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转本计算机必考重点(精华版)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13
江苏省专转本计算机操作题复习资料一、Word部分1.页面设置A.对整篇文档的纸张、版式、文档网格等方面的设置B.对文档设置页眉或者页脚以及页码2.插入艺术字设置字体、艺术字形状以及环绕方式、填充色等3.查找和替换4.设置首字下沉,并对字体进行修改5.对段落进行设置A.设置首行缩进的特殊格式B.设置段后留空以及字符缩放、行间距等6.设置分栏7.添加标题,对标题进行字体、合并并居中等设置8.设置边框和底纹A.对标题设置B.对文档中的段落设置C.对整篇文档进行设置9.图片,环绕方式及图片大小、位置的设置10.插入自选图形,环绕方式及图片大小、位置的设置11.利用绘图工具,做一些设置,如在文档中插入一条直线、箭头、矩形等,然后做一些组合形成一定的图形12.文档适当位置插入文本框,插入文字后做相关设置13.档段落间互换14.在文档中插入表格15.插入批注和尾注、项目符号和编号16.保存包括整篇文档的保存或者某些段落的保存二、Excel部分1.将word文档格式转换为excel格式2.创建、复制或移动工作表3.单元格、行、列的设置4.对工作表重新命名或对工作薄重新命名5.对表格加标题以及对标题进行各种设置6.设置表格中字体、文字方向、数据格式、边框以及底纹7.对表格中的数据利用函数、公式进行计算、统计、排序、筛选、汇总8.利用图表功能,生成某种类型的图表,对图表进行各种设置9.建立数据透视表10.将生成的图表选择性粘贴到word文档中,并设置格式11.保存三、Powerpoint部分1.设置文稿应用设计模板、配色方案、动画方案2.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及放映方式3.根据要求插入各种幻灯片4.对幻灯片中的文字、图片等设置超级链接5.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大小以及所放的位置6.对幻灯片设置背景7.框架的超级链接8.整个幻灯的保存四、Frontpage部分1.打开站点、新建或打开框架网页2.在框架网页中设置初始网页3.对网页中文字、图片等设置超级链接,注意框架的选择4.在网页中插入字幕,并设置字幕的滚动、动态html效果等表现方式5.插入计数器6.对网页属性进行设置,包括背景图片、背景音乐等7.插入表格并对表格进行大小、边框粗细等的设置8.插入悬停按钮9.插入水平线、换行线等10.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大小以及所放的位置11.插入书签等12.对网页中的文字进行各种设置13.保存,涉及到左、右框架、整个框架的保存。
专升本计算机重点归纳
1. 数据结构
- 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 掌握线性表、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存储表示方法- 熟悉数组、链表、栈、队列等数据结构的实现和操作
2. 操作系统
-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 熟悉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 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命令和操作方法
3. 计算机网络
-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协议
- 熟悉TCP/IP协议栈和常用网络协议
- 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4. 数据库系统
-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 熟悉关系数据库模型和SQL语言
-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查询和管理技术
5. 编程语言
- 掌握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如C++、Java等
- 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和常用编程技术
- 熟悉常见编程框架和工具的使用
以上是专升本计算机专业的重点内容归纳。
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理解以上知识点,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练,将有助于顺利通过考试。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明扼要归纳,具体备考时需要结合教材和课程大纲进行学习和复习。
*。
计算机专升本重点知识点汇总计算机专升本考试是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学术提升的一种方式。
在准备考试过程中,掌握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计算机专升本考试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 CPU的结构和功能:控制单元(CU)和算术逻辑单元(ALU)。
3.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硬盘、光盘等)。
4. 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和功能: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5.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的执行过程和计算机的时钟周期。
二、数据结构与算法1.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
2. 常见的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
3. 算法的分析与设计: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计算,递归算法和迭代算法的比较。
4. 常见的算法: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等)。
三、操作系统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2. 进程管理:进程的创建、调度和撤销,进程间的通信与同步。
3. 内存管理:内存的分配与回收,虚拟内存的管理。
4. 文件管理:文件的组织和存储,文件的访问和保护。
5. 设备管理:设备的分配与释放,设备的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
四、数据库原理与应用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数据模型、数据模式、数据实例。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功能和特点。
3.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关系代数运算(投影、选择、并、差等)。
4. 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化:关系模型的规范化理论和方法。
5. 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基本查询、嵌套查询、连接查询等。
五、网络技术与应用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2. TCP/IP协议族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3. IP地址的分类和子网划分。
§1考点解析1.以太网(Ethernet)●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以集线器Hub为中心的信号中继和放大●传输介质:双绞线●通信方式:采用广播方式进行通信●数据传输以帧(frame)为单位,一次传输一帧。
●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保证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结点发送消息。
2.交换式以太网(1)工作原理●以交换式集线器(以太网交换器)为中心构建,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通过网卡和网线连接在交换器上。
一次传输一帧数据。
●拓扑结构:星型●每一个结点都独享一定的带宽(10Mb/s或100Mb/s),多对节点可同时通信。
(总线式局域网所有节点共享一定的带宽)●可按层次方式互相连接起来,构成多层次的局域网(2)交换式以太网与总线结构以太网的区别●交换式以太网:连接在交换器上每一个结点各自独享一定的带宽。
