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鹧鸪天》词题材与艺术特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鹧鸪天》诗词鉴赏《鹧鸪天》诗词鉴赏1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一: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诗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
试分析这首诗写法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二:结合全词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虽议论。
但托物抒怀,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通过层层议论展现了词人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同时抒发了词人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喧嚣纷扰,享受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退隐生活。
鹧鸪天辛弃疾词【原创实用版】目录1.鹧鸪天辛弃疾词的背景和意义2.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影响3.鹧鸪天词的赏析4.鹧鸪天词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鹧鸪天辛弃疾词的背景和意义鹧鸪天,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和爱国志士的奋发向上。
鹧鸪天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饱含着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关切,抒发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操和报国之志。
二、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巨匠,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以激扬豪迈的气概、鲜明的个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辞著称于世,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雄健,又有婉约派的柔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民族意识,彰显了爱国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鹧鸪天词的赏析鹧鸪天词以“夜行黄沙道中,忽见寒梅著花”的意境开篇,展现了一幅荒凉寒冷之夜的景象。
接着,词人以“翻香”、“弄影”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寒梅在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品格。
下片,词人以“笛声何处吹”、“月落乌啼”的意境,表达了岁月催人、时光易逝的感慨。
最后,以“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句子作结,寓示着尽管时局艰难,但仍有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奋斗。
整首词以寓意深刻的意境、优美的文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辛弃疾词的代表作之一。
四、鹧鸪天词对后世的影响鹧鸪天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同时,词作优美的文辞、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寓意深刻的意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家、词人受到辛弃疾和鹧鸪天词的启发,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的诗意
摘要:
一、前言
二、鹧鸪天词牌的来源及特点
三、雪照山城玉指寒诗句的意境描绘
四、诗句中寒与玉的对比分析
五、总结诗句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正文:
一、前言
《鹧鸪天》是南宋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鹧鸪鸟为背景,通过描绘雪照山城、玉指寒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故国河山的忧虑与关切。
本文将对这首词的诗意进行解读。
二、鹧鸪天词牌的来源及特点
《鹧鸪天》词牌名来源于鹧鸪鸟。
鹧鸪鸟是一种善于在高空翱翔的鸟类,其鸣声悠扬,给人以空灵之感。
鹧鸪天词牌具有音韵优美、意境深远的特点,很适合表现诗人的抒情才华。
三、雪照山城玉指寒诗句的意境描绘
诗句“雪照山城玉指寒”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
山城在白雪的映照下显得苍白,寒意袭人。
这里的“玉指寒”并非实指玉石般的手指,而是借用“玉”的冰冷意象,强化了寒意。
四、诗句中寒与玉的对比分析
在这句诗中,寒与玉形成鲜明的对比。
山城的寒意让人感受到冬日的严寒,而玉的冰冷则让人产生一种高贵、清冷的感觉。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冬日寒冷的氛围,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五、总结诗句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鹧鸪天》中的“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句,通过对比寒与玉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故国河山的忧虑与关切。
在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奈,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宋《鹧鸪天》词题材与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词作为音乐文学,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在宋代消费文化与享乐风气盛行的背景下,大放光彩。
《鹧鸪天》词作为一个受欢迎的词调,其填制发展历程和整个宋词的发展趋向相一致,并有大批词人填制此词。
本文从题材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宋代《鹧鸪天》词的特色,以期对该词调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宋《鹧鸪天》词题材研究在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相提并论,但宋词的题材长期以来却被人们认为“狭窄”。
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写道“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然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
