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出塞五首》
- 格式:docx
- 大小:22.79 KB
- 文档页数:7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自唐代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
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后出塞五首唐代: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一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诗名《后出塞五首》,我们前面赏析过《前出塞九首》,这“后出塞”就是在前面那九首之后写的。
来看其一原诗:“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字词典故“及”:【趁着的意思。
】赏析作为一个男儿生于世间,应当趁着力壮,拜将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字词典故“战伐”:【征战攻伐。
】“旧丘”:【故园,故里。
】赏析只有参加征战,到处攻伐,才能建功立业,哪能空守旧家园?“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字词典故“召募”:【招募。
】“蓟ji4门”:【原指“古蓟门关”。
唐代以关名置蓟州后亦泛指蓟州一带。
现在的天津。
】赏析今日正当招募将士,开赴蓟门。
军队马上开拔出动,不可能停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赏析于是我花了千金,买了马鞍,花了百金,装了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字词典故“闾里”:【乡里。
】“道周”:【路旁。
】“拥”:【拥着,围着。
】赏析乡里之人送我出行,亲戚相拥,围在了道路四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字词典故“上列”:【上座。
】“酣”:【喝酒喝到畅快。
】“庶”:【多种。
】“羞”:【通“饈”,美食。
】赏析头发斑白的长辈,位居上列,送行的宴席,各位美酒喝到酣,美食不断进桌来。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字词典故“吴钩”:【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
(唐代又复兴起用曲刀)在春秋时期很流行,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
后来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赏析少年我今日出征,与大家话别,说出了豪迈的赠言。
边说之时,我含笑地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吴钩。
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买刀买马,准备出征报国。
临别之时,父老乡亲来给他送行,酒足饭饱,豪言赠别。
(百度百科那里的解释,真是错得离谱,简直没法看。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前言】《后出塞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士到蓟门*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注释】[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陈(阵)将门旗,各任所*,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万马的壮阔*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各自的部队。
[14]因*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翻译】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后出塞五首[唐] 杜甫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其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作品赏析《后出塞五首》叙写一个军士脱身归来的经历,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组诗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个应募者形象。
他是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写初次宿营时的所见所感;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揭露朝廷对安禄山的骄纵以致养虎贻患;第五首写军士逃离军旅的经过,以及之所以要脱离叛军的考虑。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后出塞其二》翻译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前言】《后出塞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注释】[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翻译】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后出塞五首翻译和原文《后出塞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后出塞五首翻译和原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后出塞五首唐代: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杜甫诗词《后出塞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后出塞五首》(其二) 【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
小雅。
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杜甫《后出塞五首》《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后出塞五首》,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1]?召募赴蓟门[2],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3]。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4]。
斑白居上列[5],酒酣进庶羞[6]。
少年别有赠[7],含笑看吴钩[8]。
其二朝进东门营[9],暮上河阳桥[10]。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11]。
平沙列万幕[12],部伍各见招[13]。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14]。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15]。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16]。
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17]。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18]。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19]。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20]。
拔剑击大荒[21],日收胡马群[22];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23]!其四献凯日继踵[24],两蕃静无虞[25]。
渔阳豪侠地[26],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27]。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28]。
主将位益崇[29],气骄凌上都[30]: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31]。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32]。
将骄益愁思[33],身贵不足论[34]。
跃马二十年[35],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36]。
中夜间道归[37],故里但空村[38]。
恶名幸脱免[39],穷老无儿孙。
【注释】[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7]“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
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
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18]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
有怪叹之意。
“亘”是绵亘不断。
[19]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
且,尚也。
跟上句“已”字对照。
[20]遂使,于是使得。
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
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
《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
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
”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21]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22]《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
”诗句当指此。
[23]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这两句要善于体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24]上既好武,下自贪功,故奏捷日至。
《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
十四载四月奏破奚、契丹。
”[25]点破“献凯”只是虚报邀赏。
两蕃,是奚与契丹;静无虞,本无寇警。
[26]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
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曰豪侠地。
[27]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
来东吴,来自东吴。
[28]周代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这里泛指安禄山豢养的爪牙和家僮。
罗和练都有光彩,故曰“照耀”。
这以上几句,写禄山滥赏以结人心。
《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二月,禄山奏所部将士勋效甚多,乞超资加赏,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
”即其事。
[29]主将,即安禄山。
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
[30]上都,指京师,即朝廷。
凌,凌犯,目无朝廷。
[31]写禄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来俯制众口,当时本有人告安禄山反,玄宗为了表示信任,反将告发的人缚送禄山,因之“道路相目,无敢言者。
”(见《禄山事迹》)[32]是良家子,故不肯从逆:出师多门,故能揣知主将心事。
二句是下文张本,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33]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34]所忧在国家,放觉身贵上不值一说。
下二句正申“不足论”。
[35]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刘孝标《自序》:“敬通(冯衍)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
”[36]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
长驱,言其易。
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
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37]间读去声,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38]这句直照应到第一首。
初辞家时,进庶羞的老者,赠吴钩的少年,都不见了,一切都完蛋了。
[39]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白话译文】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
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
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
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古代的将军重视守卫边疆,如今的边将却只重高官厚禄。
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军队绵亘不断,漫卷长空。
当今全国既已统一,就没有出师必要,这样却还要孤军深入,使得战士们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在穷荒之地拔剑练习作战,每天征收成群的战马。
将军发誓要开发极北的地方,对吾皇效忠心。
捷报不断传来,其实是虚报邀赏,因为是奚族与契丹本无寇警。
渔阳郡尚武,多豪士侠客,此豪侠之地,成天鼓乐轰隆。
渤海上船只鼓帆前进,那是装载来自东吴的粮食。
还有越罗与楚练,其光彩照耀得人身都发光。
主将的地位更崇高,气焰更嚣张,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边疆之人不敢议论,有敢议论告发的死无葬身之地。
我本来出身良家,懂得许多门道,揣知主将有叛逆的可能,所以不敢跟从。
主将骄矜增加了我的忧虑,荣华富贵已不值得一说。
跃马横刀二十年,担心的是辜负了明主的恩情。
眼看幽州叛军长驱直入,洛阳即将沦陷。
于是半夜里抄小路逃回家,可是故乡已经变成了空村。
我幸亏没有背上叛逆的罪名,如今孤身一人,没有儿孙。
【创作背景】《后出塞五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禄山反唐之初。
自开元中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
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
这组诗叙写开元天宝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目的在于通过士兵的自述,大声疾呼地揭露安禄山的反唐真相,叫唐玄宗快快清醒过来,并指出养成安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过宠边将,以致安禄山得以边功市宠、形成养虎贻患。
【赏析】《后出塞五首》叙写一个军士脱身归来的经历,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组诗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个应募者形象。
他是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兴语,往从骄帅者,赏易邀,功易就也。
”(浦起龙)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谓“重高勋”的“今人”、“奋身勇所闻”的“貔虎士”中的一员。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属于这类人物的夸耀口吻。
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
“古人重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
说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还不够,应该说这是作者直接激扬文字,站出来表态。
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杜甫诗中原是并不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