(每个节点独享的带宽即为交换机的带宽)●总线式以太网:连接在集线器上所有结点共享一定的带宽(节点带宽总和为总线的带宽)3.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网 (FDDI)●拓扑结构:环形●传输介质:光纤●传输速率:100Mb/s●覆盖范围较大,传输速率高,用于构造局域网的主干部分●FDDI有特有的帧格式,与其他局域网互连时,要通过网桥或路由器才能实现4.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1)工作原理●采用红外(IR)或者无线电波(RF)进行数据通信,能提供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
●使用无线电波S频段(2.4GHz~2.4835GHz),对人体无害。
●抗干扰、抗噪音、抗衰减,保证通信安全。
●主要协议:802.11和蓝牙(Bluetooth)标准(2)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优点●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最大通信范围可达到几十公里●无线局域网的组建.配置和维护较容易(3)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缺点●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脱离有线网络,它只是有线网络的补充●产品比较贵●传输速度较慢(目前还达不到2Mbps)§2典型习题1.以太网(Ethernet)是采用总线结构的一种局域网。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几个重要的概念1、程序:由用户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能被计算机识别、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
2、软件:计算机系统中程序、数据、有关文档(程序文档、用户文档等)的集合。
3、软件与硬件的关系: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共同组成整个计算机系统。
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理基础,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扩充。
硬件的一些功能可以由软件来实现(硬件的软化),如VCD播放软件可以实现VCD播放机的功能;同样软件的功能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软件的固化),如防病毒卡等。
二、软件的分类软件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是给其他程序提供服务的程序集合(如各种操作系统、编译程序)。
它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与计算机硬件系统有很强的交互性。
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服务程序与数据库系统。
(2)支撑软件用于支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软件。
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各种接口软件、网络软件与工具组件等。
(3)应用软件用于解决各种不同具体应用问题而开发的专门软件。
按照应用软件开发方式与适用范围,应用软件可再分为通用应用软件与定制应用软件。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技术指研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需的所有技术与总称。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软件工程技术、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系统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
四、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与常用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并且它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与硬件系统最接近)的作用有:(1)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硬件与软件资源)。
(2)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界面,用户界面又称为用户接口或人机界面,现在大多采用GUI(图形用户界面)界面。
(3)为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2、操作系统的功能五大功能:任务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与作业管理。
它们之间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任务管理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进程管理、分时与并行管理。
计算机专升本复习重点整理计算机专升本考试是许多从相关专业或行业转入计算机领域的人士所选择的一种途径。
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备考,本文将对计算机专升本考试的复习重点进行整理,以指导大家在备考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1. 线性表:顺序表、链表、栈、队列。
重点理解其基本操作及实现原理。
2. 树与二叉树: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及遍历算法、线索二叉树、树、森林的定义与性质。
3. 图: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算法、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Kruskal算法)、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
4. 排序算法:插入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要求能够分析各类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5. 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哈希表。
二、数据库原理与技术1. 关系数据库与SQL: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了解SQL的基本语法及常用操作,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
2.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规范化的概念和各个范式的要求。
3. 事务与并发控制:理解事务的概念和特性,熟悉并发控制的方法和隔离级别,如锁、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4. 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恢复:了解数据库安全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安全技术,熟悉常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
三、操作系统1. 进程与线程:理解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掌握进程同步与通信的方法,了解多线程编程的基本原理。
2. 存储管理:了解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址映射、分段、分页等,掌握虚拟内存的工作原理。
3. 文件系统:熟悉文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磁盘调度算法和文件存储的管理策略。
四、计算机网络1. 网络体系结构:理解OSI和TCP/IP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掌握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2. 数据链路层:了解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协议,如以太网、PPP等。
3. 网络层:掌握IP协议的基本原理,包括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算法等。