”《鹧鸪天》词调属于宋词词调的一种,对这一具体词调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宋词的题材特征。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全宋词中《鹧鸪天》词,并对其加以分析概括,将其题材分为祝颂寄赠、吟咏风物、闺阁爱情、风土节序、隐逸闲适、羁旅交游、佛道修行、宫廷世相、仕宦科举、咏史怀古、边塞军旅、神话故事、生活情趣、哀思祭悼等十四类。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宋代的《鹧鸪天》词在题材方面具备如下特征:第一,词人多、数量多。
据《全宋词》《全宋词补辑》的统计,能够看出,宋代共有234人写出703首词作。
不仅参与创作此词调人数众多,而且词作数量在整个《全宋词》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忽略的。
第二、题材丰富。
宋代《鹧鸪天》词的题材非常丰富,反应的社会生活也比较广泛,涉及到祝颂馈赠、相思情爱、地方风物、亲友交游、风物节序、闲适归隐、宫廷科举、佛道修仙、军旅边塞等等。
第三、题材分布呈阶梯状态。
表现最多的是祝颂、爱情、风物、交游、节序、闲适。
这六类题材,共有632首,占全部《鹧鸪天》词的90%,是《鹧鸪天》词的主导。
不仅如此,《鹧鸪天》词的大量名篇也多出自这些题材。
第四、祝颂寄赠类数量最多,共168首,占据全部《鹧鸪天》词的24%,这类词作体现在各个词调中。
这类祝颂词,出于交往酬唱的目的,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祝福或祝愿,以期获得统治阶级的注意,或是表达对朋友的关怀,但是这种一味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脱离了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鹧鸪天》宋词赏析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记梦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本词以倒叙开始,先叙梦醒之后的无限怅触。
肥水源出合肥,点明两人相爱地点。
词人怅恨的是当初不该彼此钟情,因为情愫一经种下,就如水流之无有尽期,恋情亦是没有已时,即使分别以后,也是相互怀念,无时或忘。
词意至此转入梦境,“梦中”两句,写词人日有所思,夜间便有所梦,但梦里的她却似隐若现,迷离朦胧,还不及画中人那样真切分明。
可惜的是就连这样飘忽不定的梦,也很快被几声鸟啼惊破了。
这里写梦中相会,不作正面叙述描绘,而是隐约其词,欲说还休。
作者写本词时已四十多岁,开始进入老境;世途的艰难,使他叹息“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二十多年前的恋情,到如今只能引起无限悲思:“少年情事老来悲。
”“春未绿”两句点出,目前的凄凉况味,使他深感绿满大地的芳春尚未来到,而自身却已鬓发苍苍,徒伤老大。
两人一别多年,只有在梦中能够小会片刻:“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梅引》)有时就连在梦中也见不到伊人,使他更深系念:“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
”(同上)“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句话耐人寻思,别离本来只令人悲:“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九歌》)。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
但分别时间一久,其感觉就与初别不同,是由表露转为内蕴,敏锐变成迟钝,此所谓“不成悲”也。
但“不成悲”不等于不悲,相反的是别愈久则爱愈深,而悲也愈甚了。
词人在同时所作《鹧鸪天》题为《元夕不出》的词中写道: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这首词可以作为“谁教”两句的注脚,每当那个令人惆怅的日子──元宵灯节到来之时,人们都上街欢游赏灯,而他却偏偏触景伤情,闭户不出。
鹧鸪天——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分析引言辛弃疾是宋代末年杰出的文学家,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豪放词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时代动荡的思考。
本文将重点分析辛弃疾的文学作品《鹧鸪天》,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豪放词风格。
辛弃疾与《鹧鸪天》辛弃疾生活在宋代末年,正值南宋王朝频频受到外敌侵略、国家动荡不安之际。
这种背景影响了辛弃疾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表达。
《鹧鸪天》便是一首集中展示了辛弃疾家国情怀和风云变幻之感受的词作。
家国情怀的体现爱君如割肠•辛弃疾通过此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所处时代局势和社会命运的担忧之情。
•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愿意为君主、为国家付出一切,甚至愿意割下自己心肠。
憔悴应无恨•这句词表明辛弃疾对于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幸坎坷并不抱怨,反而以微笑面对,体现了他顽强的精神态度和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通达凌云志•辛弃疾嘲讽了当时朝廷权臣相权干政的局势。
•他通过此词句表达了自己追求正义、争取一方净土并希望痛改前非之心志。
豪放词风格分析浓墨重彩的描写•辛弃疾善于用生动、夸张而有力的描述方式来描绘自然景物、壮丽场面和英雄人物。
•在《鹧鸪天》中,通过形容眼前山河壮丽景色来衬托出自己动荡而纷乱内心。
对抗和感知混合运用•辛弃疾同时展示了极高的才气与对逆境的豪放不屈,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表达了内心情感。
•他在《鹧鸪天》通过描绘自己面对方极而未然浩星辰、不可抑止之局势坚定自信与逐梦追求。
结论通过对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和《鹧鸪天》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深深关注并表达了对于动荡不安时代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同时,他以独特的豪放词风格展示了勇气、挣扎和希望,在文学上塑造了自己独特而崇高的形象。
鹧鸪天李之仪阅读理解摘要:1.李之仪的《鹧鸪天》简介2.《鹧鸪天》的文学价值3.《鹧鸪天》的主题思想4.《鹧鸪天》的艺术特色正文:一、李之仪的《鹧鸪天》简介《鹧鸪天》是北宋著名诗人李之仪的一首著名词作,收录于《全宋词》。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夜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鹧鸪天》的文学价值《鹧鸪天》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词中,李之仪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词句韵味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鹧鸪天》的主题思想《鹧鸪天》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词中,李之仪通过描绘雨后秋夜的景色,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之情。
