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案与反思【第1篇】《元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你们的春节都是怎样过的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 《元日》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让学生诵读三首诗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重点指导: 字音:“苏”是平舌音;“兄”是后鼻音。
字形:“牧”第四笔是提,右边是“攵”;“异”下部的撇、竖上边出头;注意“符、欲、魂、牧、异”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2.理解词语。
元日屠苏曈曈桃符杏花村茱萸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
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顾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元日》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
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热闹喜庆的景象。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通诗意。
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懂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词语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2.读古诗,展开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境。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教案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王安石看着这幸福热闹的场面,心中充满了期待,忍不住吟诵--(师范读)2.吟诵是有格律的,简单来说就是一声、二声可以把它归为平声,三声、四声把它归为仄声。
老师用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
怎么读,老师有个秘籍,大家只要记住这四个字(平长仄短)。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
3.学习手势舞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和手势舞的方式将字韵、声韵、情韵有机统一,可以使学生更加感性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歌的理解也一次比一次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五、习俗溯源传承文化
1.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欢乐祥和的日子里,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宋朝的春节,那700年后的今天呢,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年的?。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日》的作者、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新年的喜悦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元日》的作者、创作背景。
2. 诗歌《元日》的字词、句段、意象、主题等方面的理解与分析。
3. 诗歌《元日》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元日》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以及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春节的喜庆音乐,展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春节的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做好批注。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4.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并进行背诵。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元日》在春节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元日2. 作者:王安石3. 诗歌大意: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4. 诗歌意象:爆竹、春风、屠苏、新桃等。
5. 作者情感:喜悦、欢快、祝福等。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课文。
2. 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春节的图画。
古诗三首《元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元日》教学设计【教材解析】本诗选自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第三单元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根”,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日》这首诗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王安石创作,描绘了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希望政治改革带来新貌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充满了欢乐和喜庆,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设计理念】1.朗读加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用范读、引读、听音频跟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记古诗并体会诗中的情感。
2.借助书上的注释,结合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图片来理解诗句。
3.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开展说话训练。
【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2个字,会写“符”1个字。
2.学习《元日》,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
2.搜集学生过春节的照片,制作小视频。
学生准备:收集、介绍春节的相关习俗。
【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2.学法:听说互动法、朗读强化法、互动探究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旧知,揭题激趣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过的韵文《传统节日》吗?现在跟随老师的动画视频一起来回顾一下吧!2.提问:韵文中出现了哪些传统节日过渡:像这些世代相传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
我们一起走进宋代看王安石的诗中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元日》。
3.板书课题:元日4.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回顾,跟着视频一起朗诵. 学生举手回答.___ 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视频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元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4.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节的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春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说说春节的习俗和感受。
谈话导入: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古代,诗人也用诗歌来描绘春节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起感受古代春节的热闹氛围。
板书课题:元日。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理解“爆竹”“一岁除”“屠苏”的含义,感受春节的热闹和喜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体会“曈曈日”“新桃换旧符”所描绘的画面,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春节景象。
4.赏析古诗,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从热闹的场景中感受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语言简洁等。
5.诵读古诗,感悟文化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春节的喜庆氛围。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如孟浩然的《田家元日》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古代春节的热闹氛围和诗人的美好祝愿。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朗读并理解诗句,通过组常用词语、结合自身经验的方法理解生字字义。
2.学习古诗《元日》,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往往都有它们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一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三首古诗,了解三个中华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的风俗习惯。
2.课件出示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相关照片。
3.过渡:在开始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通读三首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初步感知课文。
(2)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3)看一看,结合课文插图,揣摩诗意。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更正读音,重点强调“屠、苏、魂”等生字的读音。
“苏”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兄”是后鼻音。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是左右同宽的字。
让学生通过将生字组成常用词语来理解字义,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牧童”,结合注释理解“旧符”的意思。
教师板书生字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书写笔顺。
符:上短下长,下部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欲:“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魂: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牧:“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牛”做偏旁时,第二横要变成提。
4.过渡: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5.板书诗题:元日。
6.过渡:大家看到诗题,可能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先交流一下,说说你们理解的“元日”是什么意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元日》和《清明》,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生字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古诗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元日》和《清明》分别描绘了春节和清明节的景象,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2. 诗歌内容:《元日》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清明》则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诗歌形式: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韵律优美,富有音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日》和《清明》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两首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节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元日》和《清明》,注意诗句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解析:教师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分析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5. 背诵: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熟读成诵。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古诗,比较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氛围。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传统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2. 课题:《元日》和《清明》3. 板书内容:《元日》- 春节- 热闹- 祝愿《清明》- 清明节- 悼念- 思念七、作业设计1. 背诵《元日》和《清明》。
2. 搜集其他节日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3. 以《我眼中的春节》或《清明时节忆亲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一、趣解诗题:1.回忆旧知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语句简练,内容丰富,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又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有意思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齐读题目。
2.趣解诗题元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元”这个字,在词典里它有三种意思:①开始的,第一②为首③主要,根本你们觉得在《元日》这个题目中它该选择哪种?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吗?师: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也叫春节。
二、古诗初探1、自读古诗师:王安石的这首诗呀,描绘了元日里很多美好的场景景,你们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4面,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2、共读古诗(1)代表读: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他读得很正确,特别是这首诗中的几个生字都读准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齐。
(2)齐读:现在老师把提示字音的部分去掉,你们还能读流利读通顺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同学们读得真是字正腔圆,有的同学还读得摇头晃脑的呢!(3)小诗人读:接下来老师要把这首诗变个样,大家还能读得流利吗?老师想请班级里读书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来试试,你们选谁呢?看来你是众望所归,一定要好好表现哦!师:呀,她读得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可真像个小诗人)(4)配乐读:让我们学着小诗人的样子,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这次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要像我们班的小诗人一样读出诗的感情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教案与反思第【1】篇〗《元日》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文中插图,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屠苏”、“旧符”等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想象古诗描述的景象,把古诗描写的情景细致地写下来。
4.教给学生“知读音、明诗意、悟诗情”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想象古诗描述的景象,把古诗描写的情景细致地写下来。
2.教给学生“知读音、明诗意、悟诗情”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三、教与学的准备: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3.学生读生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解诗意、悟诗情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元日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二)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冰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 俗 菱 适 炕 棉 爹 扭 废 袄 悔 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 习俗 菱形 炕上 爹爹 棉袄 合适 废玻璃 扭头 融化 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我” 要灯笼(起因) 冰灯 父亲 做灯庞(经过) 特别灯笼(结果) (羡慕)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冰灯》。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出示12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巷 俗 适 废 棉 悔 融 扭 菱 炕 爹 袄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街 巷 俗 适 废 棉 悔 赞 融 2、分析字型,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⑴、让学生自由写生字。 ⑵、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⑶、书写生字,每字3遍。 ⑷、抄写词语。 ⑸、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得最快、最好的作业。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冰灯
语文园地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比一比,组词”。 2、完成“抄一抄”。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4、完成“用加点的词造句”。 5、“读一读”。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形近字组词”。 2、完成“抄写易错字”。 3、完成“积累成语”。 4、完成“造句”。 5、完成“节气歌、对联和成语”。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型: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和《冰灯》三篇课文,了解了不同地域春节的盛况。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