计算机专升本重点知识点整理一、计算机组成原理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2. CPU的构成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分,运算器负责完成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指挥和控制计算机的工作。
3. 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其容量相对较小但速度较快;辅助存储器用于长期存储大量的程序和数据,其容量较大但速度较慢。
4.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给用户,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二、操作系统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程序运行环境和用户接口。
2. 操作系统的分类操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等不同类型,根据功能可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等,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软件,通过它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创建、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2. 数据库的组成和特点数据库由数据、数据结构和数据关系组成,具有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性、数据冗余度低等特点。
3. 数据库的设计和规范化数据库的设计包括确定需求、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等步骤,规范化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和规范。
四、网络技术1. 网络的概念和分类网络是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不同类型。
2. 网络协议和通信原理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和约定,通信原理包括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两种方式。
3. 网络安全和常见攻击手段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抵抗攻击、破坏、入侵和未经授权使用的能力,常见的攻击手段包括病毒、木马、黑客等。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1.1.1信息与信息处理(1)信息的定义①从客观事物立场上说,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②从认识主体立场上说,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同样重要,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资源(2)信息处理过程(3)信息处理内容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施用五个方面。
1.1.2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所要应用到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内容1.1.3信息处理系统(1)(2)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3)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信息处理。
1.2微电子技术简介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三大核心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2.1 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1)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或砷化镓,集成电路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
(2)集成电路的分类a.按晶体管数目分小规模(SSI ): 小于100个电子元件 中规模(MSI ): 100~3000 大规模(LSI ): 3000 ~10万 超大规模(VLSI ): 10万~100万 极大规模(ULSI ): 大于100万b.按结构、电路和工艺分为双极型、MOS 型和双极-MOS 型c.按功能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d.按用途分为 通用集成电路和 专用集成电路1.2.2 集成电路的制造(选读)单晶硅锭→硅抛光片→晶圆→大圆芯片(芯片)→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品1.2.3 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逻辑门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
提高集成度,关键在于缩小门电路面积。
三段论:Moore 定律声称,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但集成度是有极限的,因此,Moore 定律不可能永远成立。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几个重要的概念1、程序:由用户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能被计算机识别、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
2、软件:计算机系统中程序、数据、有关文档(程序文档、用户文档等)的集合。
3、软件和硬件的关系: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共同组成整个计算机系统。
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理基础,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扩充。
硬件的一些功能可以由软件来实现(硬件的软化),如VCD播放软件可以实现VCD播放机的功能;同样软件的功能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软件的固化),如防病毒卡等。
二、软件的分类软件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是给其他程序提供服务的程序集合(如各种操作系统、编译程序)。
它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与计算机硬件系统有很强的交互性。
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服务程序和数据库系统。
(2)支撑软件用于支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软件。
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各种接口软件、网络软件和工具组件等。
(3)应用软件用于解决各种不同具体应用问题而开发的专门软件。
按照应用软件开发方式和适用范围,应用软件可再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和定制应用软件。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技术指研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需的所有技术和总称。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软件工程技术、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系统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
四、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和常用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并且它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和硬件系统最接近)的作用有:(1)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