同时,词中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辉煌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四、《鹧鸪天》的艺术特色1.结构紧凑,情感真挚《鹧鸪天》在结构上紧凑严谨,情感真挚。
词中通过描绘雨后秋夜的景色,逐渐展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连贯,一气呵成。
2.修辞手法丰富,语言优美在《鹧鸪天》中,李之仪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词句韵味十足,语言优美。
例如“落花时节又逢君”,运用了对仗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后秋夜的景色。
3.音韵优美,抒情性强《鹧鸪天》在音韵方面具有很高的美感,词中运用了许多押韵和音韵相近的词语,如“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使得词句更加和谐优美,增强了词的抒情性。
吴文英《鹧鸪天》解析:寓情于景的宋词之美一、原文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二、译文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
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
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
三、注释●红衣:荷花。
此处既写眼前景物,又暗指词人思念之人所穿衣物。
●殷云:浓云。
●愁黛:女子的愁眉。
●吴鸿:吴地的鸿雁。
●阊门:苏州西门,在今江苏苏州市。
此处指诗人的家所在之处。
四、作者介绍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
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
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
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
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
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五、背景故事这首词是吴文英寓居杭州化度寺时感秋怀人之作,具体为怀念其在苏州的姬妾。
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词人由荷池倚栏落笔,暗寓客居他乡孤独无聊之况。
词中从夕阳写到明月,时移景变,一句一画,异地虽美,仍不忘故园,思情更见深挚。
六、古诗讲解这首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开阔,笔法细腻,勾勒出一幅秋日思乡图。
上阕前两句所写之景色彩艳丽、美丽动人,池塘中红莲盛放,夕阳下乌鸦归巢;后两句所写之景则变得萧索、凄清,阴云送雨,桐叶飘落,明月生凉。
下阕“乡梦窄,水天宽”两相对比,突出了词人欲归不得的愁情;“小窗愁黛淡秋山”则寓愁情于眼前之景,以远山似眉联想到思念的人,抒发了惆怅之情。
对《鹧鸪天》的鉴赏
摘要:
1.《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2.《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3.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4.总结
正文:
《鹧鸪天》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所创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喜爱。
一、《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源于辛弃疾在南宋官渡之战后,因感慨战局多变,忧虑国家民族命运,而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忧患意识。
作者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与形象,寓言式的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鹧鸪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意深刻:作者通过鹧鸪的叫声寓意着战局的无常,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2.艺术表现独特: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和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意境深邃。
3.诗歌结构严谨: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技
巧。
三、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要鉴赏《鹧鸪天》,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关注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要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总结
《鹧鸪天》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诗作,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战乱时代背景下的忧患画面。
宋《鹧鸪天》词题材与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
摘要:词作为音乐文学,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在宋代消费文化与享乐风气盛行的背景下,大放光彩。
《鹧鸪天》词作为一个受欢迎的词调,其填制发展历程和整个宋词的发展趋向相一致,并有大批词人填制此词。
本文从题材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宋代《鹧鸪天》词的特色,以期对该词调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宋《鹧鸪天》词题材研究
在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相提并论,但宋词的题材长期以来却被人们认为“狭窄”。
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写道“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然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
”《鹧鸪天》词调属于宋词词调的一种,对这一具体词调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宋词的题材特征。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全宋词中《鹧鸪天》词,并对其加以分析概括,将其题材分为祝颂寄赠、吟咏风物、闺阁爱情、风土节序、隐逸闲适、羁旅交游、佛道修行、宫廷世相、仕宦科举、咏史怀古、边塞军旅、神话故事、生活情趣、哀思祭悼等十四类。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宋代的《鹧鸪天》词在题材方面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词人多、数量多。
