殖技术-水产动物氨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水产动物氨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种植水草鱼塘氨中毒的症状我们常说水体中的总氨来自于含氮有机质的分解,对于大量投饵的养殖池塘来说这可能构成了水体中大部分的总氨来源。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
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就其对鱼类毒性而言,鱼类是否氨中毒取决于鱼体内的氨的水平。
很多鱼塘由于水源条件不好,加、换水很困难;在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大,投饵量加大,鱼塘(特别是秋天)往往氨氮严重超标,有个别鱼塘会出现氨中毒现象;特别是精养鱼池在鱼类生长旺季,因投饵量大,排泄物和残饵增多,温度又高,有机物经氧化分解所产生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氨的产生途径和来源鱼的呼吸:鱼通过鳃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淡水鱼和虾蟹的含氮代谢废物主要以氨的形式从鳃排出,氨通过鳃排泄的方式主要是依赖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当鱼体内的氨水平要高于水体时,这一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若不能及时排出,当血液中氨的含量超过1%时,就极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即鳃的排氨若受到阻碍,滞留在鱼体中的氨水平会逐渐上升,就会引起鱼类的中毒。
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
氨主要来源——排泄: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其排泄率直接与投饵率以及所使用的饲料蛋白质水平直接有关。
随着饲料蛋白在鱼体内分解,一些饲料蛋白用于形成鱼体蛋白(肌肉),另一些饲料蛋白作为能源,所产生的氨通过鳃排出。
饲料中的蛋白质是投喂饲料的池塘中大多数氨的首要来源。
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底泥(是从池塘底泥扩散出来的):大量的有机物质或由藻类所产生或作为饲料投入到池塘中。
粪便固体和死亡藻类沉淀到池塘底部并开始分解。
这一过程会产生氨,并从底部淤泥扩散到水体中。
氨氮来源不断增加可能发生在随着养殖周期不断累积底泥越来越厚的老塘、高密度养殖的池塘。
氨氮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不会发生氨氮中毒。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养殖户也没有按照行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常会发生池塘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鱼类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
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预防氨氮积累的措施1、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干池冰冻和暴晒10-15天,并且让空气与池塘底泥充分接触,使底质有机质充分氧化,矿化成无机盐,为蟹塘中生物提供营养源,降低池塘有机质含量。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如果是虾、蟹池可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质。
3、放养的密度适宜,搭配比例科学合理。
通过池塘中自然生物和投放的苗种之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或控制氨氮的含量。
4、使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