(2)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界面,用户界面又称为用户接口或人机界面,现在大多采用GUI(图形用户界面)界面。
(3)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2、操作系统的功能五大功能:任务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它们之间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任务管理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进程管理、分时和并行管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几个重要的概念1、程序:由用户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能被计算机识别、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
2、软件:计算机系统中程序、数据、有关文档(程序文档、用户文档等)的集合。
3、软件和硬件的关系: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共同组成整个计算机系统。
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理基础,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扩充。
硬件的一些功能可以由软件来实现(硬件的软化),如VCD播放软件可以实现VCD播放机的功能;同样软件的功能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软件的固化),如防病毒卡等。
二、软件的分类软件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是给其他程序提供服务的程序集合(如各种操作系统、编译程序)。
它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与计算机硬件系统有很强的交互性。
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服务程序和数据库系统。
(2)支撑软件用于支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软件。
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各种接口软件、网络软件和工具组件等。
(3)应用软件用于解决各种不同具体应用问题而开发的专门软件。
按照应用软件开发方式和适用范围,应用软件可再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和定制应用软件。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技术指研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需的所有技术和总称。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软件工程技术、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系统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
四、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和常用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并且它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和硬件系统最接近)的作用有:(1)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
(2)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界面,用户界面又称为用户接口或人机界面,现在大多采用GUI (图形用户界面)界面。
(3)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2、操作系统的功能五大功能:任务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它们之间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任务管理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进程管理、分时和并行管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门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 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 与存储技术 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3大特征: 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 以软件为核心
1.2 微电子技术简介 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 集成电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基片,采用平面工艺,将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其连线所构成的电路制作在基片上所构成的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特点: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成本低,速度快、可靠性高 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元器件数量<100; 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元器件数量:100~3000;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元器件数量:3000~10万;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元器件数量:10万~100万;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元器件数量>100万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主要取决于晶体管的尺寸。 Moore定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
1.3 通信技术入门 现代通信——使用电波或光波传递信息的技术,也称为电信 通信的三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信道带宽:(模拟电路-信号无失真频率变化范围/数字电路-允许最大传输速率,信道容量) 载波:高频振荡的正弦波信号。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信号。基带传输:直接利用数字信道传输信号。 计算机内部或近距离用“基带传输”,无线或远距离用“频带传输” 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FDM:Frequency)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波分多路复用(WDM:Wavelength)。 各种传输介质的优缺点: 双绞线:成本低,易受外部高频电磁波干扰,误码率较高;传输距离有限 同轴电缆:传输特性和屏蔽特性良好,可作为传输干线长距离传输载波信号,成本较高(基带同轴电缆-数字,宽带同轴电缆-模拟(有线电视电缆)或数字) 光缆:传输损耗小,通讯距离长,容量大,屏蔽特性非常好,不易被窃听,重量轻,便于运输和铺设。缺点是精确连接两根光纤很困难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建设费用低,抗灾能力强,容量大,无线接入使得通信更加方便.但易被窃听、易受干扰 1.4 数字技术基础 比特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的运算: 1 二进制的逻辑运算 2 二进制的移位运算 3 不同数制的大小比较(或求最值) 不同进制的后缀:二进制B,八进制Q,十六进制H 4 进制的转换:2,8,16进制转换为10进制:按权展开相加 10进制转换为2,8,16进制:整除取余 8进制转换为2进制:一位8进制转换为三位2进制 二进制转换为16进制:四位2进制位抵一位16进制 5 原码、反码与补码 原码:正数最高位为0,负数最高位为1 正整数原,反,补码相同 浮点数:在计算机内部,用“指数”(阶码)和“尾数”(纯小数)来表示的一个实数。