据《全宋词》《全宋词补辑》的统计,能够看出,宋代共有234人写出703首词作。
不仅参与创作此词调人数众多,而且词作数量在整个《全宋词》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忽略的。
第二、题材丰富。
宋代《鹧鸪天》词的题材非常丰富,反应的社会生活也比较广泛,涉及到祝颂馈赠、相思情爱、地方风物、亲友交游、风物节序、闲适归隐、宫廷科举、佛道修仙、军旅边塞等等。
第三、题材分布呈阶梯状态。
表现最多的是祝颂、爱情、风物、交游、节序、闲适。
这六类题材,共有632首,占全部《鹧鸪天》词的90%,是《鹧鸪天》词的主导。
不仅如此,《鹧鸪天》词的大量名篇也多出自这些题材。
第四、祝颂寄赠类数量最多,共168首,占据全部《鹧鸪天》词的24%,这类词作体现在各个词调中。
这类祝颂词,出于交往酬唱的目的,往往用來表达美好的祝福或祝愿,以期获得统治阶级的注意,或是表达对朋友的关怀,但是这种一味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脱离了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第五、闺阁爱情词138首。
这类词作在《鹧鸪天》词调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成就也颇高。
这类词作很多是词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对之顺手拈来、记忆犹新、情感深厚。
词人不
断地回忆着爱情的美好并把相思之意诉诸笔端,是词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
但部分词对艳情描写着墨过多,影响了爱情词的成就。
第六、吟咏风物词112首。
这类词涉及面广,不仅涵盖了天象、气象、植物、动物、风景等自然界特有的现象,而且还联系服饰、饮食、生活用品等。
这类词写的清新淡雅,把自然风物和词人表达的情感,借助比兴、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来写作,读起来清新自然,给人以亲切之感。
总之,宋代《鹧鸪天》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宋初时期题材类型的狭窄,到宋朝中后期题材的扩大,再到南渡时期新的题材类型的注入,最后到南宋中后期达到词作的创作高峰。
这一发展的历程,影响了题材的变化转移,既反映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又触动到内心深处的情感。
具体来说,《鹧鸪天》词以祝颂、爱情、风物、交游、节序为主要的抒写对象,创作出了大量词作,其中祝颂类的题材艺术成就不高;爱情类的题材随着时代的演进超出了花间派爱情词的局限;风物方面的词作由关注风物的外部形态到关注风物与人物的品性结合起来,以物象征人;交游类的词作在友情当中,在祝福与别离声中,渗入了词人的闲适隐逸和理想追求;祭悼、神话等为数不多的题材丰富了多样性。
宋代之后,《鹧鸪天》词走向了没落,题材倾向祝颂,充满了道教色彩,数量急剧下降,艺术水准下滑,即使偶有佳作,也无法和宋代的名篇相媲美。
二、宋《鹧鸪天》词艺术特色研究
(一)《鹧鸪天》词的章法
从形式结构上看,《鹧鸪天》词是常见的双调结构,与七言律诗的唯一区别在于下闺前两句是三三句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律诗的变体。
全词上阙28字,下阙27字,仅一字之差,可以看作是基本对称的。
这种基本对称的双调结构,是词中最常见的格式。
很多词人的词作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这一双调结构,不拘泥于字数。
作为词的开端,起句起着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
以言情起句,开头即表达本词抒发的情感。
这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省去了景物的铺垫,直接见情,这种写作手法,也深受词人的欢迎。
以叙事起句,这种章法,在起句中最难,只有少部分词作会采取这样的开篇方式。
如辛弃疾这首“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余事且加餐。
”起句从阳关写起,功名紧随其后。
三、四句把笔墨转向写景,景物描写增加了气氛,在抒写悲欢离合的过程中,引出下文对友人的劝诫,表达出离别之情。
《鹧鸪天》词的换头处所采用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在整首词中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即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在整首词的上下阙中,前后阙意识发生转向,即是转折的作用;三是,在整首词中,看不出前后闺有什么变化,即是浑然一体的作用。
从结句来看,《鹧鸪天》词主要以下列两种情形作结:一是,承接上文,浑然一体;二是,笔转曲意,另辟境界。
承接上文的词作,离不开一个总结性的结尾。
很多《鹧鸪天》词,都延续了这一写法,词作结句,一是继续写景,以景结尾。
笔转曲意的词作一般在结尾处,笔锋一转,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突发新意,引人深思。
(二)《鹧鸪天》词的字法
用字的精确与否,关系到词作的生动形象的程度。
张炎“词中有生硬的字,用不得,必须是深加锻炼,敲打得响,才能够诵歌妥溜,称为本色语。
”强调用字的重要性;刘体仁认为“词字字有眼,一字轻下不得。
”这些言论,都强调作词时对字法的重视。
《鹧鸪天》词的字法,体现出如下特色:
第一、善于炼字。
炼数量词,如叶梦得“云移碧海三山近,月破中天九陌开。
”“三”和“九”两个具体的字相对应显示出距离之下的亲切;卢祖皋“几回画蜡银台梦,双字香罗金缕衣。
”数词之间的相比对照,更加强调情感抒发的程度。
炼形容词,如吴文英“乡梦窄,水天宽”;“窄”和“宽”两个表示距离的形容词,突出理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严仁“瑶草碧,柳芽黄。
”“碧”和“黄”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突出春天景物的状态,化腐朽为神奇。
第二、巧妙运用虚字。
善用虚字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增添词句的声情与韵致,而且能表达出言外之旨,增强词作的魅力,能达到实词难以实现的审美效应。
正如张炎所说:“词之语句,若仅仅使用实字,读之且不贯通,那么,就必须使用虚字。
一字的如,‘正、但、任、况’等,两字的如,‘莫是,莫道,恰似,又还’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之类,要用之得其所。
”宋词中的虚字和现代汉语中运用的情况不同,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等,比现代汉语中虚字的范围要大。
辛弃疾的词作善于运用散文的句式,虚字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如“自从一两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
”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刘尊明.试论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创作成就[J].深圳大学学报,2013(3).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