如:-345.6=-0.3456310,其中,0.3456称为尾数,+3称为阶码,+号称为阶符。
二、 计算机组成原理 2.1 计算机的组成与分类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 第一代(约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约1957-1964)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约1965-197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 第四代(1974年起)大规模(LSI)和VLSI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计算科学;数据处理;生产过程的控制,又称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和操作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 ,CBE);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计算机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两大部分,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计算机软件是指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处理的数据和相关的文档。 CPU、内存储器,总线构成计算机的“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和外存储器等通常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简称“外设”。 总线:用于连接CPU、内存、外存和各种I/O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传输信息的一组共享的传输线及其控制电路。 单片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把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接口电路全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这样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称为“单片计算机”或“嵌入式计算机” 。 容量计算: 千字节(kilobyte,简写为KB), 1KB = 210字节 = 1024 B(大写K表示1024) 兆字节(megabyte,简写为MB) 1MB = 220字节 = 1024 KB 吉字节(gigabyte,简写为GB) (千兆字节)1GB = 230字节 = 1024 MB 太字节(terabyte,简写为TB) (兆兆字节)1TB = 240字节 = 1 024 GB 在通信或厂商计算时:
1kB = 103字节 = 1000 B(小写k 表示1000)
或1MB = 106字节 = 1000 kB 或1GB = 109字节 = 1000 MB 或1TB = 1012字节 = 1000 GB 2.2 CPU的结构与原理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结构与原理 -“存储程序控制” 原理:将问题的解算步骤编制成为程序,程序连同它所处理的数据都用二进位表示并预先存放在存储器中;程序运行时,CPU从内存中一条一条地取出指令和相应的数据,按指令操作码的规定,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直到程序执行完毕为止。 指令就是命令,它用来规定CPU执行什么操作。指令是构成程序的基本单位,程序是由一连串指令组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指令由两个部分组成: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其中操作码指出计算机执行何种操作,操作数地址指出该该指令所操作的数据或者数据所在的地址。 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3个部分组成。 控制器由指令计数器,指令寄存器;运算器由寄存器和算术运算逻辑部件(ALU)构成,指令的执行过程非为四个步骤:①取指令②分析指令③执行指令④一条指令完成,程序计数器加1。根据CPU中指令设计风格的不同,把计算机分为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和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 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称为指令周期。 使用多个CPU实现超高速计算机技术称为“并行处理”,采用这种计算机技术的系统称为“多处理器系统” CPU性能高低的主要指标:计算每秒钟可执行的指令数目(单位:MIPS、MFLOPS)。 影响CPU性能的主要因素:CPU的字长、主频(CPU时钟频率)、CPU总线(前端总线)的速度、高速缓存(cache)。 2.3 PC机的主机 关于芯片组:芯片组与CPU芯片同步发展,有什么样功能和速度的CPU,就有什么样的芯片组与之配套 什么是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中文名为“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是存放在主板上只读存储器(ROM)芯片中的一组机器语言程序。BIOS包括POST(Power On Self test,加电自检)程序,系统装入程序、CMOS设置程序、基本外围设备的驱动程序四个部分。 PC机的启动工作过程:接通电源时CPU自动执行BIOS中的POST程序→CPU自动执行自举程序→从外存储器读出引导程序,然后由引导程序读出操作系统并装入内存→将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整个计算机由操作系统所控制。 关于CMOS 芯片:这是一个容量很小的RAM存储器,由电池供电,即使计算机关机后也不会丢失所存储的信息。 内存储器类型: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用作Cache存储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用作主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 什么是cache(高速缓存):cache是一种小容量高速缓冲存储器,它由SRAM组成,速度几乎与CPU一样快。 I/O:输入/输出系统:将外存储器的内容传输到内存,或将内存中的内容传输到外存储器。 总线:用于在CPU、内存、外存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一个共享的信息传输通路及其控制部件。 总线带宽(MB/S)=(总线位宽/8)×总线工作频率(MHz)×每个总线周期数据传输次数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的1.1版:1.5 Mb/s和12 Mb/s;USB2.0版:高达480Mb/s(60MB/s);使用“USB集线器” 扩展机器的USB接口,最多连接127个设备;可通过USB接口由主机向外设提供电源(+5V,100~500 mA)。 Firewire端口(火线端口),苹果公司,也称IEEE1394,最多连接63个设备。
2.4 常用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笔输入设备 鼠标最主要的技术指标是分辨率,用dpi表示,它指鼠标每移动一英寸距离,光标在屏幕上通过的像素个数。 扫描仪:扫描仪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是原稿的“图像”,其性能指标 分辨率(dpi):反映了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清晰程度,用每英寸生成的像素数目(dpi)来表示,例如:600×1200 dpi,1200×2400 dpi 色彩位数(色彩深度):反映了扫描仪对图像色彩的辨析能力,位数越多,扫描仪所能反映的色彩就越丰富,扫描的图像效果也越真实,例如:24 bit,32 bit,36 bit,42 bit, 48 bit 扫描幅面:指容许原稿的最大尺寸。例如: A4幅面, A3幅面,···, A0幅面 与主机的接口类型:SCSI, USB,1394接口等 数码相机原理:通过光学系统将影像聚焦成像在光敏原件即电荷耦合器CCD上,通过光电转换产生电流输出,通过A/D转换器将每个像素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DSP处理成数字图像,经压缩存储于存储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